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应注重科学探究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学生提出初步的猜想、假设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猜想、假设”自行探究、自主发现,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方法。
  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教学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摩擦力”,教材在编写时一反常规教材平铺直叙给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而从改变摩擦力大小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对众多猜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提出五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1.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如何改变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
  4.如何改变物体对接触面压力的大小?
  5.怎样研究某种因素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此时,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对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进行研究,读懂“信息快递”的提示,并实验几次,因为以初二学生现有知识并不能完全理解,此处涉及到“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是第九章第一节才会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要介绍这种方法应用了“转换法”的物理思想。对于2~5项的问题,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讨论,然后再进行师生研讨得出答案,实验验证采用每个小组研究一种猜想,记录测量结果后在大组交流汇报。
  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对教材中“还有哪些问题”也要适当加以注意,若在交流中有的小组得出相反的结论,或提出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因素,教师不宜回避,而应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给出明确的结论。摩擦力的知识是初中力学的一个难点,它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应用基础知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近年来各地中考中,摩擦力的知识考查频繁出现,很值得关注。所以在新课教学时就应该多花时间让学生动手探究、动脑理解并掌握。
  《标准》强调学生应有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能没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明显。但是,这却是学生学习、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例如,在“气体的压强”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固体、液体产生的压强能较明显地看到或感觉到,而大气压强对初中学生是十分抽象的。笔者由日常生活的吸附于光滑物体上的皮碗,再引入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就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对于“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在教师演示课本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利用以下器材: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塑料吸盘、挂钩、笔帽等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让同学们合作或靠自己独立完成。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和发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主动的发展。事实证明,学生们亲自动手的探究效果最明显,而带着探究意识的观察,也使同学们有了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效果都是语言和演示实验所无法代替的。
  知识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和发展的,脱离了具体的情境,认知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探究式教学应将知识的学习置身于社会情境、生活情境或者问题情境中,有效地进入知识的真实应用领域,不仅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如,在“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一节课,教师首先给出一幅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溶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一自然现象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这时学生们就会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再设计并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们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课程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价值、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让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数学模型的概念进行了准确的诠释,就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建模思想并实施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数学建模;初中数学;应用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就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以确定变量和参数,并应用某些“规律”建立起变量、参数间的确定关系的数学问题。它是一种数学思维方式,是对“现实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其重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常
目的研究分析单纯控制胎头娩出速度助产法与常规阴道保护助产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行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例
摘 要: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完成的。本文从初中社会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的“生成性”提问存在的误区入手,就初中社会课堂教学中“引问”这一生成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充分预设、抓住时机、巧用方法等策略,从容引发“生成”。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引问;生成基础;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要求教师把课堂学习的主体权还给学生,那么教师的“引问”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有效的引问,能引发课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