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0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農村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快速提升,但比起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并显现逐步扩大的态势。以濮阳市为例:2000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89.68元增加到19511.00元,年均增长13.9%,而同期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845.00元增加到6945.00元,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2.22:1扩大到 2.8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详见图1)。
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受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濮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96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2.86倍。消费支出的差距决定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同。
三、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上的失衡,使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差异。我国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投资体系,城市的教育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农村基本是农民自己投资为主。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农村的办学条件差,教学实验设备缺乏,优质师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远落后于城镇。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日,濮阳市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0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8.91%,低于城镇39.95个百分点;而大专以上学历仅有1.58%,低于城市16.24个百分点,平均每百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城乡比为11.28∶1。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数7.8年,比城镇居民少2.55年左右,多数农村劳动力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
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较少,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城乡居民在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明显。2012年底,全市城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为7.9张,农村只有1.93张;城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在9人以上,而农村只有5人左右。
五、城乡通讯和信息服务的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通讯有了较快发展,但城乡居民在享受通讯和信息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在通讯工具普及率及使用质量上的差距。2012年末,濮阳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4.8部,是农村的2.4倍;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54.8部,是农村的1.14倍。二是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电脑与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差别大。从连入互联网的家用电脑数量看,城镇为52台/百户、农村为16台/百户,城乡比为3.25:1。城乡之间公共通讯资源的差距反映了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同时也扩大了他们之间获取和传播知识、信息、技术、观念能力的差距。
六、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是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给予基本生活权利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组成。由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成为城乡差距最突出的方面之一。总体上看,城镇居民大多能够享受现代社会保障福利,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覆盖城镇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失业保障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伤保障和生育保障覆盖城镇单位职工。而对农村,则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实行与城镇有别的社会保障办法,主要有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两种。在医疗保障方面,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目前新农合参合农民基本达到全覆盖,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完善的一项。在养老保障方面,农村养老仍以家庭为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刚刚起步。
七、城乡社会投资差距。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的基础。而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长期偏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偏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濮阳市为例,2000年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70.7亿元增加到532.2亿元,增加了6.5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由57.7亿元增加到432.4亿元,约增长6.5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13.0亿元增加到99.8亿元,约增长6.6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稳定在18.5%左右。同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长期偏低,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0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農村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快速提升,但比起优先发展起来的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存在,并显现逐步扩大的态势。以濮阳市为例:2000年—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89.68元增加到19511.00元,年均增长13.9%,而同期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845.00元增加到6945.00元,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由2.22:1扩大到 2.8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详见图1)。
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受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濮阳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96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2.86倍。消费支出的差距决定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同。
三、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上的失衡,使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差异。我国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投资体系,城市的教育主要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农村基本是农民自己投资为主。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农村的办学条件差,教学实验设备缺乏,优质师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远落后于城镇。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11月1日,濮阳市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1.0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8.91%,低于城镇39.95个百分点;而大专以上学历仅有1.58%,低于城市16.24个百分点,平均每百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城乡比为11.28∶1。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数7.8年,比城镇居民少2.55年左右,多数农村劳动力缺少就业必需的技能、技术,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与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
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卫生投入较少,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跟不上,导致城乡居民在享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明显。2012年底,全市城镇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为7.9张,农村只有1.93张;城镇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在9人以上,而农村只有5人左右。
五、城乡通讯和信息服务的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通讯有了较快发展,但城乡居民在享受通讯和信息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居民在通讯工具普及率及使用质量上的差距。2012年末,濮阳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4.8部,是农村的2.4倍;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54.8部,是农村的1.14倍。二是城乡居民家庭拥有电脑与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差别大。从连入互联网的家用电脑数量看,城镇为52台/百户、农村为16台/百户,城乡比为3.25:1。城乡之间公共通讯资源的差距反映了城乡居民享有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同时也扩大了他们之间获取和传播知识、信息、技术、观念能力的差距。
六、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是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给予基本生活权利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组成。由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成为城乡差距最突出的方面之一。总体上看,城镇居民大多能够享受现代社会保障福利,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覆盖城镇职工(包括离退休人员),失业保障覆盖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工伤保障和生育保障覆盖城镇单位职工。而对农村,则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实行与城镇有别的社会保障办法,主要有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两种。在医疗保障方面,2003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通过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目前新农合参合农民基本达到全覆盖,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完善的一项。在养老保障方面,农村养老仍以家庭为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刚刚起步。
七、城乡社会投资差距。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实力的基础。而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长期偏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偏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濮阳市为例,2000年到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70.7亿元增加到532.2亿元,增加了6.5倍。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由57.7亿元增加到432.4亿元,约增长6.5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13.0亿元增加到99.8亿元,约增长6.6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比重稳定在18.5%左右。同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长期偏低,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