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因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民间美术 教育资源 继承保护 传承发扬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宝库,体现着民族的气魄和精神。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并且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上的民间美术不仅表现了本民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审美理想,而且经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润,已经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利用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偏颇,导致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的失落。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源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
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着民间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下,已造成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令人感慨的是,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市场。这正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民间美术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活动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着人们的审美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国家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普遍存在。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当前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逐渐衰微消亡中的民间艺术来说,无疑是必需的,它将对民间艺术的延续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
二、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美术教育
1.利用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大环境。
随着我国对民间艺术保护意识的增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培育了良好的人文大环境。第一,国家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专门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心。第二,2000年教育部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20%。”这个规定为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教育部在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这对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学校美术教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第四,民间美术渐渐走进了主流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者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精神结构,使民间美术多元化、全方位地发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态势。
2.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本土美术教材。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对本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完整地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统筹地安排教学大纲与内容。现阶段教育部门虽没有一本完整的民间美术教材,但随着民间美术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将会出现民间美术教材。我国已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出编写美术教材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3.在优势教育环境中优先开展民间美术教育。
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艺术浓厚的地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将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成为可能。另外,拥有民族民间艺术的地区,也为其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平台。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所需要的,也会以宽容心来对待艺术,认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同样具有价值,不会厚此薄彼,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
4.民间美术的新生命力。
当前,民间美术只有通过转化角度与通道,才能获得新生的可能。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在这里,民间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美术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激发者和信息的呈现者,教师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对民间美术整体、辩证、动态的综合把握,应具备一定的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知识,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述相关问题。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融合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广播、多媒体、互联网等)来推广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造型艺术,2003(6):2-4.
[2]张伟.现代化浪潮下的年画走向[J].美术观察,2005(2):11-12.
[3]董春雷.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文艺研究,2005(5):146.
关键词: 民间美术 教育资源 继承保护 传承发扬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宝库,体现着民族的气魄和精神。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并且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上的民间美术不仅表现了本民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审美理想,而且经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润,已经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征。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利用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偏颇,导致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的失落。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源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2.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
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着民间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下,已造成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令人感慨的是,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市场。这正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民间美术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活动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着人们的审美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国家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普遍存在。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当前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逐渐衰微消亡中的民间艺术来说,无疑是必需的,它将对民间艺术的延续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
二、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美术教育
1.利用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大环境。
随着我国对民间艺术保护意识的增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培育了良好的人文大环境。第一,国家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专门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心。第二,2000年教育部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20%。”这个规定为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教育部在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这对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学校美术教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第四,民间美术渐渐走进了主流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者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精神结构,使民间美术多元化、全方位地发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态势。
2.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本土美术教材。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对本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完整地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统筹地安排教学大纲与内容。现阶段教育部门虽没有一本完整的民间美术教材,但随着民间美术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将会出现民间美术教材。我国已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出编写美术教材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3.在优势教育环境中优先开展民间美术教育。
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艺术浓厚的地区。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合理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将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成为可能。另外,拥有民族民间艺术的地区,也为其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平台。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所需要的,也会以宽容心来对待艺术,认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同样具有价值,不会厚此薄彼,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
4.民间美术的新生命力。
当前,民间美术只有通过转化角度与通道,才能获得新生的可能。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在这里,民间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美术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激发者和信息的呈现者,教师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对民间美术整体、辩证、动态的综合把握,应具备一定的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知识,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述相关问题。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融合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广播、多媒体、互联网等)来推广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造型艺术,2003(6):2-4.
[2]张伟.现代化浪潮下的年画走向[J].美术观察,2005(2):11-12.
[3]董春雷.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J].文艺研究,2005(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