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拉近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快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解决该现状需要从建立认识机制、教师队伍机制、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着手。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70
1 實践教育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实践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对象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引导其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是一种让教育对象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正确认识、深刻体验、提高各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显性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其具体方法主要有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和虚拟实践等。
实践教育法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实践教育法为教育对象提供了一个真实而广阔的活动平台,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状况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其对理论知识的更好地学习与把握。其次,实践教育法可以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时间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做”的过程,是一个知与行统一的过程。最后,实践教育法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与培养。人的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大多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外化——内化——外化的反馈阶段培养起来并得以提升的,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以迅速的成长。所以说,实践教育法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存在的问题
2.1 对实践教育的认识不足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实践教育的认识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践教育水平的高低。虽说我国已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素质教育,主张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挥之不去,在高校、学生、家长中的影响尤为根深蒂固。
(1)高校方面:高校的职责本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不少高校却只注重就业率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素质的提升。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笔试占有很大的份额,致使很多高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理论课的讲授上,轻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实践教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将其作为理论课的附属品来看待,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学时和教师,流于形式。(2)学生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认为是一种变相的放松,可参加可不参加,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而且在参加的学生中,不少学生将其实践教育作为一种社交手段来看待,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3)家长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教育不但会浪费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不但不支持学校开设、学生参与实践教育,而且还对其大加反对。
2.2 师资队伍不强
教师是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引领者,是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师资队伍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育效果的好坏。当前高校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师资素质偏低。目前在校任教或即将进入高校任职的教师,所受的高等教育也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在进行实践教育过程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某些教师职业素质低下,把教学育人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敷衍了事,对学生极其不负责任。第二,缺乏专门的实践教育教师。大多高校没有专门设立实践教育课程,相应的也没有专门从事实践教育的教师,他们大多由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兼任,由于这些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就很大,在进行兼任的实践教育时业余化倾向明显,致使实践教育效果不佳。第三,实践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很多高校在进行实践教育时,尤其是社会实践教育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几百人教师几个人的极端现象,预期的实践教育效果难以取得,而且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2.3 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确保实践教育预期效果得以取得,就必须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从多维度来考核实践教育的落实情况。虽说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实践教育的评价考核体系,但却不尽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只重结果考核,忽视过程考核。各高校的实践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大都以是否顺利完成实践教育的相关任务作为能否通过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生、教师都对其不重视,完全起不到任何监督和保障的作用。其次,只重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考核时,只考核学生是否完成了实践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其效果却不做任何考察,而且就算进行实践教育质量的考核,标准也过于单一,没有将可能影响结果的主客观因素考虑在内,导致部分努力而结果不如意的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最后,只重学生考核,忽视教师考核。教师是实践教育的主导者,是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开发展、引导者,是影响实践教育效果取得的重要因素,只对学生考核而不对教师考核,致使很多教师产生实践教育只是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想法,不能全身心投入实践教育中去,使实践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其发现自身的不足,自身素质难以再提升。
2.4 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哲学上讲,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一对辩证的哲学范畴。各高校之所以要落实、实施实践教育,目的就在于想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加深他们在课堂当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育,并不是指单纯的只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辅之以理论的学习和补充,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高校实践教育却与这一目的相形甚远,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联系。不难发现,不少高校在进行实践教育尤其是社会实践之前,根本就不会进行相关理论的教育与培训,缺乏一个理论的积淀与补充,而且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实践教育的完成阶段也丝毫不会涉及与此次实践活动相关的理论教育,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得不到任何提升,由于缺乏理论的有力支撑,其实践能力也很难有一个大的提升。 3 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的思考
3.1 建立适宜的实践教育认识机制
学生、家长对实践教育持消极或否定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实践教育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而高校则是看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因各种原因而视而不见。换言之,大学生和家长是没有看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而无奈。所以说,实践教育认识机制的建立,关键还是要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它、认同它,进而能够主动参与它、支持它,以确保实践教育后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高校对实践教育的认识不足与学生和家长不同,他们看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考虑到需要教师、资金、设施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再加上学生和家长自身只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实,对实践教育视而不见。要是高校重视实践教育,加大此方面的投入,除了要依靠学生和家长等外部因素的监督,更要注重高校自身的提升,要使其认识到,在其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政策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能暂时的提升就业率,但进入用人单位后发展前景不佳,最后也只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口碑,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格局,就要正视实践教育,加大对此方面的相关投入。
3.2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是确保高校实践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一方面,组建高质量的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各高校应聘请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育的讲授,在进行实践教育教师招聘时,除了要考核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重视其基本素质的考察,尤其是组织协调能力和身心素质,因为实践教育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其进行过程中,要与校内各部门和校外其他群体发生联系。此外,实践教育教师的选拔不仅要重质,也要重量,要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即能够切实关心到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样既能保证实践教育良好效果的取得,又能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实践教育教师进行培训。社会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想学生通过实践教育学到的东西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使实践教育的施教者即教师的时间素质得以提升,而提升教师实践教育能力有效的途径就是再学习,即培训。
3.3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建立实践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和进行实践教育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育效果的考核标准要全面合理,不仅要以学生所作多与少这个标准来进行衡量,更要以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力、适应力、思维力等能力的展现为考核依据,学生贡献的大小可以进行量化的比较,而能力的展现则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给予的模糊评价来考核。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实践教育考核时,如果单纯只进行实践报告或总结之类的实践结果来考核学生,显得太过于牵强,不具说服力,还应辅之以学生的实践教育过程的表现来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展现学生的实践教育的真实情况。教师评价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育考核的对象不仅要包含受教育者,还应该包含施教者,对受教育者实施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他们是否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实践教育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对施教者进行的考核主要目的还在于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端正教学态度,以此来保证实践教育良好预期效果的取得。此外,教师评价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学生作为次考核者的身份辅助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育考核任务,教师和学生既是实践教育考核体系中的受考核者又是考察者。
3.4 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要密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理论灌输辅助实践活动的开展,用实践活动来促进理论的升华,做到理论教育中有实践教育,实践教育中有理论教育。各高校在进行实践教育时,要将理论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育的始终。在进行实践教育之前,要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培训,使其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实践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相应的理论深度;在进行实践教育之中,要督促学生将之前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运行于其中,加深他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保证实践教育预期良好效果的取得;在进行实践教育之后,要对实践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是与所学理论不相符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分析,弥补其不足,以此来达到完善理论教育的目的,这也是高校实践教育各环节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说,要想高校实践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就必须密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文應友,李国华,夏吉宏,等.实践教育初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70
1 實践教育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实践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对象参加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引导其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是一种让教育对象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正确认识、深刻体验、提高各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显性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其具体方法主要有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社会考察和虚拟实践等。
实践教育法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实践教育法为教育对象提供了一个真实而广阔的活动平台,拉近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使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际状况能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其对理论知识的更好地学习与把握。其次,实践教育法可以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时间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做”的过程,是一个知与行统一的过程。最后,实践教育法有助于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与培养。人的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大多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外化——内化——外化的反馈阶段培养起来并得以提升的,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以迅速的成长。所以说,实践教育法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存在的问题
2.1 对实践教育的认识不足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于实践教育的认识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践教育水平的高低。虽说我国已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素质教育,主张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重理论轻实践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挥之不去,在高校、学生、家长中的影响尤为根深蒂固。
(1)高校方面:高校的职责本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不少高校却只注重就业率的提高,而忽视学生素质的提升。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笔试占有很大的份额,致使很多高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理论课的讲授上,轻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认为实践教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将其作为理论课的附属品来看待,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学时和教师,流于形式。(2)学生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认为是一种变相的放松,可参加可不参加,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而且在参加的学生中,不少学生将其实践教育作为一种社交手段来看待,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3)家长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教育不但会浪费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不但不支持学校开设、学生参与实践教育,而且还对其大加反对。
2.2 师资队伍不强
教师是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和引领者,是实践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促进者。师资队伍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践教育效果的好坏。当前高校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师资素质偏低。目前在校任教或即将进入高校任职的教师,所受的高等教育也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在进行实践教育过程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某些教师职业素质低下,把教学育人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敷衍了事,对学生极其不负责任。第二,缺乏专门的实践教育教师。大多高校没有专门设立实践教育课程,相应的也没有专门从事实践教育的教师,他们大多由辅导员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兼任,由于这些教师本身的工作量就很大,在进行兼任的实践教育时业余化倾向明显,致使实践教育效果不佳。第三,实践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很多高校在进行实践教育时,尤其是社会实践教育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几百人教师几个人的极端现象,预期的实践教育效果难以取得,而且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2.3 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想确保实践教育预期效果得以取得,就必须建立并完善一整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从多维度来考核实践教育的落实情况。虽说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实践教育的评价考核体系,但却不尽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只重结果考核,忽视过程考核。各高校的实践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大都以是否顺利完成实践教育的相关任务作为能否通过考核的唯一标准,学生、教师都对其不重视,完全起不到任何监督和保障的作用。其次,只重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考核时,只考核学生是否完成了实践教育的相关内容,对其效果却不做任何考察,而且就算进行实践教育质量的考核,标准也过于单一,没有将可能影响结果的主客观因素考虑在内,导致部分努力而结果不如意的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最后,只重学生考核,忽视教师考核。教师是实践教育的主导者,是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开发展、引导者,是影响实践教育效果取得的重要因素,只对学生考核而不对教师考核,致使很多教师产生实践教育只是学生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的想法,不能全身心投入实践教育中去,使实践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其发现自身的不足,自身素质难以再提升。
2.4 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哲学上讲,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一对辩证的哲学范畴。各高校之所以要落实、实施实践教育,目的就在于想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加深他们在课堂当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育,并不是指单纯的只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辅之以理论的学习和补充,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高校实践教育却与这一目的相形甚远,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联系。不难发现,不少高校在进行实践教育尤其是社会实践之前,根本就不会进行相关理论的教育与培训,缺乏一个理论的积淀与补充,而且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实践教育的完成阶段也丝毫不会涉及与此次实践活动相关的理论教育,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得不到任何提升,由于缺乏理论的有力支撑,其实践能力也很难有一个大的提升。 3 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法的思考
3.1 建立适宜的实践教育认识机制
学生、家长对实践教育持消极或否定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实践教育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而高校则是看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因各种原因而视而不见。换言之,大学生和家长是没有看到实践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是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而无奈。所以说,实践教育认识机制的建立,关键还是要使学生和家长认识到实践教育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接受它、认同它,进而能够主动参与它、支持它,以确保实践教育后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高校对实践教育的认识不足与学生和家长不同,他们看到了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考虑到需要教师、资金、设施等方面的巨大投入,再加上学生和家长自身只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实,对实践教育视而不见。要是高校重视实践教育,加大此方面的投入,除了要依靠学生和家长等外部因素的监督,更要注重高校自身的提升,要使其认识到,在其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政策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能暂时的提升就业率,但进入用人单位后发展前景不佳,最后也只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口碑,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格局,就要正视实践教育,加大对此方面的相关投入。
3.2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机制
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是确保高校实践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一方面,组建高质量的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各高校应聘请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进行实践教育的讲授,在进行实践教育教师招聘时,除了要考核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还要重视其基本素质的考察,尤其是组织协调能力和身心素质,因为实践教育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其进行过程中,要与校内各部门和校外其他群体发生联系。此外,实践教育教师的选拔不仅要重质,也要重量,要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即能够切实关心到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样既能保证实践教育良好效果的取得,又能规避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实践教育教师进行培训。社会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想学生通过实践教育学到的东西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使实践教育的施教者即教师的时间素质得以提升,而提升教师实践教育能力有效的途径就是再学习,即培训。
3.3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建立实践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和进行实践教育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要坚持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量化考核与模糊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育效果的考核标准要全面合理,不仅要以学生所作多与少这个标准来进行衡量,更要以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学生创新力、适应力、思维力等能力的展现为考核依据,学生贡献的大小可以进行量化的比较,而能力的展现则需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给予的模糊评价来考核。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实践教育考核时,如果单纯只进行实践报告或总结之类的实践结果来考核学生,显得太过于牵强,不具说服力,还应辅之以学生的实践教育过程的表现来进行考核,这样才能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展现学生的实践教育的真实情况。教师评价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育考核的对象不仅要包含受教育者,还应该包含施教者,对受教育者实施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他们是否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实践教育以及完成的效果如何,对施教者进行的考核主要目的还在于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端正教学态度,以此来保证实践教育良好预期效果的取得。此外,教师评价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学生作为次考核者的身份辅助教师共同完成实践教育考核任务,教师和学生既是实践教育考核体系中的受考核者又是考察者。
3.4 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要密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理论灌输辅助实践活动的开展,用实践活动来促进理论的升华,做到理论教育中有实践教育,实践教育中有理论教育。各高校在进行实践教育时,要将理论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育的始终。在进行实践教育之前,要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培训,使其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实践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相应的理论深度;在进行实践教育之中,要督促学生将之前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运行于其中,加深他们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保证实践教育预期良好效果的取得;在进行实践教育之后,要对实践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或是与所学理论不相符的地方进行总结和分析,弥补其不足,以此来达到完善理论教育的目的,这也是高校实践教育各环节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说,要想高校实践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就必须密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文應友,李国华,夏吉宏,等.实践教育初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构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