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倾听了两位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和王崧舟分别讲授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他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给我们展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其中有许多地方他们不谋而合。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孙双金老师在课堂上围绕“为什么年仅二十二岁的战士被作者称为伟大的战士?”这个问题,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品味读等多种读书的方式,抓住“我的心像刀绞一样……”“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一动不动……”等句子,引导学生体悟“我”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感受邱少云的伟大形象。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通读全文、自读感悟、品读文眼等多种读书方式,尤其是在品读文眼“纹丝不动”时,王老师从原因、表现、后果、结果等角度逐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体味人物的光辉形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重点章节读出了节奏感,读出了内在的感情,读出了味道。
由此看来,书声朗朗必须是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只有反复地诵读,学生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和奥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着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我们应当特别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朗朗,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所以也有人说,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二、以生为本——议论纷纷
孙老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先让学生充分读了写“我”心情的句子,学生进行了主动阅读,从心理上占据了主动地位;再让学生回忆平时手指被火烫了一下的感觉,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再读书,主动感悟、主动讨论交流,感受到的“我”的矛盾心情。
王老师让学生找出哪个词语最能反映邱少云的独特形象,学生基于生活背景、心理体验和对阅读材料吸收的差异,板书出了“千斤巨石”“纹丝不动”“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等语句。王老师没有肯定其一而否定其余,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直接接触语言材料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讨论中自我感悟、主动评判,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才能不断内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主动内化知识并获得自身发展的学习主体;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既注重设计教法,又注重设计学法,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主体;最后,在活动形式上,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活动形式交叉使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理念充溢着整个校园。要重视学生、要保护学生、要尊重学生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
三、以悟为本——情意浓浓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处处激发学生的情感。特别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补充了“39l”高地上战士们为邱少云刻下的碑文:“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这个环节营造了师生情感的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但是往往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重要开发者,而且自身也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在情意浓浓、平等自由的和谐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引领学生去扣开智慧之门。如此,学生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不断的挖掘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受到了美的熏陶,自然感悟到了语言的运用规律。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孙双金老师在课堂上围绕“为什么年仅二十二岁的战士被作者称为伟大的战士?”这个问题,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品味读等多种读书的方式,抓住“我的心像刀绞一样……”“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一动不动……”等句子,引导学生体悟“我”担心、矛盾、痛苦的心情,感受邱少云的伟大形象。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学生通读全文、自读感悟、品读文眼等多种读书方式,尤其是在品读文眼“纹丝不动”时,王老师从原因、表现、后果、结果等角度逐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体味人物的光辉形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重点章节读出了节奏感,读出了内在的感情,读出了味道。
由此看来,书声朗朗必须是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只有反复地诵读,学生才能更好地体悟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才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不同角度综合地体悟语言运用的规律和奥妙。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也应当包含着这样一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我们应当特别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朗朗,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所以也有人说,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二、以生为本——议论纷纷
孙老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先让学生充分读了写“我”心情的句子,学生进行了主动阅读,从心理上占据了主动地位;再让学生回忆平时手指被火烫了一下的感觉,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再读书,主动感悟、主动讨论交流,感受到的“我”的矛盾心情。
王老师让学生找出哪个词语最能反映邱少云的独特形象,学生基于生活背景、心理体验和对阅读材料吸收的差异,板书出了“千斤巨石”“纹丝不动”“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等语句。王老师没有肯定其一而否定其余,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直接接触语言材料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讨论中自我感悟、主动评判,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才能不断内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首先,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主动内化知识并获得自身发展的学习主体;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既注重设计教法,又注重设计学法,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主体;最后,在活动形式上,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活动形式交叉使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理念充溢着整个校园。要重视学生、要保护学生、要尊重学生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识。
三、以悟为本——情意浓浓
两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处处激发学生的情感。特别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补充了“39l”高地上战士们为邱少云刻下的碑文:“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这个环节营造了师生情感的高潮。“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但是往往由于教学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重要开发者,而且自身也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让学生在情意浓浓、平等自由的和谐氛围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引领学生去扣开智慧之门。如此,学生们的创造潜能得到不断的挖掘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受到了美的熏陶,自然感悟到了语言的运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