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牡丹亭》作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冲击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杜丽娘还魂归来的传奇爱情,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至情”理论,以其叛逆性成为反抗礼教、解放人性的典型,以动人的魅力感染着世人。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反叛性;人物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绘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坚贞爱情,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反叛者形象。这一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本文通过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前后蜕变分析,透视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着重阐释这一形象的反叛性并探视这一形象的价值所在。
一、从遵从到反抗——内心的蜕变
杜丽娘是传统封建礼教孕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是南安太守杜宝与夫人甄氏的独生女。对待父母她乖巧听话,她聪慧无比,擅长女工,精通琴棋书画。尽管如此,他的父母却仍旧时常自叹,“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①。因为丽娘不是男儿,所以她的父母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她能贤德淑慧,只求找一个贤德的女婿来光耀门楣。面对这种守旧的传统思想,此时的杜丽娘似乎并无怨言。她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没有什么反抗,而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第七出《闺孰》详细描述了杜丽娘读书求学的场景,腐儒陈最良要她早起读书,丽娘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抗拒,只说了一句“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①;而当天真调皮的丫头春香对先生“之乎者也”的说教表示不满时,丽娘甚至出声制止。举手投足间表现现出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这时候的杜丽娘很端庄乖巧。可是在她封建闺秀的外表下,有着天性使然的热切情感。
《闺塾》一出中,看似温婉的丽娘,其活泼自然的少女天性便借着春香的顽皮表现了出来。春香为她打开了释放了内心世界的大门。青春年华的丽娘迫切的想看看在春香口中“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①的花园是个怎样所在。于是她踏出了深闺,看到了园中春色,不由从心底生发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①的感叹。这一次的游园如同燎原的那一点星星之火,园中的景色是那样的美,“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想到如此动人的景致却少有人观赏。从花中,丽娘联想到了自己——深居闺阁,空有如花美貌,却无人欣赏,时光虚度,不正像这人迹罕至的花园吗?她眼看青春转瞬即逝,却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感到生存的荒芜和生命的空虚,情难自抑之下便再无游园之意了。观之不足、兴尽而归是假,美妙的春光触动了内心情愫才是丽娘由喜转怨的真正原因。在杜丽娘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青春的向往,内心情感的激荡使她产生了对抗封建礼教的念头,而对抗之法便在一个“情”字。
杜丽娘成长在森严的封建家庭环境中,没有任何机会接触任何陌生的男子,甚至家中花园的春景也只能是偷偷一游。世俗的礼教像重重的枷锁禁锢在她身上,美妙的春光在她的心里泛起了涟漪,可已经觉醒的热情却无处宣泄,她只好在梦境中与情郎幽然相会。最终,丽娘为追求这一份现实中无法得到的爱情郁郁而终。她的生命终结了,美好的爱情之路却刚刚开始。杜丽娘的感情非但没有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终结,反而因摆脱了礼教的束缚而显得愈发热情、直白、大胆、主动。面对柳郎,她真诚率直地表白爱情,在她的热情感召下,同样渴望爱情的柳梦梅与她订下了白头之约。在一个没有封建束缚的世界里,她终于自媒自婚,实现了现实世界中根本无法完成的爱情理想。
二、“情”与“理”——矛盾的聚焦
杜丽娘这一形象并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她对礼教的反抗也并不是从一而终、彻彻底底的。在她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言行不一的矛盾之处。她并不单纯的认为“情”与“理”是对立的,相反,她时常维护着礼教,并试图在情与理之间形成某种平衡。在杜丽娘的生前,情理便是共存的。首先,她心内的情感虽萌芽生长,但自己却处处维护着礼数:如《闺塾》中,杜丽娘内心本对陈最良的迂腐不满,却仍旧责怪春香,要求春香接受先生的处罚。其次,在感情喷发无法阻挡的时候,她依然保留了对礼教的坚持与幻想。如《惊梦》一出中对“才子佳人”的传统婚恋的渴望——“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①可见,情深之至的杜丽娘也绝无半点违背礼教的意思。死后的杜丽娘也是这样的。即将出枉死城的杜丽娘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则俺那爹娘在扬州,可能勾一见?” ②本是要去寻找柳梦梅的她一登望乡台便情难自抑。等到杜丽娘还魂归来,她的行为就和一个传统女子没多少差别了。
死去了的杜丽娘可以卸下世俗束缚在她身上的种种锁链,而还魂后的杜丽娘则希望以遵循社会各种的准则为代价得到世人的承认。试看杜丽娘转生后的表现:她鼓励柳梦梅考取功名以符合门第观念;当梦梅助她还魂后,欲与她成夫妻之礼时,丽娘提出“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前日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①。这时候的杜丽娘全然不像那个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以生命相抗争的杜丽娘了,曾经对封建伦理道德彻底扬弃的她,也开始妥协了。
从幻境到现实,杜丽娘表现迥异,展现出这一形象性格中的矛盾点。她想要反抗却因时代、因性格而显得不彻底。《惊梦》中的杜丽娘可以和一个陌生男子作诗赏柳,“ 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①。在梦境中杜丽娘是大胆的,可以抛开一切束缚,展现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愿望,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而《魂游》《幽媾》中的杜丽娘较之生前更为大胆:她敢于为追求“ 情” 而离开冥府,重踏人间;敢于作为游魂在人间自由行走,只为寻得意中人。至此,一个主动追求自由爱情的杜丽娘完全代替了以前那个在梦中半推半就地被动接受感情的杜丽娘。而我们需要认识到杜丽娘此时之所以能有如此大胆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她是鬼。似乎只有在梦境、鬼魂这种不现实的时刻,杜丽娘才是一个彻底的反叛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讽刺。作为鬼魂的杜丽娘是自由的,死亡使她卸去了身上任何礼教规范的包袱。而获得自由之后的杜丽娘首先要反抗、要冲击的便是封建礼教的束缚。这显然是丽娘心底最渴望的,埋藏在层层捆绑之下的真实心境。礼教对人性的戕害跃然纸上。 三、人性的光辉——顽强的反叛者
反叛意识是杜丽娘这一形象的锋芒所在。还魂后的杜丽娘为了捍卫这一份来者不易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产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抗。第一,杜丽娘在无媒无聘的情况下选择和柳梦梅私定终身,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第二,当柳梦梅被父亲杜宝当做盗墓贼吊打,而其要上奏朝廷揭穿柳梦梅这个新科状元的所谓骗子身份时,杜丽娘坚决地维护了柳梦梅,甚至不惜把斗争的矛头直指自己的父亲,要柳梦梅修本参辩。第三,当众人面圣之时,杜丽娘再一次公开与封建礼教进行抗争。金殿之上的杜丽娘显得从容镇静、机智聪慧,勇敢的捍卫着自己的爱情。当皇帝问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国人父母皆贱之’,杜丽娘自媒自婚,有何主见?”①时,杜丽娘直言不讳“臣妾受了柳梦梅再活之恩,真乃是无媒而嫁”①;当杜宝逼问“谁保亲?”、“谁送亲?”时,杜丽娘理直气壮地说“保亲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当父亲逼迫她离开柳梦梅时,她斩钉截铁地说“叫俺回杜家,越了柳衙,便是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①。
杜丽娘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逼迫下坚定地维护着自己来之不易的爱情,最终他们的婚姻获得了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苦苦追求的理想。值得注意的是,杜丽娘的双亲,一个是国家栋梁,为官清廉,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且丽娘从小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接受传统礼教的教育。可以说杜丽娘是在最传统、最正宗的封建观念的禁锢中成长起来的。可见即便是最严酷的环境依旧捆绑不了人性,人性的光耀是超越一切的。
四、“至情”的化身——独特的形象
“临川四梦”中汤显祖最得意《牡丹亭》。千千万万的青年们在杜丽娘生生死死的至情中得到共鸣,杜丽娘至情的追求,对当时人们的理想追求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因此,杜丽娘的形象成为人们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杜丽娘,是一个与封建传统作生死斗争的叛逆女性。严父、慈母、迂腐的私塾先生和寂寞的空闺,如同一张大网将丽娘紧紧包围,约束越紧。丽娘活泼的天性、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就如同点点烛光,再浓重的黑暗也掩盖不住它们的光亮。
杜丽娘不甘于在冷漠凄清中走向毁灭,她自画春容,寄希望于理想中的情郎,央求母亲把她葬在梅树之下,将春容藏于太湖石底,这都表现出她对理想的执著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在丽娘临死之际,并没有对生的眷恋,只是慨叹自己无所归依,大好青春光阴虚度。对杜丽娘来说,死亡也许并不是什么痛苦的选择,而是她超现实新道路的起点。死后丽娘的魂魄继续着她的抗争。她从生到死,从地狱到人间都在顽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一次次的斗争、一次次对礼教的挣脱与叛逆中,她的形象愈加动人。现实生活中那一套紧束着人的礼教规范,再也无法成为约束她的力量,她的个性摆脱了礼教的枷锁,可以大胆的追求自由的、无束得的爱恋。当她知道柳梦梅那样痴情的眷恋着她,便主动向柳梦梅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她终于得到了梦想中的爱郎,完成了自己的反抗。杜丽娘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人性最本真的律动,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出自于人格本身的主动追求;《牡丹亭》借丽娘一梦,表现了女性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我的光辉色彩。她性格中的一些妥协与软弱并不能掩盖这种光辉。甚至正因为某些不彻底性,倒更能凸显礼教对人性的戕害。因为她从小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门第观念、等级制度等礼教的戕害已经决定了她反抗的不彻底性。
《牡丹亭》表现的情和理的冲突,也就是作为人的本性的爱情和封建礼教对人性捆绑间的冲突。“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③杜丽娘形象之所以得到强烈的认同与共鸣,正是人们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的投影。因《牡丹亭》所反映的正是人性中最本真、最美好的感情。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是一段奇幻瑰丽的爱情传奇,也正是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生悲剧。杜丽娘这一形象所传递的,是对于爱情的苦闷,丽娘追求爱情却不可得,人生命中最基本、最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正体现了对人性的残忍扼杀。透过这一形象,集中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一种陈腐的思想文化带来的窒息之感。而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荒诞”经历,就像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映照出自己的内心,从礼教的束缚中暂得解脱,获得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一点上,她打动了人心。杜丽娘形象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她是激励人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理想的反叛者的化身。
注释:
①汤显祖. 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②[明]汤显祖.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③[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徐朔方,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反叛性;人物形象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绘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坚贞爱情,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反叛者形象。这一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本文通过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前后蜕变分析,透视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着重阐释这一形象的反叛性并探视这一形象的价值所在。
一、从遵从到反抗——内心的蜕变
杜丽娘是传统封建礼教孕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是南安太守杜宝与夫人甄氏的独生女。对待父母她乖巧听话,她聪慧无比,擅长女工,精通琴棋书画。尽管如此,他的父母却仍旧时常自叹,“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①。因为丽娘不是男儿,所以她的父母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她能贤德淑慧,只求找一个贤德的女婿来光耀门楣。面对这种守旧的传统思想,此时的杜丽娘似乎并无怨言。她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没有什么反抗,而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第七出《闺孰》详细描述了杜丽娘读书求学的场景,腐儒陈最良要她早起读书,丽娘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抗拒,只说了一句“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①;而当天真调皮的丫头春香对先生“之乎者也”的说教表示不满时,丽娘甚至出声制止。举手投足间表现现出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这时候的杜丽娘很端庄乖巧。可是在她封建闺秀的外表下,有着天性使然的热切情感。
《闺塾》一出中,看似温婉的丽娘,其活泼自然的少女天性便借着春香的顽皮表现了出来。春香为她打开了释放了内心世界的大门。青春年华的丽娘迫切的想看看在春香口中“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①的花园是个怎样所在。于是她踏出了深闺,看到了园中春色,不由从心底生发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①的感叹。这一次的游园如同燎原的那一点星星之火,园中的景色是那样的美,“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想到如此动人的景致却少有人观赏。从花中,丽娘联想到了自己——深居闺阁,空有如花美貌,却无人欣赏,时光虚度,不正像这人迹罕至的花园吗?她眼看青春转瞬即逝,却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感到生存的荒芜和生命的空虚,情难自抑之下便再无游园之意了。观之不足、兴尽而归是假,美妙的春光触动了内心情愫才是丽娘由喜转怨的真正原因。在杜丽娘的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青春的向往,内心情感的激荡使她产生了对抗封建礼教的念头,而对抗之法便在一个“情”字。
杜丽娘成长在森严的封建家庭环境中,没有任何机会接触任何陌生的男子,甚至家中花园的春景也只能是偷偷一游。世俗的礼教像重重的枷锁禁锢在她身上,美妙的春光在她的心里泛起了涟漪,可已经觉醒的热情却无处宣泄,她只好在梦境中与情郎幽然相会。最终,丽娘为追求这一份现实中无法得到的爱情郁郁而终。她的生命终结了,美好的爱情之路却刚刚开始。杜丽娘的感情非但没有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终结,反而因摆脱了礼教的束缚而显得愈发热情、直白、大胆、主动。面对柳郎,她真诚率直地表白爱情,在她的热情感召下,同样渴望爱情的柳梦梅与她订下了白头之约。在一个没有封建束缚的世界里,她终于自媒自婚,实现了现实世界中根本无法完成的爱情理想。
二、“情”与“理”——矛盾的聚焦
杜丽娘这一形象并不是单一的、脸谱化的,她对礼教的反抗也并不是从一而终、彻彻底底的。在她的性格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言行不一的矛盾之处。她并不单纯的认为“情”与“理”是对立的,相反,她时常维护着礼教,并试图在情与理之间形成某种平衡。在杜丽娘的生前,情理便是共存的。首先,她心内的情感虽萌芽生长,但自己却处处维护着礼数:如《闺塾》中,杜丽娘内心本对陈最良的迂腐不满,却仍旧责怪春香,要求春香接受先生的处罚。其次,在感情喷发无法阻挡的时候,她依然保留了对礼教的坚持与幻想。如《惊梦》一出中对“才子佳人”的传统婚恋的渴望——“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①可见,情深之至的杜丽娘也绝无半点违背礼教的意思。死后的杜丽娘也是这样的。即将出枉死城的杜丽娘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则俺那爹娘在扬州,可能勾一见?” ②本是要去寻找柳梦梅的她一登望乡台便情难自抑。等到杜丽娘还魂归来,她的行为就和一个传统女子没多少差别了。
死去了的杜丽娘可以卸下世俗束缚在她身上的种种锁链,而还魂后的杜丽娘则希望以遵循社会各种的准则为代价得到世人的承认。试看杜丽娘转生后的表现:她鼓励柳梦梅考取功名以符合门第观念;当梦梅助她还魂后,欲与她成夫妻之礼时,丽娘提出“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前日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①。这时候的杜丽娘全然不像那个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以生命相抗争的杜丽娘了,曾经对封建伦理道德彻底扬弃的她,也开始妥协了。
从幻境到现实,杜丽娘表现迥异,展现出这一形象性格中的矛盾点。她想要反抗却因时代、因性格而显得不彻底。《惊梦》中的杜丽娘可以和一个陌生男子作诗赏柳,“ 两情和合,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①。在梦境中杜丽娘是大胆的,可以抛开一切束缚,展现出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愿望,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而《魂游》《幽媾》中的杜丽娘较之生前更为大胆:她敢于为追求“ 情” 而离开冥府,重踏人间;敢于作为游魂在人间自由行走,只为寻得意中人。至此,一个主动追求自由爱情的杜丽娘完全代替了以前那个在梦中半推半就地被动接受感情的杜丽娘。而我们需要认识到杜丽娘此时之所以能有如此大胆的行为主要是因为她是鬼。似乎只有在梦境、鬼魂这种不现实的时刻,杜丽娘才是一个彻底的反叛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讽刺。作为鬼魂的杜丽娘是自由的,死亡使她卸去了身上任何礼教规范的包袱。而获得自由之后的杜丽娘首先要反抗、要冲击的便是封建礼教的束缚。这显然是丽娘心底最渴望的,埋藏在层层捆绑之下的真实心境。礼教对人性的戕害跃然纸上。 三、人性的光辉——顽强的反叛者
反叛意识是杜丽娘这一形象的锋芒所在。还魂后的杜丽娘为了捍卫这一份来者不易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产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抗。第一,杜丽娘在无媒无聘的情况下选择和柳梦梅私定终身,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第二,当柳梦梅被父亲杜宝当做盗墓贼吊打,而其要上奏朝廷揭穿柳梦梅这个新科状元的所谓骗子身份时,杜丽娘坚决地维护了柳梦梅,甚至不惜把斗争的矛头直指自己的父亲,要柳梦梅修本参辩。第三,当众人面圣之时,杜丽娘再一次公开与封建礼教进行抗争。金殿之上的杜丽娘显得从容镇静、机智聪慧,勇敢的捍卫着自己的爱情。当皇帝问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则国人父母皆贱之’,杜丽娘自媒自婚,有何主见?”①时,杜丽娘直言不讳“臣妾受了柳梦梅再活之恩,真乃是无媒而嫁”①;当杜宝逼问“谁保亲?”、“谁送亲?”时,杜丽娘理直气壮地说“保亲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当父亲逼迫她离开柳梦梅时,她斩钉截铁地说“叫俺回杜家,越了柳衙,便是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①。
杜丽娘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逼迫下坚定地维护着自己来之不易的爱情,最终他们的婚姻获得了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实现了苦苦追求的理想。值得注意的是,杜丽娘的双亲,一个是国家栋梁,为官清廉,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且丽娘从小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接受传统礼教的教育。可以说杜丽娘是在最传统、最正宗的封建观念的禁锢中成长起来的。可见即便是最严酷的环境依旧捆绑不了人性,人性的光耀是超越一切的。
四、“至情”的化身——独特的形象
“临川四梦”中汤显祖最得意《牡丹亭》。千千万万的青年们在杜丽娘生生死死的至情中得到共鸣,杜丽娘至情的追求,对当时人们的理想追求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因此,杜丽娘的形象成为人们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自由的艺术象征。杜丽娘,是一个与封建传统作生死斗争的叛逆女性。严父、慈母、迂腐的私塾先生和寂寞的空闺,如同一张大网将丽娘紧紧包围,约束越紧。丽娘活泼的天性、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就如同点点烛光,再浓重的黑暗也掩盖不住它们的光亮。
杜丽娘不甘于在冷漠凄清中走向毁灭,她自画春容,寄希望于理想中的情郎,央求母亲把她葬在梅树之下,将春容藏于太湖石底,这都表现出她对理想的执著和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在丽娘临死之际,并没有对生的眷恋,只是慨叹自己无所归依,大好青春光阴虚度。对杜丽娘来说,死亡也许并不是什么痛苦的选择,而是她超现实新道路的起点。死后丽娘的魂魄继续着她的抗争。她从生到死,从地狱到人间都在顽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一次次的斗争、一次次对礼教的挣脱与叛逆中,她的形象愈加动人。现实生活中那一套紧束着人的礼教规范,再也无法成为约束她的力量,她的个性摆脱了礼教的枷锁,可以大胆的追求自由的、无束得的爱恋。当她知道柳梦梅那样痴情的眷恋着她,便主动向柳梦梅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她终于得到了梦想中的爱郎,完成了自己的反抗。杜丽娘所表现的不仅是一种人性最本真的律动,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出自于人格本身的主动追求;《牡丹亭》借丽娘一梦,表现了女性反抗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我的光辉色彩。她性格中的一些妥协与软弱并不能掩盖这种光辉。甚至正因为某些不彻底性,倒更能凸显礼教对人性的戕害。因为她从小所受的教育、成长的环境、门第观念、等级制度等礼教的戕害已经决定了她反抗的不彻底性。
《牡丹亭》表现的情和理的冲突,也就是作为人的本性的爱情和封建礼教对人性捆绑间的冲突。“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也哉。”③杜丽娘形象之所以得到强烈的认同与共鸣,正是人们自我意识、自我思想的投影。因《牡丹亭》所反映的正是人性中最本真、最美好的感情。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是一段奇幻瑰丽的爱情传奇,也正是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生悲剧。杜丽娘这一形象所传递的,是对于爱情的苦闷,丽娘追求爱情却不可得,人生命中最基本、最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正体现了对人性的残忍扼杀。透过这一形象,集中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一种陈腐的思想文化带来的窒息之感。而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荒诞”经历,就像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映照出自己的内心,从礼教的束缚中暂得解脱,获得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一点上,她打动了人心。杜丽娘形象的独特魅力正在于她是激励人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理想的反叛者的化身。
注释:
①汤显祖. 牡丹亭[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②[明]汤显祖.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③[明]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M].徐朔方,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