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4万亿投资将怎么花?在投资拉动的同时,民生福利将会增加多少?
11月5日,中央政府终于出手总额度为4万亿的两年经济振兴计划,来应对中国经济蕴涵的下滑风险。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向市场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正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时隔10年之后,中央政府再次强力启动投资,以达到快速提振经济之效。
接下来的问题则是,这4万亿投资将怎么花?在投资拉动的同时,民生福利将会增加多少?这些都是“4万亿的民生考验”。
11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给出答案。4万亿大体是这样构成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灾后的恢复重建,重灾区是1万亿。
张平表示,这一次的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资”的投资。“请大家放心,这些投资不会形成重复建设,更不会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十年后再次启动投资
时隔十年,中国政府重选了1998年时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政策措施——即强力启动投资。
“要为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做一个更好的铺垫。最近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这是上一次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结果;这次就是要再提振一次,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再增长十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战略室主任刘立峰表示,这次和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比性,就在于投资提振经济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项规模空前的财政刺激方案。根据该方案,中国未来两年将在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方面支出约4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六分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四,来防止经济增速的过快下滑。
11月5日这一天开始,国务院常务会议便频繁召开,并密集发布不同的利好信息和政策措施:
11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进一步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当天,国家发改委部署了首批1000亿元中央投资,并明确投向11个部委。
雷厉风行的应对举措,无疑是对近两个月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深化的担忧所致。在新近公布的10月份主要经济数据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延续此前数月的回落趋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创下2001年11月以来中国月度工业生产增速新低(扣除春节月份),是1998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工业增速低于9%的月份之一。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也首次出现减速。
也就是说,不管是企业投资的速度还是老百姓花钱的速度以及价格,都已经降下来了不少。
与出口拉动和启动消费比起来,政府投资拉动无疑是对经济改善见效最快的手段。但是,与以往投向房地产等领域不同,今年的投资方向有了明显不同——以第四季度投入的第一批1000亿元中央投资分配方向看,民生内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最受政府青睐。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11月14日宣布,第四季度的1000亿元分配如下:250亿元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00亿元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0亿元用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60亿元用于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34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20亿元用于加快可创新和结构调整。
此次经济刺激方案中,“民生”是投资的主题词,而保障性住房是其中最大的一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未来三年将会有9000亿元投资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棚户区改造工程。
农业是民生保障的另外重要一环。农业部新增农业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中,涉及中央投资总计51.5亿元,主要用于农村沼气、动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垦区危房改造等直接关系农村“民生”内容。
民生之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投资大项。这也预示着,未来中国人极有可能会开车飙上更好的公路,坐上更快更舒适的铁路,用上像北京新航站楼那样的大厅,以及更多的地铁。
交通运输部预期今后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1万亿元的规模,中国民用航空局也希望今后两年新建项目超过4000亿。铁道部则透露,今后三年的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其中明年计划完成投资达到6000亿元,约是今年建设投资的1倍左右。
直接刺激消费还不够
然而,在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十项措施中,尽管民生大单不少,但直接针对消费的并不多。一些专家坦言,“民生保障等内容还是比较少”。
本次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即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标准。
其次,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舆论认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进而直接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尽管人们对此呼声很高,甚至有人认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应该从现在的2000元直接提高到8000元。但是这一能够直接拉动消费的措施,目前并没有直接列入政策调整的内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说,在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中,目前还没有针对社保的整体方案和细化标准,“社保标准属地化,国家只是提出这个要求,各地分头去落实。”他说,“政府能做的只是中央这个大盘子,这个由发改委去做,现在还没有出来。”
社会保障与民生、消费密切相关,此前人们寄望甚高,但目前尚无信息表明,本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为此投入多少。
由于社保缺位,中国总储蓄额约占GDP的60%,消费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在出口和出口受限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持续了30年之后,目前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这一轮的危机是结构性危机,是最近十年全球经济模式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美国只消费,中国只储蓄和投资,这样一种搭配的经济模式,造成全球经济越来越失衡,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以一种危机的方式来调节。
“要保证投资效益”
“要通过投资来达到收益性,不仅仅要考虑怎么通过投资渠道花钱出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华说,财政刺激方案“要保证投资效益,比如,铁路、公路,一些好的项目收益性都是很好的,我们要达到以债养债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花钱。”
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认为,明年计划完成的6000亿元铁路基建投资规模,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估计对GDP的拉动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
“扩大内需,铁路先行,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王元京认为,国际国内、地区之间、产业之间,都会因为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扩张而产生新的交换,“铁路可以解决当前的瓶颈问题,包括中间品和下游产品之间的联系。”他说。
王元京告诉记者,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品生产能力超前,尤其是钢铁、水泥等非常强,以前是靠出口来平衡的,现在就要靠内需。”他认为,政府举措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从战略上衡量,都是和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系。
“现在,还是要靠缩小差距、扩大城市化率,通过社保等改善人们的消费条件,然后再拉动这方面的消费。”王元京认为,这个过程的传导具有周期性,需要有相当的时间,“中间品行业可以拉动民生和基础设施,为消费创造条件。”
以保障性住房为例,未来三年每年住房保障投资3000亿元,可以带动上下游投资3000亿元,还可以创造200万~300万个就业岗位。未来三年的9000亿元住房保障投资,可以拉动4.5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和6.75万亿元的GDP。
相比之下,社保等长效机制并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积重难返,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其投入的现实考量。刘立峰说:“现在真正能保的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几的人,像公务员等,这样社保投入就是泥牛入海。”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4万亿元财政刺激方案,有助于确保中国经济维持8%至9%的较快增速,“如同温家宝总理所言,中国通过采取积极措施确保自身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已经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林毅夫11日晚间在针对亚洲媒体的小型电话会议上如此表示。
11月5日,中央政府终于出手总额度为4万亿的两年经济振兴计划,来应对中国经济蕴涵的下滑风险。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向市场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正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时隔10年之后,中央政府再次强力启动投资,以达到快速提振经济之效。
接下来的问题则是,这4万亿投资将怎么花?在投资拉动的同时,民生福利将会增加多少?这些都是“4万亿的民生考验”。
11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给出答案。4万亿大体是这样构成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大体是3700亿;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是18000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是400亿;生态环境这方面的投资是3500亿;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是1600亿;灾后的恢复重建,重灾区是1万亿。
张平表示,这一次的投资方向,第一是民生工程;第二是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第三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第四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投资;第五是生态保护、保护环境的建设;第六是用于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投资。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资”的投资。“请大家放心,这些投资不会形成重复建设,更不会形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十年后再次启动投资
时隔十年,中国政府重选了1998年时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政策措施——即强力启动投资。
“要为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做一个更好的铺垫。最近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这是上一次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结果;这次就是要再提振一次,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再增长十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战略室主任刘立峰表示,这次和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比性,就在于投资提振经济的立竿见影的效果。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一项规模空前的财政刺激方案。根据该方案,中国未来两年将在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方面支出约4万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六分之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一,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四,来防止经济增速的过快下滑。
11月5日这一天开始,国务院常务会议便频繁召开,并密集发布不同的利好信息和政策措施:
11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进一步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当天,国家发改委部署了首批1000亿元中央投资,并明确投向11个部委。
雷厉风行的应对举措,无疑是对近两个月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深化的担忧所致。在新近公布的10月份主要经济数据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和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延续此前数月的回落趋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创下2001年11月以来中国月度工业生产增速新低(扣除春节月份),是1998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工业增速低于9%的月份之一。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也首次出现减速。
也就是说,不管是企业投资的速度还是老百姓花钱的速度以及价格,都已经降下来了不少。
与出口拉动和启动消费比起来,政府投资拉动无疑是对经济改善见效最快的手段。但是,与以往投向房地产等领域不同,今年的投资方向有了明显不同——以第四季度投入的第一批1000亿元中央投资分配方向看,民生内容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最受政府青睐。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11月14日宣布,第四季度的1000亿元分配如下:250亿元用于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100亿元用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0亿元用于加快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60亿元用于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340亿元用于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20亿元用于加快可创新和结构调整。
此次经济刺激方案中,“民生”是投资的主题词,而保障性住房是其中最大的一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未来三年将会有9000亿元投资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及棚户区改造工程。
农业是民生保障的另外重要一环。农业部新增农业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中,涉及中央投资总计51.5亿元,主要用于农村沼气、动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垦区危房改造等直接关系农村“民生”内容。
民生之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投资大项。这也预示着,未来中国人极有可能会开车飙上更好的公路,坐上更快更舒适的铁路,用上像北京新航站楼那样的大厅,以及更多的地铁。
交通运输部预期今后两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1万亿元的规模,中国民用航空局也希望今后两年新建项目超过4000亿。铁道部则透露,今后三年的铁路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3.5万亿元,其中明年计划完成投资达到6000亿元,约是今年建设投资的1倍左右。
直接刺激消费还不够
然而,在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十项措施中,尽管民生大单不少,但直接针对消费的并不多。一些专家坦言,“民生保障等内容还是比较少”。
本次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即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标准。
其次,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舆论认为,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居民收入,进而直接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尽管人们对此呼声很高,甚至有人认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应该从现在的2000元直接提高到8000元。但是这一能够直接拉动消费的措施,目前并没有直接列入政策调整的内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说,在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中,目前还没有针对社保的整体方案和细化标准,“社保标准属地化,国家只是提出这个要求,各地分头去落实。”他说,“政府能做的只是中央这个大盘子,这个由发改委去做,现在还没有出来。”
社会保障与民生、消费密切相关,此前人们寄望甚高,但目前尚无信息表明,本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为此投入多少。
由于社保缺位,中国总储蓄额约占GDP的60%,消费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在出口和出口受限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能得到应有的体现。
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持续了30年之后,目前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这一轮的危机是结构性危机,是最近十年全球经济模式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美国只消费,中国只储蓄和投资,这样一种搭配的经济模式,造成全球经济越来越失衡,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以一种危机的方式来调节。
“要保证投资效益”
“要通过投资来达到收益性,不仅仅要考虑怎么通过投资渠道花钱出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华说,财政刺激方案“要保证投资效益,比如,铁路、公路,一些好的项目收益性都是很好的,我们要达到以债养债的目的,而不是简单地花钱。”
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认为,明年计划完成的6000亿元铁路基建投资规模,需要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估计对GDP的拉动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
“扩大内需,铁路先行,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战略室副主任王元京认为,国际国内、地区之间、产业之间,都会因为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扩张而产生新的交换,“铁路可以解决当前的瓶颈问题,包括中间品和下游产品之间的联系。”他说。
王元京告诉记者,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品生产能力超前,尤其是钢铁、水泥等非常强,以前是靠出口来平衡的,现在就要靠内需。”他认为,政府举措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等,从战略上衡量,都是和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有关系。
“现在,还是要靠缩小差距、扩大城市化率,通过社保等改善人们的消费条件,然后再拉动这方面的消费。”王元京认为,这个过程的传导具有周期性,需要有相当的时间,“中间品行业可以拉动民生和基础设施,为消费创造条件。”
以保障性住房为例,未来三年每年住房保障投资3000亿元,可以带动上下游投资3000亿元,还可以创造200万~300万个就业岗位。未来三年的9000亿元住房保障投资,可以拉动4.5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和6.75万亿元的GDP。
相比之下,社保等长效机制并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积重难返,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其投入的现实考量。刘立峰说:“现在真正能保的也就是百分之零点几的人,像公务员等,这样社保投入就是泥牛入海。”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4万亿元财政刺激方案,有助于确保中国经济维持8%至9%的较快增速,“如同温家宝总理所言,中国通过采取积极措施确保自身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这已经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林毅夫11日晚间在针对亚洲媒体的小型电话会议上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