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中国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加强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风险控制,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一、运行状况
资产负债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62%;负债总额58.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2%。,本外币存款余额47.84万亿元,增长19.3%;本外币贷款余额32.01万亿元,增长17.9%。
行业竞争性进一步加强。2008年,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随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资产占比继续扩大。其中,政策性银行资产占比9.05%,比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占比14.12%,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占比6.60%,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占比11.4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比51.01%,比上年下降2.24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整体提升。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截至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02亿元,同比减少7082亿元,不良贷款率2.4%,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其中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募集资金724亿元,比上年增加92.3%。截至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标准的商业银行有204家,同比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同比提高20.9个百分点。
盈利水平大幅增长。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主要商业银行(含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净利润4383.6亿元,增长44.7%。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7.09%和1.00%。
监管有效性不断加强。2008年,银行业监管部门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高度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变化情况,防范不良贷款反弹;加快金融风险处置和创新业务风险管控,防范金融突发事件;不断加强国际监管沟通和跨部门监管合作。及时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和要求银行建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了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十项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增长。
二、改革进展和成效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及应对危机能力,及时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维护了银行业稳定。
(一)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2008年,按照国家金融业改革总体部署,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10月2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10月29日,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与财政部各持有农业银行50%的股份。农业银行先后完成了资产评估、土地确权和不良资产剥离等工作;同时,不断扩大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2009年1月9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股权董事、监事按法定程序产生,“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初步设立;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初步完成。2008年初,国家开发银行(简称开发银行)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方案明确了财务重组中有关外汇资本金汇兑损失的处理、共管基金、风险准备等问题;明确了国有股权管理方案,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发起人分别占51.3%和48.7%的股份。12月1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并按照公司法程序要求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高管等。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简称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没,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专题研究推进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问题。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政策性银行改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提出首先推进开发银行改革,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也要进行内部改革,增强资本实力,为进行全面改革创造条件;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改革政策性金融业务运行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财政给予必要的贴息等风险补偿。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工作。目前,开发银行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已于2008年12月16日挂牌成立股份公司。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全面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最新变化,稳步推进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和中信保的改革。通过改革,不断强化其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能,动态调整其业务范围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规模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明确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的外部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促进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由从紧及时调整为适度宽松。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不断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取得明显成效。
及时调整贷款投放。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及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信贷管理和信贷结构调整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从紧货币政策的要求,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贷款投放进度;下半年及时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第四季度,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投放。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增加1.43万亿元,有力地配合了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实施。
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加强。一是农业银行制定并实施了服务“三农”的总体方案,开展面向“三农”试点工作,探索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突破口、以县域事业部为组织保障的服务“三农”模式,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 330亿元,同比增加135l亿元。二是农村信用裢支农主力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截至年底,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万亿元,占比为46%;农户贷款余额1.33万亿元,占比为36%。三是不断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拓展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领域。截至年底,共核准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l家,贷款公司6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
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能力有所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扶优限劣,不断创新信贷方式,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少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熏点和未来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贷款逐步增加。截至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lO.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二是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盼专门化金融服务。一些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别于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2008年,一些银行已设立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
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丽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灾害,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抗灾救灾和灾詹重建。一是及时恢复营业,合理布局基层网点,扩大灾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落实国家灾后重建政策,对灾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加大对灾区重点基础设施、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等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支持灾区住房开发建设。加大对因灾损毁住宅重建和修复及灾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倍贷支持力度,发放农民自建住房贷款,帮助农民自建和修复因灾损毁住房。四是加强受灾地区信用环境建设,保护灾区客户合法权益,及时核销符合规定的不良贷款,对因灾无法按时偿还的贷款,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不影响借款人继续获得灾区其他信贷支持。
(三)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应对网际金融危机过程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遭受了一定损失。但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境外投资总最不大,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较小,投资损失金额有限,整体风险可控。同时,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一是密切监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动态,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应对危机工作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范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二是积极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加强境外投资管理,积极调整优化境外资产结构,降低外币资产组合风险,及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与区域协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四是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改进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强化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功能监管和审慎监管,科学调整并稳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做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和时间框架,监管部门将从2010年开始受理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申请。2008年,监管部门发布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等一系列监管指引,推进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进程,基本建立了涵盖银行业主要风险领域的审慎监管法规体系。同时,各主要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建立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开发或引进新的风险计量模型和技术,完善风险评估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积极使用已经开发的风险计量工具开展压力测试,提升应对负面冲击的能力。
(四)局部风险得到及时处理
2008年,有关部门加强了信息沟通与政策协凋,及时处置银行业局部风险。
缓解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母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少数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协调解决了个别外资银行的融资问题。同时:建立了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监管协作机制,以加强审慎监管,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还设立了短期招标工具(TAF),通过招标力式向符合条件的境内金融机构(包括外资法人银行)发放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质押贷款,创新了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式。
平稳处置其他中小银行风险。2008年,部分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处置有序进行。经有关各方努力,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基本得到化解,尚未撤销的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减少到12家,部分高风险信托公司和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得到及时处嚣,少数历史遗留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工作进展顺利,湖南湘西州等个别地区因非法集资引发的银行挤兑事件快速平息。
三、稳健性评估
2008年,反映银行业稳健运行的主要指标总体保持良好,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流动性总体较为充足。但银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下降、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有所加大。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但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下降明最。其中,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49万亿元,同比减少0.7l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45%,下降4.28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4.8亿元,同比减少26.7亿元,不良贷款率2.33%,下降0.71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45亿元,同比增加60.82亿元。
2008年,受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导向型和加工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钢铁、有色、化工、造船等行业经济效益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停业停产事件增多,部分行业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有所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逐年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2008年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达20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整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4%和10.54%。
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下降明显。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专用准备金缺口l222.83亿元,同比减少7753.47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83.43%,同比提高48.3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52.96%,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98.50%,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61.93%。
盈利继续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的大幅增长。资本利润率达到17.09%,资产利润率为1%,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9.45%和1.2%,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受存贷款利差收窄、国内外金融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速自2008年5月起连续8个月放缓。
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足,但波动较大。截至2008年底,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6.1%,同比提高9.72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4.3%,同比上升8.47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机构的流动性比例均保持在50%以上,远高于监管指标下限(25%)。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69.14%,同比下降3.35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仍较充足,但波动较大。
存款增速加快,定期化趋势显现。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比上年上升4.06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2.15万亿元,增长25.70%,增速上升18.93个百分点;企业存款余额16.44万亿元,增长13.52%,增速下降8.94个百分点。
受利率下调影响,2008年人民币各项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出现明显的定期化趋势。截至2008年年底,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3.9万亿元,占储蓄存款余额的63.93%,比年初增加3.44万亿元,占新增储蓄存款的75.94%。
贷款平稳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长放缓。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0l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新增贷款中,制造业贷款7541.44亿元,个人贷款5416.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5089.63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691.60亿元,上述四类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为53.63%,同比下降16.3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增长迅速,同比增长50%,余额近2万亿元。
受市场调整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7月份开始逐月下滑。截至年底,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同比增长8.75%;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6.3l%,下降1.20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2.2l万亿元,增长9.40%;购房贷款余额3.01万亿元,增长6.36%。2008年,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房地产贷款风险有所上升。
四、需关注的方面及改革措施
2008年: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银行业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和化解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继续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
2008年,银行业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当前形势要求及市场需求相比,银行业贷款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信贷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9年,银行业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将切实加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求。一是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银行业金融服务功能,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增加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规模。四是加强和改进房地产信贷服务。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加大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
(二)关注实体经济运行状况,防范信用风险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回落,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受经济周期调整等因素影响,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有所加大。
当前,银行业需要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既要避免盲目惜贷,也要防止盲目放贷,积极防范信用风险。一是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注意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二是继续优化信贷结构。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关注集中放贷行为的潜在风险,降低信用风险集中度。三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强化信贷监督和内控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和重点行业企业信贷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信贷风险事件。四是运用信贷资产重组、转让和其他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度分散信贷风险。五是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密切监测房地产价格波动,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动态评估房地产信贷风险。
(三)稳步推进业务创新,改善盈利状况
自2008年5月以来,银行业盈利增速持续放缓,利润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盈利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下一阶段,银行业要加快业务创新,保持利润合理增长,继续优化盈利结构。一是抓住当前扩内需和保增长的市场契机,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开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经济资本回报率高、有利于优化结构的信贷业务,提高信贷收益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推动中间业务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手续费、佣金和非信贷资产收益比例。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开发有特色的新产品和新业务,避免过度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四是做好金融咨询和代客理财服务,优化理财产品设计,强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改善理财业务盈利状况。五是完善信贷风险定价机制,科学平衡风险与收益,追求合理回报。
(四)规范和引导民问借贷活动,防范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近年来,中国民间借贷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领域的资金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但民间借贷活动不规范容易滋生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欺诈、洗钱犯罪等活动,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和市场约束,积极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促进多层次信贷供给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三是进一步发展正规金融,增强正规金融引导民间借贷的能力,形成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和谐共存的环境。四是加强金融知识和舆论宣传教育,充分揭露非法金融活动的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五是建立监测调控体系,将民间借贷纳入经济金融监测和宏观调控视野,防范民间借贷潜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五)继续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从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运行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行环境将更加复杂,经营管理压力和潜在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
为此,应继续做好银行业应对危机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大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监测分析力度,健全银行业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总结吸取各国应对银行业危机的经验教训,研究风险向中国银行业传导的可能路径。二是完善应对危机工作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防范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业的冲击。三是积极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及时调整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加强境外机构管理,强化对主要国家投资风险的动态评估。四是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与风险收益相匹配且透明的薪酬制度,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五是进一步提高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正确对待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等市场自主行为,继续积极稳妥地实施“引进来”战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潜在机遇,科学调整“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功能监管、审慎监管,强化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管理,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努力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摘自《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主要执笔:郭大勇 欧阳昌民 赵民 林文顺 曲天石)
专栏l: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政策性金融服务对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994年,中国成立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门从事“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金融业务;2001年,组建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信保),专门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自成立以来,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中国企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许多原有政策性业务实际上已逐步转变成商业性业务;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出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战略发展的考虑,一些领域产生了新的政策性业务需求。同时,随着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其职能定位、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激励约束、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专栏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调整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成员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资本协议(BaselⅡ)。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即“三大支柱”。在银行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的公式中,风险加权资产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衡量指标,同时提出了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资本协议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引发了对其在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应对金融危机效果的关注和讨论。一是新资本协议允许构建的风险测量模式低估了信用风险。二是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特点加大了金融机构在经济不景气时的风险水平。三是过于关注日常风险,而对危机处理关注不够。四是在信息披露方面的效力不足,难以预防系统性风险。五是新资本协议鼓励了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目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在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调整。一是全面评估新资本协议资本框架,包括资本框架的风险评估以及资本水平和构成。二是与金融稳定论坛(FSF)合作,检查新资本协议中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的影响,争取减少监管资本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冲击的放大效应。三是重新评估资本的定义。四是发布关于新资本协议支柱2中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指引文件,就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监管指引,主要包括强化整个机构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加强某些领域的管理、改进银行压力测试等。五是计划对新资本协议三个支柱下的对手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重新评估,包括资本要求是否充足、风险管理质量、内部和外部透明度是否充分等。六是就加强新资本协议支柱3中的信息披露要求提出相关指引。
一、运行状况
资产负债规模继续扩大。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8.62%;负债总额58.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22%。,本外币存款余额47.84万亿元,增长19.3%;本外币贷款余额32.01万亿元,增长17.9%。
行业竞争性进一步加强。2008年,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随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发展迅速,资产占比继续扩大。其中,政策性银行资产占比9.05%,比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占比14.12%,比上年提高0.34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占比6.60%,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占比11.4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比51.01%,比上年下降2.24个百分点。
资产质量整体提升。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截至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02亿元,同比减少7082亿元,不良贷款率2.4%,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水平明显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渠道补充资本金,其中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和混合资本债募集资金724亿元,比上年增加92.3%。截至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标准的商业银行有204家,同比增加43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同比提高20.9个百分点。
盈利水平大幅增长。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主要商业银行(含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税后净利润4383.6亿元,增长44.7%。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7.09%和1.00%。
监管有效性不断加强。2008年,银行业监管部门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指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高度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变化情况,防范不良贷款反弹;加快金融风险处置和创新业务风险管控,防范金融突发事件;不断加强国际监管沟通和跨部门监管合作。及时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和要求银行建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提出了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十项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增长。
二、改革进展和成效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及应对危机能力,及时化解金融风险,有效维护了银行业稳定。
(一)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2008年,按照国家金融业改革总体部署,国有大型银行改革继续稳步推进。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研究论证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业银行)改革方案,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10月2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10月29日,中投公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与财政部各持有农业银行50%的股份。农业银行先后完成了资产评估、土地确权和不良资产剥离等工作;同时,不断扩大县域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2009年1月9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股权董事、监事按法定程序产生,“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初步设立;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初步完成。2008年初,国家开发银行(简称开发银行)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商业化改革稳步推进。改革方案明确了财务重组中有关外汇资本金汇兑损失的处理、共管基金、风险准备等问题;明确了国有股权管理方案,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作为发起人分别占51.3%和48.7%的股份。12月1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召开,并按照公司法程序要求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高管等。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简称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简称农发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没,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工作小组,专题研究推进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问题。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政策性银行改革进行了部署,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提出首先推进开发银行改革,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也要进行内部改革,增强资本实力,为进行全面改革创造条件;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改革政策性金融业务运行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财政给予必要的贴息等风险补偿。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推进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的改革工作。目前,开发银行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已于2008年12月16日挂牌成立股份公司。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全面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最新变化,稳步推进进出口银行、农发行和中信保的改革。通过改革,不断强化其服务国家战略的职能,动态调整其业务范围并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规模控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明确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规范的外部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促进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针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货币政策由从紧及时调整为适度宽松。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不断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取得明显成效。
及时调整贷款投放。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及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在信贷管理和信贷结构调整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从紧货币政策的要求,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贷款投放进度;下半年及时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第四季度,进一步加大了信贷投放。全年新增贷款5万亿元,其中第四季度增加1.43万亿元,有力地配合了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实施。
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加强。一是农业银行制定并实施了服务“三农”的总体方案,开展面向“三农”试点工作,探索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突破口、以县域事业部为组织保障的服务“三农”模式,年末涉农贷款余额9 330亿元,同比增加135l亿元。二是农村信用裢支农主力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截至年底,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3.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万亿元,占比为46%;农户贷款余额1.33万亿元,占比为36%。三是不断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拓展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领域。截至年底,共核准10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l家,贷款公司6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
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能力有所提高。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度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扶优限劣,不断创新信贷方式,提升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少商业银行将中小企业贷款作为战略熏点和未来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贷款逐步增加。截至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lO.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二是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盼专门化金融服务。一些商业银行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有别于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信贷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专门的风险管理。2008年,一些银行已设立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贷款。
全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2008年,中国发生了罕见的丽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灾害,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应对,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支持抗灾救灾和灾詹重建。一是及时恢复营业,合理布局基层网点,扩大灾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落实国家灾后重建政策,对灾区实施倾斜和优惠的信贷政策,加大对灾区重点基础设施、中小企业、“三农”经济等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支持灾区住房开发建设。加大对因灾损毁住宅重建和修复及灾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倍贷支持力度,发放农民自建住房贷款,帮助农民自建和修复因灾损毁住房。四是加强受灾地区信用环境建设,保护灾区客户合法权益,及时核销符合规定的不良贷款,对因灾无法按时偿还的贷款,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不影响借款人继续获得灾区其他信贷支持。
(三)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应对网际金融危机过程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外投资遭受了一定损失。但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境外投资总最不大,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例较小,投资损失金额有限,整体风险可控。同时,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一是密切监测国际金融危机发展动态,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应对危机工作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防范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二是积极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加强境外投资管理,积极调整优化境外资产结构,降低外币资产组合风险,及时足额计提减值准备,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信息共享与区域协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四是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改进风险监测与评估技术,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强化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功能监管和审慎监管,科学调整并稳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做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照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目标和时间框架,监管部门将从2010年开始受理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申请。2008年,监管部门发布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等一系列监管指引,推进商业银行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进程,基本建立了涵盖银行业主要风险领域的审慎监管法规体系。同时,各主要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建立了新资本协议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开发或引进新的风险计量模型和技术,完善风险评估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积极使用已经开发的风险计量工具开展压力测试,提升应对负面冲击的能力。
(四)局部风险得到及时处理
2008年,有关部门加强了信息沟通与政策协凋,及时处置银行业局部风险。
缓解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母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少数银行出现流动性困难。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协调解决了个别外资银行的融资问题。同时:建立了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监管协作机制,以加强审慎监管,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还设立了短期招标工具(TAF),通过招标力式向符合条件的境内金融机构(包括外资法人银行)发放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短期质押贷款,创新了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式。
平稳处置其他中小银行风险。2008年,部分高风险机构的风险处置有序进行。经有关各方努力,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基本得到化解,尚未撤销的停业整顿城市信用社减少到12家,部分高风险信托公司和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得到及时处嚣,少数历史遗留的高风险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工作进展顺利,湖南湘西州等个别地区因非法集资引发的银行挤兑事件快速平息。
三、稳健性评估
2008年,反映银行业稳健运行的主要指标总体保持良好,资产质量、资本充足水平、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流动性总体较为充足。但银行业利润增速持续下降、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有所加大。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但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截至2008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下降明最。其中,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49万亿元,同比减少0.7l万亿元,不良贷款率2.45%,下降4.28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84.8亿元,同比减少26.7亿元,不良贷款率2.33%,下降0.71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45亿元,同比增加60.82亿元。
2008年,受经济周期波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出口导向型和加工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钢铁、有色、化工、造船等行业经济效益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停业停产事件增多,部分行业资产质量下滑,不良贷款有所增加,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
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逐年提高,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2008年年底,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达204家,达标银行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9.9%。其中5家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整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14%和10.54%。
贷款损失准备金缺口下降明显。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专用准备金缺口l222.83亿元,同比减少7753.47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83.43%,同比提高48.36个百分点。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52.96%,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98.50%,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61.93%。
盈利继续增长,但增速持续放缓。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的大幅增长。资本利润率达到17.09%,资产利润率为1%,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其中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分别达到19.45%和1.2%,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受存贷款利差收窄、国内外金融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速自2008年5月起连续8个月放缓。
流动性整体较为充足,但波动较大。截至2008年底,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6.1%,同比提高9.72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4.3%,同比上升8.47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机构的流动性比例均保持在50%以上,远高于监管指标下限(25%)。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69.14%,同比下降3.35个百分点。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仍较充足,但波动较大。
存款增速加快,定期化趋势显现。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速比上年上升4.06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2.15万亿元,增长25.70%,增速上升18.93个百分点;企业存款余额16.44万亿元,增长13.52%,增速下降8.94个百分点。
受利率下调影响,2008年人民币各项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出现明显的定期化趋势。截至2008年年底,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款余额13.9万亿元,占储蓄存款余额的63.93%,比年初增加3.44万亿元,占新增储蓄存款的75.94%。
贷款平稳增长,房地产贷款增长放缓。截至2008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0l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新增贷款中,制造业贷款7541.44亿元,个人贷款5416.8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5089.63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691.60亿元,上述四类贷款占新增贷款比例为53.63%,同比下降16.3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增长迅速,同比增长50%,余额近2万亿元。
受市场调整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从7月份开始逐月下滑。截至年底,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5.22万亿元,同比增长8.75%;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6.3l%,下降1.20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2.2l万亿元,增长9.40%;购房贷款余额3.01万亿元,增长6.36%。2008年,房地产市场增速放缓,房地产贷款风险有所上升。
四、需关注的方面及改革措施
2008年: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下,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银行业继续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防范和化解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继续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加强和改进信贷服务,满足合理资金需求
2008年,银行业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当前形势要求及市场需求相比,银行业贷款结构仍然不够合理,信贷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9年,银行业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将切实加大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求。一是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工程建设、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银行业金融服务功能,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增加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规模。四是加强和改进房地产信贷服务。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加大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
(二)关注实体经济运行状况,防范信用风险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回落,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受经济周期调整等因素影响,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银行业潜在信用风险有所加大。
当前,银行业需要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既要避免盲目惜贷,也要防止盲目放贷,积极防范信用风险。一是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注意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二是继续优化信贷结构。适当控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限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关注集中放贷行为的潜在风险,降低信用风险集中度。三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强化信贷监督和内控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和重点行业企业信贷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信贷风险事件。四是运用信贷资产重组、转让和其他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适度分散信贷风险。五是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密切监测房地产价格波动,积极开展压力测试,动态评估房地产信贷风险。
(三)稳步推进业务创新,改善盈利状况
自2008年5月以来,银行业盈利增速持续放缓,利润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盈利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下一阶段,银行业要加快业务创新,保持利润合理增长,继续优化盈利结构。一是抓住当前扩内需和保增长的市场契机,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开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经济资本回报率高、有利于优化结构的信贷业务,提高信贷收益水平。二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推动中间业务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手续费、佣金和非信贷资产收益比例。三是提高创新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开发有特色的新产品和新业务,避免过度同质化、低水平竞争,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四是做好金融咨询和代客理财服务,优化理财产品设计,强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改善理财业务盈利状况。五是完善信贷风险定价机制,科学平衡风险与收益,追求合理回报。
(四)规范和引导民问借贷活动,防范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近年来,中国民间借贷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正规金融不愿涉足或供给不足领域的资金需求,增强了经济运行的自我调整和适应能力。但民间借贷活动不规范容易滋生高利贷、非法集资、金融欺诈、洗钱犯罪等活动,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和市场约束,积极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发展;促进多层次信贷供给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三是进一步发展正规金融,增强正规金融引导民间借贷的能力,形成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和谐共存的环境。四是加强金融知识和舆论宣传教育,充分揭露非法金融活动的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五是建立监测调控体系,将民间借贷纳入经济金融监测和宏观调控视野,防范民间借贷潜在风险向银行业传导。
(五)继续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从2009年第一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运行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不断加深,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行环境将更加复杂,经营管理压力和潜在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大。
为此,应继续做好银行业应对危机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大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监测分析力度,健全银行业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总结吸取各国应对银行业危机的经验教训,研究风险向中国银行业传导的可能路径。二是完善应对危机工作机制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防范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业的冲击。三是积极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及时调整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加强境外机构管理,强化对主要国家投资风险的动态评估。四是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建立与风险收益相匹配且透明的薪酬制度,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五是进一步提高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正确对待境外战略投资者减持等市场自主行为,继续积极稳妥地实施“引进来”战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潜在机遇,科学调整“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六是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功能监管、审慎监管,强化资本约束和流动性管理,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努力防范银行业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摘自《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主要执笔:郭大勇 欧阳昌民 赵民 林文顺 曲天石)
专栏l: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
政策性金融服务对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994年,中国成立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和农发行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门从事“两基一支”(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金融业务;2001年,组建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简称中信保),专门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自成立以来,四家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中国企业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许多原有政策性业务实际上已逐步转变成商业性业务;另一方面,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快速变化的情况下,出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战略发展的考虑,一些领域产生了新的政策性业务需求。同时,随着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其职能定位、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激励约束、监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专栏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调整
2004年6月26日,十国集团成员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一致同意公布《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资本协议(BaselⅡ)。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即“三大支柱”。在银行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的公式中,风险加权资产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衡量指标,同时提出了全面信息披露的理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资本协议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引发了对其在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应对金融危机效果的关注和讨论。一是新资本协议允许构建的风险测量模式低估了信用风险。二是新资本协议的顺周期特点加大了金融机构在经济不景气时的风险水平。三是过于关注日常风险,而对危机处理关注不够。四是在信息披露方面的效力不足,难以预防系统性风险。五是新资本协议鼓励了银行的监管套利行为。目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正在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调整。一是全面评估新资本协议资本框架,包括资本框架的风险评估以及资本水平和构成。二是与金融稳定论坛(FSF)合作,检查新资本协议中资本要求的顺周期性的影响,争取减少监管资本对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冲击的放大效应。三是重新评估资本的定义。四是发布关于新资本协议支柱2中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指引文件,就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监管指引,主要包括强化整个机构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加强某些领域的管理、改进银行压力测试等。五是计划对新资本协议三个支柱下的对手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重新评估,包括资本要求是否充足、风险管理质量、内部和外部透明度是否充分等。六是就加强新资本协议支柱3中的信息披露要求提出相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