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境变化的重视,绿色经济、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出路。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确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依然是我国2011年工作的重要内容。近日,《经济》记者带着有关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经济》:2010年11月,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展示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果。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冯飞: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绿色经济的几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绿色产业,包括提供绿色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的产业。第二是指生产过程的绿色清洁化,即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第三是指绿色的流通,包括绿色物流等。第四是指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金融危机之后,把经济复苏和绿色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全球发展的主题。绿色低碳也成为主要经济体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2009年底,联合国倡导要实现绿色复苏,进而实现绿色增长。在这期间,有关国际机构也对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绿色投入的比例做了统计。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统计,在我国的4万亿投资中,绿色投资占到37.8%,仅次于韩国,居于世界第二。按UNEP的统计标准,我国目前的绿色产业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10%左右。
绿色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公共交通、生态恢复、建筑节能等。在我国,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比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过去4年中,我国的风电装机年均增速超过100%,估计2010年会达到4千万千瓦,累积量可能还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同美国的差距是微小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装机速度增加,2011年很可能就成为全球第一。再比如太阳能,全球是10兆瓦,中国是4兆瓦。其次是在交通上投资,在UNEP的统计中,铁路的建设也算是绿色投资的一部分。在我国,37.8%的绿色投资很大一部分是在铁路上。据统计,我国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铁路有7000多公里,居全球第一。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万5千亿左右,年均发展速度是超过20%,势头很猛。
《经济》:2010年11月25日,环保部中国环境认证中心公布了首批低碳标志认证产品名单。您如何看待环境标志低碳标准的出台?我国出台这样的标准对绿色产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冯飞: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开展制定低碳标识的工作。国际上称低碳标识为全生命周期标识,包括原材料加工、制造、物流、销售、使用和报废在内的六个环节都要标识出碳排放足迹。在全球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国际上制定低碳标识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解决消费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一个杯子,它的碳含量是多少?消费者不知道,或是消费者想了解也没有途径。而且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能源和原材料不同,生产出的同种产品的碳含量也必然不一样,这就需要标识出来有所区别,进而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二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这种方式抵制外来低碳产品,实行绿色贸易保护。因为进口的低碳产品的碳足迹要比当地的低碳产品高,利用这样的方式抵制外来商品,达到保护本国商品的目的。
我国尝试性实施低碳标识,是为了促进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在消费环节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由于绿色的、低碳的产品的发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这就需要解决消费环节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低碳标识的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低碳产品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个人是积极赞成进行这种尝试和探索的。而且在未来,低碳标识的功能很有可能同经济激励手段相结合。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也在讨论要把碳标识和碳税结合起来,这将是很强的经济激励政策。
《经济》:据了解,中国环境认证中心已经发布了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和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等首批4项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您如何看待这种分行业出台低碳标准的方式?
冯飞:这些还不能称为行业,只能是产品。据了解,在此之前,这些产品已经实施了等级能效标识制度,把这些能效运用一定的原理折成碳排放就可以做出碳标识。因此,这四个产品的基础条件较好。目前的低碳标识可能更多的是在生产和使用的环节,对报废环节的低碳考虑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尽可能将报废考虑进去,让产品在原始设计时就引入生态和低碳的概念,让报废更加节能、低碳,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
从主要产品来看,我特别希望不久后相关部门可以把建筑类产品的低碳标识做出来。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0%以上,这还是从终端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这一比重每年都在提高。节能发展,建筑行业不仅是薄弱环节,而且节能潜力大。“十一五”抓节能减排,主要是在工业领域。虽然政府制定了一些建筑节能、能耗标识,执行率也在提高,但政府的监管总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方式是让消费者来选节能和低碳的产品,通过建筑低碳标识解决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要根据低碳产品的成本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
《经济》:就像国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一样,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的作用。
冯飞:对,就是这样。
《经济》:从您的话中可以看出,我国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景很好。那么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是否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冯飞: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受价格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扭曲的问题: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不反映环境损害程度。目前,人们是否选择低碳产品、低碳产品对高碳产品的替代深度如何都是由价格决定的。我国发展低碳产业,必须面对国情。低碳的发展其实就是要外部成本内部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内升到产品的成本中去。这就意味着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施的难度较大。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很多低碳的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虽然我国很多低碳产业发展很快,比如风电,但是总体还处在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的过渡期。在技术变化非常大的情况下,我国的低碳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还有我国目前的政策、体制机制,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还不十分有利。比如在价格、税收方面,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同生产高碳产品的企业征收相同的税,这对低碳企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税收上有一个绿色的调节,也就是我常说的要实现财政政策的绿色转型。
《经济》: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在您看来我国将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冯飞:首先,要继续制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的节能难度要大于“十一五”,“十二五”的节能目标应该是低于20%。因为前期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虽然还有潜力,但是难度很大。其次,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就是把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国家把七个领域的产业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突出它们的重要性,将更加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开发。再次,倡导绿色低碳的理念。绿色低碳的理念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两个方面,比如生产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特别是在循环经济中提出了要显著提高资源生产率,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GDP。最后,就是政府要创造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环境,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比如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征收环境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资源税改革、研究碳税,积极推动低碳同政策激励、经济激励相结合。
《经济》:2010年11月,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展示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果。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冯飞: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绿色经济的几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绿色产业,包括提供绿色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的产业。第二是指生产过程的绿色清洁化,即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第三是指绿色的流通,包括绿色物流等。第四是指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金融危机之后,把经济复苏和绿色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全球发展的主题。绿色低碳也成为主要经济体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2009年底,联合国倡导要实现绿色复苏,进而实现绿色增长。在这期间,有关国际机构也对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绿色投入的比例做了统计。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统计,在我国的4万亿投资中,绿色投资占到37.8%,仅次于韩国,居于世界第二。按UNEP的统计标准,我国目前的绿色产业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10%左右。
绿色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公共交通、生态恢复、建筑节能等。在我国,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比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过去4年中,我国的风电装机年均增速超过100%,估计2010年会达到4千万千瓦,累积量可能还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同美国的差距是微小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装机速度增加,2011年很可能就成为全球第一。再比如太阳能,全球是10兆瓦,中国是4兆瓦。其次是在交通上投资,在UNEP的统计中,铁路的建设也算是绿色投资的一部分。在我国,37.8%的绿色投资很大一部分是在铁路上。据统计,我国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铁路有7000多公里,居全球第一。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万5千亿左右,年均发展速度是超过20%,势头很猛。
《经济》:2010年11月25日,环保部中国环境认证中心公布了首批低碳标志认证产品名单。您如何看待环境标志低碳标准的出台?我国出台这样的标准对绿色产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冯飞: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开展制定低碳标识的工作。国际上称低碳标识为全生命周期标识,包括原材料加工、制造、物流、销售、使用和报废在内的六个环节都要标识出碳排放足迹。在全球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国际上制定低碳标识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解决消费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一个杯子,它的碳含量是多少?消费者不知道,或是消费者想了解也没有途径。而且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能源和原材料不同,生产出的同种产品的碳含量也必然不一样,这就需要标识出来有所区别,进而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二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这种方式抵制外来低碳产品,实行绿色贸易保护。因为进口的低碳产品的碳足迹要比当地的低碳产品高,利用这样的方式抵制外来商品,达到保护本国商品的目的。
我国尝试性实施低碳标识,是为了促进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在消费环节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由于绿色的、低碳的产品的发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这就需要解决消费环节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低碳标识的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低碳产品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个人是积极赞成进行这种尝试和探索的。而且在未来,低碳标识的功能很有可能同经济激励手段相结合。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也在讨论要把碳标识和碳税结合起来,这将是很强的经济激励政策。
《经济》:据了解,中国环境认证中心已经发布了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和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等首批4项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您如何看待这种分行业出台低碳标准的方式?
冯飞:这些还不能称为行业,只能是产品。据了解,在此之前,这些产品已经实施了等级能效标识制度,把这些能效运用一定的原理折成碳排放就可以做出碳标识。因此,这四个产品的基础条件较好。目前的低碳标识可能更多的是在生产和使用的环节,对报废环节的低碳考虑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尽可能将报废考虑进去,让产品在原始设计时就引入生态和低碳的概念,让报废更加节能、低碳,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
从主要产品来看,我特别希望不久后相关部门可以把建筑类产品的低碳标识做出来。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0%以上,这还是从终端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这一比重每年都在提高。节能发展,建筑行业不仅是薄弱环节,而且节能潜力大。“十一五”抓节能减排,主要是在工业领域。虽然政府制定了一些建筑节能、能耗标识,执行率也在提高,但政府的监管总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方式是让消费者来选节能和低碳的产品,通过建筑低碳标识解决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要根据低碳产品的成本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
《经济》:就像国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一样,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的作用。
冯飞:对,就是这样。
《经济》:从您的话中可以看出,我国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景很好。那么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是否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冯飞: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受价格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扭曲的问题: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不反映环境损害程度。目前,人们是否选择低碳产品、低碳产品对高碳产品的替代深度如何都是由价格决定的。我国发展低碳产业,必须面对国情。低碳的发展其实就是要外部成本内部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内升到产品的成本中去。这就意味着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施的难度较大。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很多低碳的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虽然我国很多低碳产业发展很快,比如风电,但是总体还处在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的过渡期。在技术变化非常大的情况下,我国的低碳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还有我国目前的政策、体制机制,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还不十分有利。比如在价格、税收方面,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同生产高碳产品的企业征收相同的税,这对低碳企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税收上有一个绿色的调节,也就是我常说的要实现财政政策的绿色转型。
《经济》: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在您看来我国将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冯飞:首先,要继续制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的节能难度要大于“十一五”,“十二五”的节能目标应该是低于20%。因为前期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虽然还有潜力,但是难度很大。其次,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就是把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国家把七个领域的产业上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突出它们的重要性,将更加重视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开发。再次,倡导绿色低碳的理念。绿色低碳的理念要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两个方面,比如生产方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特别是在循环经济中提出了要显著提高资源生产率,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GDP。最后,就是政府要创造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环境,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比如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征收环境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资源税改革、研究碳税,积极推动低碳同政策激励、经济激励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