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加,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时间短、经验不足,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各方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针对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打好基础,具备更高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
由于大学扩招、金融危机以及产业转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自主或被迫选择了创业,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时间短、经验不足,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各方尚处于探索阶段。和国外相比,中国高校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创业教育,多凭一种激情,创业失败率很高。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首先要从教育入手,让大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在真正创业前做好各种准备,提高大学生的抗风险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并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势在必行。
1.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问题
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到现在各地如火如荼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赛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一轮轮创新、创业的热潮。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创业愿望高,行动少
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很高,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相关调查显示,有近80%的被调查者选择在“毕业时”创业,10%选择在校期间创业,但实际参与创业活动的比例却非常低。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按照毕业人数600万的规模,我国每年大约有6万大学生自主创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大学生本人,在就业问题上往往求稳,重点考虑的是机关和大企业,其次为考研和出国。此外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很多大学生有创业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却感觉无从下手,也缺少冒险的精神。
1.2 创业能力不足,成功率低
在已创业的大学生中,存在着创业能力低,成功率低的普遍现象。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平均水平在2%左右,最高地区的浙江也只有4%;而在欧洲和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20%。创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而我国的大多数学生局限于本专业书本知识中,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税法等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另外,许多高校毕业生没有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意志力不坚强,稍有挫折便犹疑不决、怨天尤人;另外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也成为创业的一大绊脚石。
1.3 社会经验欠缺,市场预期不足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仅凭着一腔热情或一股冲劲就开始了创业,刚出校门就成了“自我雇佣”的小老板,没有社会阅历,没有一线磨爬滚打的经营,许多学生在开发项目、设计产品时并不了解市场需求,或者主观臆断,闭门造车,这使得他们通常难以正确预测市场需求。有的即使有好的创意和一定的创新,也需要资金、胆量、深厚的人脉关系和市场资源等一系列成熟的运作,但这恰恰是初入社会大学生的短板,导致他们花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或好的创意昙花一现,或无法实现经济效益,最终以失败告终,创业的热情也容易受到打击。
1.4 创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的历史比较短暂,各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刻,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金融等设施尚不完备。虽然国家、各地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涉及到资金支持、银行贷款、税收、扶持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想方设法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但是由于具体操作细节模糊不清,或有很大出处,真正落实起来很难。此外,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还存在质疑,崇尚创业、扶持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1.5 系统化创业教育缺失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尚属新生事物,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门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很少。虽然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外聘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其次,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在教学体系上,内容还不够成熟完整,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相应的创业活动流于形式。最后,我国高等教育没有与产业联在一起,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有相对滞后性,纯理论的教学环境与社会脱节,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掌握创业的必备知识和第一手实践经验。
2.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大大小小的老板,更关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高新技术和全新服务理念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1 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
2.1.1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针对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的现状,高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增设相应专业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加强外界联系,定期邀请一些有自主创业经历的大小老板、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且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2.1.2 科学规划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应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育体系。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及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从而促进课程的综合化。课程方面应包含创业的基本知识学习,如创业学、企业家精神、财务管理、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等基本课程;此外,根据学校类别及专业特点选择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如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人际关系、商业法规等课程。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将刚性与弹性结合起来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培养方案的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对一部分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要专门为他们制订教学计划,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2.1.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针对大学教育与社会有所脱节的现状,高校应加大学生的实践课时,把实训课和提供岗位实习平台作为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如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等,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活动安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由创业导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帮扶指导;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从社会实践中和实际工作中选题,把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科研成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2.1.4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个完整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要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步完成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政策宣讲辅导等课程,引导大学生形成全新的成才观念,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并对那些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为其争取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能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工作,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社会需求、用人单位等信息进行搜集发布,让学生对自己日后的事业规划有一个长期认真的思考。
2.2 校企结合,加强外界联系
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行为,还应和政府、社会、企业联合起来共同作为,保障良好创业环境的形成。就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而言,应积极加强校企联合,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实习基地、在企业中大学生一方面可以接受企业管理全方位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直接感受到劳动的坚辛、创造价值的幸福。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小面积办公空间和简易办公用具,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让学生熟悉工商、税收、信贷、项目评估审批等服务。高校不能自我封闭、孤军作战,而应打开“围墙”,利用在业界的影响力和校友网络,帮助大学生与企业牵线搭桥,联系项目,与银行、公共服务部门等取得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建立起广泛的社交网络,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3 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修炼
2.3.1 端正思想,提高素养
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各种素质应该作为大学生创业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有意识的培养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品德,否则,日后会被创业中的困难、挫折所吓倒,或轻易陷入各种名利场。崇高的理想应和实际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如在学习过程中不怕困难和挫折,出色的完成学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实践活动中,实现意志目的,锻炼意志品质;加强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自我锻炼,培养在困境面前拥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习惯;在生活、学习中严于律己,乐于帮助同学排忧解难,要求自己拥有正直诚实、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等,这些都是日后成功的必备素质。
2.3.2 未雨绸缪,重在实践
有创业预期的大学生首先应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借助于一个完整的SWTO分析,从自己的劣势入手,有计划地逐步改进。如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最缺少的是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因此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应有计划地加以改进,如通过与已工作的校友、老乡经常联系交流,了解市场信息;加入行业协会,建立广泛合作,营造一个小的商业氛围。随着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规模也越来越小,大学生还可以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尝试性进行创业预演。只有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差距,提高能力,为以后的真正创业以及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2).
[2]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3]徐茂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编号:D337);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0B630021)。
作者简介:张蕾(197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及企业管理。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
由于大学扩招、金融危机以及产业转型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自主或被迫选择了创业,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时间短、经验不足,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各方尚处于探索阶段。和国外相比,中国高校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创业教育,多凭一种激情,创业失败率很高。提高大学生创业的能力首先要从教育入手,让大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在真正创业前做好各种准备,提高大学生的抗风险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并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势在必行。
1.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问题
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 到现在各地如火如荼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赛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一轮轮创新、创业的热潮。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创业愿望高,行动少
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很高,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相关调查显示,有近80%的被调查者选择在“毕业时”创业,10%选择在校期间创业,但实际参与创业活动的比例却非常低。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1%,按照毕业人数600万的规模,我国每年大约有6万大学生自主创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大学生本人,在就业问题上往往求稳,重点考虑的是机关和大企业,其次为考研和出国。此外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很多大学生有创业的愿望,但在现实中却感觉无从下手,也缺少冒险的精神。
1.2 创业能力不足,成功率低
在已创业的大学生中,存在着创业能力低,成功率低的普遍现象。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平均水平在2%左右,最高地区的浙江也只有4%;而在欧洲和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是20%。创业能力是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而我国的大多数学生局限于本专业书本知识中,缺乏对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税法等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市场化运作经验不足。另外,许多高校毕业生没有做好应对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意志力不坚强,稍有挫折便犹疑不决、怨天尤人;另外急于求成,好高骛远也成为创业的一大绊脚石。
1.3 社会经验欠缺,市场预期不足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仅凭着一腔热情或一股冲劲就开始了创业,刚出校门就成了“自我雇佣”的小老板,没有社会阅历,没有一线磨爬滚打的经营,许多学生在开发项目、设计产品时并不了解市场需求,或者主观臆断,闭门造车,这使得他们通常难以正确预测市场需求。有的即使有好的创意和一定的创新,也需要资金、胆量、深厚的人脉关系和市场资源等一系列成熟的运作,但这恰恰是初入社会大学生的短板,导致他们花大力气研制的产品或好的创意昙花一现,或无法实现经济效益,最终以失败告终,创业的热情也容易受到打击。
1.4 创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的历史比较短暂,各方面认识还不够深刻,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金融等设施尚不完备。虽然国家、各地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涉及到资金支持、银行贷款、税收、扶持项目、创业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等各个方面,想方设法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但是由于具体操作细节模糊不清,或有很大出处,真正落实起来很难。此外,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还存在质疑,崇尚创业、扶持创业的社会文化基础薄弱。
1.5 系统化创业教育缺失
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尚属新生事物,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门创业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很少。虽然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外聘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其次,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在教学体系上,内容还不够成熟完整,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相应的创业活动流于形式。最后,我国高等教育没有与产业联在一起,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有相对滞后性,纯理论的教学环境与社会脱节,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掌握创业的必备知识和第一手实践经验。
2.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大大小小的老板,更关键的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高新技术和全新服务理念的创业创新,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1 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环境
2.1.1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针对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的现状,高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培训,一方面,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增设相应专业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加强外界联系,定期邀请一些有自主创业经历的大小老板、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等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且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2.1.2 科学规划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应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育体系。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及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弹性化、特色化、个性化,从而促进课程的综合化。课程方面应包含创业的基本知识学习,如创业学、企业家精神、财务管理、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等基本课程;此外,根据学校类别及专业特点选择开设专业必修课程,如产品设计、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人际关系、商业法规等课程。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将刚性与弹性结合起来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培养方案的个性化的有机结合。对一部分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要专门为他们制订教学计划,配备指导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2.1.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针对大学教育与社会有所脱节的现状,高校应加大学生的实践课时,把实训课和提供岗位实习平台作为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如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等,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活动安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由创业导师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帮扶指导;定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从社会实践中和实际工作中选题,把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科研成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2.1.4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一个完整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要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步完成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政策宣讲辅导等课程,引导大学生形成全新的成才观念,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并对那些有创业热情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为其争取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能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工作,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社会需求、用人单位等信息进行搜集发布,让学生对自己日后的事业规划有一个长期认真的思考。
2.2 校企结合,加强外界联系
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校行为,还应和政府、社会、企业联合起来共同作为,保障良好创业环境的形成。就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而言,应积极加强校企联合,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实习基地、在企业中大学生一方面可以接受企业管理全方位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直接感受到劳动的坚辛、创造价值的幸福。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小面积办公空间和简易办公用具,提供信息咨询、资产评估、财务顾问、产权交易等各类中介服务,让学生熟悉工商、税收、信贷、项目评估审批等服务。高校不能自我封闭、孤军作战,而应打开“围墙”,利用在业界的影响力和校友网络,帮助大学生与企业牵线搭桥,联系项目,与银行、公共服务部门等取得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建立起广泛的社交网络,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3 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修炼
2.3.1 端正思想,提高素养
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各种素质应该作为大学生创业前教育的最重要的一课。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有意识的培养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品德,否则,日后会被创业中的困难、挫折所吓倒,或轻易陷入各种名利场。崇高的理想应和实际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如在学习过程中不怕困难和挫折,出色的完成学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实践活动中,实现意志目的,锻炼意志品质;加强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自我锻炼,培养在困境面前拥有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反应习惯;在生活、学习中严于律己,乐于帮助同学排忧解难,要求自己拥有正直诚实、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等,这些都是日后成功的必备素质。
2.3.2 未雨绸缪,重在实践
有创业预期的大学生首先应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借助于一个完整的SWTO分析,从自己的劣势入手,有计划地逐步改进。如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最缺少的是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因此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应有计划地加以改进,如通过与已工作的校友、老乡经常联系交流,了解市场信息;加入行业协会,建立广泛合作,营造一个小的商业氛围。随着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规模也越来越小,大学生还可以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尝试性进行创业预演。只有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差距,提高能力,为以后的真正创业以及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莉.武汉市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2).
[2]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3]徐茂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编号:D337);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0B630021)。
作者简介:张蕾(1973—),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及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