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栗子油画艺术的表现主要定位予在当下现实境遇中的生存状态,包括存在的矛盾与尴尬、困境与荒诞等等。她对这种处境的表现不是简单地利用惯常的传统资源和现实层面的符号系统,也不是延伸到文化记忆的宏大叙事之中,而是潜植于内心隐秘、复杂而又被庸常秩序所迷失的幽闭之处。
这种内心深处体现在她的绘画中是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氛围。森林、狮子、云天和荒芜的场景是她新作《160分贝》里青睐的自然物象,但她不是描摹自然的景致,而是将人生的经验、思考的认知依托在自然的人与兽、景与物的空间中。她在黑白灰画面中反复营造森林和狮子,又以硬边的直线构成了一种现实空间的奇妙;而凭附重色的树干、缠枝显示着她或我们在物欲横流中纠缠与被纠缠,欲挣脱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处境;狮子咄咄逼人的迎纳、沉默,蕴藏着悲情的色彩。这些画面整体暗示出社会转型期在人性心理、信仰、归宿以及潜意识层面的扭曲。也许,正是因为她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才显示出猛兽的狰狞,人性的乖张,从而形成了这一新作的突出特质在于通过他或她具体的行为状态,即以动物寓言的话语方式来获得对现实人生更多更深的象征和辐射,并充实和延伸了话语内在的意蕴。
这种寓言化的叙事策略无疑是睿智的,但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作为一种寓言化的表现,它的成功与否从某种角度也取决于艺术家择选的媒介上,也就是否能与她所给予的观念与行为自然地融为一体,使观者能够顺利地将思绪延展到寓言的层面上。笛卡儿说动物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机械装置,而在《160分贝》里,狮子是拟人的灵魂化身,具有凶猛、权力、欲望的象征,似乎在凝重、忍耐与负重之中,感受到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对限制的挣脱。以“160分贝”作为这一系列作品的题目,按栗子的说法是:44分贝是属于人可接受的声音程度,而160分贝就基本达到了难以接受的震耳欲聋了。我以为这是通过题目提示出一种自我呐喊的潜隐震撼。其实,这也与她2010-2012年创作的《迷失》系列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如果说栗子在“迷失”系列中以单纯具象的中性人物“讲述的是一种信仰的迷失”,因为“今天人类充满了末世主义情怀”(见艺术家栗子德国展“迷失”访谈录,采访人:刘凡),导致更多的感知是难以言说的悬疑和不可理喻的迷局的话,那么她的新作则是在笔触、肌理所笼罩的沉郁中,从人转化为动物形象以及空间交错的处理。这种空间的存在,却可以在纯粹生物学和物种学的层面上来审视人的存在。我揣测这是栗子内心的隐忧,她是有意为之地通过手中的画笔,使画面产生出动荡、扭曲、分裂的世界—恐怖的梦魇混合在一起的超现实景观,产生出一种不知所终的神秘、曲折,而且悬疑的语境。于是,幽闭,没有出路,如同无迹可循的午夜梦魇。即便你已经深谙其中所有元素,它仍能在暗夜里给你的心头沉沉一击,并且成为你无法摆脱的臆想。同时,奇妙植物的物质性、隐喻性在显示着她本身的经历、情感和记忆的张力。或许画面缥缈的虚幻性和视觉的逼真性正是她内在精神的紧张,这种紧张的压抑其实就是某种过往经验的针对性,也就导致了她的创作具有这种幽闭梦魇般的感觉。尤其她不是将存在的问题意识表述为被“环境”支配的无能为力的不安,而是与整个当下社会中,年轻人抑或女生不得不自己用自己的选择,加以积极面对现实挑战和考验压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除了这种内心的叙述话语,以及多声部共鸣的复调式结构之外,栗子的绘画艺术还在于她图像的处理上进行的一系列极致化视觉张力的设置。这种张力并非只是在某个单幅作品的形式之中,而是呈现出一种从人物、动物命运,到语意的时空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全方位安排,使整个画面处在一种饱和的视域场,随着他/她们伫立的姿态、游走,或在空中漂浮,几乎涵盖了自然、人工的生存空间,而其具体活动又保持在幽暗的部位,渗透在许多庸常现实的表象之下。这种魅惑的多极化时空张力,无疑为她的艺术表现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提供了广阔而又深邃的生存背景。这种神秘的振颤,又铺垫了视觉主干的质地,虽然她在自然的景致内没有打乱结构的秩序,却以黑白灰的肌理构成了片片粼光的碎片,在真实中引进梦幻,使真实与梦幻产生间隔与交杂,使清晰变成如真似幻的光影,用叠加来拓展主题的容量,使单纯的线性思绪升腾为弥漫性因素。这是她在斑驳背景上进行痕迹的拼接,也是一种相互关系的触碰与觉知。这不仅是具象表现了自然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沧桑,并依此来关注现实危机下个人的命运,或许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伤感的情怀、救赎的认同。
因此,栗子总是用一种悲剧和宿命的眼神注视着你的观看,就像你面对她作品中狮子的眼神。她将星星点点的灵魂镶嵌在黑暗之间,措置在她的目光所及,却足以让我们伴着突如其来的惊悚深深打动。在我看来,她对艺术的极端个人化选择的魅力就在于那种对神秘、不安的迷恋和勇敢而热烈地宣泄。尤其在她塑造的那些精灵般的人物、动物,都有着她内心“放诞”情态,就是狂放中凭添着怪诞的意味,以及她在现实喧嚣中的一种谴怀、坚守与希望。
而我又相信真正的灵魂,其实都是无法解读的。
这种内心深处体现在她的绘画中是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氛围。森林、狮子、云天和荒芜的场景是她新作《160分贝》里青睐的自然物象,但她不是描摹自然的景致,而是将人生的经验、思考的认知依托在自然的人与兽、景与物的空间中。她在黑白灰画面中反复营造森林和狮子,又以硬边的直线构成了一种现实空间的奇妙;而凭附重色的树干、缠枝显示着她或我们在物欲横流中纠缠与被纠缠,欲挣脱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处境;狮子咄咄逼人的迎纳、沉默,蕴藏着悲情的色彩。这些画面整体暗示出社会转型期在人性心理、信仰、归宿以及潜意识层面的扭曲。也许,正是因为她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才显示出猛兽的狰狞,人性的乖张,从而形成了这一新作的突出特质在于通过他或她具体的行为状态,即以动物寓言的话语方式来获得对现实人生更多更深的象征和辐射,并充实和延伸了话语内在的意蕴。
这种寓言化的叙事策略无疑是睿智的,但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作为一种寓言化的表现,它的成功与否从某种角度也取决于艺术家择选的媒介上,也就是否能与她所给予的观念与行为自然地融为一体,使观者能够顺利地将思绪延展到寓言的层面上。笛卡儿说动物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机械装置,而在《160分贝》里,狮子是拟人的灵魂化身,具有凶猛、权力、欲望的象征,似乎在凝重、忍耐与负重之中,感受到一种对自由的向往,对限制的挣脱。以“160分贝”作为这一系列作品的题目,按栗子的说法是:44分贝是属于人可接受的声音程度,而160分贝就基本达到了难以接受的震耳欲聋了。我以为这是通过题目提示出一种自我呐喊的潜隐震撼。其实,这也与她2010-2012年创作的《迷失》系列作品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如果说栗子在“迷失”系列中以单纯具象的中性人物“讲述的是一种信仰的迷失”,因为“今天人类充满了末世主义情怀”(见艺术家栗子德国展“迷失”访谈录,采访人:刘凡),导致更多的感知是难以言说的悬疑和不可理喻的迷局的话,那么她的新作则是在笔触、肌理所笼罩的沉郁中,从人转化为动物形象以及空间交错的处理。这种空间的存在,却可以在纯粹生物学和物种学的层面上来审视人的存在。我揣测这是栗子内心的隐忧,她是有意为之地通过手中的画笔,使画面产生出动荡、扭曲、分裂的世界—恐怖的梦魇混合在一起的超现实景观,产生出一种不知所终的神秘、曲折,而且悬疑的语境。于是,幽闭,没有出路,如同无迹可循的午夜梦魇。即便你已经深谙其中所有元素,它仍能在暗夜里给你的心头沉沉一击,并且成为你无法摆脱的臆想。同时,奇妙植物的物质性、隐喻性在显示着她本身的经历、情感和记忆的张力。或许画面缥缈的虚幻性和视觉的逼真性正是她内在精神的紧张,这种紧张的压抑其实就是某种过往经验的针对性,也就导致了她的创作具有这种幽闭梦魇般的感觉。尤其她不是将存在的问题意识表述为被“环境”支配的无能为力的不安,而是与整个当下社会中,年轻人抑或女生不得不自己用自己的选择,加以积极面对现实挑战和考验压力有着密切的关联。
除了这种内心的叙述话语,以及多声部共鸣的复调式结构之外,栗子的绘画艺术还在于她图像的处理上进行的一系列极致化视觉张力的设置。这种张力并非只是在某个单幅作品的形式之中,而是呈现出一种从人物、动物命运,到语意的时空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全方位安排,使整个画面处在一种饱和的视域场,随着他/她们伫立的姿态、游走,或在空中漂浮,几乎涵盖了自然、人工的生存空间,而其具体活动又保持在幽暗的部位,渗透在许多庸常现实的表象之下。这种魅惑的多极化时空张力,无疑为她的艺术表现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提供了广阔而又深邃的生存背景。这种神秘的振颤,又铺垫了视觉主干的质地,虽然她在自然的景致内没有打乱结构的秩序,却以黑白灰的肌理构成了片片粼光的碎片,在真实中引进梦幻,使真实与梦幻产生间隔与交杂,使清晰变成如真似幻的光影,用叠加来拓展主题的容量,使单纯的线性思绪升腾为弥漫性因素。这是她在斑驳背景上进行痕迹的拼接,也是一种相互关系的触碰与觉知。这不仅是具象表现了自然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沧桑,并依此来关注现实危机下个人的命运,或许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伤感的情怀、救赎的认同。
因此,栗子总是用一种悲剧和宿命的眼神注视着你的观看,就像你面对她作品中狮子的眼神。她将星星点点的灵魂镶嵌在黑暗之间,措置在她的目光所及,却足以让我们伴着突如其来的惊悚深深打动。在我看来,她对艺术的极端个人化选择的魅力就在于那种对神秘、不安的迷恋和勇敢而热烈地宣泄。尤其在她塑造的那些精灵般的人物、动物,都有着她内心“放诞”情态,就是狂放中凭添着怪诞的意味,以及她在现实喧嚣中的一种谴怀、坚守与希望。
而我又相信真正的灵魂,其实都是无法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