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学对音乐人才培养的影响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an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当前以农村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为先进文化的载体,要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体现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有的节律,提炼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精神、文化享有和文化关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文化条件,从而发展新农村音乐文化,丰富新农村的文学艺术。
  关键词:文学 新农村 人才培养 意义
  自古以来,文学的发展史,其实也正是一部文学与音乐不断结合、分离、再结合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音乐和文学的相互渗透,音乐和文学才得以长足地发展。
  一、我国文学的发展与音乐的渗透关系
  我国的文学自古以来就蕴涵着丰富的音乐性,这一点在古诗词曲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是可以诵读的,可以演奏,合唱,伴舞。在《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不仅仅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和一种真善美的境界。这些传唱不仅仅体现了《诗经》中文学性的精髓并且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它不仅演唱乐歌,而且还搜集和创作歌词,那就是乐府。在《淮南子· 道应酬》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也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韵律的歌曲,不仅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有着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古代民歌《腊辞》中描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这些古代歌谣,不仅代表了音乐、文学和农村劳作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和音乐艺术的象征。
  在宋代,词与音乐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凡说词,都要涉及到音乐。《旧唐书·音乐志》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宋词不仅体现了李煜当时面对历史环境辗转反侧的情绪,故国不在,心存怜惜,以诗抒情的思绪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曾一度在江南传唱。
  到了元代,又有了“词之变”,即“曲”。不管是北曲,还是南曲,都与音乐有关。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很好地抒发了一种悠然静美的情怀,塑造了一种离别的感伤,是元曲中的代表作,也达到了广为传唱的艺术境界。
  结合不断更新的审美要求进行重写、创造和发现正是现代思维品格的重要特征。人的认识过程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认识结果无一不是一定阶段的产物,各种产物相对于已有的结果具有相对性,而相对于将产生的结果具有绝对性。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他的《尝试集》中就将“诗”与“歌”作了明确的题目限定,他把创作的《四烈士冢上没字碑歌》称作歌而非诗。
  总之,无论从文学的起源,还是文学的发展来看,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一直没有间断过。文学可以为音乐提供创作素材,而音乐可以利用比语言的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需要音乐加强体现,音乐中又有文学因素存在。所以说音乐与文学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
  二、新农村文学与音乐人才培养的关系
  近年来,新时期农村题材文学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三代作家各领风骚;创作体裁多样,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戏剧和文学评论等齐头并进,佳作纷呈,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长篇小说创作更多的是表现历史不同,中、短篇小说创作更多地关注现实。从近几年“鲁迅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看,农村题材的作品都超过了半数。这些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和建设的文学作品曾一度被导演搬上荧屏,并且吸引了众多音乐人纷纷涌入社会主义新农村音乐的创作浪潮中来。例如何申的《一乡之长》歌词“你官大也好,我官小也罢官,大官小总得把实事儿抓,实实在在的干一把,强了国也富了家。”不仅歌词具有农村文学艺术,并且成为农村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歌曲。歌词属文学样式,歌词作为词人与听众联系在一起的中介物在歌曲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农村的文学发展促进了歌词的创作经验和理论探讨,以及歌词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走向民众、走向民间艺术而获得的思想、艺术上的提高,这都需要我们发扬。所以把体现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意识和审美要求的现代歌词纳入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新农村文学对于音乐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河北平山县郜家庄村就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村有渔家乐,风俗样样好,家庭多和睦,邻里少争吵,姑娘不摸牌,小伙不押宝,学扭又学唱,顶过上洋校。”这种“渔家乐”的农村音乐艺术形式依托于河北平山的农村文学,同时融入江南曲调,是一种农村和音乐结合的艺术形式,对于丰富农村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培养农村地区音乐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许多具有文学艺术特点的歌词,例如《不能这样活》中“生活就得前思后想,想好了你再做,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只歌!”这些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歌词通俗易懂,成为了农村广大劳作者在田间地头的交流语言,给农村人民带来积极的文化思想,并且培养了一批出自农村实实在在的音乐者。
  三、新农村文学对音乐人才培养的意义
  广袤的农村是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不竭源泉,为这块热土与家园歌唱,是中国几代作家和音乐家的共同追求。新农村文学作品是音乐家灵感的源泉,是音乐创造的动力。反之,音乐也可以扩展、提升新农村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样,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音乐造诣。无论对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的理解,都需要把握形象,捕捉意境。因此,教师在对某一篇(一首)同一主题不同表现形式的具体作品进行教学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形象的理解进而把握整个作品深邃主题的过程中,文学与音乐的共同特征所发挥的作用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自觉地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和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学事业。从农村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入手,发展新农村音乐文化,丰富新农村的文学艺术。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音乐人才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保障和优化建设,农村音乐人才供给不足、农村音乐资源传承不足、农村文化生活尴尬两难,解决此对农村文化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对新农村建设中展开音乐教育学意义上的思考和培养措施上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工作。营造一个有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音乐文化的大环境。当前我国发展新农村音乐人才不应采取“自发自为”、任其自然的消极态度,而应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包括改造社会经济结构和机制,大力发展农村音乐等措施,“自觉”促进新农村文艺生活的健康转型。进而言之,加速我国新农村音乐文化生活的发展,从而使新农村音乐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困境中找到更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论文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2]容理诚.《精彩歌词,精彩题目》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1999(11).
  [3]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可以这样说:汉语言文字是华夏人类文明的奇迹,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个力量的推动下,中华民族闪耀
精液中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两对半)测定文献报道甚少.本文从1999-08~2002-10收集不孕男性精液395份进行HBV标志物测定,同时与血清、精子HBV标志物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提高学生动手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分类出发,对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加以探讨,旨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运用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