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诵读经典诗文,将大大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 历史素养中华文化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几乎每天早自修,或者上课预备铃响过之后,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经成为我们班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积累,每周考查,每月比赛,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提高历史素养,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生根——蓦然醒悟,传承华夏文化
“泱泱大国五千载,浩浩历史春秋迹,荡荡文明何所在,朗朗书声得以传。古人凡有志于学,概莫不自读经始。讴鸣文辞,必神凝气静;诵读经典,则意诚心正。启智发蒙,可识物本末,除愚长才,自穷事极理。凝神静气令人全神贯注;诚意正心令人立志于学;晓物知理而后见聪明,终不惑于万物之变也……”(《前王经典诵读本序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它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历史素养;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启迪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2006年9月13日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由此可见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诗文,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着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为此,静心思考,在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已迫在眉睫。我便设法寻找资源,制定诵读方案,决定先从唐诗入手,通过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收集大量唐诗。《游子吟》、《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芙蓉楼送辛渐》、《出塞》 、《凉州词》、《七步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示儿》……师生一起诵读,一起领略唐诗的美妙意境。
除此之外,利用每个假期诵读适量的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等。在这种经典诵读中,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语言文字的滋养,奠定雄厚的历史基础。
二、发芽——认准目标,引导激发兴趣
确定目标之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发现“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引导背诵——摘抄记录——活学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四年级的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践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有关“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指导方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次:学习古诗,传授方法。第二步:触类旁通,补充悟法。第三步:展示诵读,赏析积累。
(3)引导背诵。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 。如: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互相考查,同时适当拓展: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含有雪“字”的诗,表达思乡的诗……触类旁通,丰富积累。
(4)摘抄记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并摘录下来,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学活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三、开花——兴趣盎然,诵读水到渠成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学生对诗歌的热情高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束,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周欣怡同学告诉我说:“杭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啊,我现在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朱哲旸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杭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会睡不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也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 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
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积淀语言文字
一个学期的古诗文诵读训练,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也尝试着运用古诗词。姚天贻在《我的春节》中就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心桃换旧符’每当春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贴春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朱哲旸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提高历史素养,积淀语言文字,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途径。经典诵读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半年来,我欣喜地看着,听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乐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实践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坚信:“教授经典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虽长路漫漫,必勇而直前。悠悠历史、扬扬文明,得吾辈而绵延,因吾教而相传。
功在千秋,验之万岁也。”这条路,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
[2]《前王经典诵读本序文》 经典诵读网 2005.12
[3]《历史课程标准》
关键词:经典诗文诵读 历史素养中华文化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几乎每天早自修,或者上课预备铃响过之后,你都可以听到我们班同学诗歌朗诵的声音,而且朗诵的都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经典诗文的诵读,已经成为我们班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积累,每周考查,每月比赛,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还提高历史素养,弘扬民族文化,真是一举多得。
说起经典诗文的诵读,其实还有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完整过程呢!
一、生根——蓦然醒悟,传承华夏文化
“泱泱大国五千载,浩浩历史春秋迹,荡荡文明何所在,朗朗书声得以传。古人凡有志于学,概莫不自读经始。讴鸣文辞,必神凝气静;诵读经典,则意诚心正。启智发蒙,可识物本末,除愚长才,自穷事极理。凝神静气令人全神贯注;诚意正心令人立志于学;晓物知理而后见聪明,终不惑于万物之变也……”(《前王经典诵读本序文》)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它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历史素养;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启迪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2006年9月13日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历史课程标准》也提出:学校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由此可见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诗文,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老师,在诵读经典诗文、传承中华文明方面有着重大的责任和重要意义!经典诗文的诵读与引导,是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传播与发扬中华经典诗文,教师义不容辞。
为此,静心思考,在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已迫在眉睫。我便设法寻找资源,制定诵读方案,决定先从唐诗入手,通过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收集大量唐诗。《游子吟》、《春夜喜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芙蓉楼送辛渐》、《出塞》 、《凉州词》、《七步诗》、《墨梅》、《竹石》、《石灰吟》、《示儿》……师生一起诵读,一起领略唐诗的美妙意境。
除此之外,利用每个假期诵读适量的明清小说,如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等。在这种经典诵读中,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像我们的古人一样接受语言文字的滋养,奠定雄厚的历史基础。
二、发芽——认准目标,引导激发兴趣
确定目标之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照利用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少走弯路,发现“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引导背诵——摘抄记录——活学活用”的诵读古诗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我们四年级的学生,于是我边探索边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1)激发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注重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如在实践的起始阶段,我们给学生讲有关“诗的故事”、“诗坛趣话” ;先读浅显的诗,使学生感到读诗并不难,尝到读诗的甜头,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可以先让学生把以前会背的古诗全部背诵给同桌听一听,进行初步的统计;再把同学们接触过,但又不是大家都会的那部分简单诗词抄下来进行背诵,难度不大,背诵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信心一下子就找到了。
(2)指导方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导之以“法”,具体分三个层面进行:第一层次:学习古诗,传授方法。第二步:触类旁通,补充悟法。第三步:展示诵读,赏析积累。
(3)引导背诵。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读诗方法后,我注重引导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一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背诵方法 。如:熟记诗“头”背诵法、联想画面背诵法、抓诗眼背诵法等,学会了方法,让学生有系列地背。二是引导学生互相背诵、互相考查,同时适当拓展: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含有雪“字”的诗,表达思乡的诗……触类旁通,丰富积累。
(4)摘抄记录。不管哪一首经典诗文,能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而成为经典被沉淀、积淀下来,在遣词造句方面肯定是下足工夫的,诵读了几遍之后也就能感受哪些句子是朗朗上口的。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把握语感,找到名句并摘录下来,对表现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使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学的兴趣。重点句能记住了,根据重点句这一诗眼,熟读背诵,难度也就降低了。
(5)活学活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我们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三、开花——兴趣盎然,诵读水到渠成
真正让我感觉到孩子的兴致很高的是学生对诗歌的热情高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束,一时忙得忘记古诗词积累了,马上有学生提醒,周欣怡同学告诉我说:“杭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开展古诗词背诵比赛啊,我现在一天不背,倒是闷得慌。”朱哲旸同学也悄悄地对我说:“杭老师,如果哪一天我没背诗就上床,会睡不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也使我看到了经典诗文诵读的新契机,那天,我路过操场,看到孩子们正在一边跳绳,一边唱歌。对,把唱歌改成背经典诗文不是一举两得,寓教于乐了吗?进一步我想到现在孩子所玩的游戏单调乏味,时间又经常被挤走,完全没有我们那一代孩子那么尽情开心。于是,我决定带孩子玩起传统游戏, 像跳皮筋、击鼓传花、跳绳等等,一边玩游戏一边轮流背诵,活动课上就出现了新景观:
跳皮筋的孩子不再唱:“马兰开花二十一……”,取而代之的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击鼓传花时“不幸”被传上的同学再也不必为自己表演不了好节目而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了,信守拈来就是诗词呀,什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背得气势磅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诵出了迷惑后的顿悟。于是乎,孩子们乐也乐了,学也学了,传统的变成新鲜的,新鲜的激起新兴趣。传统游戏、传统文学都得到继承发扬。
四、结果——运用自如,积淀语言文字
一个学期的古诗文诵读训练,孩子们受到的熏陶是非常明显的,平时的作文中,孩子们也尝试着运用古诗词。姚天贻在《我的春节》中就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心桃换旧符’每当春节来临之际,人们总是以放鞭炮、贴春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喜迎佳节。”开篇点题,中间又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形火花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使文章增色不少。朱哲旸在《我最喜爱的植物——梅花 》中写道: “‘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你知道这歌颂的是什么花吗? 是的,这就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花中君子——梅花。”像这样句中有诗,琅琅上口的句子在作文中比比皆是。
我们的中华民族有着悠悠五千年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犹如一枝枝文化奇葩,绽放着独特的美丽幽雅。诵读经典诗文,是引导学生提高历史素养,积淀语言文字,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重要途径。经典诵读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半年来,我欣喜地看着,听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乐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以上是本人在经典诗文诵读的探索实践中的一个真实过程和感受,不管我能不能把学生引进民族文化的殿堂,但我始终坚信:“教授经典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虽长路漫漫,必勇而直前。悠悠历史、扬扬文明,得吾辈而绵延,因吾教而相传。
功在千秋,验之万岁也。”这条路,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
[2]《前王经典诵读本序文》 经典诵读网 2005.12
[3]《历史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