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日岛,镜子(短篇小说)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bo69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我曾经在一个叫做南日岛的小岛上——生活,工作与学习。那段时间我一心扑在训练上,在一间长廊的下面。它的前方是一个硕大的平坦的场地,场地一律用食指指肚大小的石子铺成。来这里训练的人,个个服装整齐,神情严肃。我的教官是一位兵龄比我早一年的班副,籍贯福建三明,算是本地人,严格说是本省人。而我来自遥远的北方。这个岛上本无原始住民,最早它应该是鸟儿的乐园。没有实弹演习的时候,这场地(我们都叫它靶场),不,这整个岛子,包括岛子四周连着大海的区域,到处都能听见鸟儿的尖鸣声。整个岛子就像一个特大的乐队,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恰似放浪形骸的吉普赛人举行的狂野的不拘一格的音乐庆典。它们纷纷登场,又渐次散开,又像是用五颜六色的方巾裹头的印度人施展着它的魔力。在靶场上空盘旋的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鸟儿,对我来说,那是些罕见物种:神秘,优雅,飘逸。即使它们的鸣唱如天仙般悠扬而悦耳,也决不能让它影响到我们的正常训练(这也是教官的指令,它深入到每位学员的心灵),虽然它如舒伯特的优雅,如肖邦般美丽的哀婉,或是贝多芬强有力的和谐之曲。有时也让人心旌摇荡,但多在训练的间隙。讲故事是教官8小时以外的拿手好戏,在营区,他是惟一的高山族,大家都知道,我国的高山族这一少数民族,他们的祖先主要分布在台湾,高山族的后裔至今大多仍在台湾居住。听教官讲,他是在祖父那一辈上才迁移至大陆的,大约是在上世纪20年代。高山族人豪爽,能歌善舞,他讲起故事来神采飞扬,娓娓道来。随着故事的起伏跌宕,他总能绘声绘色,如身临其境。
  离训练还有一段时间,至少还有50分钟需要我们去消磨。面对班副我做出了一种要故事的主动,很殷勤地给他搬来了凳子,而对于班副,他决不吝啬。相形之下,我却有一点不好意思。这次他讲了一个:羽毛上带着幽冥界的色彩,在吃了它的人的胃里仍然可以唱歌,然后又能恢复完整的耸毕鸟的故事的时候(其实,这个故事是一个舶来品)。听着听着,我便忽然想起很久以前我做的一个梦:一扇窗子从下方一下敞开,连同上面的两扇,敞开得很彻底,一阵微风吹过,窗帘鼓起来,又凹下去,这就说明窗外的风一阵紧似一阵,不停地吹。窗帘反复这样,鼓进来,又凹出去,凹出去,又鼓进来。空气里飘来一些木瓜和桂花的味道。这时,伴随着一种声音,好像是人的声音走进了我的房间。但愿你能放过我!一个声音在飘荡。我忽然清醒过来,我到处寻找,包括这个房间的每一个角落。等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哪怕是桌子的抽屉、衣柜里以及空隙很小的床底,但还是没有人影,也没有任何异物来到我的房间。然而,请你放过我吧,道一。这一次声音比刚才微弱了一些,但我突然觉得这事非常蹊跷,不但又一次重复着他的央求,同时还叫出了我的名字,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感觉到我的腹部有些鼓胀,甚至鼓胀得越来越厉害。我不得不双手猛按肚子,这时我听到有一种蝙蝠的“噗噗”声自我口腔涌出。继而那个熟悉的声音又回到了窗帘的位置,我看了一眼,窗帘是向外凹出的。声音好像还在继续,且重复着:感谢道一,感谢道一……
  训练仍在进行。一位老兵模样的战士跑来报告,他说出事了,出大事了。他断断续续地描述着:团……团里,一部……车子出事了。那是一辆白色三菱7座小型客车,由一名志愿兵驾驶,他正沿闽北一条漫长的山路奔驰,路上有数不清的转弯,如果是连续驾驶,不管是上坡还是下坡,都让人感到眩晕。下坡更为严重。尽管他将刹车踩到了底,但还是没能让车子停下来。他的右边就是百米悬崖(这在闽北山区是常见的),对面的车辆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一辆紧挨着一辆,且都亮着远光灯(当然是那天夜间),让他感到无奈又很恐怖的一刹那,他驾驶的车子被对面急驶而来且偏离了他的右侧车道的越野车,猛刮了一下,随后就出事了。军区后勤部有关部门现场勘查结果:司机身体并无大碍,情绪稳定,意识清醒。而车辆整车报废,坠至122米谷底。又得知,司机是在车子向谷底快速滑落或翻转过程中,在前挡风玻璃破损的情况下抛出去的,正好被丢在一处坡度较缓的小小开阔地上,约距谷底90米,距路面30余米处。
  闲言少叙,这都是题外话。还是让我们回到靶场去,多了解一些射击知识,多听一些教官的故事吧。刘谦的镜子,当然是后来的事了。但在当时教官就跟我讲过,他爷爷时代,台湾就有一位很著名的魔术师,玩的也是与扑克牌、与镜子有关的把戏。如果我在这里说一个我的教官的爷爷时代的台湾一位魔术师的镜子的事情,或者说神奇故事,我想,还不如说我在这里讲的是刘谦的镜子的话题,这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很直接,因为大家都知道刘谦这人,他也是台湾人,也是一位魔术师,至于著名不著名,我认为大家心里是有底的。在这里,为什么要说教官爷爷时代的台湾的著名魔术师的镜子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提一提刘谦的镜子呢?大家会说,接下来的话题肯定与镜子有关呗。对,大家说得不错!又啰嗦了不是。其实,我在这里说的,与阿兰·罗伯-格里耶《重现的镜子》无关。在我的小说里,我历来只谈自己,谈与自己有关的东西,现在是2016年的初春,在此,我只谈我自己,不及其他。我必须把我内心里的一些倾向告诉大家,好让大家明白,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有了这样一个交谈的方向,我的叙述就可以开始了。关于镜子,在我的记忆里,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画面,或者说判断。在我的少年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相当贫乏的年月,包括任何一件物质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一面镜子。那年初冬,父亲让同在成都工作的一位邻村的叔叔捎回一面带木框的镜子,镜子很漂亮,镜框做工精细。作为宝物,母亲便把它放在了正堂的条案上。为偷吃苹果(当时家里惟一可以偷吃的,也只能是苹果。我们当地自古至今盛产苹果,每个大队,直至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苹果园。秋天一到,苹果成熟,我们便以几分钱一斤的价格,买来十几、甚至几十斤,存储在炕头的木箱里,或是存放在盛粮食的大瓷缸里,当然,是埋在粮食底下的,这不只是怕小孩子偷吃,同时也是为了不让苹果变质),事后又不宜被母亲轻易地从表情上察觉到(我家共计兄妹四人,每次被母亲发现少了苹果后,她会在大家都不承认的情况下,靠察言观色这一招来判断谁才是真正的嫌疑犯的),我便开始利用这面镜子,练习自己的处事不惊,而又不动声色。因此我常常面对着镜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变幻着自己的嘴脸,就像戏剧中的变脸那样,千姿百态,表现自如。有时,我几个小时地对着镜子,一个一个地做着各种不同的鬼脸,有陌生的,有似曾相识的,有怪异的,有自觉不自觉的,也有微笑的,痛苦的,还有一些友善的与不友善的面部表情。每当此时,我所想到的是镜子的背面(当然,这不能完全说成是一种浪漫),我想镜子的背面是否也有这等胡闹。我提醒自己,不要着急,我去看看再回来探讨个究竟。然后,我就绕到镜子的背面,仔细地观察着,目不转睛地,想象着它的背面可能隐藏着的不为人知的一切。这些想法,或许是我的好奇心使然。其实,透明度极强的玻璃经过一些物理的处理,就会有它的背面,一张纸有一张纸的背面,一座房子有一座房子的背面,月亮有月亮的背面,太阳也有,太阳的背面有时是地球,有时是月亮。星星也有它的背面,一本书也有一本书的背面,哪怕是你每晚睡觉的床笫,它也有它的背面。空气有没有它的背面呢?我认为是有的。这些都是大自然所赋予我们人类的,你要与不要,看与不看,它都摆在那里。当你通过镜子确定一个目标,直到达到这个目标,你便认为这是轻而易举的,与个人的努力是无关的,其实你错了,当然,那个目标是你自己定的,它的设计者也同样是你自己,它准确,它表现清晰,但这些目标就像另一个世界一样,或者很近,或者遥远。   在此,我还要告诉你,那天,当我自信地转到镜子背面的时候,我隐约发现一个人影,应该说她是我早已认识且熟悉的一个女孩,那年,我在不经意时,遇到了那个叫小曼的女孩,她那羞答答的样子,我至今未忘。再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正在登山锻炼时,去捡一个像玉石的物件,忽然间,就看到了小曼,她好像也在找寻着什么,又好像在悠闲地踱步,她悠然自得的样子,让我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而她现在大方多了,全然没有第一次见面时的羞怯,也没有第一次的尴尬。相反,我则显得拘束起来了。她迈着轻盈的步子,仿佛在花园中采花扑蝶。这次,她主动与我搭讪:喂,你在这里干啥?道一。
  我:锻炼着呢。你呢?
  小曼:哈哈,我正在找一样东西。
  我:你到底在找什么?
  小曼:失去的,包括拥有的,一些不计其数的记忆。
  我:啊,啊!我认为……
  小曼:一天夜里我起来小解,当我经过一面镜子时,我好像看见了你赤裸的身影。自此以后,我每晚同一个时间都要刻意走下床来,走向客厅,仔细留意那面镜子,可是,可是,你的形象就再也没出现在那面镜子里,直到现在。
  我:是的,在镜子里,我只看见大海的波涛,看见海面上许多的灌木残骸,还有贝壳细小的碎片,还有一些瓦砾。还有,还有像海市蜃楼的光景,许多的摩天大楼堆积在海面上,时而规整,时而盘根错节。而那些模糊不清的森林与河流,正是我想要的,位于镜子背面的变了形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小曼:那天,在单位食堂里,我被临时安排在一张长条餐桌就餐。因为食堂改造,我不得不来到打起凉棚的简易食堂。在我前面,我看见一位姑娘模样的工友正在排队,突然之间,我正在向前挪步的刹那,一个高个的插队者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感觉,他是不怀好意的,甚至他怀揣着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似的。
  我:其实,最近一段时间里,我还是在找一面镜子,哪怕是一面凸凹不平的、若隐若现的镜子,可能的话,我还是要跑到它的背面,找寻一些平常在我脑子里闲逛的意象。对我而言,它将意味着不确定之确定。不管怎样,我想揪住我强烈的感受,或是一种精神的困扰,但我相信一个人所能表现出的一切,包括,残酷的,背叛的,直到有那么一天,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这是我心甘情愿的。
  小曼:我从未恳求过谁,也未原谅过谁,信与不信,只有我和镜子知道,虽然有它一定的片面性,但我还是相信命运,相信那面镜子。
  我:我必须提醒你,在当今世界上,这面镜子的正面与反面所反射出的境况是不尽一致的,你信与不信,我不管。我所体验的正是我所接受的,所信任的,我与镜子一旦分开,就回到了偷吃苹果的少年时代,回到无知。
  小曼:……
  我:或者,那些一文不值的、一闪而过的,不是鬼脸,而是意念。
  若干年后,我的面孔里藏着一面镜子,见过我的人如是说。
  责任编辑:段玉芝
其他文献
认识米兰是缘于陈总编。他的朋友规划处老许青花瓷掉了一只龙头耳,他知道我舅舅是开古董店,让我帮着补修。那年我还在《湖州》早报当个小记者,许处长没有來,他的司机开着路虎拉着他的夫人米兰抱着个纸箱。我上车时,那女人一身紫色麻纺休闲装,微蹙着眉阴沉着脸,向我微微点点头。我们伸出手握了握,互报了姓名。她把脸扭向了窗外。到了舅舅的古董店,舅舅抱着那只瓶子进里间了,他让一个穿鹅黄练功服的小姑娘为我们沏了一壶龙井
期刊
我和郭子行走在高速路上,回城。我们参加了一场婚宴,婚宴设在乡下,是我们同学儿子的婚礼。一上车,郭子就说,“我们老了,同学的儿子都结婚了。”我说:“可……可不是,看看我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丝瓜络一样,它们纠结在一起,我没有能力叫它们解散。”  郭子开车,我喝了点酒,不多,我的喝酒兴致不高;郭子要开车,不能喝。  我头靠在座枕上,眼睛有点睁不开,但是我怕郭子开车寂寞,打瞌睡,挣扎着和他说话。  “我其
期刊
我在小镇派出所工作。  镇子下辖有三十几个村子,村子都是山村,山村像星星一样洒落在山沟沟里。小镇古朴,一年没有几个案件,派出所平时的工作寡淡得很。闲得没事儿,我就到离镇子不远的李家沟转转。  我的一个表姐嫁到了李家沟,她家有个大桃园。  夏天,桃子成熟了。我又去表姐家,帮她摘桃。摘完桃,装好的桃箱搬在路边等着贩桃的来收。有个小孩儿从石板桥上走过来,他嘤嘤地哭着,泪水和着泥巴使他的脸脏兮兮的。过了桥
期刊
赵王林,你个畜牲,现在威风起来了,人模狗样了,出了这么大的事,看你怎么收拾!许一红把手中的手机狠狠地砸在赵王林的身上,然后扑过去,要去撕扯他的嘴,但赵王林像只竹节虾,一弹便弹开了。  许一红用力过度,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眼睛凸出,死死地盯着他,像一条垂死挣扎的沙丁鱼……  赵王林歪倒在沙发上,双手捂着脸,全身筛糠一样剧烈地抖动着。  畜牲啊畜牲,你叫我怎么办,怎么办哪!许一红的
期刊
灯光昏黄,逼仄的房间内一片凌乱。  蚂蚱坐在一把露出海绵的破旧转椅上,手持一把锈迹斑斑的菜刀,很认真地削着一根用钝了的竹牙签。这根牙签陪伴他近一年了,质地异常坚硬,似乎带有某种金属的特性。这还是去年夏天,他带着放假回家路过此地的弟弟去吃路边烧烤时,从那个烧烤摊上带回来的,真是个好东西。蚂蚱进城打工已经快八年了。城市生活光怪陆离,包罗万象,但真正属于他的东西屈指可数,这根宝贝牙签算是其中之一。他还不
期刊
李响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紫金顶登山索道的缆车上,遇见大学期间一起去给艾滋致孤儿童义演的同学韩燕。在近千米的高空,与曾经的同学相认,这个场景是如此的富有戏剧性,以至于他会相信这次相遇带有宿命色彩。这也是他后来去追求韩燕的原因之一。  准确来说,他们并不是在缆车上相遇的,而是之前就坐在了一个车上。这是一次全国文化系统的专家到阳城市参观考察的活动,李响因为是此次参观活动陪同人员中职位较低的人,就坐在了车的最
期刊
十月底,杨善为回老家,准备盖房子。房子在老家的老屋场上盖,马上要开工。他先得做两个事,一个是找个落脚点,一个是找一个人做事。本来,他在老家有落脚点,就是自己的老屋,可老屋马上就要推倒重盖。老屋在河边,隔村委会跟乡上都不远,有一条水泥路连接从山上走的进城的公路。他想找的落脚点,最好就在老屋门跟前,还有,人家屋里要有能腾出来用的空房子,人也不要太杂。老屋周围,倒是有几家人家。比较来比较去,他觉得还是汪
期刊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枢》中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曾借用尼采的一个概念“无名怨愤”来指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人们精神深处那无力的分裂,和由此造成的自我的长期的不稳定性,而这种“无名怨愤”后来成为现代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情绪。在本期的四季评里,我们选择的文本即从这种时而沉潜时而显明的“怨愤”情绪还有它的各种演化着手,它可能是忧愤,可能是犬儒,可能是落落寡欢,可能是自怨自艾,总而言之是丰富的痛苦。我们所观
期刊
那天我老是打哈欠,从早晨打了个喷嚏就开始打哈欠了,一天里打了无数个哈欠。那天是个庸常日子,只是队长给它赋予了特殊意义。打喷嚏也不是毫无缘由的,与村上老木家杀猪有关联。那毛猪意识到大难临头,就赖着猪栏不肯挪窝儿,老木操起破畚箕闯进猪栏驱逐,可是没用;老木的女人在猪栏门口啂、啂啂妮地深情呼唤,也不听使唤,它就是不肯挪步。那时节天空一片清明,天际上一片片白云静静地待着,我坐在自家屋前道坦古井沿上背数学公
期刊
嘉州市国土资源局的机关大院里有这么一种说法,说王中法同志是冲着局长的位子来到国土局的。现在谣言已经被粉碎,原局长黄立武已经去了人大,新局长章玉兰下午就要到任,我还是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大家习惯称呼我“双副”),二把手。偶尔有要好的下属在我面前调侃“负负得正”,我就不得不一次次地指出,此“副”非彼“负”。我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待了三年了。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我来说,感受更在后者。  当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