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志镗1928年5月20日生于上海,4岁时被送回母亲老家浙江黄岩县城,跟随外祖父母生活。年幼的他从此把黄岩作为自己的故乡,而非祖籍温州永嘉。
1939年黄志镗读完小学,正值日军侵略活动加剧,县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虽没有遭日军攻占,但已经历了数次轰炸。在这种情况下,县立中学初中部4个班于1938年9月迁至黄岩西乡灵石书院。灵石得名于东晋年间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灵石书院藏于群山深处,可以有效地躲避空袭。最显眼的是大雄宝殿前的一座灵石寺塔。休学半年的黄志镗于1940年升入初中,进入县立中学初中部春季一年级读书,1944年进入高中部春季一年级。
上海沦陷后,一些高校的教师流亡到黄岩,充实了黄岩中学的教师队伍。其中一位是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交通大学讲师的袁积诚先生,他担任了初高中化学和高中矿物课教师。袁积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化学功底十分深厚,对教材更是倒背如流,尤其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教会学生很多实验。有袁积诚这样的老师来任教,那几届黄岩中学的学生是非常幸运的。黄志镗说:“袁积诚先生对我影响最大,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影响。”高中二年级开设化学课,就是从那时起,黄志镗对化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甚至已“醉身于化学之中”。当时他非但阅读了可以到手的有关化学的书籍,而且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尽量做些实验,以电灯泡来代替烧瓶,到南货铺中搜罗药品。黄志镗认为:“如果说我对化学的研究有成就的话,应该说是那时袁先生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结束,这批名师返回上海,读完高二的黄志镗也到上海投奔母亲。母亲托人替他在上海的银行找到一份练习生的差事,这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工作。可是已经痴迷化学的他不顾母亲的反对,通过一位同乡的关系,到化学试剂厂当了学徒。后来一名同学给他弄到一张高中毕业证书,黄志镗即准备直接投考同济大学。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化学系,并最终被录取。
1939年黄志镗读完小学,正值日军侵略活动加剧,县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虽没有遭日军攻占,但已经历了数次轰炸。在这种情况下,县立中学初中部4个班于1938年9月迁至黄岩西乡灵石书院。灵石得名于东晋年间从天而降的一块陨石。灵石书院藏于群山深处,可以有效地躲避空袭。最显眼的是大雄宝殿前的一座灵石寺塔。休学半年的黄志镗于1940年升入初中,进入县立中学初中部春季一年级读书,1944年进入高中部春季一年级。
上海沦陷后,一些高校的教师流亡到黄岩,充实了黄岩中学的教师队伍。其中一位是曾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交通大学讲师的袁积诚先生,他担任了初高中化学和高中矿物课教师。袁积诚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化学功底十分深厚,对教材更是倒背如流,尤其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教会学生很多实验。有袁积诚这样的老师来任教,那几届黄岩中学的学生是非常幸运的。黄志镗说:“袁积诚先生对我影响最大,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影响。”高中二年级开设化学课,就是从那时起,黄志镗对化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甚至已“醉身于化学之中”。当时他非但阅读了可以到手的有关化学的书籍,而且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尽量做些实验,以电灯泡来代替烧瓶,到南货铺中搜罗药品。黄志镗认为:“如果说我对化学的研究有成就的话,应该说是那时袁先生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结束,这批名师返回上海,读完高二的黄志镗也到上海投奔母亲。母亲托人替他在上海的银行找到一份练习生的差事,这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工作。可是已经痴迷化学的他不顾母亲的反对,通过一位同乡的关系,到化学试剂厂当了学徒。后来一名同学给他弄到一张高中毕业证书,黄志镗即准备直接投考同济大学。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化学系,并最终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