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政治课堂变得越来越精彩。但笔者同时也深感忧虑,有些教师滥用、乱用、错用互动教学,从而使教学互动被异化并走进了误区,越来越背离新课程教学互动的本义和真义。
关键词:互动教学;思考;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90-01
笔者近期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对一些教师的互动教学深感忧虑,这样“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实效如何?本文结合三节政治课的教学互动片断,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课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高一《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民主选举”时,上课伊始,就问学生,同学们参加过选举吗?学生答:没有。师又说,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都要进行民主选举,既然大家没有参加过选举,我们现在就来搞一次民主选举,选举我们班的班长,来体验一下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过程。于是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进行了模拟选举班长活动,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内容,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是毫无教学引导价值。
反思:有形式而无内容——故弄玄虚的互动
有句话说得好:“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教什么”定位准确,才能确保做的是“正确的事”,然后才能谈到“把事情做正确”,即“怎么教”。应该说,案例中“模拟选举班长”的互动形式,严重地脱离了教学目标,一是教材所讲的民主选举,指的是选举人大代表,而不是他们进行的班级的班长选举。二是本课需要重点让学生明白我国的选举方式,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等,但这些学生到下课时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怎能让他们联系实际?显然,这位教师理解的课堂教学互动的本义,只是一味地强调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实质,为互动而互动,不注重互动的有效性。
课例二:
在《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堂探究:近期,360与QQ之争,是全国几亿网民甚至工业信息部都很关注的事件,对于360与QQ之争,你支持谁?理由是什么(或者说你认为谁是新事物)?于是,学生对此产生了辩论,有的说支持360,因为它比QQ成名要晚,而且敢于向强大的QQ提出挑战,维护了网民的利益。也有的说支持QQ,理由是QQ在全国有7亿多注册用户,说明它得到了人们支持,它能在香港联交所公开上市,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整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辩论不休。最后教师也没有做出裁决,而是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辩论的小结并导入下一课内容:360与QQ,你支持谁,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或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对于360与QQ谁是新事物,我们今天难以下结论。
反思:重认知忽视情感——孤立片面的互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注重过程和方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情感、态度、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把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教学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既要包括认知互动,也要包括情感互动。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中,不少教师迫于应试需要,重认知互动,轻情感互动。正如课例二中的那位教师,试图通过“ 360与QQ之争,学生支持谁”的辩论来学习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这一知识,他只是注重了认知教学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为,无论是QQ还是360公司,它们都是胁迫用户,为了公司的小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广大用户的利益;两者是大恶与小恶的区别,它们都是不正当竞争,这是中国互联网的悲剧之处。以此为例,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见,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交流、灵感的碰撞,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完善、情感满足、道德高尚的过程。
课例三:
在教学《政治生活》第六课“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课时,任教老师让学生探究“当前存在腐败问题,还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把自己所闻所见,只要有关腐败问题的全搬出来,整堂课,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共产党领导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令人遗憾的是,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却是不予理睬,继续按照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下去。
反思:要预设抛弃生成——机械教条的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正如课例三中的情形,教师理应抓住学生“我国应借鉴国外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这一生成性资源,结合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如何正确地看待目前我国出现的腐败现象等,进而得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结论,从而给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精彩,然而这位教师却死守着自己的教案思路和预设的互动,对互动中生成的资源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关键词:互动教学;思考;政治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90-01
笔者近期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对一些教师的互动教学深感忧虑,这样“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其教学实效如何?本文结合三节政治课的教学互动片断,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课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高一《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民主选举”时,上课伊始,就问学生,同学们参加过选举吗?学生答:没有。师又说,其实,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都要进行民主选举,既然大家没有参加过选举,我们现在就来搞一次民主选举,选举我们班的班长,来体验一下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过程。于是就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进行了模拟选举班长活动,整堂课都是一些与课本知识无关的内容,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是毫无教学引导价值。
反思:有形式而无内容——故弄玄虚的互动
有句话说得好:“做正确的事永远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教什么”定位准确,才能确保做的是“正确的事”,然后才能谈到“把事情做正确”,即“怎么教”。应该说,案例中“模拟选举班长”的互动形式,严重地脱离了教学目标,一是教材所讲的民主选举,指的是选举人大代表,而不是他们进行的班级的班长选举。二是本课需要重点让学生明白我国的选举方式,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等,但这些学生到下课时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怎能让他们联系实际?显然,这位教师理解的课堂教学互动的本义,只是一味地强调互动的形式,而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实质,为互动而互动,不注重互动的有效性。
课例二:
在《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课堂探究:近期,360与QQ之争,是全国几亿网民甚至工业信息部都很关注的事件,对于360与QQ之争,你支持谁?理由是什么(或者说你认为谁是新事物)?于是,学生对此产生了辩论,有的说支持360,因为它比QQ成名要晚,而且敢于向强大的QQ提出挑战,维护了网民的利益。也有的说支持QQ,理由是QQ在全国有7亿多注册用户,说明它得到了人们支持,它能在香港联交所公开上市,说明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整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学生辩论不休。最后教师也没有做出裁决,而是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作为辩论的小结并导入下一课内容:360与QQ,你支持谁,同学们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判定一个事物究竟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是形式的新或旧,不是出现时间的先后,也不是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对于360与QQ谁是新事物,我们今天难以下结论。
反思:重认知忽视情感——孤立片面的互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注重过程和方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情感、态度、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把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教学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既要包括认知互动,也要包括情感互动。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互动中,不少教师迫于应试需要,重认知互动,轻情感互动。正如课例二中的那位教师,试图通过“ 360与QQ之争,学生支持谁”的辩论来学习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这一知识,他只是注重了认知教学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为,无论是QQ还是360公司,它们都是胁迫用户,为了公司的小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广大用户的利益;两者是大恶与小恶的区别,它们都是不正当竞争,这是中国互联网的悲剧之处。以此为例,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见,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交流、灵感的碰撞,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完善、情感满足、道德高尚的过程。
课例三:
在教学《政治生活》第六课“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课时,任教老师让学生探究“当前存在腐败问题,还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把自己所闻所见,只要有关腐败问题的全搬出来,整堂课,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共产党领导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令人遗憾的是,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却是不予理睬,继续按照自己的课堂预设进行下去。
反思:要预设抛弃生成——机械教条的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正如课例三中的情形,教师理应抓住学生“我国应借鉴国外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这一生成性资源,结合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如何正确地看待目前我国出现的腐败现象等,进而得出“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结论,从而给课堂教学增添几分精彩,然而这位教师却死守着自己的教案思路和预设的互动,对互动中生成的资源视而不见、不予理睬,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