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本质是什么?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真爱。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而黑龙江省五常市实验小学朱晓颖校长喜欢用康德的命题来回答:教育的本质是人,人是目的。这是她教育思考的源泉——教育最终的指向一定是人——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幸福!
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对于“人”的关注始终不曾离开她的视线。2010年末五常教育局组织“当代教育思想创新”论坛,当时还是一名业务校长的她,选择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她的《教师是最好的教育资源》鲜明的观点、前瞻的理念、独特的思维引发了论坛现场不小的轰动;2011年末,五常第二届教育论坛如期举行,尽管走上校长岗位仅两个月,但是她挑战了“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领域,主题为《学生是目的》的论坛稿在200多份稿件中再次被选入仅有的6篇现场论坛稿件;2012年末第三届教育论坛的主题是“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她以《打开教育人的文化自觉》为题,从文化视角审视教育人的精神生存现状,又从教育人的角色使命思考当代中国文化的走向;2013年末,五常教育论坛的主题为“社会转型与教育自觉”,她再次以《呼唤人文教育》为论述主题,从现代性到人性再到人文,呼吁教育中“人文”属性的回归……
她常说,自己不是一个“有思想”的校长,但一定是一个“有思考”的校长!没有对教育持续的思考,不会在“高手”云集的四年论坛中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始终能成为“佼佼者”。
思考的源泉来自阅读积累
爱读书,已经成为朱晓颖校长一个最鲜明的标记。记得在2011年11月8日,她履职五常镇中心学校校长,在就职感言中,她说:“17年,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走到今天,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地告慰自己,那就是从没有一刻放逐过自己。”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发现仅九年的业务校长工作,每年订阅最多的教育期刊11种,这就意味着每月至少读18本左右的教育期刊(有的是半月刊),而最少的一年是6种。九年中仅读这些教育期刊所做的读书笔记超过了19万字,而阅读这些教育期刊所做的简报足足超过了600万字……2012年,她为自己重新制定“五年100本书”的阅读计划,如今仅三年她即提前完成了这个读书计划。书读多了、读熟了,思考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2010年1月23日在博客上写下自己的第一篇随笔,到今天,五年里写下了原创博文594篇,记录自己对生活尤其是对教育的思考。
不仅自己是读书的典范,从读书中受益的她坚持把阅读工作作为她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把钥匙。2012年五常教育局大力倡导师生读书工作,为解决教师阅读时间与工作时间的矛盾,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师做到真阅读,她在全校教师中开始“每日一文”的尝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日一文,量小,教师没有压力;文精,教师有了“真”收获……如今这种教师阅读方式已经在五常市全面推广。2014年5月,回到实验小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将师生阅读工作再次推向高潮,五常市首个读书现场会在学校开展,全体班主任的“我与《小学语文(数学)教师》这三年”的读书论坛震撼全场,而这项教育杂志阅读工作正是她担任实验小学业务校长期间开始坚持的一项教师阅读工作的成果展示。而学校总结出的“五种阅读课型”,更是展示了学校引导学生阅读这项工作中扎实、真实的有效探索,如今这“五种阅读课型”又已经在五常市推广。同时,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课本剧编演已经成为了学校两大阅读特色。
思考的源泉来自教育实践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重要的实践在课堂,她对于教育实践的思考首先就聚焦在了课堂——课堂永远具有教育性。基于这样的思考,她以学科德育为切入点,开始“建设我们的新课堂”的探索之旅。如今经近三年的尝试,对于学科德育已经形成了她自己的“四层次”思考:第一,(一节课)不在于教会了多少,而在于学会了多少;第二,构建心理安全的课堂,即消除教师的霸语权,建立真正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有好习惯的养成;第四,做常做的所谓显性德育内容的挖掘。如今,所有人都欣喜地看到,他们的课堂正在向“让学习以道德的方式发生”的方向转变着。“一切质量皆在课堂”,三年学科德育探索之后她鲜明地提出了这句话,因为对课程里的“德育”充分关注后,才真正明白了“教育质量”的真正内涵。而明白了教育质量的内涵,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才会更加清晰。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自身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的合力,于是“开放办学”的理念成为了她另一个实践领域。学校开放日,不仅请来了家长,更有社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家长大讲堂”,每学期至少一次,坚持发出教育人的“声音”,引导家长科学育人;尤其是在全五常率先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的活动,使“家访”这个与现代教育久违的方式重拾教育价值,三年六个假期,教师们做到了全员家访,不仅密切了家校关系,更重要的是,当教师主动走进了孩子的家里,竟然收获了久违的“尊重”,从而唤醒了教师的育人自觉性,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年校长生涯,在五常镇中心学校,面对该校近几年频繁更换校长、而教师近一半是各村小学并校而来的、人心相对涣散的局面,果断地提出了“团结是一种力量,团结更是一种素质”“能力问题可以理解,态度问题令人费解”的管理理念;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她提出了“带着意义工作”的工作理念;为提高活动效率开创“9+1”管理模式……回到实验小学,面对这所百年名校,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她再次聚焦“教师”这个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出“做有尊严的实小教师”的号召,以“培养一支持续优秀的教师队伍、创编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实施途径,引领学校向更高的目标阔步向前……
“有源者有己”,她以读书和实践为自己两大思考之源,以思考促自身提高,以自身提高促工作发展。一份“责任使人强大”的教育信念支撑着,二十一年的教育生涯中她获得了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哈市劳动模范等近80项荣誉奖励。过去她常说:“从事教育,选择是高尚的;坚守教育,付出是最有价值的。”如今她说:“我不是最优秀的校长,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校长!”
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对于“人”的关注始终不曾离开她的视线。2010年末五常教育局组织“当代教育思想创新”论坛,当时还是一名业务校长的她,选择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容,她的《教师是最好的教育资源》鲜明的观点、前瞻的理念、独特的思维引发了论坛现场不小的轰动;2011年末,五常第二届教育论坛如期举行,尽管走上校长岗位仅两个月,但是她挑战了“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领域,主题为《学生是目的》的论坛稿在200多份稿件中再次被选入仅有的6篇现场论坛稿件;2012年末第三届教育论坛的主题是“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她以《打开教育人的文化自觉》为题,从文化视角审视教育人的精神生存现状,又从教育人的角色使命思考当代中国文化的走向;2013年末,五常教育论坛的主题为“社会转型与教育自觉”,她再次以《呼唤人文教育》为论述主题,从现代性到人性再到人文,呼吁教育中“人文”属性的回归……
她常说,自己不是一个“有思想”的校长,但一定是一个“有思考”的校长!没有对教育持续的思考,不会在“高手”云集的四年论坛中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始终能成为“佼佼者”。
思考的源泉来自阅读积累
爱读书,已经成为朱晓颖校长一个最鲜明的标记。记得在2011年11月8日,她履职五常镇中心学校校长,在就职感言中,她说:“17年,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走到今天,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地告慰自己,那就是从没有一刻放逐过自己。”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发现仅九年的业务校长工作,每年订阅最多的教育期刊11种,这就意味着每月至少读18本左右的教育期刊(有的是半月刊),而最少的一年是6种。九年中仅读这些教育期刊所做的读书笔记超过了19万字,而阅读这些教育期刊所做的简报足足超过了600万字……2012年,她为自己重新制定“五年100本书”的阅读计划,如今仅三年她即提前完成了这个读书计划。书读多了、读熟了,思考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从2010年1月23日在博客上写下自己的第一篇随笔,到今天,五年里写下了原创博文594篇,记录自己对生活尤其是对教育的思考。
不仅自己是读书的典范,从读书中受益的她坚持把阅读工作作为她引领学校发展的第一把钥匙。2012年五常教育局大力倡导师生读书工作,为解决教师阅读时间与工作时间的矛盾,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师做到真阅读,她在全校教师中开始“每日一文”的尝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日一文,量小,教师没有压力;文精,教师有了“真”收获……如今这种教师阅读方式已经在五常市全面推广。2014年5月,回到实验小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将师生阅读工作再次推向高潮,五常市首个读书现场会在学校开展,全体班主任的“我与《小学语文(数学)教师》这三年”的读书论坛震撼全场,而这项教育杂志阅读工作正是她担任实验小学业务校长期间开始坚持的一项教师阅读工作的成果展示。而学校总结出的“五种阅读课型”,更是展示了学校引导学生阅读这项工作中扎实、真实的有效探索,如今这“五种阅读课型”又已经在五常市推广。同时,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课本剧编演已经成为了学校两大阅读特色。
思考的源泉来自教育实践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最重要的实践在课堂,她对于教育实践的思考首先就聚焦在了课堂——课堂永远具有教育性。基于这样的思考,她以学科德育为切入点,开始“建设我们的新课堂”的探索之旅。如今经近三年的尝试,对于学科德育已经形成了她自己的“四层次”思考:第一,(一节课)不在于教会了多少,而在于学会了多少;第二,构建心理安全的课堂,即消除教师的霸语权,建立真正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三,要有好习惯的养成;第四,做常做的所谓显性德育内容的挖掘。如今,所有人都欣喜地看到,他们的课堂正在向“让学习以道德的方式发生”的方向转变着。“一切质量皆在课堂”,三年学科德育探索之后她鲜明地提出了这句话,因为对课程里的“德育”充分关注后,才真正明白了“教育质量”的真正内涵。而明白了教育质量的内涵,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才会更加清晰。
教育从来都不是学校自身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家庭、社会的合力,于是“开放办学”的理念成为了她另一个实践领域。学校开放日,不仅请来了家长,更有社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家长大讲堂”,每学期至少一次,坚持发出教育人的“声音”,引导家长科学育人;尤其是在全五常率先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的活动,使“家访”这个与现代教育久违的方式重拾教育价值,三年六个假期,教师们做到了全员家访,不仅密切了家校关系,更重要的是,当教师主动走进了孩子的家里,竟然收获了久违的“尊重”,从而唤醒了教师的育人自觉性,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年校长生涯,在五常镇中心学校,面对该校近几年频繁更换校长、而教师近一半是各村小学并校而来的、人心相对涣散的局面,果断地提出了“团结是一种力量,团结更是一种素质”“能力问题可以理解,态度问题令人费解”的管理理念;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她提出了“带着意义工作”的工作理念;为提高活动效率开创“9+1”管理模式……回到实验小学,面对这所百年名校,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她再次聚焦“教师”这个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提出“做有尊严的实小教师”的号召,以“培养一支持续优秀的教师队伍、创编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实施途径,引领学校向更高的目标阔步向前……
“有源者有己”,她以读书和实践为自己两大思考之源,以思考促自身提高,以自身提高促工作发展。一份“责任使人强大”的教育信念支撑着,二十一年的教育生涯中她获得了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哈市劳动模范等近80项荣誉奖励。过去她常说:“从事教育,选择是高尚的;坚守教育,付出是最有价值的。”如今她说:“我不是最优秀的校长,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