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你知道吗?不少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呢!笔者现将平时总结的一些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成语“趣解”如下。
老马识途:老马识途主要是靠视觉和嗅觉,其中嗅觉尤为重要。马的鼻孔较大,嗅觉细胞多,嗅觉发达。草原上的马能靠嗅觉辨别出大气中含有的微量水汽,从而可以找到数公里以外的水源。马经常打响鼻,尤其是在夜间赶路的时候。马这样做,可以排除鼻腔异物。保证呼吸通畅,有利于保持嗅觉灵敏,能更准确地“识途”。
守株待兔:兔眼大而圆且侧生,虽然便于观察两侧和身后的动静,但其两眼的视野不能重叠,且视觉没有立体感,不能准确判断障碍物的距离。兔在快速奔跑时,则有可能撞到树干上。
飞蛾扑火:生物具有应激性,趋光性是应激性中的一种。飞蛾常根据月光导航,若以灯光来导航,则飞行轨迹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弯向灯光的等角螺旋线,结果越飞离火越近,最后投火身亡。
南橘北枳: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相同的遗传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不同的特征,于是便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
作茧自缚:蚕四龄期过后便开始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这是蚕自身的一种本能。该行为与鸟类迁徙、鱼类洞游、蜜蜂采蜜、蜘蛛织网等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的顺序连锁发生而构成的动物先天性的本能行为。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生物的适应性。但是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
华而不实:某些化学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硼能促进花粉的萌芽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硼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硼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只开花却不能受精结果,故华而不实。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是一种绿色小昆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古人误认为蜾赢喂养螟蛉为子,常把螟蛉比喻为义子。其实不然,蜾赢常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产卵在它们体内,待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为食物。不难看出,该成语反映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蜾赢只是螟蛉的拟寄生者,它们不是真正的寄生关系,因为真正的寄生者是不杀死宿主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韩诗外传》卷十中记载:“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蝉,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乐极生悲,在其身后的黄雀对之虎视眈眈,随时可美餐一顿。螳螂依靠其身体的优势轻易地捕食蝉。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螳螂在捕食蝉的同时也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
死不瞑目:成语本意是说人将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情,死了也不闭眼。其实,人眼都能闭上,因为人眼球的外侧有眼睑。眼睑俗称“眼皮”,分为上睑和下睑,是保护眼球的重要结构。真正死不暝目的是鱼类,因为绝大部分鱼没有眼睑,不能闭合。不论是捕食、睡眠或休息时,鱼眼总得张开,死后也不例外,这也是与鱼类的水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鹤立鸡群: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顶芽与众多的侧芽相比,真可谓一枝独秀,像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显得格外突出。
面目全非:类似于变态发育,尤其是完全变态发育的主要特点。变态发育的个体,其幼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显著不同。比如:蚕、菜粉蝶等昆虫,其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从蛹中出来时,摇身一变,与幼虫相比,简直是“面目全非”。从表面看,“我已不再是我”。尽管如此,变态发育的动物只是幼体、成体之间有了显著的差异,但物种并没有改变,因而,就其本质而言,“我还是我”。
羊肠小道:在这个成语中,羊肠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羊肠一样(弯曲)”,成语多指曲折而极窄的路。羊跟牛、马等食草性动物一样,消化道很长,同时有较长且发达的盲肠,因此消化食物的面积很大,这与其消化植物纤维相适应。羊如此细长的肠道,盘在腹腔内,当然显得曲折狭窄了。
怒发冲冠:毛发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组成,露在外面的叫毛干,皮肤内的叫毛根,毛根外包着毛囊,毛囊上附着有斜的平滑肌束,即竖毛肌,也叫立毛肌。当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便可收缩,使毛发竖立,乃至“把帽子顶起”。人受到惊吓时的“毛骨悚然”或受冷刺激时产生“鸡皮疙瘩”均是竖毛肌收缩之故。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的一则故事。其本意是指受过箭伤的雁听到空弓虚射声就会惶恐不安。该现象是大雁对外界刺激(弓射声)作出的反应,属生物基本特征中的应激性,而该反应又是在大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故为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条件反射。无独有偶,人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也属于条件反射。
心血来潮: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强加快,因增加心输出量而提高了血压,增强应激能力。
狼狈为奸:狈是传说中的野兽,相传前腿极短,趴在狼身上,经常与狼合伙伤害牲畜。按成语的解释来理解,狼和狈两动物系种间相互作用的原始协作关系,即共栖关系。共柄的两种(群)生物相互作用,双方获利,是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到一起的现象。
狗急跳墙: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遇高墙能一跃而过,这并非仅有勇气即可为之的。危急之下,狗在神经系统和体内激素共同作用下,线粒体中的ATP急骤水解,产生大量可直接利用的能量,为生命活动(咬人或跳墙)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
鹊巢鸠占:《诗经?召南?鹊巢》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记载,说的就是该成语的本义:喜鹊的巢被斑鸠占据了。这种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叫竞争。竞争的结果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完全挤掉;另一种是通过地理隔离,各占有一定的空间。鹊巢鸠占属于竞争中的第一种情况。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描述的也正是这一生态现象。
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我们经常看到动物园里雄孔雀展开它们的尾羽,像一把美丽的花扇表示对游客的欢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孔雀开屏是动物生殖中的一种求偶行为,雄性个体为赢得雌性孔雀的芳心,特意打开艳丽的尾羽炫耀自己,其目的是想跟心中的“白雪公主”永结秦晋之好。
根深叶茂:根的吸收功能和光合作用。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元素的主要器官,根深了,才能保证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矿物质元素,从而参与叶的光合作用,大量制造有机物,以促进植物的叶变“茂”,保证它们的茁壮成长。
铁树开花:铁树生殖的特点。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就像铁树开花一样。有道是,千年铁树开了花,虽有些夸张,却也给我们启示,铁树的有性生殖是何等的罕见。
教师节寄语
一年一度,春风秋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教师节。亲爱的老师,你们的辛劳和爱心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能献上一份厚礼,只能送上祝福:祝广大教师节日快乐!
——本刊编辑部
老马识途:老马识途主要是靠视觉和嗅觉,其中嗅觉尤为重要。马的鼻孔较大,嗅觉细胞多,嗅觉发达。草原上的马能靠嗅觉辨别出大气中含有的微量水汽,从而可以找到数公里以外的水源。马经常打响鼻,尤其是在夜间赶路的时候。马这样做,可以排除鼻腔异物。保证呼吸通畅,有利于保持嗅觉灵敏,能更准确地“识途”。
守株待兔:兔眼大而圆且侧生,虽然便于观察两侧和身后的动静,但其两眼的视野不能重叠,且视觉没有立体感,不能准确判断障碍物的距离。兔在快速奔跑时,则有可能撞到树干上。
飞蛾扑火:生物具有应激性,趋光性是应激性中的一种。飞蛾常根据月光导航,若以灯光来导航,则飞行轨迹不是直线,而是一条不断弯向灯光的等角螺旋线,结果越飞离火越近,最后投火身亡。
南橘北枳: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相同的遗传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不同的特征,于是便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
作茧自缚:蚕四龄期过后便开始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这是蚕自身的一种本能。该行为与鸟类迁徙、鱼类洞游、蜜蜂采蜜、蜘蛛织网等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的顺序连锁发生而构成的动物先天性的本能行为。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生物的适应性。但是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
华而不实:某些化学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例如,硼能促进花粉的萌芽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柱头和花柱中积累了硼时,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在缺少硼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只开花却不能受精结果,故华而不实。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是一种绿色小昆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古人误认为蜾赢喂养螟蛉为子,常把螟蛉比喻为义子。其实不然,蜾赢常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产卵在它们体内,待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为食物。不难看出,该成语反映的是不同生物之间的捕食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蜾赢只是螟蛉的拟寄生者,它们不是真正的寄生关系,因为真正的寄生者是不杀死宿主的。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韩诗外传》卷十中记载:“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螳螂全身绿色或土黄色,头呈三角形,前腿呈镰刀状,活动灵敏自如,能出其不意地捕食蝉,然而有时螳螂却顾此失彼,乐极生悲,在其身后的黄雀对之虎视眈眈,随时可美餐一顿。螳螂依靠其身体的优势轻易地捕食蝉。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螳螂在捕食蝉的同时也被黄雀捕食,这正是适应相对性的最好体现。此外,螳螂吃蝉,黄雀捕食螳螂,这也反映生态系统中的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属于食物链的一部分。
死不瞑目:成语本意是说人将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情,死了也不闭眼。其实,人眼都能闭上,因为人眼球的外侧有眼睑。眼睑俗称“眼皮”,分为上睑和下睑,是保护眼球的重要结构。真正死不暝目的是鱼类,因为绝大部分鱼没有眼睑,不能闭合。不论是捕食、睡眠或休息时,鱼眼总得张开,死后也不例外,这也是与鱼类的水生生活密切相关的。
鹤立鸡群: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顶芽与众多的侧芽相比,真可谓一枝独秀,像鹤站立在鸡群里一样,显得格外突出。
面目全非:类似于变态发育,尤其是完全变态发育的主要特点。变态发育的个体,其幼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体显著不同。比如:蚕、菜粉蝶等昆虫,其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从蛹中出来时,摇身一变,与幼虫相比,简直是“面目全非”。从表面看,“我已不再是我”。尽管如此,变态发育的动物只是幼体、成体之间有了显著的差异,但物种并没有改变,因而,就其本质而言,“我还是我”。
羊肠小道:在这个成语中,羊肠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羊肠一样(弯曲)”,成语多指曲折而极窄的路。羊跟牛、马等食草性动物一样,消化道很长,同时有较长且发达的盲肠,因此消化食物的面积很大,这与其消化植物纤维相适应。羊如此细长的肠道,盘在腹腔内,当然显得曲折狭窄了。
怒发冲冠:毛发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组成,露在外面的叫毛干,皮肤内的叫毛根,毛根外包着毛囊,毛囊上附着有斜的平滑肌束,即竖毛肌,也叫立毛肌。当交感神经兴奋,竖毛肌便可收缩,使毛发竖立,乃至“把帽子顶起”。人受到惊吓时的“毛骨悚然”或受冷刺激时产生“鸡皮疙瘩”均是竖毛肌收缩之故。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中记载的一则故事。其本意是指受过箭伤的雁听到空弓虚射声就会惶恐不安。该现象是大雁对外界刺激(弓射声)作出的反应,属生物基本特征中的应激性,而该反应又是在大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完成的,故为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条件反射。无独有偶,人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也属于条件反射。
心血来潮: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强加快,因增加心输出量而提高了血压,增强应激能力。
狼狈为奸:狈是传说中的野兽,相传前腿极短,趴在狼身上,经常与狼合伙伤害牲畜。按成语的解释来理解,狼和狈两动物系种间相互作用的原始协作关系,即共栖关系。共柄的两种(群)生物相互作用,双方获利,是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到一起的现象。
狗急跳墙:兔子急了咬人,狗急了遇高墙能一跃而过,这并非仅有勇气即可为之的。危急之下,狗在神经系统和体内激素共同作用下,线粒体中的ATP急骤水解,产生大量可直接利用的能量,为生命活动(咬人或跳墙)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
鹊巢鸠占:《诗经?召南?鹊巢》有“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的记载,说的就是该成语的本义:喜鹊的巢被斑鸠占据了。这种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叫竞争。竞争的结果可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完全挤掉;另一种是通过地理隔离,各占有一定的空间。鹊巢鸠占属于竞争中的第一种情况。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描述的也正是这一生态现象。
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我们经常看到动物园里雄孔雀展开它们的尾羽,像一把美丽的花扇表示对游客的欢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孔雀开屏是动物生殖中的一种求偶行为,雄性个体为赢得雌性孔雀的芳心,特意打开艳丽的尾羽炫耀自己,其目的是想跟心中的“白雪公主”永结秦晋之好。
根深叶茂:根的吸收功能和光合作用。根是植物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元素的主要器官,根深了,才能保证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矿物质元素,从而参与叶的光合作用,大量制造有机物,以促进植物的叶变“茂”,保证它们的茁壮成长。
铁树开花:铁树生殖的特点。比喻极难实现的事情,就像铁树开花一样。有道是,千年铁树开了花,虽有些夸张,却也给我们启示,铁树的有性生殖是何等的罕见。
教师节寄语
一年一度,春风秋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教师节。亲爱的老师,你们的辛劳和爱心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能献上一份厚礼,只能送上祝福:祝广大教师节日快乐!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