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16日,摩尔多瓦议会举行总统选举。执政联盟三党联合推举的总统候选人、无党派人士尼古拉·蒂莫夫蒂在反对党摩共缺席抵制下,获得议会101席中的62票,成功当选为摩第四届总统,在摩尔多瓦政治舞台上持续900余天、在世界选举史上实属罕见的“总统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选举当天,摩共组织了七千多人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摩共主席沃罗宁谴责选举为“非法的议会组织的非法篡夺国家权力的举动”。政府出动了千余名警察在游行队伍途经处维持秩序,并在议会和政府大楼部署大量警力。整个过程中无重大暴力冲突事件发生。议会宣布选举结果后,罗马尼亚、乌克兰、匈牙利、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立陶宛、捷克、俄罗斯等东欧和独联体国家领导人纷纷向新当选总统致贺,欧盟表示欢迎。
弱势总统:
各派政治力量斗争妥协的产物
蒂莫夫蒂现年63岁,是执政联盟仓促拟定的11人候选名单上的一员,他本人为职业法官,选前任摩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从未有从政经历,他坦言自己“以前不是政治家,今后也不是”。
摩实行议会制,总统须由议会五分之三议员选出,即必须得到101名议员中的61人支持方可当选。2009年4月摩因议会选举引发局势动荡,9月,摩共主席沃罗宁辞去总统职务,宣布下野,摩共一党执政八年的局面结束。同时,由中右翼三党组成的“欧洲一体化联盟”进入议会,联合执政。两派力量在保权与夺权的尖锐斗争中扯开拉锯战。摩共节节败退,在两年内的三次议会选举中议席一降再降,从60席、48席至42席,后由于前副总理多顿等人脱党又失去3席,目前仅剩39席。而执政联盟却不断坐大,席位从41席最终增至59席。尽管摩共席位在减少,执政联盟的席位在扩大,但由于摩共与执政联盟,以及执政联盟内部的矛盾难以调和,在此前议会的5次总统选举中,任何一方都无法获得法定票数独立选出能代表本利益集团的总统。经过僵持与妥协,选举无党派人士出任总统成为各派政治力量的共识。
多顿等三人倒戈,退出摩共,以共同推举无党派候选人为前提条件,同执政联盟合作,成为决定执政联盟能够主宰形势、摩共对总统候选人失去发言权的关键砝码。此外,执政联盟内部经过斗争达成妥协:民主党主席卢普宣布放弃谋求总统职位,放弃执政联盟唯一候选人资格。自由党主席金普宣布不再谋求议长职位,支持联盟伙伴与多顿等人就候选人进行协商。从目前看,蒂莫夫蒂只是执政联盟主导下被推向台前的政治人物,受制于人不可避免。
执政联盟:
西方力挺的摩政坛新主宰
自2009年9月以来,摩一直处于国家元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国家权力机构不健全,朝野势均力敌,激烈对峙,政局变化跌宕起伏。通过此次总统选举,中右翼执政联盟实现了执政地位的合法化,中右力量一段时期内主导摩政坛的局面初步形成。
执政联盟上台近三年来,极力“清除摩共的左倾意识形态”,国内政治气氛发生较大变化。中产阶级及城市居民对中右执政联盟的支持率升高,回归摩共一党执政的政治模式目前已不可能。
执政联盟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路线,以加入欧盟为最优先外交取向,得到美欧力挺。为扶持执政联盟,削弱俄对摩等独联体国家传统影响,遏制摩共发展,美欧等国对摩施以大量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选前,美欧官员频繁与多顿等人接触,为促其与执政联盟合作从中斡旋。近期,欧盟启动了与摩尔多瓦深度广泛自由贸易区(DCFTA)谈判,欧洲复兴发展银行计划2012年在摩再投资O.7—1.2亿欧元,世界银行宣布为摩提供8.8亿美元贷款,美“千年挑战”基金将在摩实施系列项目,罗马尼亚政府2012年将对摩提供1亿欧元援助。与美欧加大对摩政治经济渗透力度相反,俄罗斯在摩政治对抗中影响力有所下降。在摩左右力量角逐过程中,俄虽有心扶持亲俄左翼力量与右翼抗衡,但未培育好自己的代言人,在对摩事务中虽握有“硬手段”,但缺乏“软控制”。
执政联盟合法执政后,为巩固既得利益,必将利用手中的合法权利、资源,对其对手——以摩共为代表的左翼阵营进行打压。新总统蒂莫夫蒂选前即表示,上台后拟出台《反对派法》,规范反对派行为。摩共活动将进一步受限。
失势摩共:
处境艰难的反对派大党
摩共此番未能阻止执政联盟推举的候选人当选,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再失一局,政治资本逐渐流失,影响力进一步受到削弱。2009年下台以来,摩共一直在寻找重新执政的机会,但却一次次面临席位越选越少,党内精英不断出走的窘境。
作为议会第一大党,摩共始终持有较高的支持率,受到中低阶层选民、农村和老年选民的拥护,具有较强的民众动员力,在此选中组织的街头抗议仍获得大规模群众支持。但摩共在与其中右翼政治对手的政治争斗中却日益式微,主要原因在党内:
首先,沃罗宁个人色彩过于浓厚,始终没有培养出接班人。沃的威望在党内无人能及,是摩共唯一的精神领袖,他的社会声望和大众感召力在一定时期对摩共发展壮大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后期因个性带来的强人作风等为该党的稳定和发展埋下隐患。
其次,斗争策略手段不够灵活,未能抓住机会结成统一战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政治形势,作为议会第一大党,摩共曾面临数次与其他党合作谈判的机会,但最终均以破裂告终,很大原因在于摩共领导人不作妥协,鲜有让步,以抵制和设障为主,缺乏建设性合作思路。
第三,党的精英层离心离德,造成党的不断分裂。卢普、多顿的先后出走,均带有“负气”成分,是党内争权夺利的产物。一方面反映出新形势下摩共缺乏真正凝聚人心的纲领和意识形态,党的高层信仰动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摩共内部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从而导致灾难性后果。
此外,卢普的民主党、多顿的社会主义者党等中左翼政党已分流摩共的部分党员。在处境日益艰难的状况下,这种分化分裂存在加剧的可能。
涌动暗潮:
现政权面临的诸多挑战
新总统的诞生健全了摩政治架构,有利于摩局势暂时缓和趋稳,但现政权仍面临诸多执政难题。
第一,执政联盟三党矛盾尖锐,影响政权有效运转。蒂莫夫蒂属弱势总统,离开议会支持难有作为,但议会各派势力矛盾突出,难以协调。一方面议会多数派联盟内部团结状况堪忧。三党为选举做出暂时妥协,选举一结束,即就重要职位展开争夺。总理、自由民主党主席菲拉特与议长、民主党主席卢普和副议长、民主党副主席普拉霍特纽克之间矛盾根深蒂固,经常公开叫骂,互相掐架。自由党主席金普放弃议长职位后,对该党利益得失更加敏感,对其他两党忌惮加深。三党利益协调难度大,矛盾碰撞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摩共与执政联盟势不两立,在总统选举后仍表示要将斗争进行到底,并宣称将于2012年5月举行全民大会,发动更大规模抗议活动。
第二,经济民生问题突出,对执政联盟是巨大考验。摩国小民穷,人均GDP仅1700美元。现政权执政期间经济数据虽有所增长,但经济状况无实质起色,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数据的表面增长主要由于物价上涨,商品与服务增值,商品税收增加,为此老百姓不满情绪上升。2011年11月中旬民调显示,91%的民众对现政权不满,71%的人对经济现状不满,83%的人认为国家发展方向错误。在摩共鼓动下,社会不满情绪可能进一步上升。
第三,德左问题仍是心病,与俄关系难题未解。执政联盟上台执政以来,西靠倾向明显,并大举借债,对美欧资金依赖日益严重。美欧在摩影响力迅速上升,俄影响力相对减弱。但俄视摩为传统势力范围,手握天然气供应、葡萄酒进口和德左地区驻军三大对摩制衡抓手。特别是普京强势回归后,已把推动欧亚联盟、聚拢独联体作为其外交优先方向,摩将不得不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
历经近三年的政治动荡,摩虽选出总统,但各方博弈远未结束,政权秩序尚需进一步理顺,政治生态及政治格局变化进程将荆棘丛生,经济社会重建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东欧中亚局)
(责任编辑:刘娟娟)
选举当天,摩共组织了七千多人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摩共主席沃罗宁谴责选举为“非法的议会组织的非法篡夺国家权力的举动”。政府出动了千余名警察在游行队伍途经处维持秩序,并在议会和政府大楼部署大量警力。整个过程中无重大暴力冲突事件发生。议会宣布选举结果后,罗马尼亚、乌克兰、匈牙利、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立陶宛、捷克、俄罗斯等东欧和独联体国家领导人纷纷向新当选总统致贺,欧盟表示欢迎。
弱势总统:
各派政治力量斗争妥协的产物
蒂莫夫蒂现年63岁,是执政联盟仓促拟定的11人候选名单上的一员,他本人为职业法官,选前任摩最高司法委员会主席,从未有从政经历,他坦言自己“以前不是政治家,今后也不是”。
摩实行议会制,总统须由议会五分之三议员选出,即必须得到101名议员中的61人支持方可当选。2009年4月摩因议会选举引发局势动荡,9月,摩共主席沃罗宁辞去总统职务,宣布下野,摩共一党执政八年的局面结束。同时,由中右翼三党组成的“欧洲一体化联盟”进入议会,联合执政。两派力量在保权与夺权的尖锐斗争中扯开拉锯战。摩共节节败退,在两年内的三次议会选举中议席一降再降,从60席、48席至42席,后由于前副总理多顿等人脱党又失去3席,目前仅剩39席。而执政联盟却不断坐大,席位从41席最终增至59席。尽管摩共席位在减少,执政联盟的席位在扩大,但由于摩共与执政联盟,以及执政联盟内部的矛盾难以调和,在此前议会的5次总统选举中,任何一方都无法获得法定票数独立选出能代表本利益集团的总统。经过僵持与妥协,选举无党派人士出任总统成为各派政治力量的共识。
多顿等三人倒戈,退出摩共,以共同推举无党派候选人为前提条件,同执政联盟合作,成为决定执政联盟能够主宰形势、摩共对总统候选人失去发言权的关键砝码。此外,执政联盟内部经过斗争达成妥协:民主党主席卢普宣布放弃谋求总统职位,放弃执政联盟唯一候选人资格。自由党主席金普宣布不再谋求议长职位,支持联盟伙伴与多顿等人就候选人进行协商。从目前看,蒂莫夫蒂只是执政联盟主导下被推向台前的政治人物,受制于人不可避免。
执政联盟:
西方力挺的摩政坛新主宰
自2009年9月以来,摩一直处于国家元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国家权力机构不健全,朝野势均力敌,激烈对峙,政局变化跌宕起伏。通过此次总统选举,中右翼执政联盟实现了执政地位的合法化,中右力量一段时期内主导摩政坛的局面初步形成。
执政联盟上台近三年来,极力“清除摩共的左倾意识形态”,国内政治气氛发生较大变化。中产阶级及城市居民对中右执政联盟的支持率升高,回归摩共一党执政的政治模式目前已不可能。
执政联盟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路线,以加入欧盟为最优先外交取向,得到美欧力挺。为扶持执政联盟,削弱俄对摩等独联体国家传统影响,遏制摩共发展,美欧等国对摩施以大量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选前,美欧官员频繁与多顿等人接触,为促其与执政联盟合作从中斡旋。近期,欧盟启动了与摩尔多瓦深度广泛自由贸易区(DCFTA)谈判,欧洲复兴发展银行计划2012年在摩再投资O.7—1.2亿欧元,世界银行宣布为摩提供8.8亿美元贷款,美“千年挑战”基金将在摩实施系列项目,罗马尼亚政府2012年将对摩提供1亿欧元援助。与美欧加大对摩政治经济渗透力度相反,俄罗斯在摩政治对抗中影响力有所下降。在摩左右力量角逐过程中,俄虽有心扶持亲俄左翼力量与右翼抗衡,但未培育好自己的代言人,在对摩事务中虽握有“硬手段”,但缺乏“软控制”。
执政联盟合法执政后,为巩固既得利益,必将利用手中的合法权利、资源,对其对手——以摩共为代表的左翼阵营进行打压。新总统蒂莫夫蒂选前即表示,上台后拟出台《反对派法》,规范反对派行为。摩共活动将进一步受限。
失势摩共:
处境艰难的反对派大党
摩共此番未能阻止执政联盟推举的候选人当选,在国内政治斗争中再失一局,政治资本逐渐流失,影响力进一步受到削弱。2009年下台以来,摩共一直在寻找重新执政的机会,但却一次次面临席位越选越少,党内精英不断出走的窘境。
作为议会第一大党,摩共始终持有较高的支持率,受到中低阶层选民、农村和老年选民的拥护,具有较强的民众动员力,在此选中组织的街头抗议仍获得大规模群众支持。但摩共在与其中右翼政治对手的政治争斗中却日益式微,主要原因在党内:
首先,沃罗宁个人色彩过于浓厚,始终没有培养出接班人。沃的威望在党内无人能及,是摩共唯一的精神领袖,他的社会声望和大众感召力在一定时期对摩共发展壮大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后期因个性带来的强人作风等为该党的稳定和发展埋下隐患。
其次,斗争策略手段不够灵活,未能抓住机会结成统一战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政治形势,作为议会第一大党,摩共曾面临数次与其他党合作谈判的机会,但最终均以破裂告终,很大原因在于摩共领导人不作妥协,鲜有让步,以抵制和设障为主,缺乏建设性合作思路。
第三,党的精英层离心离德,造成党的不断分裂。卢普、多顿的先后出走,均带有“负气”成分,是党内争权夺利的产物。一方面反映出新形势下摩共缺乏真正凝聚人心的纲领和意识形态,党的高层信仰动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摩共内部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从而导致灾难性后果。
此外,卢普的民主党、多顿的社会主义者党等中左翼政党已分流摩共的部分党员。在处境日益艰难的状况下,这种分化分裂存在加剧的可能。
涌动暗潮:
现政权面临的诸多挑战
新总统的诞生健全了摩政治架构,有利于摩局势暂时缓和趋稳,但现政权仍面临诸多执政难题。
第一,执政联盟三党矛盾尖锐,影响政权有效运转。蒂莫夫蒂属弱势总统,离开议会支持难有作为,但议会各派势力矛盾突出,难以协调。一方面议会多数派联盟内部团结状况堪忧。三党为选举做出暂时妥协,选举一结束,即就重要职位展开争夺。总理、自由民主党主席菲拉特与议长、民主党主席卢普和副议长、民主党副主席普拉霍特纽克之间矛盾根深蒂固,经常公开叫骂,互相掐架。自由党主席金普放弃议长职位后,对该党利益得失更加敏感,对其他两党忌惮加深。三党利益协调难度大,矛盾碰撞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摩共与执政联盟势不两立,在总统选举后仍表示要将斗争进行到底,并宣称将于2012年5月举行全民大会,发动更大规模抗议活动。
第二,经济民生问题突出,对执政联盟是巨大考验。摩国小民穷,人均GDP仅1700美元。现政权执政期间经济数据虽有所增长,但经济状况无实质起色,人民生活水平每况愈下,数据的表面增长主要由于物价上涨,商品与服务增值,商品税收增加,为此老百姓不满情绪上升。2011年11月中旬民调显示,91%的民众对现政权不满,71%的人对经济现状不满,83%的人认为国家发展方向错误。在摩共鼓动下,社会不满情绪可能进一步上升。
第三,德左问题仍是心病,与俄关系难题未解。执政联盟上台执政以来,西靠倾向明显,并大举借债,对美欧资金依赖日益严重。美欧在摩影响力迅速上升,俄影响力相对减弱。但俄视摩为传统势力范围,手握天然气供应、葡萄酒进口和德左地区驻军三大对摩制衡抓手。特别是普京强势回归后,已把推动欧亚联盟、聚拢独联体作为其外交优先方向,摩将不得不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
历经近三年的政治动荡,摩虽选出总统,但各方博弈远未结束,政权秩序尚需进一步理顺,政治生态及政治格局变化进程将荆棘丛生,经济社会重建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东欧中亚局)
(责任编辑: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