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要把理念转化成素质,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反复地感悟。本文通过一个课例的评析和改进,说明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探究性
一、课例:浙教版“全等三角形的识别”的复习课
师:如下图,已知AB=A′B′,要说明△ABC≌△A′B′C′,还需增加两个什么条件?(多媒体显示问题)
■
学生立即动笔思考,纷纷举手,课堂气氛活跃。
生1:(1)BC=B′C′,∠B=∠B′,根据是SAS;(2)∠A=∠A′,∠B=∠B′,根据是ASA;(3)∠A=∠A′,∠C=∠C′,根据是AAS;(4)∠B=∠B′,∠C=∠C′,根据是AAS。
生2:∠A=∠A′,AC=A′C′,根据是SAS;AC=A′C,BC= B′C′,根据是SSS。
师:能否有∠B=∠B′,AC=A′C?为什么?
生3:不可以。没有SSA这个根据。
师:要找到几个条件是容易的,但是要找全的话,有什么办法?
生4:依据SSS有一个,依据SAS有两个,依据AAS有两个,依据ASA有一个。
师:分类讨论,很好。
评析: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上,突破习惯性的知识回忆这种简单的做法,而是设置了一个练习,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渗透了分类思想。
辨一辨:(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2)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评析:变式教学,落实基础。
如左图,已知AB=A′B′,AC=A′C′,BC=B′C′。说明△ABC≌△A′B′C′的理由。
评析:七年级的几何学习中,让学生书写简单的说理格式,落实基础。
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并展示一些问题,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训练,配以填写理由和书写说理格式的练习。
评述:在整个变式教学过程中,先进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演示的图形变换比较新颖、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识别图形,培养空间观念,学会分析基本图形。在例题配备上,始终围绕着落实基础知识,即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条件,会填写理由,会书写简单的推理格式。在整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图形的平移变换、翻折变换和旋转变换,为下一章的“图形的变换”,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学设计是精到的。但是,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的动画演示,给学生指定了图形演变的思路,以后的课堂气氛开始沉闷。
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设想
那么,如何利用好本节课的现有的教学资源,既让学生真正地动口、动手、动脑,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能把问题的思考落到实处呢?笔者有以下设想: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在课堂中安排学生自己拼图,要求学生画出自己拼出的几何图形,之后同伴之间交流,在课堂中汇报。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让学生真正经历识图的过程,如果本节课的引例激发了第一个思维高潮,这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二个高潮。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潮涨潮落,呈现了律动的情境。(发散性的创造)
可以肯定,学生拼得的图形要丰富得多,但这些图形是散乱的。那么,教师接下来如何处理呢?
教师引领:在这么散乱的图形中,图形之间是怎样演变的?(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不得而知。但这时已经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需要教师指点迷津。)
教师引领:演示一个平移变换,学生拼图寻找其他典型的平移变换。(在学生一定有经验的情况下,让他们独自思考、体验。)
教师引领:这些图形除了平移变换外,还有其它的图形变换吗?(又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体验翻折和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区别。可能学生说不出这两种图形变换的名字,但能找到答案。)
教师引领:演示其他图形变换。
教师小结:以上图形中有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方式,并演示课前准备的动画。(聚合思维的形成)
教师选取几个图形,写出例题,要求学生填写理由,或书写推理格式。
学生的拼图是散乱而无序的,这是发明创造的开始。应该把这些散乱无序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透过散乱的现象,理清本质的东西,使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这样,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愿望出发,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聚合思维,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这是有意义的学习。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探究性
一、课例:浙教版“全等三角形的识别”的复习课
师:如下图,已知AB=A′B′,要说明△ABC≌△A′B′C′,还需增加两个什么条件?(多媒体显示问题)
■
学生立即动笔思考,纷纷举手,课堂气氛活跃。
生1:(1)BC=B′C′,∠B=∠B′,根据是SAS;(2)∠A=∠A′,∠B=∠B′,根据是ASA;(3)∠A=∠A′,∠C=∠C′,根据是AAS;(4)∠B=∠B′,∠C=∠C′,根据是AAS。
生2:∠A=∠A′,AC=A′C′,根据是SAS;AC=A′C,BC= B′C′,根据是SSS。
师:能否有∠B=∠B′,AC=A′C?为什么?
生3:不可以。没有SSA这个根据。
师:要找到几个条件是容易的,但是要找全的话,有什么办法?
生4:依据SSS有一个,依据SAS有两个,依据AAS有两个,依据ASA有一个。
师:分类讨论,很好。
评析: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上,突破习惯性的知识回忆这种简单的做法,而是设置了一个练习,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渗透了分类思想。
辨一辨:(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2)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评析:变式教学,落实基础。
如左图,已知AB=A′B′,AC=A′C′,BC=B′C′。说明△ABC≌△A′B′C′的理由。
评析:七年级的几何学习中,让学生书写简单的说理格式,落实基础。
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并展示一些问题,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识别训练,配以填写理由和书写说理格式的练习。
评述:在整个变式教学过程中,先进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演示的图形变换比较新颖、丰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识别图形,培养空间观念,学会分析基本图形。在例题配备上,始终围绕着落实基础知识,即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条件,会填写理由,会书写简单的推理格式。在整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图形的平移变换、翻折变换和旋转变换,为下一章的“图形的变换”,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学设计是精到的。但是,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的动画演示,给学生指定了图形演变的思路,以后的课堂气氛开始沉闷。
二、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设想
那么,如何利用好本节课的现有的教学资源,既让学生真正地动口、动手、动脑,使课堂气氛活跃,又能把问题的思考落到实处呢?笔者有以下设想: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在课堂中安排学生自己拼图,要求学生画出自己拼出的几何图形,之后同伴之间交流,在课堂中汇报。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让学生真正经历识图的过程,如果本节课的引例激发了第一个思维高潮,这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第二个高潮。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潮涨潮落,呈现了律动的情境。(发散性的创造)
可以肯定,学生拼得的图形要丰富得多,但这些图形是散乱的。那么,教师接下来如何处理呢?
教师引领:在这么散乱的图形中,图形之间是怎样演变的?(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不得而知。但这时已经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需要教师指点迷津。)
教师引领:演示一个平移变换,学生拼图寻找其他典型的平移变换。(在学生一定有经验的情况下,让他们独自思考、体验。)
教师引领:这些图形除了平移变换外,还有其它的图形变换吗?(又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体验翻折和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区别。可能学生说不出这两种图形变换的名字,但能找到答案。)
教师引领:演示其他图形变换。
教师小结:以上图形中有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方式,并演示课前准备的动画。(聚合思维的形成)
教师选取几个图形,写出例题,要求学生填写理由,或书写推理格式。
学生的拼图是散乱而无序的,这是发明创造的开始。应该把这些散乱无序的知识进行有序整理,透过散乱的现象,理清本质的东西,使学生理性地思考问题。这样,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愿望出发,既有发散性思维,又有聚合思维,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这是有意义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