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例简析
例1 (2006年全国题第一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早稻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破土。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仓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像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4题,这是一道考察词语鉴赏能力的题目,词语鉴赏应该从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两方面去考虑和作答。“准确”是指词语的运用符合科学,符合逻辑。此题其实是“想”与“听”的比较,声音应当用听,为什么用想呢?原来,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的,那么,用“听”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生动”是指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效,此处的“想”是带有作者主观思考的意味,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这样思考,本题的参考答案应该属于以下范围内:①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5题,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这个答案是有“章”可循的:题目问的是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个“作用”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表意上的作用,一个是在结构上的作用;本文的写作内容是阳光,要表达的是阳光的作用,阳光的作用有千千万万,但参照题目所限定的语句,可知阳光的作用一是给了劳动者以健康,二是给了劳动以丰收;文章既然以阳光和阳光的作用为中心内容,那么所写的人或事都应该是为这个中心内容服务,所以我们就应该想到“呼应”“渲染”“铺垫”“引起下文”等结构类作用。另外,回答此类题目,要避免比如“表现了阳光的伟大作用”“突出中心思想”之类内容空洞的答案。
第16题,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答案的要点,一是要答出夜来香、昙花的特点(即以上的①),二是要联系农夫的务农选择来回答“壮怀”与否(即以上的②③)。以上的“答案”分为三点,是有点为难考生的,②③是可以合为一个方面的;另外,题目问的是“含意”,答案不必非得涉及什么“拟人”之类的修辞手法。
第17题,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主旨的领会,考察考生对作品的总体把握能力。“主旨”是指隐含在表面内容下的作者的意图。本文写了阳光与跟阳光有关的人和事,目的就是为了歌颂阳光,歌颂阳光下的劳动,歌颂阳光的生活。答题的时候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这样: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第①点4分,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第②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这个“参考答案”是可以的,但它的给分权重不合理:第①点只是文章内容的概括,第②点才是文章的主旨,给分重点应该落在第②点才合理。
例2 (2006年全国题第二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
牛 汉
(1)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2)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3)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4)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5)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6)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⑦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8)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9)“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10)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愣愣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11)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12)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13)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14)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4题,此题是对信息筛选能力的考察。文章中对绵绵土的表述在第5至13段之间,主要集中于第5、6、7、12、13段,这五个段落中反复用“细柔”“温柔”“圣洁”“暖乎乎”“金黄”“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净土”等词句来描写绵绵土,那么对这些词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绵绵土的特点了。参考答案是: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5题,此题是考察对文章内容间关系的理解能力。题干的重要信息是“重逢”“狂喜”。“重逢”意味着“我”曾与大漠有个认识的经历,“狂喜”意味着我与大漠有很深的感情,再者,由题干“从全文看”的限制可知,答案要从这句的前后来概括。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得出类似以下的答案:①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②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6题,这道题是针对作者思路而设定的问题,难度比较大。作者的思路是双向的,一个方向是对大漠的描写及对自己与大漠的经历的回忆,另一个方向是人与土、人与故乡的情感关系。第二个方向已经涉及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方面了,所以,回答此题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7题,这道题看似只考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实际上还要考察对文章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理解能力。题干的“分析”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只言片语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完事,还得简要分析作者回忆绵绵土和抒写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两项内容对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②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③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①②两点,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第③点给3分)
强化训练
一、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地平线
小的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
“老爷子,你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也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太懂,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地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本文分别从下列角度描述“地平线”。请从文中摘出相关的语句填空。
(1)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衬托物:
2.“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此处这样说,是因为地平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这里“追求地平线”隐含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断 崖
(1)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2)时间在头顶上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3)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4)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光荣,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5)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的暗黑色的苔藓。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最后坠落在谷底,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6)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的火焰。
(7)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1.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8分)
(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默的断崖“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这句话中的“寓意”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分点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毛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片片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亲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们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们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节选自2004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
1.“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这个标题拟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何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郎探母》为什么让父亲等老兵“老泪纵横,泣不成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方面阐明了“文化为什么重要”?请分条陈述。(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叙述父亲等老兵观看《四郎探母》时,有几处非常好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一处来,并略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挑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6年高考广东卷)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黄昏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射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只有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幽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所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寂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天幕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4分)
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4分)
3.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15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2)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一)1.(1)天地相接一条线 (2)很亮的灰白色 (3)矮屋、树丛。
2.地平线看得到,永远走不到,又永远不断出现在前方。
3.这句话是把命运理想和天地相类比,天和地的平行与相接,就像人生中的命运和理想,时而一致,时而不一致,人生即是这种一致与不一致的统一。
4.追求地平线即追求人生理想。它总在前方,指引人们不断追求;它又是永无止境的,鼓舞人们永远向前。
5.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应是永无止境的,理想激励人们不断求索,不断奋进。
(二)1.①是在空旷与落寞之中坚韧地用自己的身影证明(或“昭示”)自己存在的断崖。②是坚强、忍耐而默默地支撑着生生不息的新生命的断崖。③是沉着、从容、朴实而又坚韧的断崖。(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只答对一点给2分,表述不够清楚的酌情扣分)
2.(1)因为沉默的断崖年复一年默默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2分);目睹了村里人梦想的实现和破灭(2分)。
(2)①生命中总会有失败、挫折(2分);②面对意外的挫折,生命可以在艰难中变得更坚韧(2分)。
3.用断崖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残缺做比较,突出断崖沉默、坚强而不屈的形象(2分);为下文由断崖引发的人生感悟作铺垫(或: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2分)
4.①面对不幸要能从容坚强,把不幸当成身后的历史;②逆境可铸炼常人难以具备的沉着、从容、朴实的品质;③坚韧的人经历了磨砺,总会找到新的道路;④人在困境中要能继续自己的热情与梦想。(答对一点得2分)
二、提高训练
(一)1.“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2.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 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 ④对乡村的坚守。(这道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3.“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4.(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二)1.①《四郎探母》让父亲等老兵“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是叙述的主体,对“文化为什么重要”也由此生发。由此可见,文题“为四郎哭泣”贴近中心,紧扣“文化”。②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③“如果”的假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以其启发性拓展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2.因为父亲等老兵的际遇、命运与四郎有相似之处:他们少小离家老大失乡,从四郎的命运里想到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想到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
3.①文化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②文化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并且产生归属感。③文化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会群体。④文化使公民社会更加统一稳固。
4.细节描写有“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或者“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赏析略。
三、挑战训练
(一)1.窗台上:衰败的藤草。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2.(1)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2)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3)投射:把夕阳透过窗棂及照在树木后映在书架上的状况逼真地表现了出来。(4)穿:真切地摹写出夕光从很小的缝隙中透过的强有力的状态。
3.(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惋惜和无奈。
4.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使平凡事物神奇起来。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二)1.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3.是为了说明鲁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4.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5.(1)文章中的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向往的“好的故事”。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三处联想层层推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2)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
例1 (2006年全国题第一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早稻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破土。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仓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像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①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4.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4题,这是一道考察词语鉴赏能力的题目,词语鉴赏应该从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两方面去考虑和作答。“准确”是指词语的运用符合科学,符合逻辑。此题其实是“想”与“听”的比较,声音应当用听,为什么用想呢?原来,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的,那么,用“听”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生动”是指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效,此处的“想”是带有作者主观思考的意味,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这样思考,本题的参考答案应该属于以下范围内:①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答对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5题,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这个答案是有“章”可循的:题目问的是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个“作用”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表意上的作用,一个是在结构上的作用;本文的写作内容是阳光,要表达的是阳光的作用,阳光的作用有千千万万,但参照题目所限定的语句,可知阳光的作用一是给了劳动者以健康,二是给了劳动以丰收;文章既然以阳光和阳光的作用为中心内容,那么所写的人或事都应该是为这个中心内容服务,所以我们就应该想到“呼应”“渲染”“铺垫”“引起下文”等结构类作用。另外,回答此类题目,要避免比如“表现了阳光的伟大作用”“突出中心思想”之类内容空洞的答案。
第16题,命题者给出的答案是: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本题答案的要点,一是要答出夜来香、昙花的特点(即以上的①),二是要联系农夫的务农选择来回答“壮怀”与否(即以上的②③)。以上的“答案”分为三点,是有点为难考生的,②③是可以合为一个方面的;另外,题目问的是“含意”,答案不必非得涉及什么“拟人”之类的修辞手法。
第17题,本题考察的是对文章主旨的领会,考察考生对作品的总体把握能力。“主旨”是指隐含在表面内容下的作者的意图。本文写了阳光与跟阳光有关的人和事,目的就是为了歌颂阳光,歌颂阳光下的劳动,歌颂阳光的生活。答题的时候就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这样: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第①点4分,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第②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这个“参考答案”是可以的,但它的给分权重不合理:第①点只是文章内容的概括,第②点才是文章的主旨,给分重点应该落在第②点才合理。
例2 (2006年全国题第二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绵绵土
牛 汉
(1)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2)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失落了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
(3)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由于我家族的历史与故乡走西口的人们有说不完的故事,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着血缘关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驯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4)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5)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的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辞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里?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6)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乎乎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园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⑦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一般。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8)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绵绵土回来!”“做什么用?”我真的不明白。
(9)“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迎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10)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朴愣愣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11)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12)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13)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家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14)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4题,此题是对信息筛选能力的考察。文章中对绵绵土的表述在第5至13段之间,主要集中于第5、6、7、12、13段,这五个段落中反复用“细柔”“温柔”“圣洁”“暖乎乎”“金黄”“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净土”等词句来描写绵绵土,那么对这些词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绵绵土的特点了。参考答案是: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5题,此题是考察对文章内容间关系的理解能力。题干的重要信息是“重逢”“狂喜”。“重逢”意味着“我”曾与大漠有个认识的经历,“狂喜”意味着我与大漠有很深的感情,再者,由题干“从全文看”的限制可知,答案要从这句的前后来概括。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得出类似以下的答案:①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②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6题,这道题是针对作者思路而设定的问题,难度比较大。作者的思路是双向的,一个方向是对大漠的描写及对自己与大漠的经历的回忆,另一个方向是人与土、人与故乡的情感关系。第二个方向已经涉及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方面了,所以,回答此题必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参考答案:母体——绵绵土——故乡。(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17题,这道题看似只考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实际上还要考察对文章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理解能力。题干的“分析”就是要求考生不能只言片语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完事,还得简要分析作者回忆绵绵土和抒写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两项内容对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①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②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③讲述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①②两点,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第③点给3分)
强化训练
一、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地平线
小的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大平原,最喜欢骑上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地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经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奔去,骑了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
“老爷子,你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的地方,去那儿还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也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有些不太懂,以为他是骗我,就又对准那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上的矮屋奔去。然而我失败了;矮屋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坐在地上,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个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地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方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1.本文分别从下列角度描述“地平线”。请从文中摘出相关的语句填空。
(1)形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衬托物:
2.“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此处这样说,是因为地平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这里“追求地平线”隐含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断 崖
(1)石头很小,群山很大,生命繁忙。
(2)时间在头顶上云层上空飘逝,断崖坐落在一个地方,从来没有移动过。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一去不返的流水,把春天装进冬天,把少女扮成老妪;断崖低着头,望着脚下散乱无章的碎石,被野花一次次覆盖,被风霜一次次凝结;断崖低着头,望着河对岸低矮的土屋,矮门里有不断变幻的人在渐渐陈旧的门里进进出出,屋里的人守着一个村落和一群人,年轻的人;断崖目睹着屋里人的厮守,村子是一堆默默无闻的石头。
(3)窗口对着庞大的断崖,年复一年,黑色的山崖在绿色的森林旁边,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当梦想在野地里实现,断崖默默地看在眼里;当梦想在路途上破灭,断崖也默默地看在眼里。沉默的断崖,早已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
(4)我一次次从巨大的断崖下走过,目睹断崖庞大的残缺,我不能面对断崖无动于衷。它随时会让人想起人在生命中不可遏止的颠沛流离,它随时会让人在心里浮现长途跋涉中的一些刻骨铭心的词语:断送、悲壮、逆流、落叶、沧海、黄昏……断崖避开了辉煌与光荣,耸立在所有亭台楼阁的背后,无法与它们的繁忙与奢华比较。但是,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不知道在哪一天,山崖溃落了,可谁又能意料这瞬间的溃落,在风雨中一天天泅渡,竟凝成了一种不屈的姿势。路过的人,偶然看见,一晃就过去了,不在乎断崖的诉说与沉默,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只有心情沉重的人正在经历生命的围困与冲突的人,在他的视野中出现的断崖才随时会给他感悟。是的,这庞大的断崖呈现在面前,肯定会让一些人若有所思。
(5)我就是在一次无意漫步时路过那断崖的。山村的沉静与寂寞网一样罩住了我正在挣扎的灵魂和希望,而在我的身边,山是很高很高的,路是很长很长的,风是很凉很凉的。面对断崖,我总会想起历史,想起往事:那大地上的伤口,在风霜年复一年的吹打中,渐渐地长出的暗黑色的苔藓。在阳光的曝晒下,一粒粒小石子从石壁上绽裂开来,最后坠落在谷底,石子与断崖诀离,却又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于是,我每一次面对断崖,总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想,但始终相同的是:断崖在空旷与落寞之中总是用自己的身影证明自己的存在。
(6)朴素的断崖远离了灯火的辉煌,坚强的断崖支撑着深情的凝视。水分很少的断崖把每一棵小草都揽在怀里,虽是绝壁,那横长出来的小树和野花却永不停止地渲染着人迹罕至的地方,把厚重的寓意写在大地上,与高山的伫立彼此映照,最终铸炼成一种寻常人所难具备的品质,沉着、从容、朴实、深厚、忍耐、渴望、崛起、昭示,提醒一切正在沉沦的人,把痛苦与丧失当成身后的历史,在阳光和风雨中挣扎,坚韧地在命运的途中点燃心中即将熄灭的热情与梦想,演绎凤凰涅的火焰。
(7)我的呼吸在灯光的波纹里,遥遥地望着村庄边的断崖,断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断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中,我为它在我的思维里安排了一个位置,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
1.根据全文,说说“支撑起我的信念,滤得我的目光越来越纯净”的断崖是怎样的断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8分)
(1)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沉默的断崖“在春雨秋风里成了村庄沧桑变幻的见证”?请根据第三段内容,概括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也不会在石头与泥土之间看出些许寓意”这句话中的“寓意”指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明第四段中“断崖也肯定有过花枝与藤叶,那时水丰草茂的山坡、觅食的牛羊、升起的炊烟,让鲜活的生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五、六两段看,断崖引发了作者哪些人生感悟?请分点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毛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片片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时候,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亲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们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们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节选自2004年12月23日《南方周末》)
1.“如果你为四郎哭泣”这个标题拟得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何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郎探母》为什么让父亲等老兵“老泪纵横,泣不成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方面阐明了“文化为什么重要”?请分条陈述。(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叙述父亲等老兵观看《四郎探母》时,有几处非常好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一处来,并略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挑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06年高考广东卷)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黄昏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射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只有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幽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横线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所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冈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在高楼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寂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天幕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4分)
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4分)
3.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15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6分)
(1)简析《在山阴道上》联想的巧妙运用。
(2)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一)1.(1)天地相接一条线 (2)很亮的灰白色 (3)矮屋、树丛。
2.地平线看得到,永远走不到,又永远不断出现在前方。
3.这句话是把命运理想和天地相类比,天和地的平行与相接,就像人生中的命运和理想,时而一致,时而不一致,人生即是这种一致与不一致的统一。
4.追求地平线即追求人生理想。它总在前方,指引人们不断追求;它又是永无止境的,鼓舞人们永远向前。
5.人生对理想的追求,应是永无止境的,理想激励人们不断求索,不断奋进。
(二)1.①是在空旷与落寞之中坚韧地用自己的身影证明(或“昭示”)自己存在的断崖。②是坚强、忍耐而默默地支撑着生生不息的新生命的断崖。③是沉着、从容、朴实而又坚韧的断崖。(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只答对一点给2分,表述不够清楚的酌情扣分)
2.(1)因为沉默的断崖年复一年默默注视着村里人祖祖辈辈永不停止地做着美好的梦(2分);目睹了村里人梦想的实现和破灭(2分)。
(2)①生命中总会有失败、挫折(2分);②面对意外的挫折,生命可以在艰难中变得更坚韧(2分)。
3.用断崖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残缺做比较,突出断崖沉默、坚强而不屈的形象(2分);为下文由断崖引发的人生感悟作铺垫(或: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感悟)。(2分)
4.①面对不幸要能从容坚强,把不幸当成身后的历史;②逆境可铸炼常人难以具备的沉着、从容、朴实的品质;③坚韧的人经历了磨砺,总会找到新的道路;④人在困境中要能继续自己的热情与梦想。(答对一点得2分)
二、提高训练
(一)1.“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
2.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 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 ④对乡村的坚守。(这道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3.“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4.(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二)1.①《四郎探母》让父亲等老兵“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是叙述的主体,对“文化为什么重要”也由此生发。由此可见,文题“为四郎哭泣”贴近中心,紧扣“文化”。②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③“如果”的假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以其启发性拓展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2.因为父亲等老兵的际遇、命运与四郎有相似之处:他们少小离家老大失乡,从四郎的命运里想到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想到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
3.①文化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②文化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并且产生归属感。③文化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团体找到联系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会群体。④文化使公民社会更加统一稳固。
4.细节描写有“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或者“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赏析略。
三、挑战训练
(一)1.窗台上:衰败的藤草。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2.(1)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2)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3)投射:把夕阳透过窗棂及照在树木后映在书架上的状况逼真地表现了出来。(4)穿:真切地摹写出夕光从很小的缝隙中透过的强有力的状态。
3.(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惋惜和无奈。
4.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使平凡事物神奇起来。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
(二)1.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3.是为了说明鲁迅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4.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5.(1)文章中的联想,主要表现为三处:一是山川的壮美与我心中的“巨人形象”融合在一起;二是目睹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脑中出现“勇士的雕像”;三是牧歌式的田园风光,使“我”联想到鲁迅所向往的“好的故事”。三处联想都自然贴切,三处联想层层推进,开拓和升华了文章主题。(2)①移步换景,情景交融。无论是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高大的六和塔,还是诗画般的田园风光,既是作者游程中所见之景,又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②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文中既有鲁迅塑像、鲁迅故居、三味书屋以及山川桥塔等作者眼中之景,也有“勇士雕像”和鲁迅笔下的“好的故事”等作者心中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