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英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扎实的功底和对英语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大大提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突破;情感态度;创设情境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没有突破措施
很多教师的课堂还是“演”的性质多,不是真正考虑到如何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如何将不会的学会。而是在通过轰轰烈烈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自始至终在领着学生玩,没有思考地玩。部分课堂只是完全套用了新的教学模式,“三听两读”,看似比较新颖,理念也很先进,殊不知设计的听读活动,教师根本没有布置任务,学生听得盲目,读得更盲目,因此,收效甚微。整堂课看不出一点具有个性的地方,对生词的处理,对重点句型的处理根本没有,因此,学生在吸收文本时会感到很困难。如果学生不是提前学了,很难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有一个教师是这样设计六年级上unit 1的课文教学的:第一遍只听;第二遍看视频,回答问题:Where are they visiting? 第三遍听回答三个问题;第四遍听跟读,然后在跟读的过程中领读生词和重点短语;读找出“want to”;分角色读;小组展示。这一节课环节设计的是“三听两读”,但是重点何在?难点怎样突破的?生词就只在课文中领读一下,学生就能理解它们的用法了吗?在这篇课文中学生知道生词可以这样用,但是换一个语境,他们会用吗?
二、不注重创设情境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有的教师对情境的创设只停留在简单的词汇学习和句型学习上,对文本的理解,对新语言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不够。有一个教师在上六Do you often play with dolls?时,是这样设计的:听录音回答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继续听问答两个问题:Does Amy often play with dolls?Does Amy often read stories?听,跟读然后回答:Does Lingling often clean her room?然后小组活动。我觉得她提的这些问题一点梯度都没有,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再有就是整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没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情境,然后教给学生如何询问日常生活干的事情,对这些问句及答语的运用也就无从谈起。
有些教师学习了课文之后,只是让学生读一读,或者分角色读一读,不是真正地模拟表演,创设语境。想想学生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他们是不是真正学会了语言的运用。过多地依赖课件,忽视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正常交流,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寄托给了课件,也因此缺少了情境的创设,缺少了语言的交流。
三、机械操练充斥整堂课,教学理念落后
大部分教师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生词、短语和句型为中心,不断地操练,不停地讲解和练习,导致课文的学习匆匆而过,头重脚轻。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穿新鞋,走老路”中,教师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领着读,学生不理解,更不会用,收效甚微。有一个教师在领着学:Is it a...句型时,用课件打出一幅图,领读一下,打出另一幅图画,领读一下,反复地领读,根本没有启发和提问,更没有交流,他打出的那些鲜明艳丽的图画没起到一点作用。
对英语单词的大量机械重复朗读和抄写,机械刻板的语法知识、惯用法知识讲解与操练和通过“题海战役”来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四、缺乏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情感态度
目标,过重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讲课教师中仅有个别教师在课中渗透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中西文化差异等知识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学习英语,其乐无穷”的感觉,从而真正地爱学英语,学好英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文化素养。如果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渗透有关西方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提高自己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还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位教师设计了一篇阅读,I am a good helper. 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does “helper”mean? 听故事,然后学生纷纷回答helper 意思是“帮手”,“帮助别人的人”,接着教师问“Are you a helper?Who is a good helper in our class?” 最后教师说我们班里有两个学生是good helper,因为他们帮教师和同学做很多事情,学生也都谈了自己认为班里的和家庭中的good helper,并说明理由。这时学生和教师是在进行真实的交流,而且非常巧妙地渗透了情感教育“助人为乐”。我们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忽略了情感目标,有的即使定了情感目标,也是大而空泛,没有实际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有的教师的情感目标这样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目标在哪一课也可以这样定,大而空洞,华而不实。
【关键词】小学英语;突破;情感态度;创设情境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重难点没有突破措施
很多教师的课堂还是“演”的性质多,不是真正考虑到如何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如何将不会的学会。而是在通过轰轰烈烈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自始至终在领着学生玩,没有思考地玩。部分课堂只是完全套用了新的教学模式,“三听两读”,看似比较新颖,理念也很先进,殊不知设计的听读活动,教师根本没有布置任务,学生听得盲目,读得更盲目,因此,收效甚微。整堂课看不出一点具有个性的地方,对生词的处理,对重点句型的处理根本没有,因此,学生在吸收文本时会感到很困难。如果学生不是提前学了,很难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有一个教师是这样设计六年级上unit 1的课文教学的:第一遍只听;第二遍看视频,回答问题:Where are they visiting? 第三遍听回答三个问题;第四遍听跟读,然后在跟读的过程中领读生词和重点短语;读找出“want to”;分角色读;小组展示。这一节课环节设计的是“三听两读”,但是重点何在?难点怎样突破的?生词就只在课文中领读一下,学生就能理解它们的用法了吗?在这篇课文中学生知道生词可以这样用,但是换一个语境,他们会用吗?
二、不注重创设情境和发展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有的教师对情境的创设只停留在简单的词汇学习和句型学习上,对文本的理解,对新语言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不够。有一个教师在上六Do you often play with dolls?时,是这样设计的:听录音回答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继续听问答两个问题:Does Amy often play with dolls?Does Amy often read stories?听,跟读然后回答:Does Lingling often clean her room?然后小组活动。我觉得她提的这些问题一点梯度都没有,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再有就是整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课文,学习课文,没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情境,然后教给学生如何询问日常生活干的事情,对这些问句及答语的运用也就无从谈起。
有些教师学习了课文之后,只是让学生读一读,或者分角色读一读,不是真正地模拟表演,创设语境。想想学生学到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他们是不是真正学会了语言的运用。过多地依赖课件,忽视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正常交流,把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寄托给了课件,也因此缺少了情境的创设,缺少了语言的交流。
三、机械操练充斥整堂课,教学理念落后
大部分教师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生词、短语和句型为中心,不断地操练,不停地讲解和练习,导致课文的学习匆匆而过,头重脚轻。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穿新鞋,走老路”中,教师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领着读,学生不理解,更不会用,收效甚微。有一个教师在领着学:Is it a...句型时,用课件打出一幅图,领读一下,打出另一幅图画,领读一下,反复地领读,根本没有启发和提问,更没有交流,他打出的那些鲜明艳丽的图画没起到一点作用。
对英语单词的大量机械重复朗读和抄写,机械刻板的语法知识、惯用法知识讲解与操练和通过“题海战役”来巩固所学语法知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四、缺乏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情感态度
目标,过重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讲课教师中仅有个别教师在课中渗透了文化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中西文化差异等知识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学习英语,其乐无穷”的感觉,从而真正地爱学英语,学好英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文化素养。如果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渗透有关西方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提高自己鉴别、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还可以在进行文化对比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位教师设计了一篇阅读,I am a good helper. 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does “helper”mean? 听故事,然后学生纷纷回答helper 意思是“帮手”,“帮助别人的人”,接着教师问“Are you a helper?Who is a good helper in our class?” 最后教师说我们班里有两个学生是good helper,因为他们帮教师和同学做很多事情,学生也都谈了自己认为班里的和家庭中的good helper,并说明理由。这时学生和教师是在进行真实的交流,而且非常巧妙地渗透了情感教育“助人为乐”。我们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忽略了情感目标,有的即使定了情感目标,也是大而空泛,没有实际的东西在里面。比如,有的教师的情感目标这样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目标在哪一课也可以这样定,大而空洞,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