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港之夜》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70738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多么辛劳,
  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
  海風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多么辛劳,
  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多么辛劳,
  待到朝霞映红了海面,
  看我们的战舰又要起锚。
  这首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著名军歌《军港之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描述驻守在军港的最可爱的水军们。
  词作者马金星(1946—2008),天津静海县人,海政文工团创作室一级编剧、著名词作家。他一生热爱军队文艺事业,创作了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由他作词的《军港之夜》《泉水叮咚响》《可爱的中华》等歌曲,在全国全军广为传唱。
  据马金星生前在文章《谈〈军港之夜〉》的歌词创作》中忆及: 1980年《北京晚报》和其他几个单位要在秋天举办名曰“金秋音乐会”,邀请当时“小荷刚露尖尖角”的苏小明参加演出。其时,海政歌舞团的领导也正在为苏小明准备参加部队系统举办的“中青年歌手比赛”没有合适的歌曲而焦急。领导找到了我,要求我尽快拿出一首歌词,交给作曲家作曲。当时《军港之夜》的歌词只写了前几句,我正发愁下面的几句该向何处走呢。这个命令恰好给我创造了一个机会。回到住处我边做饭边想词,饭吃完,词也写完了。我立即骑车把它交给作曲家,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在海军二礼堂讨论了这首歌。其实《军港之夜》是一首极普通、极一般歌唱水兵战斗生活的抒情歌曲。之所以在当时引起那么激烈的争论,完全是因为当时咱们大陆这类歌曲太少了。《军港之夜》的歌词寄托着我对水兵同志的全部兄弟之情和战友之爱。其中“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这句歌词是怎么得来的呢?1976年我到舟山群岛的蚂蚁岛上体验生活。蚂蚁岛,顾名思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它小得像只蚂蚁。当时我住在“生产大队”的招待所——其实就是一间独立于峭壁上的小屋。那夜正是中秋,我一个人看着一轮明月辗转反侧,突然听到一阵“轰轰隆隆”的声音由远而近地传来,想了一会儿才判断出这是大海涨潮了。这声音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通过峭壁的岩石直传导到我的枕头,使我感觉自己就睡在波涛之中,于是我爬起来写了一首打油诗:“客浮至渔村/不眠更已深/枕上浸大潮/小窗悬银盆……”写诗就是写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当找到了“枕上浸大潮”的感觉之后,无论住在哪一条舰上都可以体验这样的感觉,所以,在写《军港之夜》的时候也就很自然地把它用了进去。如果一定让我说这首歌有哪些好,从写作的当初到现在,我一直认为这首曲子谱得好听、顺口、入耳、易记,给这首歌词增添了太多的光彩,使得它能够流传至今。非说这首歌词写得好,倒不如说我运气好。
  曲作者刘诗召(1936—),河南开封市人。是海政歌舞团搞专业创作的著名作曲家,1954年投身海军的文艺工作。水兵是他的亲人,大海给他拥抱,他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给了这群水兵和这片大海,创作了《军港之夜》《妈妈我们远航回来》《赶海的小姑娘》《分手时再敬一个军礼》《海风啊海风》《在那水天相连的地方》等。
  出生于1957年的北京人苏小明,原为海军政治部歌舞团合唱队独唱演员,1975年参军,1985年赴法国学习声乐。1980年秋天,在由《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新星音乐会”上,她以演唱《军港之夜》而一举成名,成为中国歌坛偶像人物。情真质朴是苏小明演唱的主要特色,深沉含蓄是苏小明演唱的独特风格。尤其是由她演唱而得以流传至今的《军港之夜》,因运用了近似朗诵的演唱方法。把听众十分神奇地带进了夜色恬静的军港,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音乐家、海政文化部原副部长胡士平(1924—2014)在其2009年出版的《步履无声》中对《军港之夜》也有记载:
  改革开放之初,流行歌曲冲进中国大陆。1980年春节前后,海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苏小明,用自己学唱的《酒干倘卖无》《童年》等港台校园歌曲,参加了海军机关、直属部队和地方几场不大不小的演出,结果大受欢迎。


  时过不久,海政文工团根据苏小明的条件,写了一首具有海军特色的新歌《军港之夜》,参加1980年9月底在北京体育馆举行的“金秋新星音乐会”,结果,唯一的“通俗歌曲”《军港之夜》大受欢迎,并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群众的热情并没有使关于流行歌曲的争论停止。1980年底,这场争论达到高潮。有关领导部门几次批评海军;苏小明本人则被明确要求,参加元旦、春节演出时,要改唱《十送红军》。在文工团内部,尖锐的观点对立,影响了演出;由于观点的不一致,影响到干部的使用和对问题的处理。于是,有人报告了在301医院住院的海军司令员叶飞。
  叶飞是1979年初调入海军的。他出身华侨,是有名的儒将,虽年过花甲,但思想异常活跃。听了汇报后,叶飞在听取了机关业务部门的意见后,接见了海政文工团的领导和苏小明。叶飞对苏小明的演唱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时过不久,叶飞又在一次干部会议上专门就这个问题讲了一段话,对一些过激言论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
  海军内部的风波逐渐平息了,《军港之夜》成了改革开放初期通俗歌曲的经典。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其他文献
1930年5月,彭德怀率领部队在今大冶市刘仁八镇创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红三军团,这是黄石红色历史上的重要一笔。彭德怀早年是一名旧军官,在革命低潮时,他放弃军官的荣华富贵,冒着生命危险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为解放劳苦大众而奋斗的革命之路。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黄埔四期出身的共产党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指挥员段德昌发挥了引路人、革命火种传播人的重要作用。  革命思想的传播者  北伐战争中
期刊
[摘要]道德敬畏不仅是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更是党员干部的心性秩序。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基于对道德的崇敬和畏怯,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党员干部应践履道德敬畏之行,对权力敬畏是重点,对党纪党规敬畏是关键,对人民敬畏是根本。  [关键词]道德敬畏 道德情感 党员干部 心性秩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以新时代中国特
期刊
采访对象:王幼辉,1934年11月生,江苏丹阳人,九三学社成员。1981年任正定县副县长。1983年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任河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2003年退休。  采 访 组:邱 然 陈 思 黄 珊  采访日期:2017年2月27日  采访地点:石家庄市王幼辉家中  采访组:王幼辉同志,您好!您大学毕业后就在正定县工作了,习近平同志1982年来正定工作的时候,您任副县长,应该是正定最
期刊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42年了,但天地间依然回荡着人民深情的呼唤:“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1998年,周恩来百年诞辰时我曾写过一篇《大无大有周恩来》的纪念文章。其中谈到周恩来为什么这样长久地受到人民的缅怀和思念?正是他的大爱大德,在人们心中撞击、翻搅和掀动着大起大落、大跌大荡的波澜。他的大爱覆盖国家、人民和世界;他的大德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儒家传
期刊
黄镇有三绝,就是书画诗。若能常写作,定为天下知。这是陈毅元帅在1952年夏天的即兴之作。当时,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回国述职,周恩来总理安排大家南下乘船游览长江采石矶。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的陈毅在船上吟出的这首小诗,道出了一个“秘密”:一向不显山露水的中国驻匈牙利首任大使黄镇将军原来是多才多艺的大才子。  黄镇,乳名百知,又名佩寰,1909年出生于素有中国“文都”之称的安徽桐城县东乡。6岁入塾读书,深受
期刊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阅兵仪式。由330余名抗战老战士、英烈子女、抗战支前模范组成的2个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江西省有5位同志就在方队之中,他们分别是抗战老战士张元和,抗战英烈易安华、郭猛、周建屏、范荩的子女。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亲历大阅兵的点点滴滴,一同去体验那份自豪与幸福。  张元和  ——
期刊
在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里多个事件与他有关。改革开放初期,他曾奔走于多个发达国家搞调研,并筹备和主持过多个重要的、具有里程碑式的国际性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他发表过大量有关经济体制改革论著,曾深刻影响中国改革进程,被誉为经济学泰斗、改革的智囊。他就是与薛暮桥、杜润生、马洪等齐名,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廖季立。  奔赴延安 投身救亡  廖季立,原名廖信元,1915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
期刊
这条红色棉布的识别带,长70厘米,宽4厘米,长条形,两端印有“遂川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字样,竖行,墨字,宋体。这是1928年遂川县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赤卫队队长王棣权用过的一条识别带,叫“红带子”,又称“牺牲带”。这种红带子是当时革命者的一种标记,表明他们随时准备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的坚定信念。  1928年初,遂川县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相继成立了乡赤卫队,每个队员
期刊
我的母亲缪敏于1977年7月9日逝世,离开我们已整整40年,但她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间,难以忘怀。  60年前,一个生活在穷乡僻壤,与寡母艰难度日的年轻人,被国家公安部组织的调查组找到,由生母确认是方志敏烈士在战争年代丢失的小儿子方兰。我,就是那个60年前的年轻人,从此结束了游子的生活,幸福地与自己的生母团聚了,充分地享受着温暖的母爱,并得到母亲的辛勤培育和谆谆教诲。幸福美满的日子
期刊
为吃口饱饭去参军  1921年,我出生在河北宁晋县北河庄镇上一个村庄,一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三岁时母亲也因病永远离开了我,跟着爷爷两年后,爷爷也不在人世了,从此,我成了孤儿。为了生存,宗族决定让我寄人篱下,由家境稍微好点的一位伯父收养我,我家里的二亩地则被另一位叔叔耕种。叔叔家贫困潦倒,加上收成不好,根本没法按约定每年交300斤小麦给收养我的伯父,因此,不到一年,伯父便不再照顾我,我只好跟着叔叔家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