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由于父母长期承受工作压力,致使家庭和工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也随之逐年增多。有资料显示,在100个双职工家庭中,差不多有25个家庭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悲伤、饮食失调或神经紧张状况。
下班回家后,趁着孩子看动画片时处理电子邮件,或在厨房里通过手机和同事讨论明天的计划,很多家长都会如此这般,留给孩子的往往是“快点吃饭、快点起床、快点睡觉、快点做作业”,而不是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诚然,父母们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已经疲惫不堪,没有过多的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在无意间将自己遭受的压力传递给了孩子,使孩子也不得不像你一样匆忙而焦虑。
你的孩子并没有经受过多的挫折,家中也没有发生过大的生活事件,但孩子却常常表现出焦虑、紧张和不安,还寡言少语,退缩不前,不喜欢与人交往等等。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的现象,那抹杀童真和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很可能就是你不小心带回家的工作情绪。
孩子的成长与健康,和父母的情绪流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父母的情绪不但能够感染孩子,而且还会让孩子学习与模仿父母表达情绪的方式。更加关键的是,孩子能够从父母表达情绪的方式与行为中获得“自我认识”的信息。当父母带回家的情绪是消极的负性的,那么,孩子必然就很难拥有积极的快乐的情绪体验。因此,如果年轻的父母由于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与工作压力,在工作场所与家庭环境之间不能够很好地转换角色,没有处理好工作压力与情绪表现的关系,很可能会不自觉地在用自己的工作情绪“虐待”孩子,从而造成孩子的情绪与心理问题。
要想摆脱与避免这个问题的产生,年轻的父母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相信能够帮助你较好地处理工作压力与情绪,帮助你改善家庭氛围与达到亲子心愿。
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得过于忙碌。倘若每天一回家就冲进厨房做晚饭,急急忙忙地帮孩子洗澡,又不耐烦地催促其赶快睡觉,结果却是——孩子变得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你冲他吼叫。其实孩子不过是在度过自己的童年时光,每天最着急的事充其量是不要忘记明天带识字本或尺子。由于家长的匆忙急躁,孩子也不得不跟着匆匆忙忙,为父母的下一个指令“奔命”。研究表明:不善沟通的孩子在童年时往往会有一位性格急躁、爱发号施令的父亲或母亲。
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当然,没有哪个父母能够做到绝对完美,但至少在你压不住焦躁催促或呵斥以后,找个机会,告诉孩子:“妈妈最近太忙了,可能对你说话比较急,原谅妈妈吧。”其实,这种承认自己不完美并表示歉意的小小举措,可以令父母在孩子面前更具有亲和力,甚至能让孩子从小就培养体谅别人的美德。
把工作尽量留在单位。如果在家办公的情形难以避免,可以注意自己对着电话的言谈,或回避孩子,到单独的空间进行,以免把不良情绪或尖锐的言语乃至不雅的举止传递给孩子。
别总是敷衍孩子。当孩子感觉到你是在敷衍时,便会产生被人轻视而变得焦虑不安的心理。如果你能够很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将其当作朋友,孩子会感到快乐而骄傲,在心灵上留下美好的感觉。
爸爸妈妈下班后的“角色转换”
你可以在下班的地铁车厢里打个盹儿,哪怕只有10分钟也能帮助你减轻许多疲惫,使你回家见到孩子时能恢复活力。
在下班前,你不妨告诉同事:每天晚上6点到9点是你的家庭时间,若无非常紧急的事情便不必通电话;能在第二天上班后处理的事,你会同样加快效率。
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写作业或说话。这样的时间只需一个小时。你可以告诉孩子,虽然你的时间很宝贵,但在这段时间里,你是完完全全地属于孩子的。这不仅能让孩子理解你的疲累,还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全家一起排解压力
下班以后安排一些家庭的娱乐活动,既是你减压的好方法,也是和孩子沟通的亲子最佳时刻。比如,你可以在晚饭前和孩子一起玩一会游戏,对孩子说:“吃完饭后,我们各忙各的,好吗?”
在休息日,全家人可以卡拉OK,高歌一曲。或是建议大扫除,鼓励孩子也参与到家务活动中,看谁做得又快又干净,做得好的可以进行物质奖励;或是倡导各展厨艺,在做饭烧菜的过程中,演一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家庭喜剧,在“一人一菜”中品尝休闲与温馨的天伦之乐。
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地排解压力,运动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一家人在休息日去打球、游泳或爬山,也能身心愉快,减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