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育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xx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智障学生理解能力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决定了要想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采取生活化教学。
  
  一、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应当看出,这一标准对培智语文教学同样有借鉴意义。培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回归主流社会。那么,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智障学生能顺利与人交流。我们应该丢掉以前那种“唯”教材的想法,吸取教材中可取的部分,更要加入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教育。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者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二、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育的可行性
  
  其实,要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育并不难。由于智障学校的特殊性,学生不会与普通学生一样存在升学的压力,除去了这一“后顾之忧”,智障学校反而可以更加践行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真正培养能适应生活、自食其力的学生,可以真正做到将生活引入教学,生活、学习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智障学校的这种教育工作比普通学校的教学更具深远意义。
  另外,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科学性角度分析,将生活化教育引入智障学生语文教学也是可行的,作为一名教育智障学生的教师,做到以下几点就完全可以将生活与学习结合:
  1、学会并带领学生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询问家长或者由教师搜集一些直观影像材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秘密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一些有关抗日游击战的电影,也可以给学生讲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学生热爱学习,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高尚品质,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兴趣盎然。
  2、懂得如何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一定的生活知识,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关键在于要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
  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小学生在公园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智障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264000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但语文教育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变被动为主动》一文中指出:“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除个别学校、个别班级,总的来说是不能令人满意。”这是吕老对语文教育现状的实事求是的评说。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语文教育界有很多仁者见仁的分析,大都归结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冲突上,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改革也是从语文课程设置上欲对语文教育的这种现状作根本改变的一个努力。我们语文教
期刊
表扬是老师对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进行强化而采用的肯定性评价,批评则反之。表扬与批评是教育工作和教育规律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地应用这两种性质截然不同而目的一致的评价方式,那么教育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致使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因此,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表扬与批评的作用呢?根
期刊
“叮铃铃……”,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响了,陈老师正准备去上课。这时,班里的几位同学来了,他们和陈老师一起走向教室。当陈老师刚要推门进去的时候,身旁的同学突然将他的眼睛蒙住了,并簇拥着他走进了教室。当同学们的手移开的时候,陈老师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大束鲜花、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烛光摇曳,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红彤彤的“生日快乐”四个大字耀你的眼,教室里“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此起彼伏。同学们洋溢着一张张
期刊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历来是老师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理解费力、识记吃力。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教学中总结出巧借成语学习和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可以说化繁为简、事半功倍。    一、通过成语识记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⑴、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如:报仇
期刊
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准确而连贯地表达其蕴含的情感意境和文字韵味,这就是朗读。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朗读,都必须以朗读为本。因为,朗读是一种艺术的有声语言,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提高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它能促使眼脑口耳心五官一齐作用而增强记忆读物的能力;它是丰富学生的审美想象、加强语感、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它是增强阅读兴趣,刺激写
期刊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根据从教以来的感悟,浅谈一下个人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语文课要充分体现“读”的特点   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  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一潭死水。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读”这一重要环节。朗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如果你用心地朗读,那无疑是一种享受。琅琅书声如叮咚泉水
期刊
后进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启他们的潜力,促进他们正常发展,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障。    一、班主任转变观念,对后进生一视同仁  老师不要以学生的成绩好坏来看待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不能只一味地指责、挖苦、瞧不起他们,甚至说些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话。这样,他们会更自卑,更没有信心,感到前途无望,失去前进的动力,自甘落后,乃至拒绝老师的任何教导。所以,对后进生和优等生要一样看待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其重点是识字和说话,其关键是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刚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什么学科都新鲜,都好奇,但又都不懂,都生疏,他们学习什么全是凭兴趣,感兴趣,有兴趣就学习,无兴趣,就不会去管它,结果怎样是不去考虑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应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要位置上,只有这样,学生的继续学习才有后劲,才能持久,才
期刊
前几天,我带初一的学生到学校电教室观摩了一节课,课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第14课——《秋天》,在该课例中教师突然提到对《秋天》作批注,而且还出示了一学生批注出的优美诗歌。这时,又有学生问我什么叫“批注”。  批注!我灵机一动,脑中就闪过曾看过的一些要求作批注的练习题,再看看学生们那饶有兴趣的目光,看来,批注阅读真是好东西。  这几年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分值都很大,而要做好这类题就离不开阅读
期刊
写作需要平时语言的积累,又需要创作的灵感。当代学生的阅读量应该大大超过了八、九十年代的孩子,他们视野开阔、生活丰富多彩,应该也有不少生活积累。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写不好作文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没有把学生的心灵碰撞出情感的火花。若想让学生爱上写作并写出有个性的作品,就必须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让他们在积极的体验中得到灵感。  通常我们的作文课分为作文指导和作文讲评,指导主要是从构思、选材、立意、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