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优质资源不均衡是教育界一直以来公认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如何让老百姓不用费心费力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太原市杏花岭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教育人同心协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宏观规划、细处着手,在全区实行了大学区制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名校的引领作用更强了,普校的活力被激发了,薄弱校的困难解除了,全区教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本刊分两期集中展示其改革舉措和成效,敬请大家关注。
在山西省的教育版图上,太原市杏花岭区是公认的教育强区,其作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底蕴深厚,名校云集。然而,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形成的区域内教育资源强弱不均、城乡差距偏大的难题也一直困扰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全区60多所中小学校中,不乏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的强校、名校,有经历了人事关系变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企业回归学校,还有新建小区配建学校,也存在地处偏远、底子薄弱、生源困难的农村学校。总之,全区呈现出优质资源过度聚集、校际发展相对悬殊的态势,即名校在城区中心扎堆,弱校在城区边缘环绕,几所名校因“择校热”生源爆满而不堪重负,部分小校、弱校却面临着门庭冷落、设施闲置、人员倦怠、成本虚耗严重的问题。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人”。杏花岭区教育局分析现状后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名校的积极引领作用?如何帮助名校的优秀校长和教师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如何让普校提升办学水平,获得新的发展?如何让弱校能办下去、办得更好?经过专项调研和考察走访,决定全区自2015年7月开始正式推行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的办学体制改革。
一所优质学校,多个校区或分校,同一个法人,践行“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托管”模式,实现名校集团化办学。
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形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等,通过试行多种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管理方式。
杏花岭区试行名校集团化办学是有天然优势的,作为一个广为同行周知的教育强区,其拥有一批优质名校和传统老校,包括全省唯一的省级实验小学———山西省实验小学,闻名全国的百年老校———五一路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跨世纪全国特色学校”的后小河小学,教育部“影子校长”培训基地实验校———新建路小学,另外,还有杏花岭一中、杏花岭二中、平民中学等全省示范初中。
(一)“名校+弱校”,即名校带活一所身边的弱校、小校,直接消除校际间的差别。
2015年9月1日,对家住杏花岭区新民东街的刘心莲来说,是个意义重大、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她的一对龙凤胎宝贝踏入了山西省实验小学国师街校区的大门。她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就像做梦一样,我们根本没做什么,就是户口在这个片区内而已。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其实从未奢望过俩孩子能上省实验小学这样的名校。这个片区的孩子以前都是上国师街二校这所普通学校的。真的是命好,赶上了好政策!”
杏花岭区教育局大学区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师街二校合并前是一所两轨制小学,教师有20多名,学生有300多名,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而离它不远的山西省实验小学却是老百姓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学生多达2600多,可它的承载能力又实在是有限。所以,局里把这两所学校纳入了‘紧凑型’大学区范畴,先行先试。实施一个法人、多个校区的管理模式,统一学校名称、统一招生和分配。整合后,国师街二校变成了省实验小学的一年级部,作为独立校区,他们可以灵活探索‘幼小衔接’办学模式,从环境营造、课程设置、特色活动、家校共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寻求最佳办学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一所小学校,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公平离百姓更近。正如杏花岭区教育局党工委委员、山西省实验小学校长贾嵘提出的“要致力于打造公平而优质的名校”。在她的设想中,将来条件成熟了也要给六年级孩子创设独立的空间和资源,帮他们在小升初方面寻求最佳学习路径和效率。
据介绍,同批实施“紧凑型”大学区管理模式(即“名校+弱校”模式)的还有新建路小学和新建路小学羊市街校区、后小河小学和后小河小学西缉虎营校区,这三个“紧凑型”学区类似却不完全一样。原西缉虎营小学被整合后,变成了后小河小学一、二年级校区,这和新道街国师街校区的运行模式极为相似。而原羊市街小学被整合后,变成了新建路小学的羊市街分校。因为这两所学校的距离相对较远,所以合并后羊市街分校依然是一所完全小学,这意味着其办学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老百姓对其的认可度。这似乎是一次冒险。“名校办分校,做好了可以生成一种新的更加积极向上的力量,做不好就会砸掉名校的牌子,对老百姓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太原市教育局副局长、原杏花岭区教育局局长尹骏斩钉截铁地说。
事实上,在暑期招生阶段,有很多家长堵在新建路小学校门口质问:“你们这是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呢?”面对家长的质疑,学校的回应是:“请家长们监督,咱们拭目以待!”时任新建路小学校长的贾嵘派出了教学和管理经验都十分丰富、且非常熟悉两所学校文化及校情的副校长冯荷霞担任羊市街分校的执行校长。2015年的暑假,刚刚接受任命的冯校长一天都没有休息,带着羊市街分校的管理团队开始进行政策宣传、综合调研及学校改造(由于小学校的公用经费太少,所以往往在环境和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也比较差,杏花岭区政府给接手羊市街小学的新建路小学划拨了100万专项启动经费用于基础改造)。工作中,大家一起畅聊、设计、讨论、做记录、拍照片……每天都有一个人来记日记,记录当天做了哪些事情、谁参与了、成效如何等,大家每天泡在一起,一起感受着校园点点滴滴的变化,体会着校长的做事风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理念融合了,精神统一了,作风同化了。改造后的学校焕然一新,老师们有了新的办公桌和电脑,灯光明亮了,绿意盎然了,有午休室了,洗手有热水了……9月份开学后,校长开始给大家讲对这所学校的规划、未来发展等,增加了老师们的信心和工作热情。同时,通过自愿报名和抽签相结合的方式,从总校交流过来十几位优秀教师,包括数学学科省级教学能手米丽和优秀教师李茹梅,教育硕士、英语学科优秀教师王炳琦,语文学科省教学能手唐婕和张琨,科学学科的省级学科带头人贾海瑞等。之前羊市街小学只是单轨,合并后的第一年一年级就招了三个班,这三个班的语文、数学教师全部来自于新建路小学的优秀教师。其实,新建路小学在主要学科教师搭配上一般是强弱携手的,而总校给羊市街分校配置时却用了强强联手。另外,考虑到小学校在小学科上较弱的现状,当年新建路小学采取了跨校区上课的方式,首批安排了16位教师同时在两个校区任教。羊市街分校五年级学生杨依柠的奶奶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学校附近,她喜欢站在墙外看孩子们上体育课,她觉得合并以后,体育课更加灵活多样了,孩子也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渐渐地,家长也从内心开始接受了新学校,知道学区改革是动真格的,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最有说服力的是到了第二年,去羊市街分校工作的教师纷纷把原本在总校上学的子女带过去了,因为分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丝毫不比总校差,而且由于学生总数少,孩子们其实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学习、玩耍。 事实上,其中的许多薄弱校曾经也辉煌过,只是遇到了发展瓶颈;薄弱校的多数教师水平也并不差,只是差个平台和引领。集团化办学后,从名校派过去的老师们本身是带着责任和担当的,他们带着名校文化的种子、展示着最好的面貌和最磅礴的力量,而薄弱校的教师也在更好的工作、学习氛围中快速成长起来。
(二)“名校+新校”,即让新办学校直接承袭名校基因,高起点办学。
“名校+新校”是集团化办学的另外一种主要形式,这里说的“新校”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由房地产商按政策规定建成后交给政府来办学的。这些学校从全区角度来讲,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而东部和北部恰恰是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的区域,新建学校如果从零开始,就意味着这些学校从创办起来到老百姓认可总得有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学校发展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如何让硬件设备一流的新校高起点运行成为区委、区政府和教育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集团化办学模式立足于充分发挥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等资源优势,让名校直接接手新建小区配建学校,目前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富力华庭分校、五一路小学教育集团富力城分校正在良性运行,山西省实验小学中车国际项目配建学校、富力八号院西园项目配建学校也即将投入使用。预计增加近万个优质学位,惠及近万个家庭。
“名校+新校”模式对新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2016年9月,新建路小学富力华庭分校投入使用。在这之前的半年时间,学校开始着手向社会公开招聘临聘教师,当时报名的有1500多名,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等,最后选定了80多名,并在暑期对这批教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为期三周的培训,内容包括教材教法、心理健康、学校文化、班级管理工作、学校常规工作等,甚至细致到如何组织第一次新生家长会,确保新教师能胸有成竹地上岗。从这个角度说,集团化办学并没有稀释名校的优质资源,而是把几所学校都盘活了:一是老教师有了新的平台,从之前的普通教师成为年级组长或行政管理人员了,肩上的担子重了,潜能被激发出来了;二是年轻的新教师多数具有活力四射、精力充沛、敬业好学、前沿时尚等优秀品质,他们的加入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倒逼着老教师的成长,新老教师搭班更是让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
谈到集团化办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冯荷霞认为,一个是人的分配,一个是办学方面的平衡。就是要努力做到集团内几个校区的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自己是集团的一分子,和所有的同事都是一家人,无论去了哪个校区都一样,就像在一个校区的东楼和西楼一样,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她说,每年的8月份是她内心最纠结的,因为涉及人的分配,把谁安排在哪个校区,安排什么职位可以使其充分发挥优势和最大价值,怎么分配才能够让学生家长依然认可、更加信任“新建路小学”的这块牌子,这是一个系统问题。总的原则是,总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下降,分校的办学品位要节节高升。有人质疑,新建路小学分校办了那么多,是不是总校的好老师都去了分校了,总校质量反倒下降了?对于这个问题,杏花岭区教育局每年暑假对全区所有学校进行的学情调研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数据分析显示,集团化办学以来,新建路小学集团的成绩并没有下降。每接手一所学校,冯荷霞校长都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自己需要爱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必须能量满满地全力以赴。
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学区内统一管理策略、统一调配教师、统一校本培训、统一共享设施、统一组织大型活动、统一督导评估。如新建路小学采用“1N5”民主协商管理模式,即“一套班子、N个校区、五个中心(每个分校都有党建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校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每个校区的校长同时分别负责一个中心的工作。集团内部形成纵横网络,纵向为集团校长—分校执行校长—中心主任,横向为各分校执行校长,教育集团对各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分校创造性地实施,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分校实施同一套方案,展现不同形式的精彩。
可以说,这项改革真正打破了校长、教师成长的“天花板”,只要你能力强,就给你更多的“地”,由你去耕种去收获:名校的校长们纷纷被赋予更大的使命,成为一个教育集团两所甚至多所学校的校长;能力出众的副校长有可能被任命为一所独立分校的校长,可以大显身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中层领导被提拔为副校长的可能性更大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教师也走上了管理岗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杏花岭区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新校建设和分校改造都是从图纸入手的,让办学者从教育空间的领导力着眼,从“为孩子设计学校要先从理解孩子开始”出发,和建筑设计师共同参与学校的设计。因为过去出现太多一所学校由建筑设计师设计好交给政府办,而办学者进入学校后发现那样的设计并不适合孩子们活动和发展的例子。杏花岭区组建了由教育局牵头的包括名校校长在内的文创团队,他们在学校设计阶段就开始参与,如在建筑布局、功能室设计、细节设计、学生课桌及照明灯的配备等方面,都提出细致要求,将建筑设计和学校未来的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硬件设施设备的使用得心应手,学校文化自然嵌入,建筑成为学校最显性的特色象征、文化符号和精神路标,确保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办学品质大大提升。
另外,作為太原市的“教育强区”,杏花岭区有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为了让太原市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他们践行了“名校托管”模式。目前,新建路小学托管了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即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双明分校。这所学校经过两年的运行,也已经成为百姓首选的学校。这意味着杏花岭区的教育改革不仅在本区结出硕果,更日益成为太原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一所优质学校,多个普通学校,独立法人,践行“名校+普校”“名校+村校”“名园+普园”模式,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 学校发展共同体是按照区位就近的原则,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将规模不同的学校结成一个共同体,促进学校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品质,突出各学校办学特色,同时探索共同体间教学活动新模式的一种管理方式。
为什么试行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管理方式呢?因为杏花岭区除了拥有一批名校外,还有一些学校在全区教育发展的版图上始终处于中等位置。而许多这类普通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等其实极富工作热情,那么如何为他们以及这些学校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教育局也极为关注。杏花岭区将区内所有学校分成了10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其中小学组7个、中学组3个。
这种模式下的所有学校都拥有独立的法人,一所优质学校带着其周边的普通学校一起搞教研和培训、一起研究校本课程,各学校共享设施,展开竞争性或合作性活动,携手共进,共同发展。如果说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各学校之间是母子关系的话,学校发展共同体办学模式下的各学校之间就是兄弟关系。其组建原则是,打破原有的传统意义的学校界限,基于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管理方式为优质引领学校为学区长校,通过输出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课程改革、教育科研、优秀师资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带动成员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一)“名校+村校”,让村校校长教师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增长见识、更新理念,学校获得新生力量,学生出现回流。
刚组建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共同体究竟该如何开展工作?教育局提出总要求后,每个共同体组长校开始进行顶层设计。如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提出“三性”“四面”发展理念,“三性”即一致性、创新性、共享性,“四面”即一项工作都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家长层面四个层面全面铺开,并全部指标化后融入到五一路小学的评价标准中。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成员校的需求,创新共同体的活动,最后让五所学校共享资源。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正在做一个关于“学情调研”的项目学习,做之前就先向成员校提出,“我们要开展‘学情调研’活动,是这样的……你们如何打算?”成员校纷纷表示想一起做。那么,最初就是照猫画虎地慢慢跟上做,期间,组长校五一路小学会对共同体的成员校进行命题方式方法的培训,成员校开始学着五一路的方法做。等进一步熟悉后,目前已经演变为分工协作,建设北路小学做这部分、大东关小学做那部分……真正实现了共同体内成员校共同做一件事情了!“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五一路小学校长张之平认为,杏花岭区最初提出“学校发展共同体”这个理念,并进行了校际的捆绑,这只是行政命令,但是从组合到磨合再到融合,其实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情感相牵的过程,收获也远远超过预想。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普校对名校的尊重、认可和欣赏之情,但作为组长校,你必须有诚意、有担当,要真心实意、大公无私地帮助和引领成员校共同发展,这样成员校才愿意同你一起做,大家才能汇聚能量,共同把事情做好。2016年12月26日,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首次“手拉手迎新年”大型活动在富力城分校举办,共同体所有教师共500多人欢聚一堂,听五个成员校校长汇报全年工作,每个成员校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大家相互祝福,在交往中增进了解、生发情感。
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的校长张之平对记者说:“我从‘学校人’变成了‘学区人’,把大学区内5所学校都带好是我的责任,哪敢有半点懈怠呢!其实,一步步走过来才发现,人的潜力真的是无穷大的,关键是要有能撬动它的杠杆,学区制改革就是一个有力的杠杆。”
学校发展共同体组建后,为了凝聚人心,五一路小学专门设计了“一卡通”,成员校的所有教师人手一卡,只要出示这张卡,就能去共同体内的任意学校参加各项活动。如五一路小学请来全国知名专家做讲座的时候,会提前通知到所有成员校,邀请大家来学习。
“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发展。”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一思想在杏花岭区显然已形成一种共识,大家做每件事情,都不忘这一初衷。如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开展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语文学科“视读印记”活动,即精选一部短片,根据选取的素材进行编辑加工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发送给共同体内的所有学生,老师分头组织学生们在同一时间观看(即“视”)同一内容,组长校会制定统一要求,让孩子们读(实现“悦读”“品读”和“审读”),“视”“读”后,在脑中留下“印”,然后转化成文字,即“记”,这一过程是有统一评价标准的,最后对所有孩子的作品进行评选,并将优秀作品汇编。活动还延伸至每个成员校各选出几名学生送到五一路小学接受统一的专业培训,培养了一批站姿标准、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器宇轩昂的小主持人。孩子们在富力城分校壮观的红叶展演厅进行集中展示时,被邀请参观的一名教育部门行政领导感慨地说:“如果不看孩子们胸前的标牌,根本不知道哪个是五一路小学的学生,哪个又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呢,他们都具备了登台亮相该有的阵势。”张之平校长说:“把五个学校所有学生都组织在一起进行活动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每个学校播下标准化的种子却是容易的。每项具体的活动都能优选出一些学生参与,慢慢地,一定会影响到他身边的人。”
在采访中,杨家峪联校淖马小学校长岳洁感慨万千,她说:“我们一所这么小的农村学校(单轨制),一直以来在杨家峪联校都算最薄弱的,不通公交车,很闭塞,我们的学生都是村里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老师、孩子们和外界接触的机会都很少,课堂上都是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根本没有理念可言,也不组织啥活动,一年只能开上一次运动会。但跟着共同体发展的三年时间,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平台特别重要,就像我們学校发展‘剪纸’特色的经历,之前只是一位会剪纸的老师在美术课上随便教孩子们剪剪玩玩的,是学校发展共同体让我们有了课程意识和特色发展意识,也有了对外交流、展示和推广的机会,我们老师和孩子们的作品居然现在还挂在五一路小学的校区让那么多老师和学生看到,还能拿到外界义卖。而且,我们都用上了电子白板,堂堂课都用。共同体组织啥活动,我们的师生人人参与。杏花岭区的副区长张喆、教育局局长尹骏还来我们学校参观慰问过两次呢,和五一路这样的名校的校长在一起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也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你们说,我们学校能不大发展吗?” 她还饶有兴趣地回忆了从2015年开始自己连续三年系统参加了杏花岭区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后,见识的增长、观念的转变以及带动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历程。比如在深入了解了五一路小学的“家校共育”后,她在淖马小学也开始探索,五一路小学通常是请银行、医院、政府部门工作的家长来给孩子们上课,淖马小学则把厨师、快递员、蛋糕坊甜点师、清洁工家长请进了学校,让他们教给孩子们劳动技能,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会尊重劳动。
就记者提出的如何最显性地看待改革成效这一问题,岳洁校长提供了两个数据:发展共同体成立前,学校只有6个老师、100个学生,而现在教师有17个、学生增加至260多个,每个班都基本达到了饱和,平均每个班是45人。因为之前但凡有点办法的家长都带着孩子择校去了,随着改革的深入,老百姓有了直观的感受,看到了学校的变化,慢慢地就不出去了,说明他们打心眼里已经认可了身边的学校。
在淖马小学的楼道里,记者看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师生剪纸作品,孩子们在现代化的塑胶跑道上玩耍嬉戏,老师们大方自信,一切是那样和谐自然。
(二)“名校+普校”,几所学校优势互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由五所学校组成,组长校是后小河小学,副组长校是坝陵桥小学,成员校有胜利街小学、解放路小学、三桥街小学。共同体组建后,他们结合各成员校实际,确立“互通共融,认同共享,开放共进,和谐共建”的工作目标,始终“把孩子放在正中央”,5所学校优势互補,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
“要么读书,要么走路,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后小河学区长校、百年名校后小河小学一贯的主张,而“书友”也是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成员的特有关系。这个学区的人见了面,会问:“那个《布鲁克林有棵树》《挑战:孩子》你读了没?怎么样?”长期而系统的读书工程使他们形成了别致高雅的交往“密码”,因为这几所学校的多数老师都读过同一本书,他们有共情,有一个共有的美好名字:读书人。2018年4.23世界读书日当天,后小河小区学校发展共同体举办了“悦读·阅精彩”嘉年华活动,为共同体成员校内产生的在“21天阅读挑战赛”中坚持阅读的孩子们授予“最美读书人”称号,为表现突出的家庭授予“书香家庭”称号,并启动了大学区读书漂流活动。
2018年5月30日,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又举办了“红色传递,千人入队仪式”,共同体内五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欢聚一堂,同时光荣入队。通过仪式,传播少先队知识,推广规范的少先队礼仪,让孩子们树立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想信念,构建党团队工作一脉相承的组织育人体系。同时,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还通过线上线下队前教育的形式,带领队员们学习少先队知识,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了育人实效。
当天仪式上,发展共同体各学校红领巾社团在辅导员、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融智慧、精编排、靓展示,奉献了一场有品质、有内涵、高水准的少先队仪式教育与红领巾动感活动,彰显了5所学校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享共荣的良好风尚。入队仪式结束后,5所学校还启动了“红领巾动感”活动及“红领巾小书虫”“红领巾小主人”“红领巾小创客”“红领巾小健将”“红领巾小百灵”的“五小”活动。
这里要提一下“学校发展共同体”在中学的实践。如今,民办学校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不公平,杏花岭区成立中学组“学校发展共同体”后,开始探索如何让薄弱初中学校走下去的路径,目前有在城区实施寄宿制管理、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通过委托第三方来评价教师从而让不同层次的人都有事可做等一些思考,正在积极筹划变革。
另外,全区还成立了18个幼儿园发展共同体,致力于让省级示范幼儿园、五星级幼儿园带动其周边普通幼儿园的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共同体内某乡村学校的一位音乐教师走进五一路小学,和五一路小学的张之平校长及老师们一起备课。张校长看到这位体重严重超标的女教师,轻轻地问了句:“你也是音乐老师?”等再次见到这位老师时,张之平校长几乎没认出她来,因为她已经成为一个身材苗条的美女了。熟悉之后,这位音乐老师说:“之前,每天在村里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对着那几个熟悉的面孔,根本没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所以对个人形象也没在意过。当踏进五一路小学的大门,见到名校的校长,认识那么多其他学校的优秀同行后,才意识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该由内向外地展现更好的自己。”可以说,这是一个特例,但也是一个缩影,是大学区制改革带给个体的意外而美丽的收获。
改革成效显著的秘密所在:政府重视,保障有力;充分调研,问题导向;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一)崇文重教,从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上充分支持,让改革更坚定更有力。
杏花岭区的教育似乎天生就好,他们的经验经常在山西省各类会议上被提及和推广,甚至在全国也是有颇名气的。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每一届政府都优先发展教育,第五届全区党代会上更是把“崇文重教”作为全区的发展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始终在孜孜求索,真正为百姓着想,每次改革都能承接和创新之前的成果。比如,杏花岭区的课改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2003年进行了新的探索,教育在内涵发展上实现大跨越,2006年总结了一批成果,被教育部专家高度认可,在我省广泛推广,而这一探索正是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前奏。
杏花岭区把“大学区管理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由此,区政府设立了副区长为组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编办、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还成立了工作组、办公室、专家指导组、督导组等,从机构上给予保障。 此外,是经费上的保障。学区制改革的第一年,区政府先给每个紧凑型学区拨付100万元的启动资金,用于硬件补充、教师培训、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每年给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专项经费是20万。钱要花在哪里,都要求大学区办公室拿出指导意见,由学区长学校统筹安排,按照《杏花岭区大学区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合理使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集团各分校聘用教师工资均由区政府承担。
(二)充分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困难等。
原杏花岭区教育局副局长牛冬梅在区政协会议上提出杏花岭区实施大学区制办学改革提案后,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由区人大常委會主任带队进行领题调研,期间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分析自身优势和问题,决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施大学区制改革。
他们深知“一刀切”必败无疑,给予每个学区灵活开放的发展空间,让校长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以,实施了多种模式在一所学校交叉并行的管理办法,比如新建路小学既是集团化办学的总校,又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组长校,同时践行“名校+分校”“名校+普校”“名校+新校”“名校托管”等多种办学模式。
政府提出形而上的顶层设计后,如何落地呢?杏花岭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科研团队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他们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对于聘用教师,杏花岭区建立了专项的选拔和培养考核机制,他们可以与在编教师一样进行职称评聘、参加教学能手大赛等。
(三)科学管理,自上而下地尊重人才、融合团队,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改革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管理制度建设。杏花岭区大学区办负责人武红芹告诉记者,“在杏花岭区,大学区管理已被纳入教育局年度重点目标考核中。教育局聘请专家对各学区工作进行考核,学区内成员被捆绑考核,真正成为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推动工作放开、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此外,从教育局选拔任用校长,到校长选分管领导及中层管理者,都体现了杏花岭区自上而下对人才的尊重和智慧管理。如山西省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都在感叹,校长贾嵘对他们的关爱是从专业成长到生活琐事的,那么这种爱层层传递,最后惠及到学生,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学校文化。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教育局领导还是校长教师们,大家谈起这项改革都像是在谈论自家孩子一样如数家珍,自然而然,充满爱意和成就感。也许正是这种教育情怀引发了强大的改革内生力。
集团化办学区域分散所带来的管理、联系和信息交流问题,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已经不成问题。如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现代化管理方式有两种:会议协商和网络协商。会议协商就包括每月开一次集团行政视频会议,包括财务人员、大队辅导员等在内的集团各级管理人员各在各的校区开会商讨问题、统一思想。而网络协商的方式即启用企业微信,无需加好友,所有教职员工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直接和校长交流。学校人人该知道的核心文件都在此上传,圆心图标的是集团层面的群,桃心的是总校的群,竖纹的是羊市街分校的群,枫叶的是富力华庭分校的群,圆圈的是双明分校的群。还有集团党建中心、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的群。集团内各项事务都会在企业微信群安排和商讨,而所有的事情都在集团总校校长的掌控中,当看到哪个群安排工作有不妥处会及时提醒,有创新的地方会表扬并推广等。如田淑媛既是富力华庭分校的执行校长,又是集团学校发展中心的负责人,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和改进都在不同的群里完成。
经过三年多的持续探索和大胆实践,杏花岭区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成果获得“山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太原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目前,杏花岭区从义务教育阶段到幼儿教育阶段所有学校都被纳入改革范围,可以说实现了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新增优质学位9332个,仅四大教育集团,近年来优质学位就从443个增加到5554个,新增优质学位5111个,增长率达到1153%。
在调研多所学校后,杏花岭区副区长张喆感慨:“走了这么多学校,感受到我们杏花教育人都有一种情怀。在这种情怀的激励下,每个人都展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改革的恰到好处,所以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体’道路,但也要融而不同,每个学校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以前,一个好校长带动了一所好学校,现在是带活了一个‘共同体’,让更多的人受益了。我相信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太原市教育局局长梁宏宇是这样评价的:“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市率先提出崇文重教,可以说是摆位高、力度大、举措实、效果好。杏花岭区办学模式改革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整体顶层设计能力,又体现了区教育局、全区教育人对制度的超强执行力;既有整体的推进,又有重点的突破;既有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快速实施,又体现了蹄疾步稳;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更有优质资源的提升。杏花岭区的办学模式成效显著,亮点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教育厅原正厅级督学张卓玉指出:“杏花岭区积极稳妥、因地制宜、不拘于一种模式推进这项工作,值得借鉴;杏花岭区从学校建设到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已走向了高品位、精致化的发展方向;杏花岭区教育局长、校长凭着责任和担当,凭着献身教育的热情,将学校办出了品质,这种教育情怀是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元婕调研后说,杏花岭区学区制改革最大的特点和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消除了校长、教师们的职业倦怠,激发了大家内在的热情。
谈到未来发展,杏花岭区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一是今后杏花岭区将以党建引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包括新建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都建立了党支部,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二是完善推动教育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采取扁平化管理的职级制,不再设立那么多的具体岗位;三是建立适应教育改革的管理机制,以集团化、区域化为导向,大胆探索集团化管理新模式,增加优质资源的总量;四是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区委区政府曾多次开会要求区教育局要引进人才,增强教育改革的后续力量;五是继续从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保障;六是保证新校的科学选址,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全覆盖。
采访后记:
早在2007年3月,本刊曾以《春在杏花岭———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新课程改革纪实》为题,报道了太原市杏花岭区三年的新课改成果,重点介绍了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新课程实施、促进全区校长教师蜕变式成长的经验。文章发表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前来参观学习。《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教育主流媒体也对其经验进行了采访报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不断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杏花岭区积极破解教育发展的新难题,主动回应着老百姓的新期待,不断实现着新的跨越发展。
又是一年春三月,春风又绿汾河岸,细雨催得杏花开。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杏花岭区的教育也迎来了科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在山西省的教育版图上,太原市杏花岭区是公认的教育强区,其作为太原市的中心城区,底蕴深厚,名校云集。然而,由于历史、地缘等原因形成的区域内教育资源强弱不均、城乡差距偏大的难题也一直困扰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全区60多所中小学校中,不乏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的强校、名校,有经历了人事关系变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企业回归学校,还有新建小区配建学校,也存在地处偏远、底子薄弱、生源困难的农村学校。总之,全区呈现出优质资源过度聚集、校际发展相对悬殊的态势,即名校在城区中心扎堆,弱校在城区边缘环绕,几所名校因“择校热”生源爆满而不堪重负,部分小校、弱校却面临着门庭冷落、设施闲置、人员倦怠、成本虚耗严重的问题。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教育质量问题,解决教育质量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人”。杏花岭区教育局分析现状后进行了深入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名校的积极引领作用?如何帮助名校的优秀校长和教师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如何让普校提升办学水平,获得新的发展?如何让弱校能办下去、办得更好?经过专项调研和考察走访,决定全区自2015年7月开始正式推行以优质学校为龙头的办学体制改革。
一所优质学校,多个校区或分校,同一个法人,践行“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托管”模式,实现名校集团化办学。
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输出品牌、办学理念、管理形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教育信息等,通过试行多种办学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管理方式。
杏花岭区试行名校集团化办学是有天然优势的,作为一个广为同行周知的教育强区,其拥有一批优质名校和传统老校,包括全省唯一的省级实验小学———山西省实验小学,闻名全国的百年老校———五一路小学,被教育部命名为“跨世纪全国特色学校”的后小河小学,教育部“影子校长”培训基地实验校———新建路小学,另外,还有杏花岭一中、杏花岭二中、平民中学等全省示范初中。
(一)“名校+弱校”,即名校带活一所身边的弱校、小校,直接消除校际间的差别。
2015年9月1日,对家住杏花岭区新民东街的刘心莲来说,是个意义重大、终身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她的一对龙凤胎宝贝踏入了山西省实验小学国师街校区的大门。她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就像做梦一样,我们根本没做什么,就是户口在这个片区内而已。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家,其实从未奢望过俩孩子能上省实验小学这样的名校。这个片区的孩子以前都是上国师街二校这所普通学校的。真的是命好,赶上了好政策!”
杏花岭区教育局大学区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师街二校合并前是一所两轨制小学,教师有20多名,学生有300多名,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而离它不远的山西省实验小学却是老百姓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学生多达2600多,可它的承载能力又实在是有限。所以,局里把这两所学校纳入了‘紧凑型’大学区范畴,先行先试。实施一个法人、多个校区的管理模式,统一学校名称、统一招生和分配。整合后,国师街二校变成了省实验小学的一年级部,作为独立校区,他们可以灵活探索‘幼小衔接’办学模式,从环境营造、课程设置、特色活动、家校共育、评价方式等方面寻求最佳办学效果”。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一所小学校,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公平离百姓更近。正如杏花岭区教育局党工委委员、山西省实验小学校长贾嵘提出的“要致力于打造公平而优质的名校”。在她的设想中,将来条件成熟了也要给六年级孩子创设独立的空间和资源,帮他们在小升初方面寻求最佳学习路径和效率。
据介绍,同批实施“紧凑型”大学区管理模式(即“名校+弱校”模式)的还有新建路小学和新建路小学羊市街校区、后小河小学和后小河小学西缉虎营校区,这三个“紧凑型”学区类似却不完全一样。原西缉虎营小学被整合后,变成了后小河小学一、二年级校区,这和新道街国师街校区的运行模式极为相似。而原羊市街小学被整合后,变成了新建路小学的羊市街分校。因为这两所学校的距离相对较远,所以合并后羊市街分校依然是一所完全小学,这意味着其办学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老百姓对其的认可度。这似乎是一次冒险。“名校办分校,做好了可以生成一种新的更加积极向上的力量,做不好就会砸掉名校的牌子,对老百姓也是极不负责任的。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太原市教育局副局长、原杏花岭区教育局局长尹骏斩钉截铁地说。
事实上,在暑期招生阶段,有很多家长堵在新建路小学校门口质问:“你们这是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呢?”面对家长的质疑,学校的回应是:“请家长们监督,咱们拭目以待!”时任新建路小学校长的贾嵘派出了教学和管理经验都十分丰富、且非常熟悉两所学校文化及校情的副校长冯荷霞担任羊市街分校的执行校长。2015年的暑假,刚刚接受任命的冯校长一天都没有休息,带着羊市街分校的管理团队开始进行政策宣传、综合调研及学校改造(由于小学校的公用经费太少,所以往往在环境和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也比较差,杏花岭区政府给接手羊市街小学的新建路小学划拨了100万专项启动经费用于基础改造)。工作中,大家一起畅聊、设计、讨论、做记录、拍照片……每天都有一个人来记日记,记录当天做了哪些事情、谁参与了、成效如何等,大家每天泡在一起,一起感受着校园点点滴滴的变化,体会着校长的做事风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理念融合了,精神统一了,作风同化了。改造后的学校焕然一新,老师们有了新的办公桌和电脑,灯光明亮了,绿意盎然了,有午休室了,洗手有热水了……9月份开学后,校长开始给大家讲对这所学校的规划、未来发展等,增加了老师们的信心和工作热情。同时,通过自愿报名和抽签相结合的方式,从总校交流过来十几位优秀教师,包括数学学科省级教学能手米丽和优秀教师李茹梅,教育硕士、英语学科优秀教师王炳琦,语文学科省教学能手唐婕和张琨,科学学科的省级学科带头人贾海瑞等。之前羊市街小学只是单轨,合并后的第一年一年级就招了三个班,这三个班的语文、数学教师全部来自于新建路小学的优秀教师。其实,新建路小学在主要学科教师搭配上一般是强弱携手的,而总校给羊市街分校配置时却用了强强联手。另外,考虑到小学校在小学科上较弱的现状,当年新建路小学采取了跨校区上课的方式,首批安排了16位教师同时在两个校区任教。羊市街分校五年级学生杨依柠的奶奶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学校附近,她喜欢站在墙外看孩子们上体育课,她觉得合并以后,体育课更加灵活多样了,孩子也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渐渐地,家长也从内心开始接受了新学校,知道学区改革是动真格的,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最有说服力的是到了第二年,去羊市街分校工作的教师纷纷把原本在总校上学的子女带过去了,因为分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丝毫不比总校差,而且由于学生总数少,孩子们其实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学习、玩耍。 事实上,其中的许多薄弱校曾经也辉煌过,只是遇到了发展瓶颈;薄弱校的多数教师水平也并不差,只是差个平台和引领。集团化办学后,从名校派过去的老师们本身是带着责任和担当的,他们带着名校文化的种子、展示着最好的面貌和最磅礴的力量,而薄弱校的教师也在更好的工作、学习氛围中快速成长起来。
(二)“名校+新校”,即让新办学校直接承袭名校基因,高起点办学。
“名校+新校”是集团化办学的另外一种主要形式,这里说的“新校”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是由房地产商按政策规定建成后交给政府来办学的。这些学校从全区角度来讲,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而东部和北部恰恰是教育资源比较稀缺的区域,新建学校如果从零开始,就意味着这些学校从创办起来到老百姓认可总得有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学校发展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如何让硬件设备一流的新校高起点运行成为区委、区政府和教育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集团化办学模式立足于充分发挥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课堂教学、优秀的教师团队等资源优势,让名校直接接手新建小区配建学校,目前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富力华庭分校、五一路小学教育集团富力城分校正在良性运行,山西省实验小学中车国际项目配建学校、富力八号院西园项目配建学校也即将投入使用。预计增加近万个优质学位,惠及近万个家庭。
“名校+新校”模式对新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2016年9月,新建路小学富力华庭分校投入使用。在这之前的半年时间,学校开始着手向社会公开招聘临聘教师,当时报名的有1500多名,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等,最后选定了80多名,并在暑期对这批教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为期三周的培训,内容包括教材教法、心理健康、学校文化、班级管理工作、学校常规工作等,甚至细致到如何组织第一次新生家长会,确保新教师能胸有成竹地上岗。从这个角度说,集团化办学并没有稀释名校的优质资源,而是把几所学校都盘活了:一是老教师有了新的平台,从之前的普通教师成为年级组长或行政管理人员了,肩上的担子重了,潜能被激发出来了;二是年轻的新教师多数具有活力四射、精力充沛、敬业好学、前沿时尚等优秀品质,他们的加入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倒逼着老教师的成长,新老教师搭班更是让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
谈到集团化办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冯荷霞认为,一个是人的分配,一个是办学方面的平衡。就是要努力做到集团内几个校区的所有人都能感觉到自己是集团的一分子,和所有的同事都是一家人,无论去了哪个校区都一样,就像在一个校区的东楼和西楼一样,只是位置不同而已。她说,每年的8月份是她内心最纠结的,因为涉及人的分配,把谁安排在哪个校区,安排什么职位可以使其充分发挥优势和最大价值,怎么分配才能够让学生家长依然认可、更加信任“新建路小学”的这块牌子,这是一个系统问题。总的原则是,总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下降,分校的办学品位要节节高升。有人质疑,新建路小学分校办了那么多,是不是总校的好老师都去了分校了,总校质量反倒下降了?对于这个问题,杏花岭区教育局每年暑假对全区所有学校进行的学情调研和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数据分析显示,集团化办学以来,新建路小学集团的成绩并没有下降。每接手一所学校,冯荷霞校长都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大,自己需要爱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必须能量满满地全力以赴。
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学区内统一管理策略、统一调配教师、统一校本培训、统一共享设施、统一组织大型活动、统一督导评估。如新建路小学采用“1N5”民主协商管理模式,即“一套班子、N个校区、五个中心(每个分校都有党建中心、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校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每个校区的校长同时分别负责一个中心的工作。集团内部形成纵横网络,纵向为集团校长—分校执行校长—中心主任,横向为各分校执行校长,教育集团对各项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分校创造性地实施,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分校实施同一套方案,展现不同形式的精彩。
可以说,这项改革真正打破了校长、教师成长的“天花板”,只要你能力强,就给你更多的“地”,由你去耕种去收获:名校的校长们纷纷被赋予更大的使命,成为一个教育集团两所甚至多所学校的校长;能力出众的副校长有可能被任命为一所独立分校的校长,可以大显身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中层领导被提拔为副校长的可能性更大了;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教师也走上了管理岗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杏花岭区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新校建设和分校改造都是从图纸入手的,让办学者从教育空间的领导力着眼,从“为孩子设计学校要先从理解孩子开始”出发,和建筑设计师共同参与学校的设计。因为过去出现太多一所学校由建筑设计师设计好交给政府办,而办学者进入学校后发现那样的设计并不适合孩子们活动和发展的例子。杏花岭区组建了由教育局牵头的包括名校校长在内的文创团队,他们在学校设计阶段就开始参与,如在建筑布局、功能室设计、细节设计、学生课桌及照明灯的配备等方面,都提出细致要求,将建筑设计和学校未来的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硬件设施设备的使用得心应手,学校文化自然嵌入,建筑成为学校最显性的特色象征、文化符号和精神路标,确保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办学品质大大提升。
另外,作為太原市的“教育强区”,杏花岭区有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为了让太原市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他们践行了“名校托管”模式。目前,新建路小学托管了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即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双明分校。这所学校经过两年的运行,也已经成为百姓首选的学校。这意味着杏花岭区的教育改革不仅在本区结出硕果,更日益成为太原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一所优质学校,多个普通学校,独立法人,践行“名校+普校”“名校+村校”“名园+普园”模式,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 学校发展共同体是按照区位就近的原则,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将规模不同的学校结成一个共同体,促进学校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加快提升区域整体品质,突出各学校办学特色,同时探索共同体间教学活动新模式的一种管理方式。
为什么试行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管理方式呢?因为杏花岭区除了拥有一批名校外,还有一些学校在全区教育发展的版图上始终处于中等位置。而许多这类普通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等其实极富工作热情,那么如何为他们以及这些学校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教育局也极为关注。杏花岭区将区内所有学校分成了10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其中小学组7个、中学组3个。
这种模式下的所有学校都拥有独立的法人,一所优质学校带着其周边的普通学校一起搞教研和培训、一起研究校本课程,各学校共享设施,展开竞争性或合作性活动,携手共进,共同发展。如果说集团化办学模式下的各学校之间是母子关系的话,学校发展共同体办学模式下的各学校之间就是兄弟关系。其组建原则是,打破原有的传统意义的学校界限,基于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管理方式为优质引领学校为学区长校,通过输出教育理念、管理方式、课程改革、教育科研、优秀师资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带动成员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一)“名校+村校”,让村校校长教师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增长见识、更新理念,学校获得新生力量,学生出现回流。
刚组建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共同体究竟该如何开展工作?教育局提出总要求后,每个共同体组长校开始进行顶层设计。如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提出“三性”“四面”发展理念,“三性”即一致性、创新性、共享性,“四面”即一项工作都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家长层面四个层面全面铺开,并全部指标化后融入到五一路小学的评价标准中。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成员校的需求,创新共同体的活动,最后让五所学校共享资源。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正在做一个关于“学情调研”的项目学习,做之前就先向成员校提出,“我们要开展‘学情调研’活动,是这样的……你们如何打算?”成员校纷纷表示想一起做。那么,最初就是照猫画虎地慢慢跟上做,期间,组长校五一路小学会对共同体的成员校进行命题方式方法的培训,成员校开始学着五一路的方法做。等进一步熟悉后,目前已经演变为分工协作,建设北路小学做这部分、大东关小学做那部分……真正实现了共同体内成员校共同做一件事情了!“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五一路小学校长张之平认为,杏花岭区最初提出“学校发展共同体”这个理念,并进行了校际的捆绑,这只是行政命令,但是从组合到磨合再到融合,其实是一个人与人之间情感相牵的过程,收获也远远超过预想。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有普校对名校的尊重、认可和欣赏之情,但作为组长校,你必须有诚意、有担当,要真心实意、大公无私地帮助和引领成员校共同发展,这样成员校才愿意同你一起做,大家才能汇聚能量,共同把事情做好。2016年12月26日,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首次“手拉手迎新年”大型活动在富力城分校举办,共同体所有教师共500多人欢聚一堂,听五个成员校校长汇报全年工作,每个成员校都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大家相互祝福,在交往中增进了解、生发情感。
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的校长张之平对记者说:“我从‘学校人’变成了‘学区人’,把大学区内5所学校都带好是我的责任,哪敢有半点懈怠呢!其实,一步步走过来才发现,人的潜力真的是无穷大的,关键是要有能撬动它的杠杆,学区制改革就是一个有力的杠杆。”
学校发展共同体组建后,为了凝聚人心,五一路小学专门设计了“一卡通”,成员校的所有教师人手一卡,只要出示这张卡,就能去共同体内的任意学校参加各项活动。如五一路小学请来全国知名专家做讲座的时候,会提前通知到所有成员校,邀请大家来学习。
“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发展。”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一思想在杏花岭区显然已形成一种共识,大家做每件事情,都不忘这一初衷。如五一路小学发展共同体开展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语文学科“视读印记”活动,即精选一部短片,根据选取的素材进行编辑加工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发送给共同体内的所有学生,老师分头组织学生们在同一时间观看(即“视”)同一内容,组长校会制定统一要求,让孩子们读(实现“悦读”“品读”和“审读”),“视”“读”后,在脑中留下“印”,然后转化成文字,即“记”,这一过程是有统一评价标准的,最后对所有孩子的作品进行评选,并将优秀作品汇编。活动还延伸至每个成员校各选出几名学生送到五一路小学接受统一的专业培训,培养了一批站姿标准、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器宇轩昂的小主持人。孩子们在富力城分校壮观的红叶展演厅进行集中展示时,被邀请参观的一名教育部门行政领导感慨地说:“如果不看孩子们胸前的标牌,根本不知道哪个是五一路小学的学生,哪个又是农村小学的学生呢,他们都具备了登台亮相该有的阵势。”张之平校长说:“把五个学校所有学生都组织在一起进行活动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每个学校播下标准化的种子却是容易的。每项具体的活动都能优选出一些学生参与,慢慢地,一定会影响到他身边的人。”
在采访中,杨家峪联校淖马小学校长岳洁感慨万千,她说:“我们一所这么小的农村学校(单轨制),一直以来在杨家峪联校都算最薄弱的,不通公交车,很闭塞,我们的学生都是村里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老师、孩子们和外界接触的机会都很少,课堂上都是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根本没有理念可言,也不组织啥活动,一年只能开上一次运动会。但跟着共同体发展的三年时间,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平台特别重要,就像我們学校发展‘剪纸’特色的经历,之前只是一位会剪纸的老师在美术课上随便教孩子们剪剪玩玩的,是学校发展共同体让我们有了课程意识和特色发展意识,也有了对外交流、展示和推广的机会,我们老师和孩子们的作品居然现在还挂在五一路小学的校区让那么多老师和学生看到,还能拿到外界义卖。而且,我们都用上了电子白板,堂堂课都用。共同体组织啥活动,我们的师生人人参与。杏花岭区的副区长张喆、教育局局长尹骏还来我们学校参观慰问过两次呢,和五一路这样的名校的校长在一起探讨教育教学的方法也成为一件很容易的事。你们说,我们学校能不大发展吗?” 她还饶有兴趣地回忆了从2015年开始自己连续三年系统参加了杏花岭区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后,见识的增长、观念的转变以及带动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历程。比如在深入了解了五一路小学的“家校共育”后,她在淖马小学也开始探索,五一路小学通常是请银行、医院、政府部门工作的家长来给孩子们上课,淖马小学则把厨师、快递员、蛋糕坊甜点师、清洁工家长请进了学校,让他们教给孩子们劳动技能,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会尊重劳动。
就记者提出的如何最显性地看待改革成效这一问题,岳洁校长提供了两个数据:发展共同体成立前,学校只有6个老师、100个学生,而现在教师有17个、学生增加至260多个,每个班都基本达到了饱和,平均每个班是45人。因为之前但凡有点办法的家长都带着孩子择校去了,随着改革的深入,老百姓有了直观的感受,看到了学校的变化,慢慢地就不出去了,说明他们打心眼里已经认可了身边的学校。
在淖马小学的楼道里,记者看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师生剪纸作品,孩子们在现代化的塑胶跑道上玩耍嬉戏,老师们大方自信,一切是那样和谐自然。
(二)“名校+普校”,几所学校优势互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由五所学校组成,组长校是后小河小学,副组长校是坝陵桥小学,成员校有胜利街小学、解放路小学、三桥街小学。共同体组建后,他们结合各成员校实际,确立“互通共融,认同共享,开放共进,和谐共建”的工作目标,始终“把孩子放在正中央”,5所学校优势互補,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
“要么读书,要么走路,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是后小河学区长校、百年名校后小河小学一贯的主张,而“书友”也是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成员的特有关系。这个学区的人见了面,会问:“那个《布鲁克林有棵树》《挑战:孩子》你读了没?怎么样?”长期而系统的读书工程使他们形成了别致高雅的交往“密码”,因为这几所学校的多数老师都读过同一本书,他们有共情,有一个共有的美好名字:读书人。2018年4.23世界读书日当天,后小河小区学校发展共同体举办了“悦读·阅精彩”嘉年华活动,为共同体成员校内产生的在“21天阅读挑战赛”中坚持阅读的孩子们授予“最美读书人”称号,为表现突出的家庭授予“书香家庭”称号,并启动了大学区读书漂流活动。
2018年5月30日,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又举办了“红色传递,千人入队仪式”,共同体内五所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欢聚一堂,同时光荣入队。通过仪式,传播少先队知识,推广规范的少先队礼仪,让孩子们树立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理想信念,构建党团队工作一脉相承的组织育人体系。同时,后小河学区学校发展共同体还通过线上线下队前教育的形式,带领队员们学习少先队知识,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了育人实效。
当天仪式上,发展共同体各学校红领巾社团在辅导员、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融智慧、精编排、靓展示,奉献了一场有品质、有内涵、高水准的少先队仪式教育与红领巾动感活动,彰显了5所学校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共享共荣的良好风尚。入队仪式结束后,5所学校还启动了“红领巾动感”活动及“红领巾小书虫”“红领巾小主人”“红领巾小创客”“红领巾小健将”“红领巾小百灵”的“五小”活动。
这里要提一下“学校发展共同体”在中学的实践。如今,民办学校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不公平,杏花岭区成立中学组“学校发展共同体”后,开始探索如何让薄弱初中学校走下去的路径,目前有在城区实施寄宿制管理、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通过委托第三方来评价教师从而让不同层次的人都有事可做等一些思考,正在积极筹划变革。
另外,全区还成立了18个幼儿园发展共同体,致力于让省级示范幼儿园、五星级幼儿园带动其周边普通幼儿园的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共同体内某乡村学校的一位音乐教师走进五一路小学,和五一路小学的张之平校长及老师们一起备课。张校长看到这位体重严重超标的女教师,轻轻地问了句:“你也是音乐老师?”等再次见到这位老师时,张之平校长几乎没认出她来,因为她已经成为一个身材苗条的美女了。熟悉之后,这位音乐老师说:“之前,每天在村里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不是在家就是在学校对着那几个熟悉的面孔,根本没有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所以对个人形象也没在意过。当踏进五一路小学的大门,见到名校的校长,认识那么多其他学校的优秀同行后,才意识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该由内向外地展现更好的自己。”可以说,这是一个特例,但也是一个缩影,是大学区制改革带给个体的意外而美丽的收获。
改革成效显著的秘密所在:政府重视,保障有力;充分调研,问题导向;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一)崇文重教,从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上充分支持,让改革更坚定更有力。
杏花岭区的教育似乎天生就好,他们的经验经常在山西省各类会议上被提及和推广,甚至在全国也是有颇名气的。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每一届政府都优先发展教育,第五届全区党代会上更是把“崇文重教”作为全区的发展目标。教育主管部门始终在孜孜求索,真正为百姓着想,每次改革都能承接和创新之前的成果。比如,杏花岭区的课改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2003年进行了新的探索,教育在内涵发展上实现大跨越,2006年总结了一批成果,被教育部专家高度认可,在我省广泛推广,而这一探索正是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前奏。
杏花岭区把“大学区管理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由此,区政府设立了副区长为组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为副组长,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编办、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还成立了工作组、办公室、专家指导组、督导组等,从机构上给予保障。 此外,是经费上的保障。学区制改革的第一年,区政府先给每个紧凑型学区拨付100万元的启动资金,用于硬件补充、教师培训、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等。每年给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专项经费是20万。钱要花在哪里,都要求大学区办公室拿出指导意见,由学区长学校统筹安排,按照《杏花岭区大学区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管理、合理使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集团各分校聘用教师工资均由区政府承担。
(二)充分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困难等。
原杏花岭区教育局副局长牛冬梅在区政协会议上提出杏花岭区实施大学区制办学改革提案后,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由区人大常委會主任带队进行领题调研,期间多次赴外地学习考察,分析自身优势和问题,决定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施大学区制改革。
他们深知“一刀切”必败无疑,给予每个学区灵活开放的发展空间,让校长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才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以,实施了多种模式在一所学校交叉并行的管理办法,比如新建路小学既是集团化办学的总校,又是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组长校,同时践行“名校+分校”“名校+普校”“名校+新校”“名校托管”等多种办学模式。
政府提出形而上的顶层设计后,如何落地呢?杏花岭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科研团队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他们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外,对于聘用教师,杏花岭区建立了专项的选拔和培养考核机制,他们可以与在编教师一样进行职称评聘、参加教学能手大赛等。
(三)科学管理,自上而下地尊重人才、融合团队,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改革的良性运行离不开管理制度建设。杏花岭区大学区办负责人武红芹告诉记者,“在杏花岭区,大学区管理已被纳入教育局年度重点目标考核中。教育局聘请专家对各学区工作进行考核,学区内成员被捆绑考核,真正成为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是推动工作放开、抓实、抓细、抓出成效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此外,从教育局选拔任用校长,到校长选分管领导及中层管理者,都体现了杏花岭区自上而下对人才的尊重和智慧管理。如山西省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都在感叹,校长贾嵘对他们的关爱是从专业成长到生活琐事的,那么这种爱层层传递,最后惠及到学生,就会自然形成一种学校文化。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无论是教育局领导还是校长教师们,大家谈起这项改革都像是在谈论自家孩子一样如数家珍,自然而然,充满爱意和成就感。也许正是这种教育情怀引发了强大的改革内生力。
集团化办学区域分散所带来的管理、联系和信息交流问题,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已经不成问题。如新建路小学教育集团现代化管理方式有两种:会议协商和网络协商。会议协商就包括每月开一次集团行政视频会议,包括财务人员、大队辅导员等在内的集团各级管理人员各在各的校区开会商讨问题、统一思想。而网络协商的方式即启用企业微信,无需加好友,所有教职员工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直接和校长交流。学校人人该知道的核心文件都在此上传,圆心图标的是集团层面的群,桃心的是总校的群,竖纹的是羊市街分校的群,枫叶的是富力华庭分校的群,圆圈的是双明分校的群。还有集团党建中心、学校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后勤服务中心的群。集团内各项事务都会在企业微信群安排和商讨,而所有的事情都在集团总校校长的掌控中,当看到哪个群安排工作有不妥处会及时提醒,有创新的地方会表扬并推广等。如田淑媛既是富力华庭分校的执行校长,又是集团学校发展中心的负责人,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和改进都在不同的群里完成。
经过三年多的持续探索和大胆实践,杏花岭区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践成果获得“山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太原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目前,杏花岭区从义务教育阶段到幼儿教育阶段所有学校都被纳入改革范围,可以说实现了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区新增优质学位9332个,仅四大教育集团,近年来优质学位就从443个增加到5554个,新增优质学位5111个,增长率达到1153%。
在调研多所学校后,杏花岭区副区长张喆感慨:“走了这么多学校,感受到我们杏花教育人都有一种情怀。在这种情怀的激励下,每个人都展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改革的恰到好处,所以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体’道路,但也要融而不同,每个学校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以前,一个好校长带动了一所好学校,现在是带活了一个‘共同体’,让更多的人受益了。我相信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都能克服,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太原市教育局局长梁宏宇是这样评价的:“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市率先提出崇文重教,可以说是摆位高、力度大、举措实、效果好。杏花岭区办学模式改革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体现了区委区政府的整体顶层设计能力,又体现了区教育局、全区教育人对制度的超强执行力;既有整体的推进,又有重点的突破;既有义务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快速实施,又体现了蹄疾步稳;既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更有优质资源的提升。杏花岭区的办学模式成效显著,亮点特色鲜明,可复制,可推广。”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教育厅原正厅级督学张卓玉指出:“杏花岭区积极稳妥、因地制宜、不拘于一种模式推进这项工作,值得借鉴;杏花岭区从学校建设到学校的文化建设都已走向了高品位、精致化的发展方向;杏花岭区教育局长、校长凭着责任和担当,凭着献身教育的热情,将学校办出了品质,这种教育情怀是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郭元婕调研后说,杏花岭区学区制改革最大的特点和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消除了校长、教师们的职业倦怠,激发了大家内在的热情。
谈到未来发展,杏花岭区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一是今后杏花岭区将以党建引领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包括新建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都建立了党支部,下一步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二是完善推动教育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采取扁平化管理的职级制,不再设立那么多的具体岗位;三是建立适应教育改革的管理机制,以集团化、区域化为导向,大胆探索集团化管理新模式,增加优质资源的总量;四是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区委区政府曾多次开会要求区教育局要引进人才,增强教育改革的后续力量;五是继续从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保障;六是保证新校的科学选址,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资源的全覆盖。
采访后记:
早在2007年3月,本刊曾以《春在杏花岭———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新课程改革纪实》为题,报道了太原市杏花岭区三年的新课改成果,重点介绍了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新课程实施、促进全区校长教师蜕变式成长的经验。文章发表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前来参观学习。《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教育主流媒体也对其经验进行了采访报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望和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发展不断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杏花岭区积极破解教育发展的新难题,主动回应着老百姓的新期待,不断实现着新的跨越发展。
又是一年春三月,春风又绿汾河岸,细雨催得杏花开。在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杏花岭区的教育也迎来了科学发展的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