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目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常常是作文本交给老师,老师批阅之后又发到学生手里,学生看完老师的评语,就意味着此次写作活动已经结束了。
其实,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从而放弃在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修改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措施。通过不断的修改,不但可以总结好的写作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针对这一点,英美一些国家的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他们改变了给学生改作文的做法,转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自己总结写作技巧的能力上。他们一般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抽取学生以前的作文片断,确立一个中心议题,讨论文章的优点和缺点,并相互争辩和交流,最终以文本的形式确立下来,让学生明白作文中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
把这一新思路运用到作文课上,发现学生一改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局面,他们反应非常积极,思维异常活跃。
如在对“诚信”这一话题进行修改讨论时,学生从思想认识、知识、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展开,真正体会到了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才是赏心悦目,甚至让人拍案叫绝的好作文。这次成功的修改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甚至一度成为学生的修改指南、写作法典。
一、审题立意。“审题决定生死,立意决定高低”,通过修改讨论,学生们深切意识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是一个人认识能力强,思想有深度的标志。在“诚信”这一话题的审题立意中,有的学生写到了要抛弃诚信,指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上谁讲诚信谁就要吃亏,不讲诚信反而可以发家致富,可以官运亨通。这样的审题立意遭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反对,因为这种不顾材料限制,不考虑主流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是以偏概全,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同学们讨论之后一致认为作文首先要“稳”字当头,不仅要看材料的限制,还要考虑主流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不能选取背离社会规范的审题立意。
二、谋篇布局。这一点集中指向的是学生的文体意识,文章写什么文体就应该像什么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或“大杂烩”。通过修改讨论,学生们认识到选择记叙文,就要着力于写“一个诚信的人或一件讲诚信的事”,以情动人;选择议论文就要重点阐释诚信的重要性等,以理服人。切忌写记叙文时夹杂着大量的议论,让议论喧宾夺主,而不是让事实本身去打动读者。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记叙文的思想应渗透到人物和事件中,它的感染力也要靠叙述本身来实现,而不能靠大段的议论强加于人。写议论文要体现议论文的特点,切忌前面有论点,后面讲故事,将应该概括叙述的材料写得十分详尽,不在说理上下工夫,却将力量用在感染读者的叙事上。
三、材料内容。这一点首先表现在记忆不准确,许多学生引用了大量关于诚信的名言或事实。但在引用名言时,将作者搞错或搞混,张冠李戴;陈述事实时,事例虽然很典型,但陈述时却出现了错误,如引用“退避三舍”的例子写成秦晋之战时,晋文公退避三舍来报答秦穆公。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和史实出现偏差是不能原谅的。其次是所引用的材料和文章中心论点无关或离文章中心较远。如用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向“哥德巴赫猜想”冲击证明诚信等。通过修改讨论,同学们意识到这样的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材料成了摆设,甚至会让人觉得知识不扎实,态度不严谨。在以后的材料积累上首先要注意准确,同时还要思考材料的适用范围。
四、遣词造句。这是作文三基本的要求之一。语言出现硬伤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就会影响文章感情的表达,也会直接影响判卷老师对文章的评价。所以,语句要基本通顺,不能出现错字、病句、词不达意、文不达意的现象。同时,在语句基本通顺的基础上,还要追求精雕细刻。如“如果人生是一趟奔驰的列车,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轮子;如果人生是一条航行中的大船,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背囊,它将伴你永远前行。”这样的文句让同学连连叫好。
这样做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让学生围绕不同的议题展开讨论,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互找优势,及时查漏补缺,相互研究,共同提高,养成及时总结优点、修改错误的习惯。而最后形成的作文修改共识,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发展了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最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修改权还给学生”打开了通往作文成功教学的另一扇窗户!
其实,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从而放弃在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修改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措施。通过不断的修改,不但可以总结好的写作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针对这一点,英美一些国家的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他们改变了给学生改作文的做法,转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自己总结写作技巧的能力上。他们一般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抽取学生以前的作文片断,确立一个中心议题,讨论文章的优点和缺点,并相互争辩和交流,最终以文本的形式确立下来,让学生明白作文中应该写什么,不应该写什么。
把这一新思路运用到作文课上,发现学生一改以往那种死气沉沉的局面,他们反应非常积极,思维异常活跃。
如在对“诚信”这一话题进行修改讨论时,学生从思想认识、知识、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展开,真正体会到了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才是赏心悦目,甚至让人拍案叫绝的好作文。这次成功的修改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甚至一度成为学生的修改指南、写作法典。
一、审题立意。“审题决定生死,立意决定高低”,通过修改讨论,学生们深切意识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审题准确、立意深刻是一个人认识能力强,思想有深度的标志。在“诚信”这一话题的审题立意中,有的学生写到了要抛弃诚信,指出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上谁讲诚信谁就要吃亏,不讲诚信反而可以发家致富,可以官运亨通。这样的审题立意遭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反对,因为这种不顾材料限制,不考虑主流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是以偏概全,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同学们讨论之后一致认为作文首先要“稳”字当头,不仅要看材料的限制,还要考虑主流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取向,不能选取背离社会规范的审题立意。
二、谋篇布局。这一点集中指向的是学生的文体意识,文章写什么文体就应该像什么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或“大杂烩”。通过修改讨论,学生们认识到选择记叙文,就要着力于写“一个诚信的人或一件讲诚信的事”,以情动人;选择议论文就要重点阐释诚信的重要性等,以理服人。切忌写记叙文时夹杂着大量的议论,让议论喧宾夺主,而不是让事实本身去打动读者。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记叙文的思想应渗透到人物和事件中,它的感染力也要靠叙述本身来实现,而不能靠大段的议论强加于人。写议论文要体现议论文的特点,切忌前面有论点,后面讲故事,将应该概括叙述的材料写得十分详尽,不在说理上下工夫,却将力量用在感染读者的叙事上。
三、材料内容。这一点首先表现在记忆不准确,许多学生引用了大量关于诚信的名言或事实。但在引用名言时,将作者搞错或搞混,张冠李戴;陈述事实时,事例虽然很典型,但陈述时却出现了错误,如引用“退避三舍”的例子写成秦晋之战时,晋文公退避三舍来报答秦穆公。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和史实出现偏差是不能原谅的。其次是所引用的材料和文章中心论点无关或离文章中心较远。如用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向“哥德巴赫猜想”冲击证明诚信等。通过修改讨论,同学们意识到这样的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材料成了摆设,甚至会让人觉得知识不扎实,态度不严谨。在以后的材料积累上首先要注意准确,同时还要思考材料的适用范围。
四、遣词造句。这是作文三基本的要求之一。语言出现硬伤就会影响内容的表达,就会影响文章感情的表达,也会直接影响判卷老师对文章的评价。所以,语句要基本通顺,不能出现错字、病句、词不达意、文不达意的现象。同时,在语句基本通顺的基础上,还要追求精雕细刻。如“如果人生是一趟奔驰的列车,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轮子;如果人生是一条航行中的大船,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背囊,它将伴你永远前行。”这样的文句让同学连连叫好。
这样做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让学生围绕不同的议题展开讨论,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和思考,互找优势,及时查漏补缺,相互研究,共同提高,养成及时总结优点、修改错误的习惯。而最后形成的作文修改共识,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发展了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最终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修改权还给学生”打开了通往作文成功教学的另一扇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