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市出土东汉越窑青瓷妙品赏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hsmit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安徽省淮北市博物馆(暨淮北市文物管理所)在新火车站广场工地,对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桓君山藏书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当考古发掘进入汉代文化层后,遗址现场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汉代子母扣砖、筒瓦、板瓦、彩绘云纹瓦当、陶器残片、汉代成熟青瓷片等。经过清理,发现了一处用石块和汉砖垒砌的三进六开间的庭院遗址。淮北市博物馆随之邀请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及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的专家,莅临发掘现场会商,专家们一致认为:该处庭院遗址为汉代建筑遗址,与两汉之交的相县人桓谭生活的年代相吻合,遗址还需扩大发掘范围。
  桓谭(公元前23——公元56年),字君山,沛国相县(治今淮北市相山区)人,是我国两汉之交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史学家。他爱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著有《新论》十七卷二十九篇,其他赋、诔、书、奏二十六篇。桓谭的论著很受时人和后世学者重视,范晔写《后汉书》提到,桓谭是两汉之际著名学者,与杜林、郑兴、陈元等人“俱为学者所宗”。桓谭治学,求知求实,追求真理,不唯命是从,不怕打击迫害,这种治学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士人学者学习。此次考古发掘的遗址上,尚有明代相山郡人、明代理学家、曾任扬州府儒学训导的任文石先生,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立“桓君山藏书处”碑刻一通。该遗址至2011年5月考古发掘全面结束。遗址为夯土筑台,高出其他汉代地层二至三米,夯土台上铺有约二十厘米厚的红烧土垫层,房屋地坪用8厘米厚的石板铺就;第二进院的东厢,发现有半地下暗室一间,房屋底部用青膏泥作了防水处理;整座建筑的防水、防潮措施十分考究,完全是按藏书处的标准建造。遗址中还出土了青铜编钟、石砚、石镇、棋子、元宝形陶盆等。
  最引人注目的是,遗址发掘中出土了一件越窑青瓷麻布纹点新六系罐(图1),一件越窑青瓷笔洗,以及其他散见的十几片越窑青瓷片。这些越窑青瓷器皿,从器型、胎质、釉色、烧造工艺上看,属于汉代较为罕见的“成熟青瓷”作品,它们的发掘出土为越窑青瓷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桓君山藏书处”遗址的考释,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文物资料。
  这件“桓君山藏书处”遗址出土的瓷器,全称应为“东汉越窑青瓷麻布纹点彩六系罐”。首先,从年代上说它是经考古发掘,出土于东汉沛国相县人、曾任光武帝刘秀的议郎、给事中桓谭的故居——“桓君山藏书处”遗址的汉代地层中,位于这处汉代庭院二进院的南墙角下,同时在该遗址中还出土了其他许多青瓷残件和瓷片,及大量的汉代文物。
  其次,该次出土的青瓷标本经“EDX-3600L能量色散X荧光能谱仪”成分检测,测得数据经与越窑(上虞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瓷片检测所得的数据库数据比对,各类成分数值符合较好。
  第三,从器型学角度分析,六系罐是西汉至五代延用的陶瓷器器型,该器有四横两竖共六只“桥形系”,为汉、晋时期仅见。
  第四,从作品的纹饰分析,麻布纹(图2)晚于拍印纹、席印纹,早于模印纹,是汉代最常用的典型纹饰,汉以后鲜见有陶瓷作品使用过。
  第五,与这件器物一模一样的点彩装饰技法,笔者见资料介绍金华市博物馆藏有一“晋代越窑青瓷点彩六系罐”(被定为一级文物),与本文介绍的六系罐在器型、点彩技法和系的安放形式等方面完全一样,只是釉面缺少麻布纹饰(图3)。
  第六,从该青瓷器釉质的质地、釉色等工艺特征目鉴,也明显属越窑青瓷系的作品。
  第七,从该青瓷器胎质的莹润程度、杂质含量、淘洗捏练等工艺特征判断,目鉴也显属越窑青瓷系的作品。
  1924年在河南省信阳市的擂鼓山,发现了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的一座汉墓,墓中出土的六件器型分别为壶、洗、杯、碗的青瓷,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有纪年依据的成熟青瓷。这一发现被定为世界上原始青瓷与成熟青瓷分界的标志,因此,陶瓷学界的传统观念认为:成熟青瓷产生于东汉的中、晚期,是在原始青瓷、釉陶的长期生产中,不断对龙窑的窑炉、坯胎、烧造过程的气氛控制、转换,进行改造,以及釉料配制进行探索的尝试中,由偶然到必然的渐进中产生的。桓谭卒于东汉初期(公元56年),因此,我们理解成熟青瓷的产生(原定义中)时间,只能是一个“下限”的概念。而这件青瓷作品的“上限”应该定在东汉的初期,与传统的观念并不矛盾,况且一切传统的观念不都是在田野考古中不断被新发现修改、完善的吗?这一考古发现,应该使我们对成熟青瓷产生的时间,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更加精准了这一概念的涵义。
  最后我们认为:这件遗址出土的青瓷作品,无论从器型、胎质、釉水、装饰工艺诸方面看,在东汉时期都应属最高档次的珍罕妙品,其器型硕大(最大腹径33厘米,高30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6厘米),做工规整,造型古朴,胎质细腻,胎色浅灰,制作工艺较精致,釉色淡青泛绿,釉质纯正均匀,胎釉结合较好,没有东汉青瓷常见的泛黄、流釉、缩釉、串烟、麻癞现象。以上诸方面工艺均反映该作品在烧造过程中,还原气氛控制得比较成功。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中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东汉中晚期的成熟青瓷还是较少,东汉早期的成熟青瓷更是可遇不可求,这件东汉早期的越窑青瓷点彩六系罐在汉代地层被考古发现,更是绝无仅有的概率。即使是在那个时代,这件青瓷罐也不是能用金钱可以买卖的稀有孤品。(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非常荣幸接到高玉涛社长的邀请,让我为国画大师李可染创作肖像,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李老一直都是我心中非常敬仰的一代宗师。这幅李可染的肖像是为《收藏界》杂志社主办的“2015年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艺术造像”活动而创作,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完成创作。  李可染先生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动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
期刊
《收藏界》杂志社高社长邀约我画刘海粟先生,内心非常激动。刘海粟先生作为我国早一辈杰出的艺术家,在油画、中国画和美术教育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在对刘海粟先生的生平以及艺术历程做了详尽的了解后,把此次刘海粟先生的肖像创作立意在:“咬定青山,残肢独存;苍古沉雄,笔耕不缀”,这几句是对刘海粟先生沉淀一生、融汇中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作为一位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者的赞誉。  刘海粟,字季芳,号海粟,祖籍安徽
期刊
刘佑局的幻象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偏重于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他是根据新的美学观念和构成原理,将点、线、形、色等造型要素进行有规律的组合,以发现其在表现的观念造型,扩展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容量。禅宗曰:“幡未动、风亦未动,乃心动也。”这正是艺术创作中的境由心生,心变、万变,万物皆变。实象之中亦有抽象构成,虚处之中虽然水墨色荡漾,看似变幻莫测,实则亦重画家内心潜意识的肯定。虚实之间,会心会意,在这造境之中
期刊
在艺术品收藏这个圈子里,如果问大家如今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无非就是市场什么时候回暖?手里的宝贝如何能卖出个好价钱?事实上,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个物化的时代,我们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被扭曲、被物化了。  我们常常感到身不由己地被世俗的大潮往前推着走,本来我们只是喜欢收藏而已,结果却被卷入了商业大潮成为一个买卖人。曾几何时,我们所心爱的藏品,对我们的心灵来说已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我
期刊
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河南高考替考事件,曝光了替考的地下链条。随后,有记者揭露了“江苏省第九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幕后存在“枪手”的问题,书画代笔事件也成为艺术界热议的焦点。业内人士表示,在艺术圈,书画代笔已经成为不公开的秘密。那么,为什么代笔现象如此泛滥,在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利益链?对于代笔作品,收藏爱好者应如何看待?  代笔之风自古有之  代笔,就是书画家请人代替自己写字作画,然后落自己的款印
期刊
近些年由于书画热,书画高研班也遍地开花。日前,刚刚结束的“清华美院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书画艺术创作高研班2014年夏季师生作品展”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此外,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等各大美术机构形形色色的高研班也办得如火如荼,短短数月的学制,高达几万元的学费,却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员,到底高研班有什么魅力?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画家热衷于此?  书画高研班鱼龙混杂  书画高研班到底有多少
期刊
早几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看上去遍地黄金,弹指间一进一出入账以百万元计的故事在坊间、在网络上不停地流传,一大批穷得只剩下钱的煤老板、企业家还不知道傅抱石、八大山人是何方神圣就杀入了拍卖会,原以为坐等数钱,没想到转眼就遭腰斩。在北京保利刚刚结束的春拍上,齐白石的《花鸟四屏》拍得5577.5万元,原以为成绩喜人,但不久就被发现该幅作品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拍出了9200万元,3年时间缩水3622.5万元。
期刊
四川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以烧制彩绘瓷而著称。邛窑彩绘瓷既有釉下彩,也有釉上彩,主要色彩有黑、绿、褐、黄等色,还发现有少量铜红彩,既有为单色彩绘,也有双色或三色同时应用的彩绘。纹饰题材丰富,有图案、斑块、花卉纹、草叶纹、花鸟、人物、文字等,器物造型丰富,是唐代彩绘瓷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四川邛窑彩绘瓷出现于隋代,虽然它的装饰题材不及长沙窑丰富,绘画水平也比长沙窑略低,但它出现的年代却比在唐代中晚期才出现的
期刊
清晨,推开窗户,迎面袭来阵阵凉意,不禁打了个寒颤、紧了紧衣服。一眼望去,满院的地上已铺了薄薄一层黄叶,草地上稀稀落落结了白白的霜冻,远处的景物在薄雾中朦朦胧胧……北方的秋天走了,冬天来了,使喜爱秋天的我只能在浓浓的寒意中怀念那苍山翠岭间的红叶、黄果、松柏……绚丽缤纷的秋色似乎如一幅五彩斑斓的锦屏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使心头别有一番滋味。然而,安徽博物院藏明清画家笔下一幅幅迷人的秋景作品,更为令人喜爱、
期刊
笔者藏有一青花瓷盘(见图),花口,口径25.5厘米。内底绘三仙弈棋,树木花草;三仙面目不甚清晰,但神态栩栩如生。内壁被带状图案分隔成八等分,分别绘牡丹、菊花等纹饰。青花微微泛紫。盘底内凸。外底涂釉,釉下见明显的跳刀痕。外壁折腰。从以上特征判断,此盘应为明万历民窑青花瓷器。只是此盘款识与众不同,为四字款“大明国造”。在古代瓷器款识中称“国”的,从未见过。难道此盘是赝品?但作伪者应极力仿真才对,为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