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最大的特点是毕业生总量大、增幅高,与整体就业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的现状相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应届大学生陷入就业困局而无法自拔。“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因此除了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就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等等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扭转大学生错误的就业观,从而为社会发展贡献大学生应尽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大学生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社会环境,选择就业或参与创业,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大学生就业虽然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一个人的发展不会游离于大环境之外,而是与国家、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了解当前的形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主动适应当前就业形势,转变和完善择业观念,准确为自己定位,将个人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10万人,2010年630万,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650万人。加上原来未就业的大学生。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是一个让社会各阶层关注多多却无多少解决良策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需求少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二)专业同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另外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单位,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机关、事业单位是最有保障的观念。
(三)素质降
现在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已逐渐形成共识。下降的原因有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另外相当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将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也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四)信息缺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五)薪酬低
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六)就业歧视
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受歧视的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三、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等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大学生就业困局的解决对策
(一)国家出政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2)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 。
(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专插本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推迟大学生就业。
(4)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和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就业岗位。
(5)要落实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保持就业增长的原动力。
(二)学校抓质量
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跟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就业需要有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跟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既结构性矛盾也有相当关系。而后者的责任就在我国高等教育行业了,这就需要学校专业设置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同时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学生转观念
(1)自我改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毕业生要学会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明白工作和职业的意义,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职业要有足够的职业耐心,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
(2)社会需大力营造良好的就业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这说明事物的运动和事物外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同样,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这一问题上,光靠大学生的自我反省是不够的,且不说有些大学生没有这样的悟性,就算都悟到了一二成也很容易被社会的反面教材给误导回去。因此营造一个正确、健康的就业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来一次科学的、理性的、当代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参考文献
[1]谢茂拾.话说大学生就业难[J].中国中小企业,2006(8).
[2]胡鞍钢.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外管理导报,2002(6).
[3]赵天武,兰顺.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实证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4]王世群.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权益及其保护[J].中国校外教育,2008(6).
[5]王泽强.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矛盾而非总量过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09ZD039)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井华,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师。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大学生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社会环境,选择就业或参与创业,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择。大学生就业虽然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一个人的发展不会游离于大环境之外,而是与国家、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了解当前的形势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主动适应当前就业形势,转变和完善择业观念,准确为自己定位,将个人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10万人,2010年630万,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达650万人。加上原来未就业的大学生。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是一个让社会各阶层关注多多却无多少解决良策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寻找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需求少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二)专业同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另外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单位,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机关、事业单位是最有保障的观念。
(三)素质降
现在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已逐渐形成共识。下降的原因有高校不断扩招造成生源总体水平下降与教学质量降低,另外相当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将时间浪费于恋爱游戏中等等也造成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下降。
(四)信息缺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五)薪酬低
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六)就业歧视
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受歧视的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4%。
三、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等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清华大学2000年的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比如,有一些学生就说:“非北京、上海、深圳不去。”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四、大学生就业困局的解决对策
(一)国家出政策
(1)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
(2)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 。
(3)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专插本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推迟大学生就业。
(4)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和中小型企业创业的扶持,增加就业岗位。
(5)要落实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保持就业增长的原动力。
(二)学校抓质量
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跟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就业需要有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跟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既结构性矛盾也有相当关系。而后者的责任就在我国高等教育行业了,这就需要学校专业设置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要根据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同时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进行相关的实践训练,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三)学生转观念
(1)自我改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毕业生要学会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明白工作和职业的意义,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职业要有足够的职业耐心,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
(2)社会需大力营造良好的就业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这说明事物的运动和事物外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同样,在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这一问题上,光靠大学生的自我反省是不够的,且不说有些大学生没有这样的悟性,就算都悟到了一二成也很容易被社会的反面教材给误导回去。因此营造一个正确、健康的就业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来一次科学的、理性的、当代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
参考文献
[1]谢茂拾.话说大学生就业难[J].中国中小企业,2006(8).
[2]胡鞍钢.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外管理导报,2002(6).
[3]赵天武,兰顺.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实证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
[4]王世群.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权益及其保护[J].中国校外教育,2008(6).
[5]王泽强.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矛盾而非总量过剩[J].湖南社会科学,2009(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09ZD039)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井华,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