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与方法
阿里的拆分快速完成,但对于互联网管理工具与方法的探索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三年前启动的内网项目,到将陆兆禧调去做内部IT系统,阿里一直格外重视其建设,而这也成为阿里拆分背后的坚实基础。
编者按:这种SNS化的内部工作平台,是阿里巴巴过去三年来不断尝试摸索进行的。就像互联网产品,其第一步的形态是门户,也就是阿里的内网阿里味儿。阿里味儿内部刚开放的时候,对传统的公司管理冲击也很大,阿里在宣布CTO任命的时候,网上就有铺天盖地反对的帖子,传统公司管理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
第二步,是其开始提供云盘和文件存储,让公司的内部管理更多由网络来承载。
第三步是SNS化,把公司内部的人、资源、项目、产品尽可能一一对应起来,任何人都能发起一场讨论,所有的文件都会归档,每一个人都可以互动、点评、提问,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在某个人的主页上发一段话。以绩效考核为例,传统公司的年底考核依靠老板和人力资源,而有了这套系统就可以靠历史数据。“从年头到年尾,一个人可以积累很丰富的数据,是所有内部跟你有过互动的人对你的评价。人才盘点的时候,所有的数据都已经可视化了,他所有的历史、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都自动输入到网络,不在现场的人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反馈。”
我这两年没有管理实际的业务,在做什么呢?一是数据,二是重新搭建阿里巴巴内部的IT平台。
阿里巴巴做平台,沉淀了大量的应用数据,但只能算是没有被挖掘的“金矿”。我们有很多想法,也知道数据如何如何厉害,但还不知道怎么把东西分辨出来,将来如何利用数据完成个性化营销,实现全自动、数据化运营。
说管数据,其实也不懂,因为我也不是搞IT的人,但我相信阿里巴巴集团有很多对数据很热衷的同事,他们会把事情搞定。对我来说,没有能力、不了解事情的时候,多做支持,多听意见;有了解的时候,慢慢去参与,给一些想法,给一些方向,毕竟我对整个集团全局还有些了解。
往后,阿里集团很多业务都会逐渐跟数据对接。今年,阿里巴巴集团对数据提了三个要求。
第一,全平台数据的打通。我们原来有很多业务平台,淘宝、B2B,以及支付宝。用户数据散布在各个业务中,业务之间的数据是割裂的。
第二,阿里巴巴集团今年“长”出来的业务,要全面跟数据对接。任何一个公司都发生过这种情况:新业务最初独立发展,很快成长到一定规模,面临如何跟原有业务融合的问题。阿里巴巴集团就经历过一些比较辛苦的工作,客户每个地方都要重新注册,这是一个客户体验上的重要问题。
第三,集团的一些新业务会逐渐搬到新的数据里去。结合第二点,也就是我们对内和对外都通过这个数据平台提供服务和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打通数据融合更多用户数据,支持更多品牌和项目在淘宝上快速发展。
我还接手了内部IT工作。CRM、ERP之类的各种应用软件,我们看别人用了,自己也都用了,但买回来第一天就被骂了,为什么呢?流程各方面很奇怪。我们是互联网公司,传统管理不能面对互联网创新业务的快速迭代,公司内部会有矛盾。
对于互联网公司,我的第一个认知是,互联网公司是圆的,有无数个点,又相互连接,所有路径都是通的。而传统软件公司做的产品是单程路,去了就回不来了,比如找到一个人,不知道他管什么业务,这个业务跟哪些业务相关,不知道哪些人参与了。我们用起来非常非常难受,所以准备让人和事、事和项目、项目和资源之间能够互相打通。不管你从哪一点进入,都进入一个面和一张网。我们相信,公司内部信息的流通,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每个员工的生产力。我们也相信,这群同事具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创造力,应该让他们在这个网里自由地合作。
为什么做这个系统?我和马总说,很简单,你看到一个用户的投诉,不可能直接问客户,就要一层一层问下来,再返过来有多少信息的衰减?所有人讲的话都是我想告诉你的,不是你想听的,所以到了马总那里,结论肯定已经跟客户没关系。
传统管理的组织架构中,每个人有一个领导,领导上面还有领导,到今天为止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打破这个结构,但是在IT上,我们可以解决信息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网络化的方式,让马总去接触到一线客户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这件事情的人,然后用最短的距离、最少的损失对这些事情做快速反应,这会让每个在这张网上的单位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最早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相互了解,让资源透明化运作。淘宝、天猫的资源会滋生不良的事情,比如腐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腐败?靠任何一个高管其实都有瓶颈。你再聪明,也只有24个小时,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互联网精神,把资源和信息摊在阳光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信息代表的是权利。互联网给社会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同样信息的权利。我们要做的是怎么减少信息的损失,这用传统的方式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阿里巴巴能够支撑这种大平台,跟本身的文化有关,我们希望逐渐在公司内部实践互联网的技术和认知。否则,我们到最后可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互联网公司对客户的平台是互联网,内部管理根本不是互联网。
去年年底,马总也让我负责了云OS(操作系统)项目,希望把一些业务通过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与互联网用户对接,获得安全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外界对云OS有不同的猜测,比如云OS跟谷歌的关系或者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不想去讨论这些事情,用户最终认可了,这个事情就成了。
整理/本刊记者 李传涛
阿里的拆分快速完成,但对于互联网管理工具与方法的探索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三年前启动的内网项目,到将陆兆禧调去做内部IT系统,阿里一直格外重视其建设,而这也成为阿里拆分背后的坚实基础。
编者按:这种SNS化的内部工作平台,是阿里巴巴过去三年来不断尝试摸索进行的。就像互联网产品,其第一步的形态是门户,也就是阿里的内网阿里味儿。阿里味儿内部刚开放的时候,对传统的公司管理冲击也很大,阿里在宣布CTO任命的时候,网上就有铺天盖地反对的帖子,传统公司管理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
第二步,是其开始提供云盘和文件存储,让公司的内部管理更多由网络来承载。
第三步是SNS化,把公司内部的人、资源、项目、产品尽可能一一对应起来,任何人都能发起一场讨论,所有的文件都会归档,每一个人都可以互动、点评、提问,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在某个人的主页上发一段话。以绩效考核为例,传统公司的年底考核依靠老板和人力资源,而有了这套系统就可以靠历史数据。“从年头到年尾,一个人可以积累很丰富的数据,是所有内部跟你有过互动的人对你的评价。人才盘点的时候,所有的数据都已经可视化了,他所有的历史、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都自动输入到网络,不在现场的人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反馈。”
我这两年没有管理实际的业务,在做什么呢?一是数据,二是重新搭建阿里巴巴内部的IT平台。
阿里巴巴做平台,沉淀了大量的应用数据,但只能算是没有被挖掘的“金矿”。我们有很多想法,也知道数据如何如何厉害,但还不知道怎么把东西分辨出来,将来如何利用数据完成个性化营销,实现全自动、数据化运营。
说管数据,其实也不懂,因为我也不是搞IT的人,但我相信阿里巴巴集团有很多对数据很热衷的同事,他们会把事情搞定。对我来说,没有能力、不了解事情的时候,多做支持,多听意见;有了解的时候,慢慢去参与,给一些想法,给一些方向,毕竟我对整个集团全局还有些了解。
往后,阿里集团很多业务都会逐渐跟数据对接。今年,阿里巴巴集团对数据提了三个要求。
第一,全平台数据的打通。我们原来有很多业务平台,淘宝、B2B,以及支付宝。用户数据散布在各个业务中,业务之间的数据是割裂的。
第二,阿里巴巴集团今年“长”出来的业务,要全面跟数据对接。任何一个公司都发生过这种情况:新业务最初独立发展,很快成长到一定规模,面临如何跟原有业务融合的问题。阿里巴巴集团就经历过一些比较辛苦的工作,客户每个地方都要重新注册,这是一个客户体验上的重要问题。
第三,集团的一些新业务会逐渐搬到新的数据里去。结合第二点,也就是我们对内和对外都通过这个数据平台提供服务和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打通数据融合更多用户数据,支持更多品牌和项目在淘宝上快速发展。
我还接手了内部IT工作。CRM、ERP之类的各种应用软件,我们看别人用了,自己也都用了,但买回来第一天就被骂了,为什么呢?流程各方面很奇怪。我们是互联网公司,传统管理不能面对互联网创新业务的快速迭代,公司内部会有矛盾。
对于互联网公司,我的第一个认知是,互联网公司是圆的,有无数个点,又相互连接,所有路径都是通的。而传统软件公司做的产品是单程路,去了就回不来了,比如找到一个人,不知道他管什么业务,这个业务跟哪些业务相关,不知道哪些人参与了。我们用起来非常非常难受,所以准备让人和事、事和项目、项目和资源之间能够互相打通。不管你从哪一点进入,都进入一个面和一张网。我们相信,公司内部信息的流通,能够最大程度提升每个员工的生产力。我们也相信,这群同事具有我们无法想象的创造力,应该让他们在这个网里自由地合作。
为什么做这个系统?我和马总说,很简单,你看到一个用户的投诉,不可能直接问客户,就要一层一层问下来,再返过来有多少信息的衰减?所有人讲的话都是我想告诉你的,不是你想听的,所以到了马总那里,结论肯定已经跟客户没关系。
传统管理的组织架构中,每个人有一个领导,领导上面还有领导,到今天为止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打破这个结构,但是在IT上,我们可以解决信息的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网络化的方式,让马总去接触到一线客户发生的问题,以及处理这件事情的人,然后用最短的距离、最少的损失对这些事情做快速反应,这会让每个在这张网上的单位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最早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相互了解,让资源透明化运作。淘宝、天猫的资源会滋生不良的事情,比如腐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腐败?靠任何一个高管其实都有瓶颈。你再聪明,也只有24个小时,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互联网精神,把资源和信息摊在阳光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信息代表的是权利。互联网给社会最大的帮助就是让每个人都拥有获得同样信息的权利。我们要做的是怎么减少信息的损失,这用传统的方式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阿里巴巴能够支撑这种大平台,跟本身的文化有关,我们希望逐渐在公司内部实践互联网的技术和认知。否则,我们到最后可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互联网公司对客户的平台是互联网,内部管理根本不是互联网。
去年年底,马总也让我负责了云OS(操作系统)项目,希望把一些业务通过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与互联网用户对接,获得安全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外界对云OS有不同的猜测,比如云OS跟谷歌的关系或者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不想去讨论这些事情,用户最终认可了,这个事情就成了。
整理/本刊记者 李传涛
陆兆禧
1997年进入阿里巴巴工作;
2000年任阿里巴巴华南大区最高负责人;
2004年12月至2008年3月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任支付宝总裁;
2011年2月21日出任阿里巴巴执行总裁同时继续担任淘宝网CEO兼总裁,以及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总裁;
2013年3月11日被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任命为集团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