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想要达到不教的程度,阅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生的阅读多了,对各种事物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才能转变为自己的本领,运用自如!那么如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这是我们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习惯习惯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这要求把"读"摆在了首位。从2010年的中考题看,阅读仍以抓基本方法和能力训练为主。这就更加明确了阅读教学中的语文习惯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阅读的习惯包括"默读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仔仔细细读课本的习惯"与"圈点批注、积累材料的习惯"。"仔仔细细地读"究竟要"细"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至少应具有好问善问、独立思考等习惯,才可能大大"仔仔细细"的境界。这七种习惯是学生必有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反复训练。
一、好问善问的习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素质教育时谈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我教了一辈子书,深切感到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可悲的是把学生变成操练机器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一架操练的机器,没有了思想,忘了什么叫真正的语文教育,不知不觉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变成’教参’的传声筒……"这一深切感受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注意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习惯。这种习惯要求学生看到问题后,对文章内容、形式进行"初问",设想这篇文章由自己写会如何选材剪裁,如何设计"文路",采取哪种方法,然后再"学",带着读前的设想去细读全文,整体把握;而后进行"比较",拿原来的设想与原文对照,问出哪些地方与自己的不谋而合,哪些地方相悖,对相同之处,稍作浏览,对"相悖"之处,探究正误,找出原因;对不解之处,更要勤问,直至弄懂。
二、独立思考的习惯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阅读教学实验中,让教师读过一遍后,即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就课文各抒己见,有什么感受都可以提出来讨论。他认为,通过这些讨论,学生会从各个不同角度,用各种各样表现方式,来思考课文的思想和寓意,从而使课堂充满着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即"有思考、有感情、有个性的思想的积极活动"。他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既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又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艺术形象和语言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给自己的束缚少一些,多一些创造;学生应依赖少一些,多一些思考。独立思考,学有所得的快乐是难以言传的:学生灵感顿悟、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颔首拍案;心灵为之共鸣,思维为之共振;内心为之澄明,视界为之敞亮。而学生的快乐亦即教学的快乐、教师的快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既可以在現代文中培养,也可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文言文是葡萄美酒,文言文是名山大川。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读、品味文言文的辉煌历史,去鉴赏诗词曲赋,去领略散文小说,去发现文言文的无穷妙趣,去回味文言文的言简意赅。文言文阅读重在培养迁移能力和正确分析、评价能力。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那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入情提要的习惯
这是一种阅读时透过字面进入意境能自觉抓住要点的习惯。培养这种习惯,可以发展学生从众多信息中归纳一个结论的聚合思维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读文章、听谈话就有可能准确抓住重点,"听出不同意见的分岐所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种习惯,可教给学生提炼文章要点的一般步骤,即知轮廓、找重点、理思路、看选材、明中心五步。
四、读书洞理的习惯
这是一种阅读时透过字面,对作品进行悟原委、明事理的习惯。精美文章应细读精思,从"话语悟其神"去皮见肉、见骨、见骨髓后,才能明确其内涵。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坚决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引导学生读名著名篇,要从透彻了解语言入手,辨出其意义与情味,进一步深钻细研,求得文章的真谛。
五、收集积累的习惯
培养这种习惯,无论在复习课或平时教学中,都要坚持,只有将所学的东西及时整理,使新旧知识成为一线,才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促进智力发展。平时可教会学生通过列表、摘抄、顺口溜等形式对所学知识归类收集。古人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因此,初中生培养这种习惯尤为重要。
六、联想拓展的习惯
这是一种由一个信息联想到另一个或多个信息,并使它们彼此有机联系起来的习惯。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应用起来变幻多姿。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远不能满足分析问题及表达的需要。有联想拓展习惯的学生,学习能由此及彼,一通百通。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复旧导新,纵横联系。
七、实际运用的习惯
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义务教育的"终端性"要求大多数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如能养成以上习惯,就必能学有所悟,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从而激活思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达到读有所获的目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须加大力度以科学的方法并注入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带着思想的行囊上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思绪,沉淀思想。
参考文献:
1张伟超;;阅读对话教学调控中的“异向交往”话语[J];教育评论;2010年05期
2於燕华;;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自由度与限制性[J];考试周刊;2010年24期
3 杜鹃;;让个性在多元解读中得到张扬[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年14期
关键词:阅读习惯习惯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这要求把"读"摆在了首位。从2010年的中考题看,阅读仍以抓基本方法和能力训练为主。这就更加明确了阅读教学中的语文习惯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阅读的习惯包括"默读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仔仔细细读课本的习惯"与"圈点批注、积累材料的习惯"。"仔仔细细地读"究竟要"细"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至少应具有好问善问、独立思考等习惯,才可能大大"仔仔细细"的境界。这七种习惯是学生必有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反复训练。
一、好问善问的习惯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素质教育时谈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我教了一辈子书,深切感到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可悲的是把学生变成操练机器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一架操练的机器,没有了思想,忘了什么叫真正的语文教育,不知不觉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变成’教参’的传声筒……"这一深切感受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注意打破陈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习惯。这种习惯要求学生看到问题后,对文章内容、形式进行"初问",设想这篇文章由自己写会如何选材剪裁,如何设计"文路",采取哪种方法,然后再"学",带着读前的设想去细读全文,整体把握;而后进行"比较",拿原来的设想与原文对照,问出哪些地方与自己的不谋而合,哪些地方相悖,对相同之处,稍作浏览,对"相悖"之处,探究正误,找出原因;对不解之处,更要勤问,直至弄懂。
二、独立思考的习惯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在其阅读教学实验中,让教师读过一遍后,即引导学生自由讨论,就课文各抒己见,有什么感受都可以提出来讨论。他认为,通过这些讨论,学生会从各个不同角度,用各种各样表现方式,来思考课文的思想和寓意,从而使课堂充满着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即"有思考、有感情、有个性的思想的积极活动"。他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既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又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艺术形象和语言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教学中教师应给自己的束缚少一些,多一些创造;学生应依赖少一些,多一些思考。独立思考,学有所得的快乐是难以言传的:学生灵感顿悟、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颔首拍案;心灵为之共鸣,思维为之共振;内心为之澄明,视界为之敞亮。而学生的快乐亦即教学的快乐、教师的快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既可以在現代文中培养,也可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文言文是葡萄美酒,文言文是名山大川。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读、品味文言文的辉煌历史,去鉴赏诗词曲赋,去领略散文小说,去发现文言文的无穷妙趣,去回味文言文的言简意赅。文言文阅读重在培养迁移能力和正确分析、评价能力。如果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那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入情提要的习惯
这是一种阅读时透过字面进入意境能自觉抓住要点的习惯。培养这种习惯,可以发展学生从众多信息中归纳一个结论的聚合思维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读文章、听谈话就有可能准确抓住重点,"听出不同意见的分岐所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种习惯,可教给学生提炼文章要点的一般步骤,即知轮廓、找重点、理思路、看选材、明中心五步。
四、读书洞理的习惯
这是一种阅读时透过字面,对作品进行悟原委、明事理的习惯。精美文章应细读精思,从"话语悟其神"去皮见肉、见骨、见骨髓后,才能明确其内涵。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坚决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引导学生读名著名篇,要从透彻了解语言入手,辨出其意义与情味,进一步深钻细研,求得文章的真谛。
五、收集积累的习惯
培养这种习惯,无论在复习课或平时教学中,都要坚持,只有将所学的东西及时整理,使新旧知识成为一线,才能掌握规律、举一反三,促进智力发展。平时可教会学生通过列表、摘抄、顺口溜等形式对所学知识归类收集。古人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因此,初中生培养这种习惯尤为重要。
六、联想拓展的习惯
这是一种由一个信息联想到另一个或多个信息,并使它们彼此有机联系起来的习惯。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应用起来变幻多姿。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远不能满足分析问题及表达的需要。有联想拓展习惯的学生,学习能由此及彼,一通百通。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坚持复旧导新,纵横联系。
七、实际运用的习惯
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义务教育的"终端性"要求大多数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如能养成以上习惯,就必能学有所悟,终身受益。
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热情,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从而激活思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达到读有所获的目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须加大力度以科学的方法并注入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带着思想的行囊上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放飞思绪,沉淀思想。
参考文献:
1张伟超;;阅读对话教学调控中的“异向交往”话语[J];教育评论;2010年05期
2於燕华;;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自由度与限制性[J];考试周刊;2010年24期
3 杜鹃;;让个性在多元解读中得到张扬[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