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既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带动就业的有效方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人数不断递增的趋势仍未减弱,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由过去的技能型转向知识型。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社会中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最具有掌握知识和开创事业的先决条件。自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展至今已有13年,各地高校虽然也纷纷开展各类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创业支持,但从中央电视台2005年底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的调查看,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虽占到了近80%,但真正实施创业的学生却只有4.2%。可见,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还未形成促进就业的主流趋势,从大学生创业现状也反映出,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
1.创业教育孤立开展
大学生更多是在高校接受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通过系列创业教育最终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因此,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为核心的一种素质教育形式。在多数高校中,创业教育往往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实施,虽然创业计划大赛在学生中广受欢迎,但赛后学生又回到了课堂上进行专业的课程学习,学生创业的想法会渐渐消失,因为创业教育还未能与学校的学科专业教育有效地结合,致使创业教育的开展“雷声大雨点小”。
2.创业教育缺少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了解创业所面临的真实的市场、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人群,帮助学生从职业角度学会整合各类资源,提高经营、管理的各项能力。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创业活动多为虚拟的场所,学生在仿真空间进行创业,难以真正感受到市场的风险。
3.大学生缺乏创业所必备的条件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有人才说、素质说、综合说和自我就业说4种提法。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亦是自我就业,自我就业有别于应聘就业,因为自我就业是以提高自我就业能力为前提的;同时创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创业的素质、能力及创业精神,而在校期间许多学生是很欠缺的。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系统工程,是应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的,创业教育也应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予以重视。目前,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重讲授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信心不强,创业人数不多。原因分析如下:
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方法陈旧
大学生创业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各种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毕业生不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不应只停留在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思想,更不应以就业咨询、应聘技巧、创业技能大赛等就业服务形式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2.师资缺乏创业实践,创业指导力量薄弱
大学生创业者除应具有较强的自强意识、风险意识、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外,更应具有市场观念和决策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师资应具有创业或投资经营等方面的经历及经验。但目前高校承担创业课程的师资多为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他们可以清晰地教授创业的理论和知识,却很难深入指导创业教育的精髓与实质,由于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体现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指导缺乏针对性。
3.大学生自身创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创业过程中,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都是在所难免的,创业者必须具备创业的心理准备、项目准备、资金准备、知识准备,而以上这些创业准备恰恰是创业者事业初创遇到困难时容易却步的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理论认知多于实践积累。因此,创业意识自信中带有盲目,创业行为主动中带有依赖,创业心理坚强中带有胆怯,种种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自身因素,会使他们创业的行为缺少持久力。
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由于创业是一项创造人生改变命运的活动,所以机遇对于创业者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机遇的初始点即为大学的创业教育。为此,笔者为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创新教育的观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虽然不是每名大学生都走创新之路,但都应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备创业者的优秀品格。为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贯穿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创新者的成功与否与创业者的知识、能力关系紧密,创新者的知识除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外,还要具备市场、商业、管理、政策、法规等多学科知识;创业者的能力主要由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构成。为此,高校应开展对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系统讲授,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素质优秀、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这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除了精通创业必备的知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外,还应具有带领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各种能力,同时应该熟悉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掌握创办企业的法律规定。为此,高校应将这支师资队伍输送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实战培训,或将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不同层面的创业者、技术创新的发明者请到高校为学生授课,丰富师资队伍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的力量,提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3.积极营建校园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校园创业氛围的营建有利于保持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持久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校园内大力宣传学生中的创业典型,定期开展创业大赛,开辟创业实践场所,有条件的高校可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等做法,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尝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日后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心理
无数个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创业的艰难只有通过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战胜。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着重点还需打造大学生的良好创业心理,培养他们具有能吃苦、不畏艰险,敢于失败的心理准备,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无论在筹备创业还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都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最终渡过难关,实现理想。
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体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创新教育。只有不断研究、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学生处)
[责任编辑:常 晶]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应由过去的技能型转向知识型。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是社会中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最具有掌握知识和开创事业的先决条件。自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展至今已有13年,各地高校虽然也纷纷开展各类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创业支持,但从中央电视台2005年底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的调查看,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虽占到了近80%,但真正实施创业的学生却只有4.2%。可见,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还未形成促进就业的主流趋势,从大学生创业现状也反映出,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
1.创业教育孤立开展
大学生更多是在高校接受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通过系列创业教育最终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因此,创业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为核心的一种素质教育形式。在多数高校中,创业教育往往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实施,虽然创业计划大赛在学生中广受欢迎,但赛后学生又回到了课堂上进行专业的课程学习,学生创业的想法会渐渐消失,因为创业教育还未能与学校的学科专业教育有效地结合,致使创业教育的开展“雷声大雨点小”。
2.创业教育缺少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开展创业活动,了解创业所面临的真实的市场、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人群,帮助学生从职业角度学会整合各类资源,提高经营、管理的各项能力。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创业活动多为虚拟的场所,学生在仿真空间进行创业,难以真正感受到市场的风险。
3.大学生缺乏创业所必备的条件
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有人才说、素质说、综合说和自我就业说4种提法。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亦是自我就业,自我就业有别于应聘就业,因为自我就业是以提高自我就业能力为前提的;同时创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创业的素质、能力及创业精神,而在校期间许多学生是很欠缺的。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系统工程,是应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的,创业教育也应提高到国家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高度予以重视。目前,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重讲授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创业的实践机会不够,创业经验不足,创业信心不强,创业人数不多。原因分析如下:
1.创业教育观念落后,方法陈旧
大学生创业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各种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毕业生不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创业教育不应只停留在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的思想,更不应以就业咨询、应聘技巧、创业技能大赛等就业服务形式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2.师资缺乏创业实践,创业指导力量薄弱
大学生创业者除应具有较强的自强意识、风险意识、拼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外,更应具有市场观念和决策管理能力。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师资应具有创业或投资经营等方面的经历及经验。但目前高校承担创业课程的师资多为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他们可以清晰地教授创业的理论和知识,却很难深入指导创业教育的精髓与实质,由于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体现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指导缺乏针对性。
3.大学生自身创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创业过程中,困难、挫折甚至失败都是在所难免的,创业者必须具备创业的心理准备、项目准备、资金准备、知识准备,而以上这些创业准备恰恰是创业者事业初创遇到困难时容易却步的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的理论认知多于实践积累。因此,创业意识自信中带有盲目,创业行为主动中带有依赖,创业心理坚强中带有胆怯,种种不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自身因素,会使他们创业的行为缺少持久力。
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由于创业是一项创造人生改变命运的活动,所以机遇对于创业者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而机遇的初始点即为大学的创业教育。为此,笔者为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创新教育的观念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虽然不是每名大学生都走创新之路,但都应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具备创业者的优秀品格。为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贯穿从学生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创新者的成功与否与创业者的知识、能力关系紧密,创新者的知识除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外,还要具备市场、商业、管理、政策、法规等多学科知识;创业者的能力主要由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构成。为此,高校应开展对创新教育的深入研究,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系统讲授,扩大学生知识面,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素质优秀、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这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除了精通创业必备的知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外,还应具有带领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各种能力,同时应该熟悉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掌握创办企业的法律规定。为此,高校应将这支师资队伍输送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实战培训,或将不同行业的企业家、不同层面的创业者、技术创新的发明者请到高校为学生授课,丰富师资队伍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的力量,提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3.积极营建校园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校园创业氛围的营建有利于保持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持久性,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校园内大力宣传学生中的创业典型,定期开展创业大赛,开辟创业实践场所,有条件的高校可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等做法,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尝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日后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着力打造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心理
无数个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创业的艰难只有通过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战胜。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着重点还需打造大学生的良好创业心理,培养他们具有能吃苦、不畏艰险,敢于失败的心理准备,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无论在筹备创业还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都能在挫折面前泰然处之,最终渡过难关,实现理想。
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的重要渠道,也是体现高校教育改革的创新教育。只有不断研究、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才能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学生处)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