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特征及其有效设计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主导和支撑作用的问题,它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品析和创造。因此,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主问题,以唤醒学生思维的潜能。本文笔者结合一些具体教学案例,略陈己见。
  一、主问题的特征
  1.主问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概括性
  相对于浅层次的问答而言,主问题能在整个文本解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如《甜甜的泥土》的教学可以围绕“母子深情”这个中心来组织教学,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说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带着感情用“我喜欢……,因为……”这个句子朗读出来,使主问题目的明确、简练概括,使学生兴趣盎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2.主问题在教学中的先后梯度
  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梯度的主问题。如在教学《背影》时,笔者就设计了带有梯度的几个主问题:①朱自清的四次流泪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流泪的内容各是什么?②这四次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问题①正是到达问题②的一块跳板。有了这样的梯度,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不会因为课文过于晦涩而造成学生思维的卡壳。
  二、有效设计主问题的方法
  1.从题目入手
  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出心裁的构思,因此,标题常常可作为教学的入手点。比如在教学《枣核》时,笔者围绕“枣核”展开教学,从要枣核、得枣核、议枣核中引出海外华人深爱祖国这一重大主题;在教学《黔之驴》时,笔者先抛出问题:“从题目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什么?”许多同学都说是驴。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这篇寓言不仅仅写驴,还有什么呢?”学生回答:“还有老虎。”笔者趁机追问:“为什么《黔之驴》要写老虎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请学生先看书,在书上画出描写老虎和驴的句子,然后再圈出表现老虎和驴的特点的动词,区分它们的差异。这种“主问题”设计可以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从关键语句或段落入手
  关键语句就是指能揭示文章主旨,集中体现段落及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比如《社戏》是一篇较长的小说,按部就班地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抓住文末最后一句“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使质疑、解疑成为课堂的主题;在教学《事情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由于初一新生首次接触议论文,所以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关键语句,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①这篇文章向人们提出了怎样的希望和要求?②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希望和要求?③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望和要求,作者又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方法?这三个问题使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实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3.从文章的疑点入手
  疑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如在教学《柳叶儿》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展现的童年生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试着用一个字概括。”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在“作者在回味那段艰难岁月时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到底是苦还是乐”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笔者也不急于讲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主动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找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设计高效的主问题,应以学生的情感认知为切入口,这样才能使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入,讨论得更加热烈。
  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确实,主问题设计精当,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深层挖掘学生的思维,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2003,(5).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南水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