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一切感知美的因素,拓展感知美能力培养的空间,在实践中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切入点”
关键词:感知;美术教育;实践;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70-02
《美术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世界教育的新趋势。我依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带着学到的课改理论,走进课堂开展教学实践。
一、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美、自然美的特征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对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法,又要得法,更要多法。根据美术学科的性质与功能,审美培养不仅应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且应涵盖美术课程的各个领域。认识到这点,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一切感知美的因素,拓展感知美能力培养的空间,在实践中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切入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学生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既可以通过具有明确审美指向,体现积极的思维参与的“欣赏-评述”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进行。因为学生的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伴随着艺术作品,但学生的审美愿望和需要却随时随地地都存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像对待艺术那样去对待生活、自然,充满激情和创造。 尤其是在欣赏课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的审美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的“对话”,从而了解其深刻的内涵,以及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相应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这幅著名的油画作品时,有同学发出“感叹”:“这老头儿真土,难看,我看不出有什么好。”我听了很生气,本想当时就批评他两句,但转念一想,七年级新生大多还没有接触过油画作品,更不懂得如何去欣赏。于是,我顺着他的话茬儿,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画这么‘难看’的‘父亲’呢?”思考和讨论由此变得更加深入。
“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他肯定很辛苦”;
“这幅油画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学过的《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老师,这是照片吧”;
“这幅画画的真细致,我看到了这位老人脸上的汗珠”;
“这是一位忠厚、善良、朴实、慈祥的老人”……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适时介绍艺术创作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理解作品,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学生感觉再看这位“父亲”,觉得他很可敬,那皱纹似乎也可爱了。
二、辅以多种感官体验,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
美术作为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通过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其学习。
在学习《色彩的联想》时,如果面对凝固的色块儿,直接让学生进行联想,他们的思路会狭窄、停滞,感到索然无味,本来斑斓的色彩也会变得暗淡。如何激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呢?我利用独特的电影故事片段、有趣的动画、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增强学生对形象、色彩的直观性与感受力,激发学生的的色彩联想。此外还布置了课外观察作业,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因为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色彩画家,它的天才创作是人类色彩感知的唯一源泉。在观察与体验中搭起由生活通往创造表现的桥梁。
三、享受多元的美术文化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借鉴与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习惯了以“像”为美,满足于艺术作品内容理解,忽略对形式美感体验的国人,对那些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西方现代美术名作,因“看不懂”而深感困惑、迷茫。狭隘与偏见最终导致人们审美中的营养不良。建立起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态度,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只有打通学生对现代艺术视觉感知的通道,以接纳与欣赏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才能帮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丰富艺术享受的营养。
如:针对毕加索 《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我提出问题“你们能欣赏吗?”回答我的是迷茫的摇头。我借此机会,赶紧给学生们进补了一顿抽象艺术“大餐”:通过历史的讲解,同学们理解了作者采用令人难以置信的夸张、变形与抽象手法表现出法西斯的罪行,充满激情的画面表达出画家的爱憎;通过边听(爵士音乐)边看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感受画家怎样把无形的音乐转变成了特殊的视觉语言;为了让学生感受抽象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还出示了一些以抽象艺术形式做装饰的服装,家具,茶具,窗帘等实物。其中尤其是现代的一些艺术大师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抽象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有的用废旧汽车材料,有的用废旧电脑材料。用废鼠标塑造的甲克虫造型,即具象又抽象。学生看后,发出感叹:原来艺术可以这样!太神奇了!也要去弄一个。
为此,我结合“建立节约型社会”主题,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废弃物进行艺术创造。通过废旧材料的重新组合,达到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做好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实践
传统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陈旧落后,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但仍难有突破,尤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要给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教学质量明显降低。当前,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山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
(一)美术教学演示:生动形象,激发兴趣。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人们把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输入进了光盘,一张多媒体光盘中能容纳几百幅甚至上千幅作品,可以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还可以用“放大镜”将作品放大,仔细欣赏作品的局部或笔触。同时还编入了作品情况、画家生平介绍等文字资料,有的还配有人声解说和音乐,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极人的方便。光盘里有多种检索的方法,如按年代、国籍、作者姓名、作品题目等方便地进行检索。 如在上《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时,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个别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向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激活了创造思维。
(二)计算机绘画与美术设计:省时省力,效果突出。目前用于各种专业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很多,有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我尝试在课外美术活动小组中把比较专业的Photoshop软件结合起来使用,进行装帧设计、封面设计、广告设计、贺卡设计、标志设计等,可以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样的字形、字体,加上运用多种效果的计算机处理手段,设计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来。还可以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不同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快捷方便地制作出美术设计中构成、图案等作品。特别是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使构成与图案设计中连续纹样的制作易如反掌。计算机技术给美术设计与创作带来的神奇效果和极高的效率,使同学们叹为观止。
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学科教学,不仅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美术作品带来了简捷、丰富与高效的工具。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获得了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为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供了保证。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整合固然很好,但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也要合理运用,不能泛滥成灾。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思考和探索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为避免因经验不足、认识不深而导致的实践的盲目性,我还要在新课程目标引领下,为顺利地将课程理念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进行不邂的努力及积极的探索。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感知美。
参考文献:
[1]《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2]《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关键词:感知;美术教育;实践;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70-02
《美术课程标准》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突出强调了“综合性学习”这一世界教育的新趋势。我依据美术学科特点以及目的任务和教学规律,带着学到的课改理论,走进课堂开展教学实践。
一、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艺术美、自然美的特征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对学生感知美的能力的培养,既要有法,又要得法,更要多法。根据美术学科的性质与功能,审美培养不仅应作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而且应涵盖美术课程的各个领域。认识到这点,我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一切感知美的因素,拓展感知美能力培养的空间,在实践中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切入点”,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
学生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培养,既可以通过具有明确审美指向,体现积极的思维参与的“欣赏-评述”活动进行,也可以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进行。因为学生的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伴随着艺术作品,但学生的审美愿望和需要却随时随地地都存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像对待艺术那样去对待生活、自然,充满激情和创造。 尤其是在欣赏课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的审美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的“对话”,从而了解其深刻的内涵,以及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相应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这幅著名的油画作品时,有同学发出“感叹”:“这老头儿真土,难看,我看不出有什么好。”我听了很生气,本想当时就批评他两句,但转念一想,七年级新生大多还没有接触过油画作品,更不懂得如何去欣赏。于是,我顺着他的话茬儿,提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画这么‘难看’的‘父亲’呢?”思考和讨论由此变得更加深入。
“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他肯定很辛苦”;
“这幅油画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学过的《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老师,这是照片吧”;
“这幅画画的真细致,我看到了这位老人脸上的汗珠”;
“这是一位忠厚、善良、朴实、慈祥的老人”……
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我适时介绍艺术创作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理解作品,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学生感觉再看这位“父亲”,觉得他很可敬,那皱纹似乎也可爱了。
二、辅以多种感官体验,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
美术作为一门以视觉为主的学科,已经全方位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通过动态演示,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其学习。
在学习《色彩的联想》时,如果面对凝固的色块儿,直接让学生进行联想,他们的思路会狭窄、停滞,感到索然无味,本来斑斓的色彩也会变得暗淡。如何激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呢?我利用独特的电影故事片段、有趣的动画、精美的图片、美妙的音乐,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增强学生对形象、色彩的直观性与感受力,激发学生的的色彩联想。此外还布置了课外观察作业,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因为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色彩画家,它的天才创作是人类色彩感知的唯一源泉。在观察与体验中搭起由生活通往创造表现的桥梁。
三、享受多元的美术文化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借鉴与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习惯了以“像”为美,满足于艺术作品内容理解,忽略对形式美感体验的国人,对那些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西方现代美术名作,因“看不懂”而深感困惑、迷茫。狭隘与偏见最终导致人们审美中的营养不良。建立起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态度,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只有打通学生对现代艺术视觉感知的通道,以接纳与欣赏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才能帮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丰富艺术享受的营养。
如:针对毕加索 《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我提出问题“你们能欣赏吗?”回答我的是迷茫的摇头。我借此机会,赶紧给学生们进补了一顿抽象艺术“大餐”:通过历史的讲解,同学们理解了作者采用令人难以置信的夸张、变形与抽象手法表现出法西斯的罪行,充满激情的画面表达出画家的爱憎;通过边听(爵士音乐)边看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感受画家怎样把无形的音乐转变成了特殊的视觉语言;为了让学生感受抽象艺术就在我们身边,还出示了一些以抽象艺术形式做装饰的服装,家具,茶具,窗帘等实物。其中尤其是现代的一些艺术大师用废旧材料制作的抽象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有的用废旧汽车材料,有的用废旧电脑材料。用废鼠标塑造的甲克虫造型,即具象又抽象。学生看后,发出感叹:原来艺术可以这样!太神奇了!也要去弄一个。
为此,我结合“建立节约型社会”主题,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利用废弃物进行艺术创造。通过废旧材料的重新组合,达到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增强了环保意识。
四、做好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整合实践
传统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陈旧落后,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但仍难有突破,尤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要给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教学质量明显降低。当前,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山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
(一)美术教学演示:生动形象,激发兴趣。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人们把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输入进了光盘,一张多媒体光盘中能容纳几百幅甚至上千幅作品,可以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还可以用“放大镜”将作品放大,仔细欣赏作品的局部或笔触。同时还编入了作品情况、画家生平介绍等文字资料,有的还配有人声解说和音乐,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极人的方便。光盘里有多种检索的方法,如按年代、国籍、作者姓名、作品题目等方便地进行检索。 如在上《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时,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在个别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向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激活了创造思维。
(二)计算机绘画与美术设计:省时省力,效果突出。目前用于各种专业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很多,有机械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等。我尝试在课外美术活动小组中把比较专业的Photoshop软件结合起来使用,进行装帧设计、封面设计、广告设计、贺卡设计、标志设计等,可以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样的字形、字体,加上运用多种效果的计算机处理手段,设计出质量较高的作品来。还可以把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不同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快捷方便地制作出美术设计中构成、图案等作品。特别是计算机的复制、粘贴功能,使构成与图案设计中连续纹样的制作易如反掌。计算机技术给美术设计与创作带来的神奇效果和极高的效率,使同学们叹为观止。
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学科教学,不仅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同时也给学生表现美术作品带来了简捷、丰富与高效的工具。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获得了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为完成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供了保证。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整合固然很好,但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也要合理运用,不能泛滥成灾。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思考和探索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为避免因经验不足、认识不深而导致的实践的盲目性,我还要在新课程目标引领下,为顺利地将课程理念转化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进行不邂的努力及积极的探索。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氛围中感知美。
参考文献:
[1]《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2]《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