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爆炸式的发展。同时,科技所带来的问题与威胁也日益显现,面对科学的异化人们提出了诸多理论。本文以为科技异化的实质是人性的缺失,是人的主体自觉的阙如,是科技非人性特质对人性特质的淹没。
关键字: 科技异化 异化 科学伦理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和武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威力日益强大,其影响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已变得极度习惯科技,依赖科技,甚至为科技所控制。同时,科技异化也日趋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的主体地位,探讨科技异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为科技异化
“异化”一词是黑格尔常用的术语,他认为异化是主体否定自身、转化为、派生出与自身相对立并压迫、制约着自身的他物的过程。其中有两层意义,一是主体自身直接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一是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与自己相对抗的对立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劳动异化”一词,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异化与劳动者相对立的东西。异化从本质上说都是自我异化,但是自我异化并不都是指主体直接转化为主体的异己力量,在更多情况下,主体总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自己活动的结果或创造物而异化,即因为自己的活动或活动产物与主体自身相对立、相敌视而产生异化。于此概念,科技异化指的是科技作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本应满足人的需要,达成人的目的,却以相同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危害人、控制人、奴役人。20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科技的异化伴随着其正面效能的发挥进一步凸显出来。科技异化问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科技威力的日益强大,科技异化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不断显现;随着“科技思想”在人们心中扎根,人类越来越相信科技、依赖科技,甚至为科技所束缚。
二、科技异化的实质
从表面上看,科技异化是科技的“双刃剑”打破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有机平衡”,但其实质是“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这种科学所从属并为之服务的实践,就好像某种在科学界限之外的东西一样;这种科学满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1】这种分离正是科技中人性特质的阙如。
(一)科技具有人性特质和非人性特质。科技固有人性的特质。这里的“人性”是与“物性”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科技固有的符合人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属性。
第一,科学技术产生于人,是“人为”的。科技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通过科技改造自然,创造了自然中不存在的事物,形成了日益庞大的人化世界、人工自然,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科技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的理性能力的体现。这种“人为”特质正是科技固有人性的特质的基础。
第二,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是“为人”的。人发展和应用科技,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从而满足某种实际的需要,特别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生产方面的物质需要,提高生产的能力和生活水平,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是为了满足“我能”的“人的价值”。人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总目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发展科技的直接而现实的目的,人本质力量的彰显和壮大是人发展科技的内在目的。
第三,科学技术依附于人,是“同人”的。在社会活动中,只有人具有主体地位,人是认知主体、行为主体、道德主体。科技只能作为人的依附,增强人能力。特别要看到,科技对人能力的增强不单是对人的自然属性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社会属性能力的增强,如学习、交流、表达等。同时科技不能妄图给人添加本不具有的能力,更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这不是科技的能力决定的,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和道德主体所具有的产生和应用科技的能力决定的。
同时,科技也有非人性特质,也就是“物性”特质。科技是唯物的。首先,科技的作用对象,无论事物、现象、规律,都是客观的、实在的。其次,科技研究和应用的手段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最后,科技研究的结果是确实的,科技应用的成果是真实的。科技的客观性、真理性是科技存在的根据,也是科技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和活动的主要特征,科技的非人性特征也源于此。就此而言,科技客观地对待对象、以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为目的等都是必然的,它强调工具理性,以定量、计算、概率的方法分析问题,追求普遍性、有效性、规律等。我们强调科技的人性特质并不是否认科技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二)科技异化的实质是人性的缺失。科技异化不是科技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主体地位的阙如,是人在科技面前迷失了“自己是其所是的本质规定性”。由于科技的巨大成功,科技具有了神圣的至上地位,为人所信仰,科技的态度、方法和原则被认为是普遍的、绝对的和至上的,它们被扩展到所有的领域,无论研究的对象是物还是人,都以定量、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将这些方法和原则提升到绝对至上的地位。结果,科技中的非人性特质超越了其本来的范围,也淹没了科技固有的人性特质。科技超越物质性工具变成了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意识形态的全部,从为人所控制转变为控制人。“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理性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着的统治┅┅统治的这种目的是‘物质的’,因此它属于技术理性的形式本身。”科学从一种精神品质超越为一种信仰,科技是万能的,就像相信上帝是万能的。人们相信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并且祈盼科技降下“神威”,以“万能的科技”武装起“万能的人”。在盲目追求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成了目的,人却成了手段和从属者,成了科技发展的障碍,甚至变成科技改造的对象和材料,科技背离了人发展和应用它的初衷,走向了人性的反面。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229页.重庆出版社.转自程现昆.科学伦理研究论纲[M].
[2]李桂花,金延姬.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J]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4][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
关键字: 科技异化 异化 科学伦理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和武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威力日益强大,其影响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已变得极度习惯科技,依赖科技,甚至为科技所控制。同时,科技异化也日趋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人类的主体地位,探讨科技异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为科技异化
“异化”一词是黑格尔常用的术语,他认为异化是主体否定自身、转化为、派生出与自身相对立并压迫、制约着自身的他物的过程。其中有两层意义,一是主体自身直接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一是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创造出与自己相对抗的对立物。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劳动异化”一词,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异化与劳动者相对立的东西。异化从本质上说都是自我异化,但是自我异化并不都是指主体直接转化为主体的异己力量,在更多情况下,主体总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自己活动的结果或创造物而异化,即因为自己的活动或活动产物与主体自身相对立、相敌视而产生异化。于此概念,科技异化指的是科技作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本应满足人的需要,达成人的目的,却以相同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危害人、控制人、奴役人。20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科技的异化伴随着其正面效能的发挥进一步凸显出来。科技异化问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科技威力的日益强大,科技异化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不断显现;随着“科技思想”在人们心中扎根,人类越来越相信科技、依赖科技,甚至为科技所束缚。
二、科技异化的实质
从表面上看,科技异化是科技的“双刃剑”打破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有机平衡”,但其实质是“人类已经被一种虚幻地、自满自足地考虑实践构造的科学遗弃了;这种科学所从属并为之服务的实践,就好像某种在科学界限之外的东西一样;这种科学满足于思想与行动的分离。”【1】这种分离正是科技中人性特质的阙如。
(一)科技具有人性特质和非人性特质。科技固有人性的特质。这里的“人性”是与“物性”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科技固有的符合人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属性。
第一,科学技术产生于人,是“人为”的。科技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通过科技改造自然,创造了自然中不存在的事物,形成了日益庞大的人化世界、人工自然,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科技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的理性能力的体现。这种“人为”特质正是科技固有人性的特质的基础。
第二,科学技术服务于人,是“为人”的。人发展和应用科技,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从而满足某种实际的需要,特别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生产方面的物质需要,提高生产的能力和生活水平,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是为了满足“我能”的“人的价值”。人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总目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发展科技的直接而现实的目的,人本质力量的彰显和壮大是人发展科技的内在目的。
第三,科学技术依附于人,是“同人”的。在社会活动中,只有人具有主体地位,人是认知主体、行为主体、道德主体。科技只能作为人的依附,增强人能力。特别要看到,科技对人能力的增强不单是对人的自然属性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社会属性能力的增强,如学习、交流、表达等。同时科技不能妄图给人添加本不具有的能力,更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这不是科技的能力决定的,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和道德主体所具有的产生和应用科技的能力决定的。
同时,科技也有非人性特质,也就是“物性”特质。科技是唯物的。首先,科技的作用对象,无论事物、现象、规律,都是客观的、实在的。其次,科技研究和应用的手段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最后,科技研究的结果是确实的,科技应用的成果是真实的。科技的客观性、真理性是科技存在的根据,也是科技区别于其他知识形式和活动的主要特征,科技的非人性特征也源于此。就此而言,科技客观地对待对象、以追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为目的等都是必然的,它强调工具理性,以定量、计算、概率的方法分析问题,追求普遍性、有效性、规律等。我们强调科技的人性特质并不是否认科技的客观性和真理性。
(二)科技异化的实质是人性的缺失。科技异化不是科技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是人的主体地位的阙如,是人在科技面前迷失了“自己是其所是的本质规定性”。由于科技的巨大成功,科技具有了神圣的至上地位,为人所信仰,科技的态度、方法和原则被认为是普遍的、绝对的和至上的,它们被扩展到所有的领域,无论研究的对象是物还是人,都以定量、计算等方法进行研究,并将这些方法和原则提升到绝对至上的地位。结果,科技中的非人性特质超越了其本来的范围,也淹没了科技固有的人性特质。科技超越物质性工具变成了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甚至成为意识形态的全部,从为人所控制转变为控制人。“技术理性的概念,也许本身就是意识形态。不仅技术理性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就是(对自然和人的)统治,就是方法的、科学的、筹划好了的和正在筹划着的统治┅┅统治的这种目的是‘物质的’,因此它属于技术理性的形式本身。”科学从一种精神品质超越为一种信仰,科技是万能的,就像相信上帝是万能的。人们相信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并且祈盼科技降下“神威”,以“万能的科技”武装起“万能的人”。在盲目追求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成了目的,人却成了手段和从属者,成了科技发展的障碍,甚至变成科技改造的对象和材料,科技背离了人发展和应用它的初衷,走向了人性的反面。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229页.重庆出版社.转自程现昆.科学伦理研究论纲[M].
[2]李桂花,金延姬.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J]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4][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