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潘玉良的自画像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k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潘玉良出身贫苦,但她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通过坚持不懈的创作逐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女画家。她的作品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有着很高的水平,也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简要地回顾潘玉良的艺术人生,随后分析她绘画创作的特点以及成因,结合中西绘画交融的时代背景,分析她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女性意识,为观者提供更多欣赏潘玉良绘画艺术的审美视角。
  关键词:潘玉良 女性画家 自画像
  2021年初,潘玉良作品主题展“玉汝于成”活动在成都博物馆举办,其中的很多画作是第一次见于公众,吸引了众多媒体前往进行报道,其中的自画像在观众群体中保持着很高的话题度。[1]潘玉良在艺术领域至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她的艺术是多元化的,她在踏上绘画之路以后一直致力于艺术实践,探索绘画语言表达的创新。她的作品中满是对绘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些是留存于世的宝贵财富,值得人们对其进行品读。
  一、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一)坎坷飘摇的出身
  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她幼年丧父丧母,年仅14岁就被卖到青楼,小小年纪就已经体会到人间辛酸。18岁时,辛亥志士潘赞化为她赎身,后来又赞助她学画,这成为潘玉良人生的转折点。坎坷的青少年经历给她带来了巨大痛苦,深深地影响着她后来的艺术之路。25岁时,潘玉良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但由于她早年为妓,被同学排斥,随后退学。1923年,潘玉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两年后又考取了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毕业之后在数年间保持着频繁的创作活动。[2]
  (二)著名画家的成长之路
  潘玉良曾回国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在此期间创作《春》《倦马》和《芍药》等作品。为促进国内美术发展而发起各种美术活动。[3]但潘玉良在国内举办画展的时候被当时轻视“青楼女”的社会舆论所不容,活动处处受限,因此,她只能离开上海前往法国寻求发展。潘玉良首次留学以油画为主要学习内容,此外还包括一部分雕塑,在光线运用和立体塑形等方面积累了初步的创作经验。第二次前往国外以后,她开始尝试将中西方的绘画技术融合在一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选择毛笔作为作画工具,运用国画线描的技术进行创作。20世纪50年代以后,潘玉良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运用,在女人体领域的创作愈加挥洒自如,其艺术水平达到一生当中的巅峰。她的作品在国外也广受到青睐,60年代以后,潘玉良成为第一个进入卢浮宫的中国艺术家,她在国外开设的绘画讲座也常常是人满为患。1977年潘玉良于法国巴黎逝世,但她独特的女性审美意识持续影响着一代代绘画创作者,几十年后,她的自画像在香港拍卖会上的价格达到千万级别,印证了人们对这位女画家的由衷喜爱。
  二、潘玉良女性主义的时代促成
  20世纪初,欧洲发生了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国际妇女参政联合会”作为代表,该组织发源于社会的中下阶层,致力于为妇女争取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权益。[4]女性解放的思想很快传播到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在中国最先受到这种思潮影响的是知識青年群体。1919年,由学生发起的五四运动标志着青年学生等登上我国的历史舞台,女性解放作为民族解放的一部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之一,而艺术家群体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潘玉良生于清代末期,那是一个封建社会即将宣告完结的时代。几千年以来女性一直被物化,处于社会的底层位置。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但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牢牢占据在普通人的心中。当潘玉良接触到西方的绘画理论时,追寻平等的艺术思想深深地震撼了她的灵魂。她意识到女性也可以通过作画来证明自身的价值,用艺术来表达心中的所感所想。她意识到女性并不是作为一种附属品存在的,她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青少年时期的悲苦经历没有使潘玉良沉沦,她逐渐成长为一名独立自强的女性画家,女性题材作品占据了她创作空间的绝大部分。
  她擅于运用细腻的画笔来剖析自我,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通过绘画来赞扬女性自尊自爱的精神,表现出女性艺术家偏向于感性情绪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浪潮,潘玉良在此期间保持着自画像的创作习惯,她用画笔记录下不同时期的自己,用作品承载自己对于艺术不知疲倦的追求。潘玉良在踏上创作之路之初就喜欢将女性作为绘画的主要对象,但受限于女性模特的缺乏,她只能将自己作为描绘对象,由此开始自画像的创作之路。在她一生当中的数个阶段都能看到自画像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潘玉良外貌年纪的变化,也印证了她艺术思想的变迁之路。在潘玉良的自画像中,观者能够感受到她艺术生命力的旺盛,也能看到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发展过程。
  三、潘玉良女性主义的艺术表现
  (一)率真灿烂的用色
  潘玉良旅居法国的数十年中,深受野兽派油画的影响,她在用色上表现出强烈的主观特性,以鲜明的画面风格进行人物像的作画。根据有关研究,女性相比男性在部分色彩上有着更高的敏感度,这在绘画艺术上也有所表现。潘玉良灵活地运用东方绘画的表现手法,她在绘画中重视意境的营造,用色明媚纯净,强调色彩明度上的对比,表现出她对于色彩的独特感知。1939年的《执扇自画像》,潘玉良身着黑色旗袍,这股黑色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手臂的部分白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人物的优雅端庄。相似的作品还有一年后的画给丈夫的《自画像》,黑色旗袍上出现了一些绣上去的花纹,为了对画面进行调和,身旁铺着白布的桌子上摆了姹紫嫣红的花,衬托出人物精致的妆容。根据各种资料表明,潘玉良的性格并不像自画像中看起来的那样娴静,这个时期的自画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理想中自己的状态,率真而优雅的用色是潘玉良对于自我的一种重塑。1945年的《红衣自画像》以鲜艳的红作为主色调,潘玉良斜靠在窗口,此时的自画像少了很多“美化”的成分,情绪转为自我审视,流露出一种叛逆和反抗的意识。
  (二)夸张的造型手段   潘玉良在巴黎生活的漫长时间里经历了数次文艺界的先锋性运动,她决定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画像进行部分夸张的处理,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她的作品中,她总是能够以女性化的视觉去观察现实社会,结合内心的感悟来进行创作。比如她的自画像中常常会改变人体的比例,用突出的手法来塑造外形特征,使得画面多了几分含糊的可供解读的隐喻性。比如1949年的《版画自画像》,潘玉良将自己的面部表情作为主要描绘对象,画面中几乎完全没有背景,漫画式的线条突出了画家高高的颧骨和略微倾斜的眼睛,表现出一种冷静凝视的感觉。潘玉良在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中,与同时代的其他作画者相比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她对画面的夸张处理富于女性情怀,充分说明了她对女性美独树一帜的理解。结合潘玉良旧时代封建社会的出身来看,她的这种对于自我的勇敢表现是难能可贵的。无论在什么时代,以艺术来对抗世俗偏见的做法都是值得赞颂的。
  (三)中西并用的白描手法
  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潘玉良开始尝试运用毛笔来作画,单独用墨线来勾勒人物形象,不加其他修饰。长期使用毛笔为潘玉良打下了很好的国画基础,这也是促使她后来形成中西并用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比如《自画像·醉》描绘了潘玉良独自饮酒的画面,构图的重心落在人物沉醉快乐的表情上。裸露的人體轮廓不仅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轻重缓急的变化,也有着西方绘画立体造型的成分,具有一种雕塑式的美感。这种开怀畅饮之中对身体的展示没有一丝羞怯的意味,而是坦荡豪爽的,兼具男性的雄壮与女性的柔美,性别的划分在此模糊,代表着潘玉良在自我实现道路上进入了新的思想境界。《自画像·醉》后来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高达964万元,充分说明了人们对这幅作品的喜爱。[5]
  四、结语
  潘玉良是我国近一百年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画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主义的主张,对于固有偏见的挑战以及对绘画艺术的强烈热爱。潘玉良来自社会底层,曾经饱尝人间冷暖,她的成长经历是鼓舞人心的,证明女性同样能够在艺术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就。她一系列的自画像作品中浸透着对自身的审视和反思,这一点对于后继的艺术创作者们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黑暗的旧时代没有剥夺潘玉良的天赋,反而将她塑造为一个不畏苦难的伟大艺术家。她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绘画事业,以其对生命的独特认识成就了一段精彩的艺术人生。潘玉良女性主义的创作主张是在世界范围内女权运动数次浪潮的背景下出现的,她的作品大多用来展示女性的美丽,观者能够由表及里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这是女性主义最为主要的体现。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潘玉良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用画笔表达内心的情感与诉求,鼓励她们走上艺术创作之路,她的女性主义情怀将随着她的作品一直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艺术人生”在成都开展 多幅珍贵典藏首次公开展出[EB/OL].新华网,2020-12-16.
  [2]苏文婷.论潘玉良绘画艺术中的“女性情怀”[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1):102-105.
  [3]汤璐.探析潘玉良的绘画风格与特征[J].美与时代(中),2020(09):48-49.
  [4]李萱宣.从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看女权运动的诞生[J].艺术科技,2019,32(10):135-136.
  [5]卢晓菡.自我的凝视与重塑——读潘玉良《自画像》,及一个女性的精神成长史[J].爱尚美术,2017,04:84-87.
  (作者简介:陈蕾,女,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绘画艺术比较与本土化)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期刊
馆藏文物是非常珍贵的一种存在,因为其自身具有独特性与不可再生性,很多馆藏文物更是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馆藏文物也是对我国历史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一种展示.
本文为教育网IPv6规模部署监测报告(2020年11月),地址统计范围来源于赛尔网络教育用户部IPv6地址表;网站统计范围来源于CERNET会员单位,1938家;统计时间截至2020年11月。活跃地址指数日趋势2020年11月,随着秋季学期进入中期,11月IPv6日活跃地址指数呈平稳趋势,经休息日时,活跃地址指数呈有规律下降。11月的日活跃地址指数在11月22日达到峰值,达1790万个。
本文主要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分析、阐述艺术作品中材料、技巧与风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归纳、总结三者的特点,以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姆
摘要:东北地域年俗文化是东北地域民众在长久的生产劳动和生存活动中不断传承下来的民间地域文化,包含了众多的地域年节习俗和游艺活动,如祭灶、杀年猪、除尘布新、上元节等等,并有民间游艺活动贯穿其中。丰富多彩的地域年节习俗和游艺活动以感性形式呈现出形式美的特点,同时蕴含了丰厚的审美内涵意蕴。探索东北地域年俗文化审美价值,深入挖掘其感性形式之美、内涵意蕴之美、功能之美,有助于人们在享受年俗文化的过程中,能够
摘要:高校设立书法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当前,亟待解决的是对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培养和对美的认识,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美,才会用美的行为和美的语言来规范自己。中国书法的形式与韵律,线条与构造,理论与技法,对训练美的欣赏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书法创作和书法欣赏水平,提高学识和修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书法美质 韵律 结构 用笔 审美  一、引言  高校设立书法课是为了训练
疫情下,校园移动应用的开发与部署再次受到关注.那么,当前移动应用开发与部署处于什么状态?存在什么挑战?未来移动应用应如何建设?针对此,本刊采访了清华大学网络应用支撑研
期刊
算起来,弟弟离开我将近六十年了,因而关于他的模样,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他是一个小胖子。  我的弟弟因患过“奶痨”,原先是很瘦的,后来请了江湖郎中将奶痨割了,又吃了打蛔虫的“宝塔糖”,人就像气吹的一样胖起来。  我家所处的位置是大路口,乡下人上镇子,见到我弟弟,觉得好玩,于是,都喜欢在我弟弟的胖胳膊上拧上一把。  这件事是我母亲后来知道的。大热天,母亲要我弟弟打赤膊,可弟弟死活要穿小衬衫。我母亲说
期刊
摘要:我国的民间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民间美术造型观不仅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审美结晶,而且还为现代绘画艺术创作者带来了灵感源泉。本文就对民间美术造型观的内涵进行阐述的同时,对民间美术造型观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为绘画创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间美术 造型 现代绘画  一、引言  我国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其是数代民间艺人经过日积月累流传下来的宝贵艺术遗产。
曲作者简介:马相华,男,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培养项目获得者,研究方向:贵州黔东南民族音乐创作。  (責任编辑 葛星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