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
一、 生成性教学的特征和意义
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的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概而言之,它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生成性教学以发展个体生命生成为前提,教学过程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为心理平台,在个体人生品位、情感世界、审美情趣、道德良知以及社会行为方式的参与下,教育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关怀。中学历史课是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落实的课程,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生成学科知识、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所以历史课教学应是鲜活的生成性教学。
面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1. 过程性。过程意味着变化,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2. 超越性。在富有变化的历史课堂情境中,思想行为的生成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而每一次生成对于学生而言,都成为对原来的一种超越;3. 互动性。生成性教学是积极的师生互动,需要相互作用和多边合作。
二、 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的途径
(一) 设置有弹性的预设
历史教学预设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预设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和对发展含义的拓展,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学习条件的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动态生成策略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预设要更深远、更灵活,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地偏向知识目标,而应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产生“再想想,再考虑考虑”的期待。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中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
(二) 营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生动愉悦的互动情境
动态生成得以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营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适度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要宽容学生的过错,容忍学生的挑衅。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无价值问题和刁钻问题,教师即使不回答,也不要讽刺挖苦。教师选取了主要问题后,也不要包办代替,要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探究解决。最后通过平等对话,得出结论。在平等对话过程中,即使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要用平和的语言予以答复,切忌用过激语言。
例如,我在讲解《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学生在观看了影片《赤壁》的一些片段之后,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我心目中的曹操。”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大家纷纷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曹操善于用人,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愧为一代枭雄;有的则认为曹操疑心太重,连“神医”华佗都死在他的手里,由此可看出他的残暴;还有的指出曹操统一北方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愿望,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最后,在我的引导和总结下,学生明白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功劳,也要看到他的过失。通过这次激烈讨论,学生学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分析力及表达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 运用教学机智,动态处理课堂
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教师不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提出问题来拓展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来拓展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对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则应有选择地作出回应,或教师亲自解答,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放开讨论各抒己见。
课堂仅仅是个“加油站”,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学生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就能引领学生不断探究。如在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司南是指南针吗”这样的问题,我并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网络上进行有关资料的查询。在下一次上课时,学生告诉了我他们的查询结果:司南与指南针并不是等同的,司南只是发现和运用了磁性的原理,只能说是一个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是北宋发明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查询和思考,这个知识点就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面临学生的即时性生成,如果教师缺乏足够准备,将此问题或草草收场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样只会浪费了极好的教学资源,也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因势利导加强情感教育,推进课堂教学生成,使课堂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三、 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避免生成的随意性和牵强性
课堂教学是需要注重动态生成的,但不能随便地乱生成。教学生成应该是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其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无法预知的生成并不等于随意性的生成,同样要受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只能说是无效的教学。
同时,生成性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有实际意义和学习价值的“新情境”的时候进行的生成,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的情境都具有生成的价值。衡量是否有生成性价值的标准就是这种生成能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能否提升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能否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等等。如果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低层次生成或虚假性生成,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引导他们滋生了课堂学习的错误动机。
(二)除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也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体验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但现在的生成性教学却普遍忽视了这一点,主要是由于我们在生成的意识上对情感的关注过于淡薄所至。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实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在历史课堂的生成性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个宗旨。
(三) 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成中的主体性地位
产生课堂生成性教学“情境”的主体应该是多重的,但在生成性教学中容易误解为学生是唯一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在生成性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捕捉课堂互动情境变动的契机,即时性地提出生成性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在课前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创设可生成性的情境,实现教学生成的有效开展。在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上,教师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被动地期待生成性学习情境的出现,而要主动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以主体性的地位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地创生。
一、 生成性教学的特征和意义
生成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心,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的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进行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的教学形态。概而言之,它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
生成性教学以发展个体生命生成为前提,教学过程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为心理平台,在个体人生品位、情感世界、审美情趣、道德良知以及社会行为方式的参与下,教育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关怀。中学历史课是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落实的课程,学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生成学科知识、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所以历史课教学应是鲜活的生成性教学。
面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1. 过程性。过程意味着变化,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2. 超越性。在富有变化的历史课堂情境中,思想行为的生成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而每一次生成对于学生而言,都成为对原来的一种超越;3. 互动性。生成性教学是积极的师生互动,需要相互作用和多边合作。
二、 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的途径
(一) 设置有弹性的预设
历史教学预设是整个历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预设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和对发展含义的拓展,包含对目标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对学习条件的掌握、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动态生成策略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预设要更深远、更灵活,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活力。
要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套路,对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要过分地偏向知识目标,而应多关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弹性化”的预设方案,要为学生的自由思考和讨论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留足“空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释疑,产生“再想想,再考虑考虑”的期待。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中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
(二) 营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生动愉悦的互动情境
动态生成得以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营造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适度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教师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要宽容学生的过错,容忍学生的挑衅。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无价值问题和刁钻问题,教师即使不回答,也不要讽刺挖苦。教师选取了主要问题后,也不要包办代替,要把问题交给学生去探究解决。最后通过平等对话,得出结论。在平等对话过程中,即使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要用平和的语言予以答复,切忌用过激语言。
例如,我在讲解《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学生在观看了影片《赤壁》的一些片段之后,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我心目中的曹操。”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大家纷纷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曹操善于用人,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愧为一代枭雄;有的则认为曹操疑心太重,连“神医”华佗都死在他的手里,由此可看出他的残暴;还有的指出曹操统一北方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愿望,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最后,在我的引导和总结下,学生明白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既要看到他的功劳,也要看到他的过失。通过这次激烈讨论,学生学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分析力及表达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三) 运用教学机智,动态处理课堂
所谓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快速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因此课堂更具开放性,非预设生成也就时有发生。教师不仅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提出问题来拓展教学内容,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来拓展教学内容。如果学生的问题同课前预设一致,就按照课前设计的对策引导学生完成;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要考虑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益、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来安排和调整教学计划。对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则应有选择地作出回应,或教师亲自解答,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放开讨论各抒己见。
课堂仅仅是个“加油站”,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学生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就能引领学生不断探究。如在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司南是指南针吗”这样的问题,我并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或网络上进行有关资料的查询。在下一次上课时,学生告诉了我他们的查询结果:司南与指南针并不是等同的,司南只是发现和运用了磁性的原理,只能说是一个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真正意义上的指南针是北宋发明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查询和思考,这个知识点就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他们的对比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面临学生的即时性生成,如果教师缺乏足够准备,将此问题或草草收场或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样只会浪费了极好的教学资源,也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因势利导加强情感教育,推进课堂教学生成,使课堂充满灵动、智慧和活力。
三、 实施历史生成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避免生成的随意性和牵强性
课堂教学是需要注重动态生成的,但不能随便地乱生成。教学生成应该是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其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无法预知的生成并不等于随意性的生成,同样要受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只能说是无效的教学。
同时,生成性教学应该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有实际意义和学习价值的“新情境”的时候进行的生成,并不是任何情况下的情境都具有生成的价值。衡量是否有生成性价值的标准就是这种生成能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善、能否提升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和情感体验、能否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等等。如果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低层次生成或虚假性生成,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引导他们滋生了课堂学习的错误动机。
(二)除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也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体验得到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但现在的生成性教学却普遍忽视了这一点,主要是由于我们在生成的意识上对情感的关注过于淡薄所至。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于实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在历史课堂的生成性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个宗旨。
(三) 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成中的主体性地位
产生课堂生成性教学“情境”的主体应该是多重的,但在生成性教学中容易误解为学生是唯一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师在生成性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捕捉课堂互动情境变动的契机,即时性地提出生成性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在课前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创设可生成性的情境,实现教学生成的有效开展。在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上,教师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要被动地期待生成性学习情境的出现,而要主动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以主体性的地位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地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