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这本文学杂志是《收获》。
《收获》是好的文学杂志。
前一句是事实判断,后一句是价值判断。
在科学领域和法律场合,我们需要从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来认识世界。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提供证据材料,事实和价值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事实可以脱离评判和观察的主体而存在,比如,圆周率在人们发现它以前就一直存在。而价值判断就不然,像好坏、美丑等总是对人而言的。如有些人认为四川菜的麻辣最够味,有些人则觉得上海菜的甜糯最好吃。味道是个人喜好,喜欢辣和喜欢甜并不构成矛盾。营养学家也很难通过说理论证让一个爱吃甜的人喜欢吃辣。其原因在于:价值判断不仅仅与认识对象的客观真实有关系,更与主体自身的需要、兴趣、个性有关。价值好坏的判断,一定程度上是情绪、态度的表达,因此,价值好坏可以被理解,较难被证明。
生活中,事实和价值常常交织在一起,对事实的研究总或隐或现地承载着价值。最优秀的研究者往往是那些对自己的观点抱有执着热情的人。完全不偏不倚的冷静,似乎并不存在。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区分两类判断,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事实判断强行要求他人接受,无疑会违背他人意志。强势群体把价值判断作为事实判断强加给别人,肯定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养成多元、开放、变动、创造的综合思维和认知模式,将有助于我们与世界更好地相处。本文在此背景下讨论高考作文中如何分析不同观点后的价值判断,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借助辩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价值观冲突是产生矛盾观点的原因
1.价值判断的冲突
对某个论题持有不同甚至矛盾的看法,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常态。理清各方观点后面的价值观念,针对事实,综合考虑多方诉求,有时候确实能消弭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在审辨思维的指导下,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然而,并非摆出事实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基于各方价值观、审美爱好和个人兴趣等造成的价值判断的差异,不是所有的观点冲突都能相融。
如,一个规矩严格、等级清晰且为每个员工提供了向上通道的大公司,与一个自由随性、结合松散、容纳三五同好的同仁小公司相比,哪个更宝贵?
再如,一个打烧饼的小摊贩喜欢吹笛子,他每天用最好的材料认真打烧饼,但是售卖两小时后必收摊,除去准备材料和出摊时间,剩下的空闲他要吹笛子。另一家夫妻豆腐店,夫妻俩成天打豆腐,卖豆腐,无日无夜无假无休。五年后,打烧饼的还守着烧饼炉,闲了,眉清目秀地在那里吹笛子,笛声悠扬深远;豆腐店夫妻俩还是起早贪黑,面目模糊,不过,门面扩张了两倍。——谁的生活更有意义?
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辩论,很难取得一致。事实是清晰的,引起分歧的是每個人牢固的价值观念。
对下面的问题展开争论,价值冲突显而易见。
甲:任课教师应该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无论是否提供补习,这些学生都会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习惯。我们当然可以要求他们改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习惯,但是我们也可以使他们铭记,如果不认真听讲,他们可能会留下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毛病,遗祸终身。虽然教师补习也不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成绩,但是对促进这批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是有用的。因此,任课教师的补习大有必要。
乙:我反对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补习。上课认真听讲是学生的本分,如果任课教师为他们课后补习,等于是为他们的上课不守纪律的行为提供了后援和保障,这是与学生守则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如此一来,这些学生的坏习惯会越来越严重。而且课后补习还会加重教师负担,关于是否支付教师报酬的问题,可能还会引发新的争议。
在这段对话中,说话双方就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发表了充满自信的就事论事的看法。然而,甲乙双方借口发表了一些未经证实且值得商榷的事实陈述,他们都将未经证实的猜测当做公认的事实。实际上,造成基础薄弱的原因很多,上课不认真听讲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可是甲乙双方的论辩完全站在这个虚拟的唯一条件上展开,这是对事实判断的误差。论证者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见(“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为充分证实的事实(等同于“学习基础薄弱”,或被看作造成基础薄弱的唯一原因),而不是作为可能性或仅有可能的事实提出来。论证过程常用有待论证的原因、推测、统计——有时甚至用假设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我们听诡辩者争论一个问题时,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形。逻辑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制造假设事实”。这是论辩中强有力的、常用的设圈套的手法。
另外,在价值判断上,双方也有明显的歧异。
甲更关心改善学生的成绩,而不太关心彻底纠正这些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的坏习惯。
乙更关心依照规范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而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则要淡漠一些。
2.分析价值判断冲突的原因
生活的复杂在于,事实不难判别,价值观念的冲突则很难融合。如果我们总是设想以简单的方式处理矛盾复杂的问题,最后不免捉襟见肘,暴露逻辑认知上的障碍。如以下三个作文题:
题一: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题三: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个题目让你思考“一切”到底是“会”还是“不会”过去。生活中的事实,肯定有“会”过去的,也有“不会”过去的,话题展示了这种困境,我们的答案不能执其一端,只回答“会”或“不会”。不同的价值判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针对完全矛盾的判断,命题者希望我们有自己的态度,至少要解释不同价值观左右下的观点歧异的原因,而不是做“我选A(或B)”式的判断。
第二个题目暗示了面对现实时人心之中的“坚硬”和“柔软”的矛盾,我们不能简单论证“我要做一个内心坚硬(柔软)的人”,而要思考持“坚硬”(或“柔软”)态度的人出自何种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一句话,不是对呈现的事实进行确认,而是对事实后面的价值观进行分析。
第三个题目让你回答从与异质对象的对比中认识到原本以为熟悉的东西,从而获得更深切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认为本题是让我们了解“中国味”这个事实,而是告诉我们面对不同质地的文化,应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能做到视野开阔,进而才有可能去理解不同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
这些试题都在展示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我们在思考这些矛盾的话题时,要撇开简单的生活现象(事实),去深入思考背后的观念,即价值判断的不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问题引向深入。
三、如何面对矛盾的观点
上文分析了矛盾冲突的原因在于观念而不在事实,那么面对这些冲突,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思考:公平与效率,谁更重要?并进而讨论如何回答这类矛盾的问题。
观点1:发达国家重视公平,更重视公平就业的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
事实依据:前十几年,我国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猛增,中高收入阶层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经济疲软。发达国家的GDP数据提高,主要是由消费构成的,我国GDP主要是依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支撑的。经济发展由每个公民手中的盈余组成的社会财富盈余决定,如果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公平放在首位,只要再有三到五年时间,中国公民手中的社会财富盈余将会充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后政府收入增加会高,企业主产品热销会高,工人农民收入增加会高,所以,公平第一。
观点2:发展经济,提高国力,效率应放在第一位。
事实依据: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能脱离中国目前和将来一个阶段中人口多、土地少、农民多,人均GDP水平还很低这样的国情和国力。讲公平就会不可避免地牺牲效率,最终导致的结果将会是大家都贫穷。割裂收入与贡献的联系,使经营生产无动力,使劳动群众无积极性,这必然限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冲突:观点1强调公平的重要性(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感)。观点2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对抗平均主义,提高社会总财富)。
面对矛盾观点的思考路径:表达自己观点的三种思路:一是肯定公平的重要性,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二是肯定效率的重要性,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三是肯定公平和效率都重要,强调将二者结合起来(如何结合是问题的核心)。
前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都有相应的价值系统在支撑;但无论是强调公平优先还是效率,都不能克服随之而来的弊端。因此,理论上最好的思路应该是强调公平和效率的结合。
如何协调不同的价值判断,如何在矛盾的观点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写作这类议论文最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要把这个问题论述清楚,需要分析事实后面的价值判断。
观点1认为公平更重要,其价值标准侧重对每个个体权利的关注(虽然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强调的是每个个体在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平。
观点2认为效率更重要,其价值标准侧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关注(虽然也关注个体的权利,从先富带动后富的角度思考问题),强调的是在市场领域讲究效率。
清楚了双方观点后面的价值标准,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也更有可能弥合矛盾,即我们通常说的辩证思考。
区分了场合、背景,察看了观点后面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将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即:
在社会公共领域讲究公平,在市场经济领域讲究效率。这样,公平和效率本来处于矛盾冲突的双方,就能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了。
我们得出的思考路徑是:
从思维逻辑上,找出观点矛盾双方的价值标准,察看建立这个价值判断的场合、背景,分析矛盾双方所持观点的原因及倾向;
从语言表达上,在观点前面加上表达场合、背景的限制词,在此基础上,弥合矛盾,找到协调各方观点的路径。
为了验证这个路径,我们再看一道作文题:
作文题: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根据以上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考路径:材料提供了“科技促进/减弱情感”这对矛盾的观点,按照上面说的思考模式,我们可以有三种回答模式:1.肯定科技促进了情感发展;2.肯定科技减弱了情感发展;3.重新思考科技和情感的关系,在“促进/削弱”前面加上限制词,界定场合、背景。
我们主要讨论第三种思考模式。先察看两种观点背后的价值标准。
观点1:科技促进了情感发展。
价值标准:看重情感的舒适度和表达的自由。
理由:对代表科技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持正面评价,因为这些科技能让人随时随地联系,能满足人的情感本能,让人情感心理舒适;对科技带来的交通便捷也持正面评价,因为昔日以夸张想象表达的渴望,科技使其变成了现实。
观点2:科技削弱了情感表达。
价值标准:看重情感的独特性和深沉性。
理由:对代表科技的表情符号持负面评价,觉得这类模式化的符号使得情感失去了个性;对科技带来的交通便捷也持负面评价,因为行旅便捷使沉重的离别变得轻飘飘了。
针对一件事实,出现了两种对立观点,矛盾处显示了双方不同的价值标准。所以,我们要理解、分析各自的价值标准,而不能只对表面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据此审察观点1,从注重情感的舒适度和情感表达自由的角度看,科技促进了情感的发展。尽管表情符号可能导致程式化,但有情人之间的随时联系不一定就是符号;即使是符号,也在不断开发受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小清新的表情符号,一样能让人感动、欣喜、悦纳。“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便捷交通使远行和离别不那么摧肝裂胆,情感浓烈的人通过科技,克服了远距离给情感带来的伤害。
据此审察观点2,从看重情感的独特性和深沉性的角度看,科技的确使人能随时满足情感方面的渴求,可是渴求随时随地被满足,也可能会对情感造成伤害,因为情感需要积蓄,需要适度的阻碍,唾手可得的欲望本身就会破坏欲望。对感情有高要求和洁癖的人更看重个性化的表达,表情符号会败坏这些人的情感胃口。
知道各自的价值判断,才能更好地理解各方所持的观点,才能对各自观点做出理性的评价,也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判断。
[作者通联:上海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
这本文学杂志是《收获》。
《收获》是好的文学杂志。
前一句是事实判断,后一句是价值判断。
在科学领域和法律场合,我们需要从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来认识世界。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提供证据材料,事实和价值常常是连在一起的。
事实可以脱离评判和观察的主体而存在,比如,圆周率在人们发现它以前就一直存在。而价值判断就不然,像好坏、美丑等总是对人而言的。如有些人认为四川菜的麻辣最够味,有些人则觉得上海菜的甜糯最好吃。味道是个人喜好,喜欢辣和喜欢甜并不构成矛盾。营养学家也很难通过说理论证让一个爱吃甜的人喜欢吃辣。其原因在于:价值判断不仅仅与认识对象的客观真实有关系,更与主体自身的需要、兴趣、个性有关。价值好坏的判断,一定程度上是情绪、态度的表达,因此,价值好坏可以被理解,较难被证明。
生活中,事实和价值常常交织在一起,对事实的研究总或隐或现地承载着价值。最优秀的研究者往往是那些对自己的观点抱有执着热情的人。完全不偏不倚的冷静,似乎并不存在。但是,我们仍有必要区分两类判断,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作为事实判断强行要求他人接受,无疑会违背他人意志。强势群体把价值判断作为事实判断强加给别人,肯定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养成多元、开放、变动、创造的综合思维和认知模式,将有助于我们与世界更好地相处。本文在此背景下讨论高考作文中如何分析不同观点后的价值判断,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材料,借助辩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价值观冲突是产生矛盾观点的原因
1.价值判断的冲突
对某个论题持有不同甚至矛盾的看法,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常态。理清各方观点后面的价值观念,针对事实,综合考虑多方诉求,有时候确实能消弭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在审辨思维的指导下,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然而,并非摆出事实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基于各方价值观、审美爱好和个人兴趣等造成的价值判断的差异,不是所有的观点冲突都能相融。
如,一个规矩严格、等级清晰且为每个员工提供了向上通道的大公司,与一个自由随性、结合松散、容纳三五同好的同仁小公司相比,哪个更宝贵?
再如,一个打烧饼的小摊贩喜欢吹笛子,他每天用最好的材料认真打烧饼,但是售卖两小时后必收摊,除去准备材料和出摊时间,剩下的空闲他要吹笛子。另一家夫妻豆腐店,夫妻俩成天打豆腐,卖豆腐,无日无夜无假无休。五年后,打烧饼的还守着烧饼炉,闲了,眉清目秀地在那里吹笛子,笛声悠扬深远;豆腐店夫妻俩还是起早贪黑,面目模糊,不过,门面扩张了两倍。——谁的生活更有意义?
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念进行辩论,很难取得一致。事实是清晰的,引起分歧的是每個人牢固的价值观念。
对下面的问题展开争论,价值冲突显而易见。
甲:任课教师应该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无论是否提供补习,这些学生都会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习惯。我们当然可以要求他们改掉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习惯,但是我们也可以使他们铭记,如果不认真听讲,他们可能会留下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毛病,遗祸终身。虽然教师补习也不一定能提高他们的成绩,但是对促进这批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是有用的。因此,任课教师的补习大有必要。
乙:我反对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补习。上课认真听讲是学生的本分,如果任课教师为他们课后补习,等于是为他们的上课不守纪律的行为提供了后援和保障,这是与学生守则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如此一来,这些学生的坏习惯会越来越严重。而且课后补习还会加重教师负担,关于是否支付教师报酬的问题,可能还会引发新的争议。
在这段对话中,说话双方就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课外补习,发表了充满自信的就事论事的看法。然而,甲乙双方借口发表了一些未经证实且值得商榷的事实陈述,他们都将未经证实的猜测当做公认的事实。实际上,造成基础薄弱的原因很多,上课不认真听讲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可是甲乙双方的论辩完全站在这个虚拟的唯一条件上展开,这是对事实判断的误差。论证者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见(“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为充分证实的事实(等同于“学习基础薄弱”,或被看作造成基础薄弱的唯一原因),而不是作为可能性或仅有可能的事实提出来。论证过程常用有待论证的原因、推测、统计——有时甚至用假设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我们听诡辩者争论一个问题时,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形。逻辑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制造假设事实”。这是论辩中强有力的、常用的设圈套的手法。
另外,在价值判断上,双方也有明显的歧异。
甲更关心改善学生的成绩,而不太关心彻底纠正这些学生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的坏习惯。
乙更关心依照规范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而对学习结果的关注则要淡漠一些。
2.分析价值判断冲突的原因
生活的复杂在于,事实不难判别,价值观念的冲突则很难融合。如果我们总是设想以简单的方式处理矛盾复杂的问题,最后不免捉襟见肘,暴露逻辑认知上的障碍。如以下三个作文题:
题一: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题三: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第一个题目让你思考“一切”到底是“会”还是“不会”过去。生活中的事实,肯定有“会”过去的,也有“不会”过去的,话题展示了这种困境,我们的答案不能执其一端,只回答“会”或“不会”。不同的价值判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针对完全矛盾的判断,命题者希望我们有自己的态度,至少要解释不同价值观左右下的观点歧异的原因,而不是做“我选A(或B)”式的判断。
第二个题目暗示了面对现实时人心之中的“坚硬”和“柔软”的矛盾,我们不能简单论证“我要做一个内心坚硬(柔软)的人”,而要思考持“坚硬”(或“柔软”)态度的人出自何种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一句话,不是对呈现的事实进行确认,而是对事实后面的价值观进行分析。
第三个题目让你回答从与异质对象的对比中认识到原本以为熟悉的东西,从而获得更深切的认识。不能简单地认为本题是让我们了解“中国味”这个事实,而是告诉我们面对不同质地的文化,应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能做到视野开阔,进而才有可能去理解不同文化,传承自己的文化。
这些试题都在展示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冲突,我们在思考这些矛盾的话题时,要撇开简单的生活现象(事实),去深入思考背后的观念,即价值判断的不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问题引向深入。
三、如何面对矛盾的观点
上文分析了矛盾冲突的原因在于观念而不在事实,那么面对这些冲突,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思考:公平与效率,谁更重要?并进而讨论如何回答这类矛盾的问题。
观点1:发达国家重视公平,更重视公平就业的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
事实依据:前十几年,我国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猛增,中高收入阶层数量迅速减少,导致经济疲软。发达国家的GDP数据提高,主要是由消费构成的,我国GDP主要是依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支撑的。经济发展由每个公民手中的盈余组成的社会财富盈余决定,如果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公平放在首位,只要再有三到五年时间,中国公民手中的社会财富盈余将会充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后政府收入增加会高,企业主产品热销会高,工人农民收入增加会高,所以,公平第一。
观点2:发展经济,提高国力,效率应放在第一位。
事实依据: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能脱离中国目前和将来一个阶段中人口多、土地少、农民多,人均GDP水平还很低这样的国情和国力。讲公平就会不可避免地牺牲效率,最终导致的结果将会是大家都贫穷。割裂收入与贡献的联系,使经营生产无动力,使劳动群众无积极性,这必然限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冲突:观点1强调公平的重要性(社会的不公比不富更能破坏人们的幸福感)。观点2强调效率的重要性(对抗平均主义,提高社会总财富)。
面对矛盾观点的思考路径:表达自己观点的三种思路:一是肯定公平的重要性,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二是肯定效率的重要性,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三是肯定公平和效率都重要,强调将二者结合起来(如何结合是问题的核心)。
前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都有相应的价值系统在支撑;但无论是强调公平优先还是效率,都不能克服随之而来的弊端。因此,理论上最好的思路应该是强调公平和效率的结合。
如何协调不同的价值判断,如何在矛盾的观点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写作这类议论文最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要把这个问题论述清楚,需要分析事实后面的价值判断。
观点1认为公平更重要,其价值标准侧重对每个个体权利的关注(虽然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强调的是每个个体在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平。
观点2认为效率更重要,其价值标准侧重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关注(虽然也关注个体的权利,从先富带动后富的角度思考问题),强调的是在市场领域讲究效率。
清楚了双方观点后面的价值标准,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也更有可能弥合矛盾,即我们通常说的辩证思考。
区分了场合、背景,察看了观点后面的价值判断,我们可以将公平和效率结合起来,即:
在社会公共领域讲究公平,在市场经济领域讲究效率。这样,公平和效率本来处于矛盾冲突的双方,就能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了。
我们得出的思考路徑是:
从思维逻辑上,找出观点矛盾双方的价值标准,察看建立这个价值判断的场合、背景,分析矛盾双方所持观点的原因及倾向;
从语言表达上,在观点前面加上表达场合、背景的限制词,在此基础上,弥合矛盾,找到协调各方观点的路径。
为了验证这个路径,我们再看一道作文题:
作文题: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根据以上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考路径:材料提供了“科技促进/减弱情感”这对矛盾的观点,按照上面说的思考模式,我们可以有三种回答模式:1.肯定科技促进了情感发展;2.肯定科技减弱了情感发展;3.重新思考科技和情感的关系,在“促进/削弱”前面加上限制词,界定场合、背景。
我们主要讨论第三种思考模式。先察看两种观点背后的价值标准。
观点1:科技促进了情感发展。
价值标准:看重情感的舒适度和表达的自由。
理由:对代表科技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持正面评价,因为这些科技能让人随时随地联系,能满足人的情感本能,让人情感心理舒适;对科技带来的交通便捷也持正面评价,因为昔日以夸张想象表达的渴望,科技使其变成了现实。
观点2:科技削弱了情感表达。
价值标准:看重情感的独特性和深沉性。
理由:对代表科技的表情符号持负面评价,觉得这类模式化的符号使得情感失去了个性;对科技带来的交通便捷也持负面评价,因为行旅便捷使沉重的离别变得轻飘飘了。
针对一件事实,出现了两种对立观点,矛盾处显示了双方不同的价值标准。所以,我们要理解、分析各自的价值标准,而不能只对表面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据此审察观点1,从注重情感的舒适度和情感表达自由的角度看,科技促进了情感的发展。尽管表情符号可能导致程式化,但有情人之间的随时联系不一定就是符号;即使是符号,也在不断开发受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小清新的表情符号,一样能让人感动、欣喜、悦纳。“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便捷交通使远行和离别不那么摧肝裂胆,情感浓烈的人通过科技,克服了远距离给情感带来的伤害。
据此审察观点2,从看重情感的独特性和深沉性的角度看,科技的确使人能随时满足情感方面的渴求,可是渴求随时随地被满足,也可能会对情感造成伤害,因为情感需要积蓄,需要适度的阻碍,唾手可得的欲望本身就会破坏欲望。对感情有高要求和洁癖的人更看重个性化的表达,表情符号会败坏这些人的情感胃口。
知道各自的价值判断,才能更好地理解各方所持的观点,才能对各自观点做出理性的评价,也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判断。
[作者通联:上海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