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扑克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扑克牌游戏规则简单、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扑克进行数学教学,让它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一、巧用扑克牌教“认数、数数”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扑克牌进行认数、数数活动。活动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选取“2-10”共9张扑克牌,将牌反扣在桌面上,随机抽取一张,让学生认上面的数字。如果学生认对了,就请他说说是怎么认的,从而引导他们去数扑克牌上花的朵数,练习数数(如方块2,扑克牌的中间会有2个红色的方块)。如果认不对,就让学生数牌上的花数来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认数、数数便可一举两得。
在师生共同游戏几轮之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方法,此时,可再组织学生同桌合作。要求:两人一组,共18张牌,轮流抽出1张,能正确读出牌上的数字或数出上面的花数,就可以得到这张牌,认不对或数不清的就将牌放回去,直至桌面上的牌全部拿光,活动结束,得牌多者获胜。
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玩牌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掌握了数数、认数的基本方法。活动过程以一种游戏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又达到了认数、数数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同时,活动的材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扑克牌,也使低年级的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促使学生今后更加用心地学习数学。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对自己能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二、妙用扑克牌教“分数”
在分数教学之后,教师可利用扑克牌组织一次活动,能有效地进行分数的意义、性质、大小比较的练习。活动过程可以这样设计:同桌合作,每人各拿1-10共10张牌,按照以下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游戏规则:
①每次出2张牌组成一个分数。如,出牌“2”和“5”,组成2/5或5/2,并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
②第2个出牌的同学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出2张牌,如出牌6和7,组成6/7,与前面组的分数进行大小的比较,如6/7>2/5等。只要说得正确,就可以通过。反之,停止出牌一次。
③牌先出完者为优胜。
这样,在玩牌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在活动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且这个游戏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规则还可以自己制订、改编,能让每个同学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
三、妙用扑克牌教“周长、面积”
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可运用扑克牌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周长、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一:每个学生各准备2张牌,分开摆放在桌子上,组织学生计算这两张牌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活动二:再将这2张牌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摆放在桌子上,(可将长拼在一起,也可将宽拼在一起)组织学生计算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活动一和活动二可分开进行,也可同步进行。两个活动全部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比拼之前与拼之后周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会发现周长发生了变化,面积没有改变,再组织学生观察两组图,说一说产生变化的原因。从而加深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理解。
在这里之所以选择扑克牌,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扑克牌很常见,材料很好准备,如果让学生剪长方形来用则浪费时间和精力;其二,扑克牌规格划一,长宽容易测量,自制的长方形制作和测量时难免会有误差,较难调控;其三,让学生养成将生活素材运用于数学的意识,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妙用扑克牌教“年、月、日”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以后,可以巧用扑克牌组织这样一个活动:
扑克牌共有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有四个季节;红桃、方块代表白昼,黑桃、梅花代表黑夜;大王表示太阳,小王表示月亮。扑克牌中的J、Q、K共有12张,既表示一年里有12个月,又可表示有12个星座;13张牌的点数相加正好是91,代表每一季度是91天(当然有它的缺陷性);四种花色的点数之和加上小王的1点,正好是365点,代表一年有365天,再加上大王的1点,就是闰年的366天了。
当学生知道了这些秘密后,学习的兴趣异常高涨,然后学生会利用扑克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小小的扑克牌中竟渗透着如此多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从此以后,学生在用扑克牌学习数学知识时劲更足、热情更高了。
一、巧用扑克牌教“认数、数数”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运用扑克牌进行认数、数数活动。活动过程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选取“2-10”共9张扑克牌,将牌反扣在桌面上,随机抽取一张,让学生认上面的数字。如果学生认对了,就请他说说是怎么认的,从而引导他们去数扑克牌上花的朵数,练习数数(如方块2,扑克牌的中间会有2个红色的方块)。如果认不对,就让学生数牌上的花数来得到正确的结果。这样认数、数数便可一举两得。
在师生共同游戏几轮之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方法,此时,可再组织学生同桌合作。要求:两人一组,共18张牌,轮流抽出1张,能正确读出牌上的数字或数出上面的花数,就可以得到这张牌,认不对或数不清的就将牌放回去,直至桌面上的牌全部拿光,活动结束,得牌多者获胜。
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玩牌的过程,使学生正确掌握了数数、认数的基本方法。活动过程以一种游戏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一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天性,又达到了认数、数数的教学目的,真正实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同时,活动的材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扑克牌,也使低年级的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促使学生今后更加用心地学习数学。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对自己能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二、妙用扑克牌教“分数”
在分数教学之后,教师可利用扑克牌组织一次活动,能有效地进行分数的意义、性质、大小比较的练习。活动过程可以这样设计:同桌合作,每人各拿1-10共10张牌,按照以下游戏规则进行活动。
游戏规则:
①每次出2张牌组成一个分数。如,出牌“2”和“5”,组成2/5或5/2,并说出这个分数的意义。
②第2个出牌的同学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出2张牌,如出牌6和7,组成6/7,与前面组的分数进行大小的比较,如6/7>2/5等。只要说得正确,就可以通过。反之,停止出牌一次。
③牌先出完者为优胜。
这样,在玩牌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在活动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且这个游戏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规则还可以自己制订、改编,能让每个同学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
三、妙用扑克牌教“周长、面积”
在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后,可运用扑克牌让学生感知长方形的周长、面积的变化情况。
活动一:每个学生各准备2张牌,分开摆放在桌子上,组织学生计算这两张牌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活动二:再将这2张牌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摆放在桌子上,(可将长拼在一起,也可将宽拼在一起)组织学生计算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活动一和活动二可分开进行,也可同步进行。两个活动全部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比拼之前与拼之后周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学生会发现周长发生了变化,面积没有改变,再组织学生观察两组图,说一说产生变化的原因。从而加深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理解。
在这里之所以选择扑克牌,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其一,扑克牌很常见,材料很好准备,如果让学生剪长方形来用则浪费时间和精力;其二,扑克牌规格划一,长宽容易测量,自制的长方形制作和测量时难免会有误差,较难调控;其三,让学生养成将生活素材运用于数学的意识,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妙用扑克牌教“年、月、日”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以后,可以巧用扑克牌组织这样一个活动:
扑克牌共有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有四个季节;红桃、方块代表白昼,黑桃、梅花代表黑夜;大王表示太阳,小王表示月亮。扑克牌中的J、Q、K共有12张,既表示一年里有12个月,又可表示有12个星座;13张牌的点数相加正好是91,代表每一季度是91天(当然有它的缺陷性);四种花色的点数之和加上小王的1点,正好是365点,代表一年有365天,再加上大王的1点,就是闰年的366天了。
当学生知道了这些秘密后,学习的兴趣异常高涨,然后学生会利用扑克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小小的扑克牌中竟渗透着如此多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从此以后,学生在用扑克牌学习数学知识时劲更足、热情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