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名人改名的很多很多,有的还非常有意思。
据说毛泽东一生就曾用过毛泽东、毛三石、泽东、润之、杨子任、李得胜等10多个名字。宋氏三姐妹里的宋霭龄,原名宋爱琳;宋庆龄,原名宋庆琳;宋美龄,原名宋美琳;1904年的春天,大姐宋爱琳陪同父亲去拜访当时97岁高龄的沈毓桂老人时,沈老当时问她的名字时,答曰:“宋爱琳”,于时沈老微笑说:“爱琳是洋人的名字,我们是中国人应该有中国式的名字。”其父宋耀如颇以为然,请他为女儿另外取个名字,沈老认为女性的名字应该文雅些,于是便将“爱”改为“霭”,“琳”改为“龄”,从此,宋爱琳便改名为“宋霭龄”,随着大姐名字的更改,妹妹的名字也随之改成“宋庆龄”和“宋美龄”。名人改名的,在历史上真是非常多。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青年时读李煜词《相见欢》中“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于是改名为“恨水”,并致力于悲欢离合式的章回体小说创作而大名鼎鼎。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1936年,当其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脱稿后,忽然想起当时上海文艺界有一股肆意模仿他人姓名的歪风,他决计取个繁杂的笔名。于是他把稀有的复姓“端木”作姓氏,以东北家乡红高粱的“红粱”为名字,成为“端木红粱”。但因时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亮出象征革命的“红”字,必将招惹是非,故又按谐音法将“红”改为“蕻”。编辑发其稿时,觉得笔名“端木蕻粱”含意模糊,遂将“粱”字改为“良”。这样在小说发表时,其署名就成了“端木蕻良”,此后就被沿用下来。
陶行知曾两次更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
邹韬奋原名周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以此自勉。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来,于是他便问别人借,可谁也看不起他,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有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直以此自诩,发愤学习绘画,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去,在填写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下面打了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上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便沿用下来。
茅盾原名沈雁冰,因为沈雁冰这个名字,在大革命失败后,他隐去真名。面对残酷而矛盾的现实,他并不胆寒,在构思《幻灭》时,茅盾将讽刺和嘲笑交织在一起,亮出了“矛盾”署名。叶圣陶窥透他的心态,因百家姓找不出矛姓,于是巧妙地添了个草头。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在日本留学时,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曾一度回国参加一些活动,因学业未完只得回去,但心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遂改名“沫若”。“沫若”二字取自家乡两条河的名字———沫水(水渡河)和若水(岷江)。这里有借代之意。
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创作“问题小说”,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遂改名为“冰心”。“冰心”二字,取自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此名为对国家怀有一颗“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
编辑/孙栎栎
据说毛泽东一生就曾用过毛泽东、毛三石、泽东、润之、杨子任、李得胜等10多个名字。宋氏三姐妹里的宋霭龄,原名宋爱琳;宋庆龄,原名宋庆琳;宋美龄,原名宋美琳;1904年的春天,大姐宋爱琳陪同父亲去拜访当时97岁高龄的沈毓桂老人时,沈老当时问她的名字时,答曰:“宋爱琳”,于时沈老微笑说:“爱琳是洋人的名字,我们是中国人应该有中国式的名字。”其父宋耀如颇以为然,请他为女儿另外取个名字,沈老认为女性的名字应该文雅些,于是便将“爱”改为“霭”,“琳”改为“龄”,从此,宋爱琳便改名为“宋霭龄”,随着大姐名字的更改,妹妹的名字也随之改成“宋庆龄”和“宋美龄”。名人改名的,在历史上真是非常多。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青年时读李煜词《相见欢》中“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于是改名为“恨水”,并致力于悲欢离合式的章回体小说创作而大名鼎鼎。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1936年,当其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脱稿后,忽然想起当时上海文艺界有一股肆意模仿他人姓名的歪风,他决计取个繁杂的笔名。于是他把稀有的复姓“端木”作姓氏,以东北家乡红高粱的“红粱”为名字,成为“端木红粱”。但因时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亮出象征革命的“红”字,必将招惹是非,故又按谐音法将“红”改为“蕻”。编辑发其稿时,觉得笔名“端木蕻粱”含意模糊,遂将“粱”字改为“良”。这样在小说发表时,其署名就成了“端木蕻良”,此后就被沿用下来。
陶行知曾两次更名,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期因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改名“陶知行”;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于是第二次改名“陶行知”。
邹韬奋原名周恩润,“韬奋”是他的笔名。按他自己的解释,“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以此自勉。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到别人的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来,于是他便问别人借,可谁也看不起他,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有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以后他一直以此自诩,发愤学习绘画,终于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去,在填写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名字,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下面打了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上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便沿用下来。
茅盾原名沈雁冰,因为沈雁冰这个名字,在大革命失败后,他隐去真名。面对残酷而矛盾的现实,他并不胆寒,在构思《幻灭》时,茅盾将讽刺和嘲笑交织在一起,亮出了“矛盾”署名。叶圣陶窥透他的心态,因百家姓找不出矛姓,于是巧妙地添了个草头。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在日本留学时,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曾一度回国参加一些活动,因学业未完只得回去,但心是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遂改名“沫若”。“沫若”二字取自家乡两条河的名字———沫水(水渡河)和若水(岷江)。这里有借代之意。
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创作“问题小说”,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遂改名为“冰心”。“冰心”二字,取自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之句,此名为对国家怀有一颗“冰清玉洁”之心的意思。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