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向21世纪,倡导人性化无疑是应时代之重要话题。本文在理解人性化的基础上对教育中的“硬”予以重新诠释,即:身体教育、独立性、强势教育,希望达到丰富教育内涵的目的。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硬”
教育是“硬”的艺术,此处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与教育人性化[1]的艺术自相矛盾的对立面。那种非软即硬、是白非黑的做法,只会令问题模式化、肤浅化。这里提出硬的教育艺术,仅是倡导人性“硬”的内容应当与教育融合,铸成一种既富于人性化,又有无穷力量感的教育。
首先,身体教育是教育“硬”的根本。毛泽东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教育领域里自古以来往往大量上演着知识与身体的较量[2],当中国的家长及孩子们呼吁减负时,则反衬了一种教育体制下知识变成负累时的可怕。走在中国的城市,都不会陌生一个个沉重的“背包”穿行于马路,尽管由于背包的质量和功用大大改善,但仍然不难看到学生佝偻的身影,他们便是中国的“未来”,打算令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希望”。可悲的是,自身的弯曲如何能托起民族的明天呢?当我们用知识去占领教育的阵营之时,往往忽略了儿童身体的强壮。相比,美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中从来没有忽视身体元素。美国的棒球、冰球、篮球、拳击,美国的牛排、汉堡,甚至美国生产的汽车、飞机,这些都能体现出魄力、粗犷、豪迈、野性和力量感。而中国则相对而言显得柔美而恬静,以至于渐趋女性化。当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的时候,不得不在知识与身体之间作出取舍。这里有二个解释:一是中国教育环境下教师、家长、学生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导致一直以来学校学生守则上的诸多强调锻炼身体的条款流于形式。二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取舍标准的导向:不关注学生的身体。因此,一旦进入大学或读研究生时,绝大多数学生们身体羸弱、眼睛近视、甚至心理扭曲。尽管他们也许是身残志坚的强者,但这样的强者无疑是可悲而不幸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硬”的“身体教育”来培育强悍的精神和文化,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3]。爱德华·O·威尔逊就在他的《论人性》中,大量论述了攻击性是人性的特色,人与一切动物都具有攻击行为的本能,只是在公民社会因为契约而受到隐藏。[4]看来,从人性的角度讲,这些野蛮、疯狂、攻击本身就是人的本能。只是在现代社会中,身体不断被贬低、驯化、驯服,磨逝了我们的凶悍、野性和竞争性。我们倡导的“身体教育”只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注,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强化。这样就不难理解,当前为何姚明、刘翔能如此星光灿烂,健美健身正逐渐风靡,锻炼身体越发受到普遍重视的理由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教育部已颁布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诸多文件,并郑重抬升体育教学地位,使体育成绩与升学等挂钩。
其次,独立性是教育“硬”的可能。不难看到,中国的教育与政治太过于密切,走的太近了。批判一下,教育成为了政治的附庸,过强的政治化只会防碍真正教育的进行和学术的发展,以致教育本性的迷失。2007年,伊朗总统内贾德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和公共政策学院的邀请,在该院的名人论坛发表演讲。据报道,在哥伦比亚大学礼堂中听内贾德演讲和在礼堂外围观的人有70%是反对内贾德来演讲的。另外一些有影响的头面人物事前甚至威胁说,如果哥伦比亚大学不取消邀请,他们会拒绝再给哥伦比亚捐款。纽约市的一些民选官员,包括市议会的议长,公开指责哥伦比亚大学,并威胁纽约市可能会取消今后对哥伦比亚大学的资金支持。[5]且不谈这件事情有什么政治影响,单从学术自由角度讲,哥伦比亚大学是“硬”气十足的,哥伦比亚没有对各种利益或组织摇尾献媚或卑躬屈膝,显示出极强的学术独立自主性,而这正是大学学术发展理应具有的本性。所以,要想办出好大学,就要限制国家对教育的无节制参与和干预。另一方面,教育应该培养人格的独立,培养自由的公民、自主的个人,而不是让个人依附于某种组织和利益体,这种依附换来的只是自身的被束缚。一个大学如果能够做到独立自主于教育和学术,它本身就是学生最好的表率,学生的独立意识或韧性会因为学校的“硬”气而变得更加突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讲“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6]可见,自由是多么难得。承然,一个没有自由的人又如何独立呢?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生存能力上。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必须独立,从思维上摆脱一种钳制和压抑,那么才算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才能活出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个性。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当你需要寄生于别人的时候,不论从尊言上还是从身体上,你已开始丧失了独立选择、自我作主的能力,那样就无所谓有“硬”的可能了。
最后,强势教育是“硬”的体现与实践。让我们看看,以铁椎布道的恶魔诗哲尼采的“强力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就表达了一种对于食物、财富、工具、奴仆与生俱来、不息不止的追求意志和决心。而对尼采哲学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分歧极大。[7]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的态度是:肯定它内在的自强精神,把他的强力意志作为教育的动力,鼓励人们尤其是处于逆境中的个人与民族发奋图强。且看,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发表的《尼采氏之教育观》,便是对尼采的强势教育观的无比信仰与推崇倍至。
2004年,姜戎在他的《狼图腾》最后一章里就写道:“中国病的病根就在于农耕和农耕性格。过去知识界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病的病根是在这里。”[8]读过此书的人不难看到,作者是在倡导一种游牧文化,一种顽强进取、智慧勇敢、友爱合作、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质,一种狼性的回归。无独有偶,当年,深圳市南山区学府小学在校园建成—座群狼雕塑“出征”,展现的是在头狼发出出征号令下,一群狼开始出征,他们傲视苍穹,合作、勇猛地奔向前方的未知世界。这座校园雕塑蕴涵了该校让学生争做“文明狼”的教育新理念。尽管,该校校长刘森力多次强调:东方传统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但这件事情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而我以为,这至少引发了人们对于“狼性”的关注与思考。中国人,几千年的“羊性”历史,苟延残喘到近现代,活生生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绵羊,还阿Q式的自以为“睡狮”,用鲁迅的话来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倡导狼图腾,狼性的教育,就是一种强悍与力量的复苏,我们不需要做一个本分守纪的羊性十足的人。无怪乎有人说: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战争史,一部掠夺史,一部血泪史。尽管我们不会再回到“丛林法则”时代,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养尊处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必须要时刻做好准备,就象草原上骁勇善战的狼一样,生存在忧患之中,随时投入战斗。这便是对一种强势的教育理念的倡导。再如,陈道华在其著的《韩国家庭教育》(一本改变韩国千万家庭教育的素质教育的枕边书)中讲: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做支撑。韩国的家庭教育,父母主张松开牵引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有意识让孩子经历风雨、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普遍常采用“狮子型”、“狼型”、“放牧型”教子法对孩子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其中,“狼型”教子法包括:(1)让孩子学会独立。(2)培养孩子的记忆力。(3)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4)让孩子永不言弃。(5)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6)挖掘孩子的潜能。[9]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拒拆一种强势的教育呢!此外,企业文化领域里正酝酿着群狼共舞的态势,深圳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就对狼情有独钟,不仅通晓“狼”道,而且被业界人士喻为“狼”。狼文化的出现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国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天降良方。很多品牌都以狼为名,七匹狼,红七匹狼,与狼共舞……不一而足。据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对狼也非常推崇,联想总裁杨元庆则一直强调要“如狼似虎”。一时间,狼赫然成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图腾。而且继《狼图腾》之后,对于狼的造神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狼道》、《狼魂》、《酷狼》、《像狼一样思考》等纷纷出笼,甚至还有人煞有介事地根据狼的攻击特性仿照总结出了《狼子兵法》,声称其思想性不亚于《孙子兵法》。最典型的是一本叫做《企业的狼性》的书,对于企业如何学习狼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把任正非总结的狼的三大特征“嗜血、寒天、成群”作为推崇的主旨,强调中国企业要像狼一样富有进攻性。呜呼!整个中国狼声一片,满地寻狼,人人学狼。
康德说过:人就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任何其它目的的手段。我这里“硬”的教育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手段,它体现的是人性的内涵与教育观念的结合。此时,教育对于人而言已成为一种艺术,它是塑造人的理智与情感的全過程,是与每个人发生关系的事情。只有理性地运行“硬”的艺术灌溉教育、滋润这片沃土,才能诞生出健壮成长的儿童,因为它将直接决定着制度、文化及价值观念上的至高点,这将比有形的教育资源要重要得多,这便是我倡导教育“硬”的艺术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平先锋.浅谈教育人性化[J].科教文汇,2009,2.
[2][3]刘良华.“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美]爱德华·O·威尔逊.论人性[M].方展画,周丹,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9-108.
[5]关中人.从内贾德哥大演讲看美国言论自由[N/OL].[2007-9-29].http://blog.cersp.com/57248/1156533.aspx.
[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
[7]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3.
[8]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也版社,2004.
[9]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平先锋(1979—),男,湖北洪湖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工作。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硬”
教育是“硬”的艺术,此处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与教育人性化[1]的艺术自相矛盾的对立面。那种非软即硬、是白非黑的做法,只会令问题模式化、肤浅化。这里提出硬的教育艺术,仅是倡导人性“硬”的内容应当与教育融合,铸成一种既富于人性化,又有无穷力量感的教育。
首先,身体教育是教育“硬”的根本。毛泽东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教育领域里自古以来往往大量上演着知识与身体的较量[2],当中国的家长及孩子们呼吁减负时,则反衬了一种教育体制下知识变成负累时的可怕。走在中国的城市,都不会陌生一个个沉重的“背包”穿行于马路,尽管由于背包的质量和功用大大改善,但仍然不难看到学生佝偻的身影,他们便是中国的“未来”,打算令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希望”。可悲的是,自身的弯曲如何能托起民族的明天呢?当我们用知识去占领教育的阵营之时,往往忽略了儿童身体的强壮。相比,美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中从来没有忽视身体元素。美国的棒球、冰球、篮球、拳击,美国的牛排、汉堡,甚至美国生产的汽车、飞机,这些都能体现出魄力、粗犷、豪迈、野性和力量感。而中国则相对而言显得柔美而恬静,以至于渐趋女性化。当学生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的时候,不得不在知识与身体之间作出取舍。这里有二个解释:一是中国教育环境下教师、家长、学生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导致一直以来学校学生守则上的诸多强调锻炼身体的条款流于形式。二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取舍标准的导向:不关注学生的身体。因此,一旦进入大学或读研究生时,绝大多数学生们身体羸弱、眼睛近视、甚至心理扭曲。尽管他们也许是身残志坚的强者,但这样的强者无疑是可悲而不幸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硬”的“身体教育”来培育强悍的精神和文化,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3]。爱德华·O·威尔逊就在他的《论人性》中,大量论述了攻击性是人性的特色,人与一切动物都具有攻击行为的本能,只是在公民社会因为契约而受到隐藏。[4]看来,从人性的角度讲,这些野蛮、疯狂、攻击本身就是人的本能。只是在现代社会中,身体不断被贬低、驯化、驯服,磨逝了我们的凶悍、野性和竞争性。我们倡导的“身体教育”只是对人性的一种关注,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强化。这样就不难理解,当前为何姚明、刘翔能如此星光灿烂,健美健身正逐渐风靡,锻炼身体越发受到普遍重视的理由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教育部已颁布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诸多文件,并郑重抬升体育教学地位,使体育成绩与升学等挂钩。
其次,独立性是教育“硬”的可能。不难看到,中国的教育与政治太过于密切,走的太近了。批判一下,教育成为了政治的附庸,过强的政治化只会防碍真正教育的进行和学术的发展,以致教育本性的迷失。2007年,伊朗总统内贾德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和公共政策学院的邀请,在该院的名人论坛发表演讲。据报道,在哥伦比亚大学礼堂中听内贾德演讲和在礼堂外围观的人有70%是反对内贾德来演讲的。另外一些有影响的头面人物事前甚至威胁说,如果哥伦比亚大学不取消邀请,他们会拒绝再给哥伦比亚捐款。纽约市的一些民选官员,包括市议会的议长,公开指责哥伦比亚大学,并威胁纽约市可能会取消今后对哥伦比亚大学的资金支持。[5]且不谈这件事情有什么政治影响,单从学术自由角度讲,哥伦比亚大学是“硬”气十足的,哥伦比亚没有对各种利益或组织摇尾献媚或卑躬屈膝,显示出极强的学术独立自主性,而这正是大学学术发展理应具有的本性。所以,要想办出好大学,就要限制国家对教育的无节制参与和干预。另一方面,教育应该培养人格的独立,培养自由的公民、自主的个人,而不是让个人依附于某种组织和利益体,这种依附换来的只是自身的被束缚。一个大学如果能够做到独立自主于教育和学术,它本身就是学生最好的表率,学生的独立意识或韧性会因为学校的“硬”气而变得更加突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讲“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6]可见,自由是多么难得。承然,一个没有自由的人又如何独立呢?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而且体现在生存能力上。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必须独立,从思维上摆脱一种钳制和压抑,那么才算是一种精神的自由,才能活出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个性。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当你需要寄生于别人的时候,不论从尊言上还是从身体上,你已开始丧失了独立选择、自我作主的能力,那样就无所谓有“硬”的可能了。
最后,强势教育是“硬”的体现与实践。让我们看看,以铁椎布道的恶魔诗哲尼采的“强力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就表达了一种对于食物、财富、工具、奴仆与生俱来、不息不止的追求意志和决心。而对尼采哲学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分歧极大。[7]这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的态度是:肯定它内在的自强精神,把他的强力意志作为教育的动力,鼓励人们尤其是处于逆境中的个人与民族发奋图强。且看,1904年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上发表的《尼采氏之教育观》,便是对尼采的强势教育观的无比信仰与推崇倍至。
2004年,姜戎在他的《狼图腾》最后一章里就写道:“中国病的病根就在于农耕和农耕性格。过去知识界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病的病根是在这里。”[8]读过此书的人不难看到,作者是在倡导一种游牧文化,一种顽强进取、智慧勇敢、友爱合作、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质,一种狼性的回归。无独有偶,当年,深圳市南山区学府小学在校园建成—座群狼雕塑“出征”,展现的是在头狼发出出征号令下,一群狼开始出征,他们傲视苍穹,合作、勇猛地奔向前方的未知世界。这座校园雕塑蕴涵了该校让学生争做“文明狼”的教育新理念。尽管,该校校长刘森力多次强调:东方传统似“羊”的教育,培养的是温文尔雅、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的人,西方似“狼”的教育,培养的是个性张扬,敢于不断超越的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里,我们通过对狼的性格的剖析,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成为强者。但这件事情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而我以为,这至少引发了人们对于“狼性”的关注与思考。中国人,几千年的“羊性”历史,苟延残喘到近现代,活生生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绵羊,还阿Q式的自以为“睡狮”,用鲁迅的话来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倡导狼图腾,狼性的教育,就是一种强悍与力量的复苏,我们不需要做一个本分守纪的羊性十足的人。无怪乎有人说: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战争史,一部掠夺史,一部血泪史。尽管我们不会再回到“丛林法则”时代,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养尊处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必须要时刻做好准备,就象草原上骁勇善战的狼一样,生存在忧患之中,随时投入战斗。这便是对一种强势的教育理念的倡导。再如,陈道华在其著的《韩国家庭教育》(一本改变韩国千万家庭教育的素质教育的枕边书)中讲: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做支撑。韩国的家庭教育,父母主张松开牵引孩子的手,让孩子自己做主,有意识让孩子经历风雨、面对现实,从逆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普遍常采用“狮子型”、“狼型”、“放牧型”教子法对孩子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其中,“狼型”教子法包括:(1)让孩子学会独立。(2)培养孩子的记忆力。(3)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4)让孩子永不言弃。(5)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6)挖掘孩子的潜能。[9]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拒拆一种强势的教育呢!此外,企业文化领域里正酝酿着群狼共舞的态势,深圳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就对狼情有独钟,不仅通晓“狼”道,而且被业界人士喻为“狼”。狼文化的出现对于正处于发展期的中国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天降良方。很多品牌都以狼为名,七匹狼,红七匹狼,与狼共舞……不一而足。据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对狼也非常推崇,联想总裁杨元庆则一直强调要“如狼似虎”。一时间,狼赫然成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图腾。而且继《狼图腾》之后,对于狼的造神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狼道》、《狼魂》、《酷狼》、《像狼一样思考》等纷纷出笼,甚至还有人煞有介事地根据狼的攻击特性仿照总结出了《狼子兵法》,声称其思想性不亚于《孙子兵法》。最典型的是一本叫做《企业的狼性》的书,对于企业如何学习狼进行了系统总结。该书把任正非总结的狼的三大特征“嗜血、寒天、成群”作为推崇的主旨,强调中国企业要像狼一样富有进攻性。呜呼!整个中国狼声一片,满地寻狼,人人学狼。
康德说过:人就是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任何其它目的的手段。我这里“硬”的教育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手段,它体现的是人性的内涵与教育观念的结合。此时,教育对于人而言已成为一种艺术,它是塑造人的理智与情感的全過程,是与每个人发生关系的事情。只有理性地运行“硬”的艺术灌溉教育、滋润这片沃土,才能诞生出健壮成长的儿童,因为它将直接决定着制度、文化及价值观念上的至高点,这将比有形的教育资源要重要得多,这便是我倡导教育“硬”的艺术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平先锋.浅谈教育人性化[J].科教文汇,2009,2.
[2][3]刘良华.“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美]爱德华·O·威尔逊.论人性[M].方展画,周丹,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9-108.
[5]关中人.从内贾德哥大演讲看美国言论自由[N/OL].[2007-9-29].http://blog.cersp.com/57248/1156533.aspx.
[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7.
[7]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3.
[8]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也版社,2004.
[9]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平先锋(1979—),男,湖北洪湖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