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每年所产生的粮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农业的变化不断发展,小麦的产量与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依旧难以避免病害的发生,病害会降低小麦的产量与质量,给种植小麦的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要提高农民对小麦病害的了解,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预防并减少小麦病害的发病率。
关键词:小麦;病害;综合防控
1小麦纹枯病及其防控
小麦纹枯病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耕作制度、栽培措施和土壤类型等有关。气候因素影响重要。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常造成小麦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适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及时防除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拔节后不能再喷除草剂,否则必定遭受药害;防止重施、偏施氮肥。应掌握在小麦拔节前后、纹枯病初发时用药。药剂可选择井冈霉素、噻呋酰胺、苯甲·丙环唑等三唑类药。
2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控
白粉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属于真菌性病害的一种,也是一种发病率高的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在感染白粉病之后,小麦的叶片会出现白色的斑点,逐渐演变至白色霉斑,颜色也会渐渐转变为灰白色,叶片表面覆盖一层白粉,会随风飘散到周围,叶片会逐渐枯死,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部位,也会感染致小麦的其他部位。白粉病的产生时间是每年的4月份,气温的逐渐升高会导致白粉病的加重,从而给小麦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首先要选择对白粉病抗性比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提倡使用有机肥。在种植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氮磷钾肥的使用。麦区要根据生长情况进行浇水,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在种植之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化学药剂的处理使用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当因为小麦抗病种性比较小的时候,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增加,可根据田间实际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从而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
3赤霉病及其防控
小麦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苗期主要出现苗枯和茎基腐,一般有种子带菌的,造成苗枯;土壤带菌的,形成茎基腐。种子带菌是麦粒发芽后,芽部变褐色,然后根冠随之腐烂,严重时导致麦秆脆弱,甚至全株死亡。抽穗期造成穗腐或秆腐,主要发生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最初是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纹,后扩大到整个小穗,小穗枯死,病斑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上面产生黑色小颗粒。主要发生在穗下1-2节,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逐渐变为褐色或红褐色不规则斑。病情严重时,病部枯黄,有时不能正常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潮湿时,病部上面布满粉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赤霉病菌只能在小麦扬花期、灌浆期侵染,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遇到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3天降雨,雨量达12mm,十分有利于赤霉病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空气中的大量病菌(子囊孢子)开始侵染部分小花,然后扩散到整穗。病菌的主要来源是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麦穗、稻茬、玉米秸秆病上带的赤霉病子囊孢子。使用正确的防治方式:(1)抓好田间管理。种植小麦前,要精细耕地,尽量保证土质均匀,严防麦田一处过于肥沃一处过于贫瘠,且需避免出现地块积水或过干的情况,以便后期浇水或淋雨后不会出现积水的情况。可先喷洒一定量的药剂,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翻种。播种时,要对种子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外皮和内部的检验,保证其不带小麦赤霉病,同时要合理施肥,切记过多或过少均会降低小麦的抗病性。(2)科学检测,及时发布病情预报。加强对农户的监管和帮助,实施人工检测和仪器检测双重监测,并将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4月中旬是小麦抽穗扬花期,这段时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对气候的关注和菌源的检测,严密检测小麥赤霉病的发生状态,一旦发现病源,应及时将有菌病源彻底根除,以防病情大面积散播。(3)完善药剂防治流程第一,合理选药。农户应了解自家小麦品种,并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媒体了解最新药剂资料,尽量避免使用前一年选用的药剂。每次购买药剂只需满足一个季度的防治用药量即可,且第一次使用的药剂要进行试验,例如,在已有小麦赤霉病的麦穗上进行喷洒,观察是否有效果,若有效即可大批用药。第二,科学施药。防治过程中药剂用量和喷头雾化程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巨大。施药时,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及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施药量,兑药时要严格控制兑水量且需搅拌均匀。选择喷雾器时应尽量选择细、均喷头,并将药剂喷于穗部。喷药时要注意顺序和规律,确保喷洒均匀,不漏喷,且注意喷药剂量,促使防治工作朝着专业化、统一化方向发展。
4小麦纹枯病及其防控
小麦纹枯病主要出现在小麦生长的幼苗时期,颜色呈褐色,对作物光合作用有直接影响,如果纹枯病较严重,麦苗就会出现枯死的现象。同时,在秋后小麦的成苗阶段也容易感染纹枯病,与幼苗时期的发病不同,叶鞘颜色呈灰色,而叶片整体呈暗绿色,在这期间小麦会因为水分不足而枯死。研究表明,小麦之所以感染纹枯病,其根本原因在于小麦播种时间早、密度大,生存环境无法满足生长需要。其防控措施:(1)种植抗病小麦品种。小麦纹枯病发病后表现出很强的扩散性,难以根除,因此,降低小麦纹枯病危害首先要从加大育种力度方面入手,提高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可以很好地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抗病能力较好的品种有龙辐麦7号、龙麦26等,正逐渐在麦作区推广,可以有效地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降低防治成本。科研人员正积极开展小麦纹枯病抗性品种的研究,筛选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此外,研究人员也在小麦抗病能力相关基因方面加大了研究,对纹枯病发病的相关基因信息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拟通过杂交培育的方式筛选抗病能力更强的小麦品种。(2)针对性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把握科学、适度、无害化的原则,生产中用得较多的药剂有43%戊唑醇450g/hm2等。需要注意的是,施用时要注意天气情况,要求施药后3-4d不会出现大幅度降温,以确保药剂防治的效果。此外,还要结合小麦植株的长势,如果小麦长势较弱,则建议用三唑类药剂(戊唑醇一定程度上影响细弱植株的生长)进行防治,有助于促使小麦植株基部节间延长、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3)积极探索其他防治措施。除药剂防治外,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还需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可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对于提高小麦抗性能力的效果较好。药剂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化学药剂,还可选择对纹枯病病原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菌种进行防治,可制成生物粉剂喷洒在田间,目前应用于生产中的有芽孢杆菌B3。小麦播种前,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等进行喷洒,之后堆闷种子,对预防纹枯病等病害的效果较好。
5结束语
随着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小麦病害防治手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化学手段两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麦病害的防治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将小麦病害扼杀在萌芽状态,有关部门需要提升种植人员对小麦病害的防范意识,保证农业水平的提升,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能够逐年提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新发病害对小麦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加大科研脚步,提升小麦病害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鹏,周真,周敬波,王士龙,刘志吉,安毅,林晓丽.耕作方式对小麦土传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11):56-58.
[2]惠康波,高波,尉德翠,孔令军.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20(11):112-114.
睢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睢县 476900
关键词:小麦;病害;综合防控
1小麦纹枯病及其防控
小麦纹枯病受诸多因素影响,主要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耕作制度、栽培措施和土壤类型等有关。气候因素影响重要。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常造成小麦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适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及时防除杂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拔节后不能再喷除草剂,否则必定遭受药害;防止重施、偏施氮肥。应掌握在小麦拔节前后、纹枯病初发时用药。药剂可选择井冈霉素、噻呋酰胺、苯甲·丙环唑等三唑类药。
2小麦白粉病及其防控
白粉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属于真菌性病害的一种,也是一种发病率高的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在感染白粉病之后,小麦的叶片会出现白色的斑点,逐渐演变至白色霉斑,颜色也会渐渐转变为灰白色,叶片表面覆盖一层白粉,会随风飘散到周围,叶片会逐渐枯死,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部位,也会感染致小麦的其他部位。白粉病的产生时间是每年的4月份,气温的逐渐升高会导致白粉病的加重,从而给小麦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首先要选择对白粉病抗性比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选择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提倡使用有机肥。在种植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氮磷钾肥的使用。麦区要根据生长情况进行浇水,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在种植之前需要对小麦种子进行化学药剂的处理使用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当因为小麦抗病种性比较小的时候,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增加,可根据田间实际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从而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
3赤霉病及其防控
小麦赤霉病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苗期主要出现苗枯和茎基腐,一般有种子带菌的,造成苗枯;土壤带菌的,形成茎基腐。种子带菌是麦粒发芽后,芽部变褐色,然后根冠随之腐烂,严重时导致麦秆脆弱,甚至全株死亡。抽穗期造成穗腐或秆腐,主要发生在小麦扬花期至乳熟期,最初是在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纹,后扩大到整个小穗,小穗枯死,病斑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上面产生黑色小颗粒。主要发生在穗下1-2节,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逐渐变为褐色或红褐色不规则斑。病情严重时,病部枯黄,有时不能正常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潮湿时,病部上面布满粉红色霉层。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赤霉病菌只能在小麦扬花期、灌浆期侵染,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遇到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3天降雨,雨量达12mm,十分有利于赤霉病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空气中的大量病菌(子囊孢子)开始侵染部分小花,然后扩散到整穗。病菌的主要来源是上一年遗留下来的病麦穗、稻茬、玉米秸秆病上带的赤霉病子囊孢子。使用正确的防治方式:(1)抓好田间管理。种植小麦前,要精细耕地,尽量保证土质均匀,严防麦田一处过于肥沃一处过于贫瘠,且需避免出现地块积水或过干的情况,以便后期浇水或淋雨后不会出现积水的情况。可先喷洒一定量的药剂,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翻种。播种时,要对种子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外皮和内部的检验,保证其不带小麦赤霉病,同时要合理施肥,切记过多或过少均会降低小麦的抗病性。(2)科学检测,及时发布病情预报。加强对农户的监管和帮助,实施人工检测和仪器检测双重监测,并将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4月中旬是小麦抽穗扬花期,这段时期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要加强对气候的关注和菌源的检测,严密检测小麥赤霉病的发生状态,一旦发现病源,应及时将有菌病源彻底根除,以防病情大面积散播。(3)完善药剂防治流程第一,合理选药。农户应了解自家小麦品种,并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媒体了解最新药剂资料,尽量避免使用前一年选用的药剂。每次购买药剂只需满足一个季度的防治用药量即可,且第一次使用的药剂要进行试验,例如,在已有小麦赤霉病的麦穗上进行喷洒,观察是否有效果,若有效即可大批用药。第二,科学施药。防治过程中药剂用量和喷头雾化程度对防治效果的影响巨大。施药时,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及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施药量,兑药时要严格控制兑水量且需搅拌均匀。选择喷雾器时应尽量选择细、均喷头,并将药剂喷于穗部。喷药时要注意顺序和规律,确保喷洒均匀,不漏喷,且注意喷药剂量,促使防治工作朝着专业化、统一化方向发展。
4小麦纹枯病及其防控
小麦纹枯病主要出现在小麦生长的幼苗时期,颜色呈褐色,对作物光合作用有直接影响,如果纹枯病较严重,麦苗就会出现枯死的现象。同时,在秋后小麦的成苗阶段也容易感染纹枯病,与幼苗时期的发病不同,叶鞘颜色呈灰色,而叶片整体呈暗绿色,在这期间小麦会因为水分不足而枯死。研究表明,小麦之所以感染纹枯病,其根本原因在于小麦播种时间早、密度大,生存环境无法满足生长需要。其防控措施:(1)种植抗病小麦品种。小麦纹枯病发病后表现出很强的扩散性,难以根除,因此,降低小麦纹枯病危害首先要从加大育种力度方面入手,提高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目前,我国还没有可以很好地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抗病能力较好的品种有龙辐麦7号、龙麦26等,正逐渐在麦作区推广,可以有效地减轻纹枯病的发病程度、降低防治成本。科研人员正积极开展小麦纹枯病抗性品种的研究,筛选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此外,研究人员也在小麦抗病能力相关基因方面加大了研究,对纹枯病发病的相关基因信息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拟通过杂交培育的方式筛选抗病能力更强的小麦品种。(2)针对性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把握科学、适度、无害化的原则,生产中用得较多的药剂有43%戊唑醇450g/hm2等。需要注意的是,施用时要注意天气情况,要求施药后3-4d不会出现大幅度降温,以确保药剂防治的效果。此外,还要结合小麦植株的长势,如果小麦长势较弱,则建议用三唑类药剂(戊唑醇一定程度上影响细弱植株的生长)进行防治,有助于促使小麦植株基部节间延长、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3)积极探索其他防治措施。除药剂防治外,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上还需积极探索新的方式,可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对于提高小麦抗性能力的效果较好。药剂的选择上,除了传统的化学药剂,还可选择对纹枯病病原菌生长有抑制效果的菌种进行防治,可制成生物粉剂喷洒在田间,目前应用于生产中的有芽孢杆菌B3。小麦播种前,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等进行喷洒,之后堆闷种子,对预防纹枯病等病害的效果较好。
5结束语
随着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小麦病害防治手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化学手段两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麦病害的防治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将小麦病害扼杀在萌芽状态,有关部门需要提升种植人员对小麦病害的防范意识,保证农业水平的提升,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能够逐年提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新发病害对小麦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加大科研脚步,提升小麦病害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鹏,周真,周敬波,王士龙,刘志吉,安毅,林晓丽.耕作方式对小麦土传病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11):56-58.
[2]惠康波,高波,尉德翠,孔令军.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比较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20(11):112-114.
睢县农业农村局 河南睢县 47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