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开启“学的课堂”的钥匙,推行预习导学,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就是把语文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课前抢跑,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兴趣十足,学生带着收获进课堂,效率很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参与者、体验者和收获者。
【关键词】预习导学;个性化;本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的现状,就得从语文老师改变开始,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以积极姿态去迎接,并且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场教育热潮中去,在打造“学的课堂”中,倡导有效语文是主旋律,从“课改”到“课变”是本质,从“低效”到“有效”是归宿,有“语文味”和“学生味”才是学课堂的特质。
作为学生在正式课堂学习阶段预热准备活动的前提,预习导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形式,其更主要是作为一个学习过程而存在的,学习导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热身作用与意义相对比较明显。在整个预习导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的思考与理解,对课堂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学前探路,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初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解读与预习理解过程。这种高效的课堂教学之前的预习活动,除开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自学习惯的培养大有裨益,更是有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便捷途径,让学生在接受教师课堂教学之前对整个课堂内容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课堂教学的要点与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这一措施还能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科学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导学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让学生在个性化与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中构建出符合自己的一种提前的学习任务的状态,并且不断使之形成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习惯状态。学的课堂就是生本课堂,从预习导学入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来进行操作和实施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个人的见解。
一、学会“圈”点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识字是有要求的,初中生一般要在3500字。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首先要解决生字词的认识和积累,那就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把生字用红笔圈起来。读完课文之后再对照同步导学和书下注解,没有注解的再查字(词)典,弄清字形、读音、字义。最好有一个专用本,把这些生字记下来。早读课时拿出来读,同时也可以以后复习的时候备用。
二、抓住“找”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明确课文预习要求,明确课文体裁,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或者能揭示主旨的句子,以及能点明课文顺序的词语。例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学生可以参考八年级所学的《阿里山纪行》一文的学习体验,抓住游记散文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确了本文是按照实践的转移和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情节的,那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词语。这样预习,学生上课就能有话可说,都能参与进来,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于“画”点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的课文预习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自认为感触比较多或者语句比较精彩的短落做出特殊标记,在预习过程中仔细体会其中的语言精妙或精彩立意。当然,对于自己难以理解或者疑问较多的地方,也应该重点记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及时结合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或将疑难问题在课后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得到及时的解答。
四、突出“评”点
在画下来的语句旁边,用红笔进行评点,写出学生自己个性化的感受,那些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也要把问题写在旁边,等待老师解决。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比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时,课前发放陶渊明的《饮酒》,让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批注和自我解读,从学生的讲义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五、用好“摘”点
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积累。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学生会遇到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或一些有哲理思想的句子,如果能让学生准备一个用专门的摘抄本,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把它摘抄下来,课后多读,多积累这些语句,这对学生的写作会大有帮助,如笔者在教学写景作文《秋晨》时,学生就可以借助自己积累的语句,并加以运用,那么文笔的效果就不一样,当然这不是等于去抄袭,而是把名家名句的精髓吸取。学生在经常阅读这些优美的句子,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感。
六、源于“思”点
语文学习,不单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还应是对文本的认知、思考以及感悟的过程,当学生预习完一篇课文后,还要学会善想,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想想读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比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当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学生已初步有了对文本解读的思想困惑,教师更应在恰当时期引导学生去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把学与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更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与积累的过程,我们老师在忙于教学时,不要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好习惯受益终身,好习惯成就人生。在“学的课堂”打造中,学生永远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语文教师,语文老师就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预习导学入手,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是很重要的,如能做到这一细节,那么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智力的開发是十分有益的,这必将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初中“学的课堂”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姜亚南.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索[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夏静.试说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12).
(编辑:郭恒)
【关键词】预习导学;个性化;本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的现状,就得从语文老师改变开始,语文教师和语文课堂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以积极姿态去迎接,并且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场教育热潮中去,在打造“学的课堂”中,倡导有效语文是主旋律,从“课改”到“课变”是本质,从“低效”到“有效”是归宿,有“语文味”和“学生味”才是学课堂的特质。
作为学生在正式课堂学习阶段预热准备活动的前提,预习导学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形式,其更主要是作为一个学习过程而存在的,学习导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热身作用与意义相对比较明显。在整个预习导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的思考与理解,对课堂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学前探路,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初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解读与预习理解过程。这种高效的课堂教学之前的预习活动,除开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自学习惯的培养大有裨益,更是有效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便捷途径,让学生在接受教师课堂教学之前对整个课堂内容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课堂教学的要点与重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这一措施还能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科学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众所周知,课前预习导学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让学生在个性化与自主化的学习过程中构建出符合自己的一种提前的学习任务的状态,并且不断使之形成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习惯状态。学的课堂就是生本课堂,从预习导学入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来进行操作和实施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个人的见解。
一、学会“圈”点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识字是有要求的,初中生一般要在3500字。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首先要解决生字词的认识和积累,那就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把生字用红笔圈起来。读完课文之后再对照同步导学和书下注解,没有注解的再查字(词)典,弄清字形、读音、字义。最好有一个专用本,把这些生字记下来。早读课时拿出来读,同时也可以以后复习的时候备用。
二、抓住“找”点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明确课文预习要求,明确课文体裁,找出课文的中心句,或者能揭示主旨的句子,以及能点明课文顺序的词语。例如,在学习《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学生可以参考八年级所学的《阿里山纪行》一文的学习体验,抓住游记散文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确了本文是按照实践的转移和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情节的,那么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要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词语。这样预习,学生上课就能有话可说,都能参与进来,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于“画”点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的课文预习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自认为感触比较多或者语句比较精彩的短落做出特殊标记,在预习过程中仔细体会其中的语言精妙或精彩立意。当然,对于自己难以理解或者疑问较多的地方,也应该重点记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及时结合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或将疑难问题在课后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得到及时的解答。
四、突出“评”点
在画下来的语句旁边,用红笔进行评点,写出学生自己个性化的感受,那些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也要把问题写在旁边,等待老师解决。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比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时,课前发放陶渊明的《饮酒》,让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批注和自我解读,从学生的讲义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五、用好“摘”点
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对文本的解读与积累。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学生会遇到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或一些有哲理思想的句子,如果能让学生准备一个用专门的摘抄本,在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把它摘抄下来,课后多读,多积累这些语句,这对学生的写作会大有帮助,如笔者在教学写景作文《秋晨》时,学生就可以借助自己积累的语句,并加以运用,那么文笔的效果就不一样,当然这不是等于去抄袭,而是把名家名句的精髓吸取。学生在经常阅读这些优美的句子,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感。
六、源于“思”点
语文学习,不单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还应是对文本的认知、思考以及感悟的过程,当学生预习完一篇课文后,还要学会善想,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想想读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比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时,当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前,学生已初步有了对文本解读的思想困惑,教师更应在恰当时期引导学生去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把学与想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更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与积累的过程,我们老师在忙于教学时,不要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好习惯受益终身,好习惯成就人生。在“学的课堂”打造中,学生永远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语文教师,语文老师就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预习导学入手,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是很重要的,如能做到这一细节,那么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对智力的開发是十分有益的,这必将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初中“学的课堂”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姜亚南.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索[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夏静.试说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5(12).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