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的本质和特点,在教学中遵循创新教育规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教学主体
教育,是人类社会知识传承的主要手段,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创新又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要墨守成规,打破条条框框,在成长的过程中寻找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现代教育重在创新。何为创新?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所以,根据先进技术的产生和不断进步的社会,我们应当改进教学方法、路径、环境等,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更好的资源。
那么,如何将创新与教学实践结合?
一、要敢于标新立异,从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在旧的教学模式中,一味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却不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创新教育模式下,应当根据不同的知识掌握水平,决定给予学生的教学内容。传统“不公平”的教学,无法使学生的个人认识积累起运动变化的能量,因而也就不能具备自我生长的生命活力,没有办法进行自我的反思和进步。所以标新就是反思新的教学方法,同课不同思,同课不同讲。依据学生掌握能力和反应创造能力,将课程分段化管理。
二、摆脱书本束缚,学会自我完善。“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依靠课本,没有思考,还不如不去看书;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强硬灌输,学到的知识就会死板僵硬。学习、知识掌握,是一个人能够在相同环境下给自己提供的最大优势。所以,创新思维学会学习,摆脱捆绑式教学,也是每个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诱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有些易错的地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尽管再三强调,学生只能一时记住,遗忘得较快,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身的探究解决,印象就比较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创新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允许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教材,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为有所作为的探索者,使主体性发挥得到实效。
三、教学主体回归于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散思维。在原来的教学中,一直不断强调主体,现如今,主体就是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存在价值、思维价值。在课堂上运用自我意识的创造和想象接受教学内容。学会打破常规,发现问题,进行转化,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联想,大胆猜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对现有问题进行推广引申,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知识。将自我思维不断地完善,确立科学的学习思维,运用联想、发散、侧向、动态等思维方式,将所学内容真正转换成自己的知识。
除了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创新之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予以表扬、鼓励,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回答问题。不断调整课堂教学,重视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望,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学中应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材料,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的情绪体验,不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师引导下,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求异思维。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为学生提供质疑,独立思考,积极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情境,能比较有效地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解答问题或探求解答问题的途径时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正确方法。即使在学生思维不正确或思维受阻时,教师也不应该使用或采取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或行动,而应耐心地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出路。为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大胆质疑。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
三、运用联想,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去探索多种可能的答案,其特点是思维的多样性和求异性。它可以使学生冲破观念的束缚,大胆进行想象,使思维更活跃、能力更加得以发挥,易于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事物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性质、特征、表现。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学习的地方也很多。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所以我们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是狭隘的,必须延伸课堂教学,把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纳入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整合本土教学资源,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了书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接受式学习为感受式、发现式学习,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大大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杨振宁曾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跨世纪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教学主体
教育,是人类社会知识传承的主要手段,没有教育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创新又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动力。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要墨守成规,打破条条框框,在成长的过程中寻找适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现代教育重在创新。何为创新?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所以,根据先进技术的产生和不断进步的社会,我们应当改进教学方法、路径、环境等,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更好的资源。
那么,如何将创新与教学实践结合?
一、要敢于标新立异,从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在旧的教学模式中,一味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却不考虑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创新教育模式下,应当根据不同的知识掌握水平,决定给予学生的教学内容。传统“不公平”的教学,无法使学生的个人认识积累起运动变化的能量,因而也就不能具备自我生长的生命活力,没有办法进行自我的反思和进步。所以标新就是反思新的教学方法,同课不同思,同课不同讲。依据学生掌握能力和反应创造能力,将课程分段化管理。
二、摆脱书本束缚,学会自我完善。“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依靠课本,没有思考,还不如不去看书;只是单纯的依靠教师强硬灌输,学到的知识就会死板僵硬。学习、知识掌握,是一个人能够在相同环境下给自己提供的最大优势。所以,创新思维学会学习,摆脱捆绑式教学,也是每个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诱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有些易错的地方,如果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尽管再三强调,学生只能一时记住,遗忘得较快,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设置一些疑问情景,激发学生产生疑问,通过自身的探究解决,印象就比较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
创新教学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允许学生带着批判的目光重新审视教材,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发明、创造,成为有所作为的探索者,使主体性发挥得到实效。
三、教学主体回归于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散思维。在原来的教学中,一直不断强调主体,现如今,主体就是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存在价值、思维价值。在课堂上运用自我意识的创造和想象接受教学内容。学会打破常规,发现问题,进行转化,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联想,大胆猜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对现有问题进行推广引申,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更多的知识。将自我思维不断地完善,确立科学的学习思维,运用联想、发散、侧向、动态等思维方式,将所学内容真正转换成自己的知识。
除了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创新之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予以表扬、鼓励,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回答问题。不断调整课堂教学,重视和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求知欲望,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学中应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材料,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的情绪体验,不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教师引导下,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求异思维。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教学中创设问题,为学生提供质疑,独立思考,积极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情境,能比较有效地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解答问题或探求解答问题的途径时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正确方法。即使在学生思维不正确或思维受阻时,教师也不应该使用或采取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或行动,而应耐心地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出路。为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有层次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大胆质疑。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
三、运用联想,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去探索多种可能的答案,其特点是思维的多样性和求异性。它可以使学生冲破观念的束缚,大胆进行想象,使思维更活跃、能力更加得以发挥,易于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事物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性质、特征、表现。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生活中可以学习的地方也很多。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所以我们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把它及時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是狭隘的,必须延伸课堂教学,把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纳入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整合本土教学资源,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了书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接受式学习为感受式、发现式学习,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大大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杨振宁曾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跨世纪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