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基础,而近年来大建群众文化主要是指乡村文化的建设,提升乡村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在乡村建设乡村活动室、图书室。乡村活动室、图书室的建立,以形式多样文化活动为载体,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水平提高,分辨对错的能力也会提高,人们之间的矛盾当然也会变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素质提高了,觉悟也就高了,能够更好的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且以精神生活为主。就是各种文化形态以及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的总和。如电视广播,文学艺术,各类的文化馆和图书馆等。现如今城市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较为丰富,而乡村群众期盼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实乡村也是需要优秀文化引领,带动乡村形成特色文化,这种文化同乡村、农牧业、农牧民紧密相连,促进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乡村文化室建设的完善,筑牢文化阵地的防线
乡村文化室是最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农村,面向的是广大群众。乡村文化室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事政治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及科普讲座,提供图书借阅,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农村特色文化发展,实现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场所。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表现在: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十七大以后,我国的任何方针政策都是以和谐为基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的方针,这是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谐社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通力协作,首先是自身的意识,其次是能与一切反对和谐的敌人做斗争,这就需要有着很高的素质。农村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要做到全面提升是个很大的难题,但是也不能因为难就置之不理,所以只能大幅度的建立乡村活动室、图书室,鼓励人们走出去解放思想,多看书,提升自身素质,以至于提升群众的素质。
(二)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群众的文化素质就代表着所在地方的文化水平,乡村文化建设就是提高乡村文化的途径。建立乡村活动室、图书室让群众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新内涵,文化建设的范围很广,包括:历史、人文、科技、法制、娱乐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基层群众的法制建设为例,通过这种方式能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科普基本的法制常识,从基层开始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文水平。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已不再担心温饱问题了,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文化活动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和精神粮食。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是高智能动物。虽然乡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比较业余,没有什么专业元素,但是这种形式丰富多彩、没有专业元素的文化活动,却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它能有效地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人文文化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成分。
三、乡村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群众是乡村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乡村社会状态之前,需要先优化群众文化建设。如果站在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乡村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人的灵魂。人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先发展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根本不能生存。同理,没有乡村群众文化做基础,构建的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失去了战斗的能力,更不用说经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体制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基础,引导群众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没有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完全的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人群的思想无法得到良性引导,没有文化积淀,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实在意义。所以没有群众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没有和谐的文化根基,没有发展的潜质,乡村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
(二)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初的理念就是建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以人作为发展重点,所以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打造文明社会体系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前提。乡村文化建设给我国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的后盾。所以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现载体,也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
四、建设乡村文化的几点建议
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活动为载体,以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为依托,结合农村实际,大力组织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各项工作,通过各种文化载体送文化,送图书,送科普等活动。 和谐社会不能缺的是乡村文化建设,就目前来看,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有自身特点的乡村文化。任何事物其外观都表现了自身的文化形象。每个乡村所建立的图书室也应该有本村自身的特点,不要千篇一律没有个性。首先在布局上应该合理,以静为中心,人们坐在里面能够静下心了看书。其次是书籍,图书室里面所藏的书籍应该大多贴近农民生活,要有关于当前形势的时事报纸,农民科学种田和创业方面的书籍等,以提高人们阅读的兴趣。
(二)乡村文化还应突出当地的特色与历史资源。抓住每个村人们的文化特点,用他们喜欢的表现形式,大力引导和发展他们的精神,突出民俗色彩。可以在节日里举办具有民族色彩的文艺演出,村与村之间进行竞赛表演,对于取胜者进行小小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
五、结语
乡村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保障,乡村惠民文化是党对广大农民朋友的关爱,是一项民心工程,在群众文化起着的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基础,它的建设有利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升社会风气,只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我国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惠荣.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J].群文天地,2012(23):91-93.
[2]杨智伟.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J].神州,2012(23):40.
[3]赵周娣.浅析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关系[J].群文天地,2012(16):31.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就是人们在生活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且以精神生活为主。就是各种文化形态以及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的总和。如电视广播,文学艺术,各类的文化馆和图书馆等。现如今城市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较为丰富,而乡村群众期盼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其实乡村也是需要优秀文化引领,带动乡村形成特色文化,这种文化同乡村、农牧业、农牧民紧密相连,促进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乡村文化室建设的完善,筑牢文化阵地的防线
乡村文化室是最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农村,面向的是广大群众。乡村文化室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事政治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及科普讲座,提供图书借阅,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农村特色文化发展,实现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场所。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主要作用表现在: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十七大以后,我国的任何方针政策都是以和谐为基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的方针,这是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谐社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通力协作,首先是自身的意识,其次是能与一切反对和谐的敌人做斗争,这就需要有着很高的素质。农村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要做到全面提升是个很大的难题,但是也不能因为难就置之不理,所以只能大幅度的建立乡村活动室、图书室,鼓励人们走出去解放思想,多看书,提升自身素质,以至于提升群众的素质。
(二)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群众的文化素质就代表着所在地方的文化水平,乡村文化建设就是提高乡村文化的途径。建立乡村活动室、图书室让群众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新内涵,文化建设的范围很广,包括:历史、人文、科技、法制、娱乐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基层群众的法制建设为例,通过这种方式能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科普基本的法制常识,从基层开始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文水平。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已不再担心温饱问题了,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文化活动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和精神粮食。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是高智能动物。虽然乡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比较业余,没有什么专业元素,但是这种形式丰富多彩、没有专业元素的文化活动,却能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它能有效地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村人文文化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成分。
三、乡村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群众是乡村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乡村社会状态之前,需要先优化群众文化建设。如果站在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乡村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人的灵魂。人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先发展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根本不能生存。同理,没有乡村群众文化做基础,构建的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失去了战斗的能力,更不用说经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体制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基础,引导群众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没有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完全的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人群的思想无法得到良性引导,没有文化积淀,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实在意义。所以没有群众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没有和谐的文化根基,没有发展的潜质,乡村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
(二)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初的理念就是建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以人作为发展重点,所以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打造文明社会体系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前提。乡村文化建设给我国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的后盾。所以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现载体,也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
四、建设乡村文化的几点建议
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活动为载体,以队伍建设和农村文化阵地为依托,结合农村实际,大力组织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各项工作,通过各种文化载体送文化,送图书,送科普等活动。 和谐社会不能缺的是乡村文化建设,就目前来看,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有自身特点的乡村文化。任何事物其外观都表现了自身的文化形象。每个乡村所建立的图书室也应该有本村自身的特点,不要千篇一律没有个性。首先在布局上应该合理,以静为中心,人们坐在里面能够静下心了看书。其次是书籍,图书室里面所藏的书籍应该大多贴近农民生活,要有关于当前形势的时事报纸,农民科学种田和创业方面的书籍等,以提高人们阅读的兴趣。
(二)乡村文化还应突出当地的特色与历史资源。抓住每个村人们的文化特点,用他们喜欢的表现形式,大力引导和发展他们的精神,突出民俗色彩。可以在节日里举办具有民族色彩的文艺演出,村与村之间进行竞赛表演,对于取胜者进行小小的奖励,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
五、结语
乡村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保障,乡村惠民文化是党对广大农民朋友的关爱,是一项民心工程,在群众文化起着的重要意义。乡村文化是群众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促进和谐社会的基础,它的建设有利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升社会风气,只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我国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惠荣.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牢坚实基础[J].群文天地,2012(23):91-93.
[2]杨智伟.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J].神州,2012(23):40.
[3]赵周娣.浅析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关系[J].群文天地,201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