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把教改简单流于形式上的转变,而应深层次地思考如何在教改理念的指导下,更加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 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整合内容、设计新颖,是提高质量的前提。
1、注重整合课程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如何實施呢?我认为,数学新教材内容相对较散,首先在备课时必须将内容有序整合,体现数学的逻辑性;二是加强新旧教材对比,适当地将旧教材中的经典例题、习题及相关知识点与新教材有机融合,增加课堂的密度;三是利用好课堂中动态的课程资源,但老师必须抛开预设的圈套,让课堂走向开放,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倍数关系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问题,条件是这样的——教室里扫地的学生有7人,擦桌子的是扫地的3倍,当有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时,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我因势利导,使学生明确该问题并没有错,要求该问题必须先求擦桌子的人数,既达到了目标,又延伸了知识。四是让数学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有亲切感,真实感。比如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2、注重设计新颖。我在实践中发现:一堂课成功与否、效率的高低与设计是否新颖关系非常密切。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创新教学设计:(1)设计要紧扣课标新理念、要关注教改新前沿;(2)知识点的呈现和训练题的设计要有新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3)各环节的设计,尤其是“探究新知”的教学模式要有创意,要在“探究”上做文章,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运用“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运用结论”的教学模式,既打破了传统的“给出面积公式直接运用”的教学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参与、点拨到位,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角色,想办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提高自己“导”的艺术和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提高质量的关口。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
(1)让“爱意”充满课堂。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和积极地评价中,学生往往能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让“情境”进入课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生活在一把尺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这时,教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我们可以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可以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刺激,体验和理解教学;可以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练测反馈、补救及时,是提高质量的保证。
1、练习和检测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我在实践中较注重习题的设计,让习题走进生活,体现习题呈现方式的新颖性和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是增加训练的密度,低年级课本上的练习尽量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三是注重讲练结合和练习的梯度,尤其是让学困生“吃得到”;四是注重学生书写习惯和解题格式的指导,力争做到“考试不吃亏”;五是注重反馈,我善于抓住学生训练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案例,在评讲中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对症下药,使讲评更有针对性。
2、补救要及时。一是注重纠错到位,在学生尝试自改和老师讲评后,我督促学生及时纠错,突出批改的价值和学习的效果;二是对学困生开一些“小灶”,尽量缩小两极分化,提高整体质量。
当然,在数学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也遇到了诸多困惑,如低年级合作学习效果不佳、课堂资源利用不足、对“组织者”认识不够、教学辅助用具匮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我将乘这次课改研讨之风,深入践行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找对策,创新教法提技艺,更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整合内容、设计新颖,是提高质量的前提。
1、注重整合课程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如何實施呢?我认为,数学新教材内容相对较散,首先在备课时必须将内容有序整合,体现数学的逻辑性;二是加强新旧教材对比,适当地将旧教材中的经典例题、习题及相关知识点与新教材有机融合,增加课堂的密度;三是利用好课堂中动态的课程资源,但老师必须抛开预设的圈套,让课堂走向开放,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倍数关系应用题》时,我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问题,条件是这样的——教室里扫地的学生有7人,擦桌子的是扫地的3倍,当有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时,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我因势利导,使学生明确该问题并没有错,要求该问题必须先求擦桌子的人数,既达到了目标,又延伸了知识。四是让数学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这样学生学起来比较有亲切感,真实感。比如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2、注重设计新颖。我在实践中发现:一堂课成功与否、效率的高低与设计是否新颖关系非常密切。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创新教学设计:(1)设计要紧扣课标新理念、要关注教改新前沿;(2)知识点的呈现和训练题的设计要有新意,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3)各环节的设计,尤其是“探究新知”的教学模式要有创意,要在“探究”上做文章,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运用“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运用结论”的教学模式,既打破了传统的“给出面积公式直接运用”的教学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引导参与、点拨到位,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角色,想办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提高自己“导”的艺术和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提高质量的关口。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
(1)让“爱意”充满课堂。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和积极地评价中,学生往往能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让“情境”进入课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创设如下故事情境:(录音播放)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生活在一把尺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这时,教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你们会怎么说,学生情绪非常高涨,结合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教师创设故事情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学内容赋予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凸现毫米与厘米的本质联系,又使学生在其中受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理的熏陶。我们可以创设导入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机;可以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刺激,体验和理解教学;可以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练测反馈、补救及时,是提高质量的保证。
1、练习和检测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我在实践中较注重习题的设计,让习题走进生活,体现习题呈现方式的新颖性和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是增加训练的密度,低年级课本上的练习尽量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三是注重讲练结合和练习的梯度,尤其是让学困生“吃得到”;四是注重学生书写习惯和解题格式的指导,力争做到“考试不吃亏”;五是注重反馈,我善于抓住学生训练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案例,在评讲中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对症下药,使讲评更有针对性。
2、补救要及时。一是注重纠错到位,在学生尝试自改和老师讲评后,我督促学生及时纠错,突出批改的价值和学习的效果;二是对学困生开一些“小灶”,尽量缩小两极分化,提高整体质量。
当然,在数学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也遇到了诸多困惑,如低年级合作学习效果不佳、课堂资源利用不足、对“组织者”认识不够、教学辅助用具匮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我将乘这次课改研讨之风,深入践行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找对策,创新教法提技艺,更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