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对自身健康问题认识不够、逃避就医等问题日趋明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身健康及就医行为问题的研究,了解大学生健康状况,对自身健康认知程度及就医行为,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宜昌地区某高校2004级-2007级四个年级学生健康素质状况及就医行为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与分析,对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调查对象中体能测试结果平均不及格占12.4%,及格占53.6 %,良好 30.5%,优秀占3.6 %,大学生总体趋势呈现年级越高,体质越差,对健康的认识和就医观念越欠缺。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健康认知和就医行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就医行为
1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对健康的态度及就医行为现状
宜昌地区某高校体能测试数据库中显示:2008年度2004级-2007级四个年级测试结果,总体趋势呈现年级越高,体质越差。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该高校2004级-2007级四个年级13000名学生健康素质及就医观念及相关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本次调查在该高校13个学院学生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男生178名,女生122名,采用无记名填表方式,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
2问题分析
2.1健康意识及就医观念欠缺对就医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越来越忽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不够,健康知识匮乏,就医观念淡薄,调查显示,主要为生活无规律,缺少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体质下降,逃避就医及盲目就医等。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大学生也经常依赖于网络知识来试图解决健康问题,殊不知疾病的治疗有个体差异性,且网络上的健康知识也并非全部有科学依据。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遗传、生物化脑损伤、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类型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中这些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 [3]由于 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修养, 抵御外界能力的存在个体差异,从而就有了不同的健康状况、就医观念和行为。
2.2大学生活环境与方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就医的影响
大学生离开了家庭的监督与庇护,离开了老师管理与教育,时间自由支配,生活自由安排,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大学生来说,生活的坏习惯变应蕴而生。同时,大学集体生活中由于民族和地域间的差异,生活习惯互相影响,大学生出现吸烟、酗酒、通宵上网、暴饮暴食、节食等不良习惯也逐渐蔓延。资料显示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表明,49%的学生能够保证每天有较好的睡眠质量,有56%的学生有过熬夜或通宵上网的经历。[1]另有部分同学因为家庭贫困,经常为了节约,对牛奶鸡蛋及肉食的摄入甚少。 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作为承载社会和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年轻人,处在特殊心里时期的大学生,大部分人对自己身体素质满意度高,很少或从不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认为目前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的身体影响不大,能够吃的消,现在正是身强体壮之时,即使有身体不适时也能抵抗过去,从而就有了不愿就医和逃避的行为。
2.3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对健康及就医行为的影响
据有关文章报道,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人感到:“社会变化太大、太快,自己与社会距离太远”,不少大学生对就业、学习都有一种无所适从感。[2] 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感情等方面因素给大学生带来沉重压力。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和就业形势的下滑,同学们越发感到就业与学习压力,当人处于一种应急及紧张状态时,他的身体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这些人群便成了常见传染病的易感人群。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减少甚至忽视了健康与锻炼,常常也省去了到医院就医。再者,调查中仅有10.2%的同学选择大医院就医,一方面原因可能因为医疗费用昂贵,大多同学偏向于买药应付身体的不适。
3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健康意识与就医观念的欠缺,身体素质总体趋势呈现年级越高,体质越差,大学生生活环境与方式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等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和就医行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健康认知和就医行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3.1加强宣传与引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会、家庭、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健康知识和就医必要性的认识,把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来抓,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使同学们对健康知识和就医必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自觉的用于自身。让学生能够自觉认识身体问题,将健康锻炼习惯化,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校可选派教师进行相关讲座,健康知识辅导,并做好大学生健康三级网络。“学校-师生-医院”三级网络主要包括以下问题:对常见病、预防措施、诊疗建议、有效锻炼身体方法及其重要性通过学校校园网络、知识论坛、健康协会、宣传展板海报等媒介广泛宣传到同学中去;积极开展健康知识、人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锻炼等讲座与讨论会;发挥医学生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咨询平台等。
学校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是同学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得以改正,如控制作息时间和供电时间,进行文明寝室评比等促进寝室健康和谐发展,形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督促系统,促进学生生活健康和谐发展。学校作为管理者与决策者,应该加强宣传与管理监督,做好校医院、心理咨询室以及对点医院对学生身体普查与疾病诊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设施和平台,提高体育保健教师师资力量,使同学们自觉将业余时间用于有效合理的课外活动锻炼。帮助同学们改掉生活中的陋习,促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较困难的同学可以提供适当的勤工助学岗位,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帮助。在同学就医方面,学校可以适当的给予补贴,建立个人隐私保护系统,帮助同学们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大学阶段,学习、就业、生活、情感等压力无形中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与就医行为。学校应该有专业的团队来缓解大学生各时期所遇到的压力,加强大学生专业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其生活适应性与就业竞争力。 通过减压,给大学生留下更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促使其自觉参加课外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3.2正确对待自身身体素质状况培养良好的就医行为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就医行为的决定内因在于大学生个人。所以大学生应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乐观豁达情绪,从主观上全面理解健康及正确的就医行为,认清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参加体格检查和不断的自我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身体有所不适特别是出现生殖道相关疾病时,应积极主动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力争使身体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恢复健康与青春活力。
3.3增强体育锻炼,充分发挥运动与健康价值
体育锻炼是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对身体健康、智力、情感、个性的积极的影响是其他锻炼项目无法取代的。大学生应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面对大学生体质变差,对健康的认识和就医观念越欠缺,不仅学校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督促与管理工作,促进学生自觉体育锻炼、健康意识与自觉就医行为,同时动员社会、医院、家庭以及学生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意识和观念决定行动,只有积极正确的健康意识与就医观念才能引导正确的健康与就医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叶坪、麻晓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影响 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大会论文 2007:16-17.
[2] 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8.
[3] 张颖 等.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调查及健康指导体系的建立 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大会论文 2007,31-32.
关键词大学生;身体素质;就医行为
1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对健康的态度及就医行为现状
宜昌地区某高校体能测试数据库中显示:2008年度2004级-2007级四个年级测试结果,总体趋势呈现年级越高,体质越差。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该高校2004级-2007级四个年级13000名学生健康素质及就医观念及相关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了保证资料的真实性,本次调查在该高校13个学院学生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男生178名,女生122名,采用无记名填表方式,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8份。
2问题分析
2.1健康意识及就医观念欠缺对就医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越来越忽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不够,健康知识匮乏,就医观念淡薄,调查显示,主要为生活无规律,缺少体育锻炼,饮食结构不合理,体质下降,逃避就医及盲目就医等。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大学生也经常依赖于网络知识来试图解决健康问题,殊不知疾病的治疗有个体差异性,且网络上的健康知识也并非全部有科学依据。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遗传、生物化脑损伤、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类型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中这些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 [3]由于 生活习惯、个性心理修养, 抵御外界能力的存在个体差异,从而就有了不同的健康状况、就医观念和行为。
2.2大学生活环境与方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及就医的影响
大学生离开了家庭的监督与庇护,离开了老师管理与教育,时间自由支配,生活自由安排,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大学生来说,生活的坏习惯变应蕴而生。同时,大学集体生活中由于民族和地域间的差异,生活习惯互相影响,大学生出现吸烟、酗酒、通宵上网、暴饮暴食、节食等不良习惯也逐渐蔓延。资料显示大学生睡眠状况调查表明,49%的学生能够保证每天有较好的睡眠质量,有56%的学生有过熬夜或通宵上网的经历。[1]另有部分同学因为家庭贫困,经常为了节约,对牛奶鸡蛋及肉食的摄入甚少。 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作为承载社会和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年轻人,处在特殊心里时期的大学生,大部分人对自己身体素质满意度高,很少或从不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差,认为目前的生活习惯对自己的身体影响不大,能够吃的消,现在正是身强体壮之时,即使有身体不适时也能抵抗过去,从而就有了不愿就医和逃避的行为。
2.3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对健康及就医行为的影响
据有关文章报道,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人感到:“社会变化太大、太快,自己与社会距离太远”,不少大学生对就业、学习都有一种无所适从感。[2] 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感情等方面因素给大学生带来沉重压力。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和就业形势的下滑,同学们越发感到就业与学习压力,当人处于一种应急及紧张状态时,他的身体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这些人群便成了常见传染病的易感人群。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减少甚至忽视了健康与锻炼,常常也省去了到医院就医。再者,调查中仅有10.2%的同学选择大医院就医,一方面原因可能因为医疗费用昂贵,大多同学偏向于买药应付身体的不适。
3讨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健康意识与就医观念的欠缺,身体素质总体趋势呈现年级越高,体质越差,大学生生活环境与方式及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等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和就医行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健康认知和就医行为,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3.1加强宣传与引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社会、家庭、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健康知识和就医必要性的认识,把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来抓,加大健康知识的宣传,使同学们对健康知识和就医必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自觉的用于自身。让学生能够自觉认识身体问题,将健康锻炼习惯化,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校可选派教师进行相关讲座,健康知识辅导,并做好大学生健康三级网络。“学校-师生-医院”三级网络主要包括以下问题:对常见病、预防措施、诊疗建议、有效锻炼身体方法及其重要性通过学校校园网络、知识论坛、健康协会、宣传展板海报等媒介广泛宣传到同学中去;积极开展健康知识、人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锻炼等讲座与讨论会;发挥医学生专业优势,组建专业咨询平台等。
学校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是同学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得以改正,如控制作息时间和供电时间,进行文明寝室评比等促进寝室健康和谐发展,形成“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督促系统,促进学生生活健康和谐发展。学校作为管理者与决策者,应该加强宣传与管理监督,做好校医院、心理咨询室以及对点医院对学生身体普查与疾病诊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设施和平台,提高体育保健教师师资力量,使同学们自觉将业余时间用于有效合理的课外活动锻炼。帮助同学们改掉生活中的陋习,促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生活较困难的同学可以提供适当的勤工助学岗位,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帮助。在同学就医方面,学校可以适当的给予补贴,建立个人隐私保护系统,帮助同学们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大学阶段,学习、就业、生活、情感等压力无形中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与就医行为。学校应该有专业的团队来缓解大学生各时期所遇到的压力,加强大学生专业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以提高其生活适应性与就业竞争力。 通过减压,给大学生留下更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促使其自觉参加课外活动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3.2正确对待自身身体素质状况培养良好的就医行为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就医行为的决定内因在于大学生个人。所以大学生应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乐观豁达情绪,从主观上全面理解健康及正确的就医行为,认清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主动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定期参加体格检查和不断的自我检查,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身体有所不适特别是出现生殖道相关疾病时,应积极主动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力争使身体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恢复健康与青春活力。
3.3增强体育锻炼,充分发挥运动与健康价值
体育锻炼是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方法与途径,对身体健康、智力、情感、个性的积极的影响是其他锻炼项目无法取代的。大学生应自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面对大学生体质变差,对健康的认识和就医观念越欠缺,不仅学校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督促与管理工作,促进学生自觉体育锻炼、健康意识与自觉就医行为,同时动员社会、医院、家庭以及学生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意识和观念决定行动,只有积极正确的健康意识与就医观念才能引导正确的健康与就医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叶坪、麻晓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影响 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大会论文 2007:16-17.
[2] 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8.
[3] 张颖 等.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调查及健康指导体系的建立 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大会论文 2007,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