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101岁 遵义会议见证人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088899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授少将军衔)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当年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基本已作古,只有曾美将军,是当今目睹过遵义会议的唯一健在的见证人。遵义会议选会址,历史关头作贡献
  1914年,曾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930年,16岁的曾美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漫长的戎马生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开启崭新的篇章。
  曾美将军回忆道: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之后,他随中央纵队驻扎遵义老城。当月10日,周恩来副主席对他下达一道命令说,城中有一所大宅院,你去侦察一下。
  接受任务后,曾美挎上枪,一溜大步迅速找到了那所大宅院。经打听,这是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公馆。此时,柏辉章正奉蒋介石之命在外拦截红军,这里只有一个看门人。曾美说明身份后,看门人领着他走进宅院查看。他看到左侧和南面是住房,右侧是个大厨房,中间是客厅,沿左侧楼梯上去有一个大房间。曾美心想:红军总部就很适合驻在这里。
  曾美把侦察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周副主席报告,周副主席很满意,随即下令总司令部作战科搬进这所公馆。楼下设作战室,让作战参谋在这里工作。很快,这里就成了红军的总司令部,中央和军委的领导同志陆续进驻,具有重大意义的遵义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曾老将军说,会议是在楼上开的,接连开了3天,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一直开到深夜。开会时,我们军委一局的8名作战参谋,两人一组轮流在楼下作战室值班,掌握军情动态,只有紧急情况,才能打扰楼上开会的领导。有一次,刚好我值班,周副主席曾下楼到作战室询问敌情,我一一作了汇报。
  曾老将军说,会议召开时,我们也不知道开会的主旨和具体内容。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刘总参谋长很快就向军委直属部队传达了会议精神,官兵们无不欢欣鼓舞。
  曾老将军说,遵义会议挽救了红军、拯救了党,意义深远。我只是按照周副主席的要求,做了分内之事。现在,当年参加遵义会议的人员均已作古,当时军委一局作战科的参谋如孔石泉、罗舜初等也已去世,曾美是当今目睹过遵义会议的唯一见证人。
  艰难险阻何所惧,敌后抗战建奇功
  抗日战争时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游击区,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前沿阵地,是通向延安的重要交通线。这里地势险要,素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宋将杨继业、杨延昭曾在此屯兵守塞,与辽抗争。8年抗战期间,相继担任区队长、支队长、团长、分区司令员的曾美,就战斗在这里。
  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进行大规模的破袭战。曾美率领支队和民兵奋勇上阵。
  在沉沉夜色的掩护下,他们挥起锹镐、镰刀,破公路、割电线、拔电杆,夜袭日军碉堡,击毙敌哨兵,搅得敌军一阵混乱。连续两次破袭,日军吓得路也不敢修,电线也不敢架,一时间成了“聋子”、“瞎子”,龟缩在乌龟壳(碉堡)里。曾美指挥部队趁机摸进伪村公所,缴了伪军十几条枪,鬼子也奈何不得。
  日军妄图吞掉五台山地区,先后调集5000多兵力疯狂扑来。曾美带伤率领战士们在崇山峻岭间与敌周旋,从敌人空当中穿梭,敌剿我藏、敌驻我扰、敌疲我打,寻机歼敌,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消灭日军200余人,缴获了一大批武器弹药。
  夏秋之交,随风起伏的青纱帐,是歼敌的好战场。曾美巧妙用兵,给敌人迎头痛击。有一次,20多个日军扛着机枪等兵器,强迫老乡赶着骡子给他们运粮补充给养。得到情报后,曾美选择青纱帐作掩护,指挥部队一齐向敌人开火,20分钟就干脆利落地打了个歼灭战。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前夕,曾美接受护送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特殊使命。这一带,敌军据点林立,险象环生。
  曾美让侦察员把敌情搞得真真切切,研究了多项对策,选择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方案。他率领人马首先隐蔽徒涉过河,布置好警戒,然后旋即返回;在黄昏之际,引导着聂荣臻带来的两个团悄悄地保护着司令员从敌人碉堡下面穿过,继而多路并进徒涉到河对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强行军十余里,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当日军从惊愕中醒悟,浓重的夜幕已经降临,掩护着聂司令员和他的队伍远去了。
  驰骋华北疆场,情洒第二故乡
  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历任旅长、师长的曾美,率部纵横驰骋、马不停蹄,还参与华北重镇的攻坚战。
  1947年1月,晋察冀战区打响了石家庄战役。曾美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拉开战斗序幕,进行扫清外围之战,他果断地指挥部队包围敌人的飞机场,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反扑,和兄弟旅一道两面夹击,一举夺下飞机场,使敌机失去机场依托,难于对解放军进行空袭。曾美所部的战绩,受到前线指挥部表扬,与兄弟部队一起创造了城市攻坚战的胜利先例。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解放后,曾美一直战斗在华北,历任军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老将军把他工作过的地方,视为第二故乡。他十分重视搞好军政、军民关系,互相支援、鱼水相依。
  1976年夏,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天崩地裂、房倒屋塌。接到报告后,曾美立即赶赴震区。他乘坐飞机在空中巡察,看到好端端的城市,顷刻之间夷为平地,心中十分难过。他旋即返回省军区机关,火速组织人力救灾,把粮食、帐篷和各种急需物资源源运向灾区。
  离休后,曾老将军在年近9旬高龄时,整理出版了他记录抗日战争时期战斗生活经历的回忆录《敌后之敌后》。
  杨成武上将还为这本书题过词:“艰难险阻无所惧,敌后抗战创奇迹。”   晚年生活有规律,时不时会“赶时髦”
  2013年3月25日,《燕赵都市报》的记者拜访了曾美老将军。老将军有5个子女,当时,大女儿曾丽明69岁,就连小女儿曾丽苹也已经55岁了。老将军和大女儿、二儿子、二儿媳妇住在一起。“父亲年龄大了,我们应该更悉心照顾他。”曾丽明说,父亲除了听力、语言能力有些下降,身体状况很好,脑子也很清楚。
  每天早上8时起床,吃完早饭看看报纸,中午休息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晚上看看《新闻联播》、综艺节目,21时左右上床睡觉。天气暖和的时候,还会到外边遛遛弯。这是老将军一天的饮食起居生活。
  “父亲每天都看报纸、看《新闻联播》,喜欢关心国家大事。”二儿媳妇王荣华告诉记者,原来父亲腿脚灵便的时候,喜欢照相、散步、写字。“现在每天还是静养的时候多一些,生活很有规律,我想这是父亲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父亲从来不计较得失,心态很好。”在曾丽明看来,乐观的心态也是父亲长寿的“秘诀”。“每顿饭定时定量,饭量很小,从不多吃,还喜欢吃甜食和红烧肉。”
  老将军的居室在二楼,春日的阳光照进来,屋子里很是暖和。老将军坐在沙发上,依然精神矍铄。尽管言语不是很清楚,还是非常热情地和记者握手,示意自己一切都好。
  在老将军的屋子里,记者看到桌子上摆放着一些常用药品,21金维他、健胃消食片……二儿媳妇王荣华和老将军在一起生活了30多年,相处得非常好。每次老将军需要吃药的时候,她都会给老将军摆好。
  在王荣华的眼里,老将军是一个非常谦和的人。“待我就和亲闺女一样。”有一次,王荣华中午有事出去没在家吃饭,到了晚上老将军还惦记着问她中午吃饭了没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真的很让人感动。”
  王荣华说,老将军非常注意仪表,每天都要照照镜子看是不是衣服收拾利索了。“讲究仪表,这是父亲多年养成的习惯了。”
  别看老将军已经高龄,但非常“时尚”。上世纪90年代,电脑刚刚兴起的时候,老将军对电脑产生了兴趣。儿女们就给他添置了电脑,孙子们则给他买了彩色打印机。老将军年轻的时候喜欢照相,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老将军就会给客人照照片,然后打印出来送给客人。
  之所以说老将军“时髦”,还因为他喜欢看一些综艺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父亲喜欢听歌,他看这些节目的时候很开心。”曾丽明说父亲对一些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也很感兴趣,像《亮剑》,每当看到其中的一些情节时,父亲都会用手势做出一些“点评”,哪里演的好或者不好等等。
  “父亲做事、做人的品质,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儿子曾江兴说,父亲是开国少将中第10个活过百岁的人,“我们作为儿女,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父亲健康长寿。”
  (据《老友》、《燕赵都市报》)
其他文献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43军资历老,将军多,功劳大,号称“铁军”、“虎军”,善于打大仗、打硬仗、打恶仗。它的征战足迹,纵横东西南北,踏遍全中国。  43军的前身,一部分是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他们在北伐时组建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至井冈山;另一部分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向井冈山的部队。朱毛会师后,两军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1933年6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期刊
平津战役  1949年1月1日,四野首长电令43军“攻坚老虎”第128师赶赴天津,参加攻坚作战。8日,又电令该师为天津攻坚战总预备队。1月14日10时,天津总攻打响。当各突击集团从东、西、南三路突进天津市区后,128师即奉命从西南,紧随担任主攻的第38军进入市区作战,该师以第382团及师属炮兵为前锋,第383、384团紧随其后,勇猛攻击。至当日下午2时,第128师共歼敌8400余人。“攻坚老虎”再
期刊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革命战争年代,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推着小车送粮食、物资、救护伤员、参军参战,做出了多大的牺牲啊!解放这么多年了,他们的后代还上不起学,党和政府有困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一定要想办法在老区多办学校……  从小心系失学儿童  在鄂豫皖边界,雄峙着自西北而东南,将淮河支流分割成一条条峡谷的大别山。安徽省金寨县槐树湾乡杨桥村,就坐落在这风景秀丽的大别山区。  1914年4月
期刊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刘自双先后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还长期担任空军将领,老将军为中国史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能把一个活活的生命给扔了”  作为川西北进入甘肃的唯一通道,腊子口曾是红军长征的必经之地。  长征途中,翻过腊子口就意味着能看到人烟,饥寒交迫的红军战士就能活命。“就是爬也要爬过去。”带着这种求生的信念,红军战士仅靠盐
期刊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老将军叮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军人,任何时候都要有忧患意识,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如此,我们的军队才能无愧于祖国的钢铁长城的称号。  贺龙夸他像“铁匠”  张秀龙,1914年生,是从洪湖苏区走出来的开国将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32年,张秀龙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川汉独立团任警卫班长。一次
期刊
第三任军长 龙书金  (任职时期:1950,06-1952.07)  (1910.11- 2003.4)湖南省茶陵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龙书金将军,左臂短。因中弹断骨,仅以筋皮相连,能左右旋转,能上下伸缩;而五指灵活,运用自如。故人称“短臂将军”。将军八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穿针引线,种菜浇花,皆自己动手,羡煞后生辈也。  长
期刊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震,湖南平江人,1914年10月生,1930年7月参加工农红军,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张震在近70年的戎马生涯中,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70高龄以后三次退休竞被重用,更成为人民军队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副总参谋长到国防大学校长  1985年3月9日,中央军委调整总参谋部的领导班子,免去了张震的副总参谋长职务。此
期刊
第四任军长 昊克华  (任职时期:1952.07-1954.03)  (1913,12 -1987.2)江西省弋阳县人。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吴克华将军颜面白皙,身材颀长,语言儒雅,气宇轩昂。将军有勇有谋,军政皆优,指挥作战以稳、细、准、狠见长。吴克华将军十六岁参加红军,少年老成,人称“小大人”。  莫文骅将军共吴克华将军统领42军,莫
期刊
第六任军长 昊瑞林  (任职时期:1955.03-1957.09)  (1915-1995)四川省巴中市人。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吴瑞林将军原名吴尚德,1915年7月出生于四川大巴山麓的一个贫农家庭。1928年加入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共党员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的烽火中,他从一个小泥瓦匠成长为统
期刊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汪东兴是方志敏创建的红十军的一名战士。先后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7年春,他被调到毛泽东等领袖身边担任警卫工作,得到毛泽东等领导的器重,见证了众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大转折和经典瞬间。  见证“进京赶考”的历史壮举  汪东兴,1916年出生于江西弋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参加方志敏等人创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