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庄之学旨在树立士人的理想人格,全性葆真,不因欲利而牵累损害自我。取其精华,老庄道家伦理思想在塑造当代大学生人生观过程中仍有一些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家;舍弃;踏实;大学生;人生观
道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但“道家”一词始见于汉代太史公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指为先秦诸子中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老庄之学与黄老之学都是以“道”为最高范畴,崇尚自然无为的法则,但此二者侧重点还是稍有不同。
道体和万物的关系是道家始终关注的基本问题,如用“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来表示相对范畴的统一关系。自老子首先提出道为万物之母后,汉代黄老之学的元气生成论,魏晋玄学的道体论等都试图对道与万物的关系做出圆满的解释。虽然各家解释不一,但也有其共同点,都不否认道与万物有不可分离的互通关系。道为本,万物是末,道为体,德为用,得本方能知末,不能舍本而逐末,道非物而能应物,物非道而须法道。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但不能舍无以为体。这种本末不分,体用相即的道体论,是支持道家及道家思想治国修身法则的理论基础。
另一问题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如何体悟和验证道体。自老子提出道乃虚无强名之后,便产生了这样一个疑感,人能否及如何去认识和体验这个“道”?王弼给了我们答案,打了一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语言文字只是我们的认识去进行思想认识体悟思想的一种工具,用言语能够说清楚的只是具体表面的感性事物,对于宗极之理,言不尽义。对于抽象观念的深层次认识,语言文字是有限的,用它去认识和体悟“道"是一种极其肤浅的做法,实践和实践基础上的知觉体验比语言文字更为重要。必要之时忘却世俗知识和自我心中的成见,虚心遣欲,在自我沉思之中使自心和道体契合沟通从而证道悟道,达到新的生命境界。
当代大学生从成长过程到现实处境都处于一个自我意识缺失的内外交困状态,另加之多年来社会层面上许多不良之气的盛行,这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在诸多反面都急需完善,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对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现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一、虚心实腹,崇本息末
《老子》第三章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大学生的心智基本已成熟,具备了相当的个人能力,其中包括对自我的认知与重塑。在大学这个大环境中,人员组成复杂,大学生最终本质还是学生,这个身份不可更改。大学生在上大学前, 经历了无数次考试,历过无数艰辛,最后通过残酷的“高考”选拔出来,高中老师,家长都这样说:辛苦三年, 考上大学就轻松自由了,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就真的“解放自我”了吗?近年来, 高校学生学习风气日益衰退,学风日下,大学生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复来,大学生成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主力军“网红”,直播首秀早已屡见不鲜,当然这也离不开社会的诸多因素,有些大学生成天无所事事,不出宿舍,“一台电脑,一 桶泡面,一杯水”“三个一”成为其一天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不上课,也不参加各项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成天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以至于到最后不能顺利毕业,未拿到两证,这是多么荒谬。而今教育部发文,“让大学生忙起来”,要推进本科课程改革,为本科生科学“增负”,让学生们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虚心实腹,多花心思去学知识,长见识,增常识。不要“舍本而逐末”,“大学生”归根到底身份是学生,“学“是专业, “学习“是本职。 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在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年纪选择荒废青春,很可悲。正确分析因社会发展太快而催生的过多的欲望,进行扬弃, 甩掉不当欲望带来的负面影响,脚踏实地,抓好“本分”工作!
二、培养实践性能力,善于“舍弃”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建立更宏大开阔的视角,“善于扬弃”,高处看世界。注重培养自己的个人实践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求知善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源于书本理论,又脱离书本理论的思维束傅,达到实践层面的自我深层理解与体悟,不做“书呆子”。知行合一,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求知””“ 臨阵磨刀百分利”错误思想严重,考试之前 “背一背”平时不看书,不翻书,不做笔记,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上课都不带书,只带一机。“一机在手, 世界全有”的消极思想占据主导。求真知,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体语知识,才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效果也势必事半功倍。当代大学生由于从小在竞争的环境中长大,学生都很在意在各种学习和活动中能够比他人强,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到锱铢必计的程度,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老子》第二十三章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纷争不存在永恒的意义,最终都会被时间洗刷的一滴也不剩,一时的得失,不用过分介意。我们不能做“得芝麻而丢西瓜”的事情。《老子》第二十三章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有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对于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也不要过分地去计较,只有不居功, 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自我价值。有时的确需要我们跳出身居的内部环境,跳开感性具体的事物中来,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去看。从高处起点,大处起眼,让心灵愉悦充实。
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敦育, 自我重塑,重建三观及实现人生价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虚心实腹,崇本息末。研读经典,懂得取舍,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必须辩证地看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困难。人生道路中的困难、挫析在所难免,必须正视,懂得“舍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将个人精力投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以更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助力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主义建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强(注).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王中原.老子政治智慧的现代价值[J].求索,2010 (4)
作者简介:姜万(1997年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道家;舍弃;踏实;大学生;人生观
道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但“道家”一词始见于汉代太史公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指为先秦诸子中以老庄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老庄之学与黄老之学都是以“道”为最高范畴,崇尚自然无为的法则,但此二者侧重点还是稍有不同。
道体和万物的关系是道家始终关注的基本问题,如用“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来表示相对范畴的统一关系。自老子首先提出道为万物之母后,汉代黄老之学的元气生成论,魏晋玄学的道体论等都试图对道与万物的关系做出圆满的解释。虽然各家解释不一,但也有其共同点,都不否认道与万物有不可分离的互通关系。道为本,万物是末,道为体,德为用,得本方能知末,不能舍本而逐末,道非物而能应物,物非道而须法道。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但不能舍无以为体。这种本末不分,体用相即的道体论,是支持道家及道家思想治国修身法则的理论基础。
另一问题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如何体悟和验证道体。自老子提出道乃虚无强名之后,便产生了这样一个疑感,人能否及如何去认识和体验这个“道”?王弼给了我们答案,打了一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语言文字只是我们的认识去进行思想认识体悟思想的一种工具,用言语能够说清楚的只是具体表面的感性事物,对于宗极之理,言不尽义。对于抽象观念的深层次认识,语言文字是有限的,用它去认识和体悟“道"是一种极其肤浅的做法,实践和实践基础上的知觉体验比语言文字更为重要。必要之时忘却世俗知识和自我心中的成见,虚心遣欲,在自我沉思之中使自心和道体契合沟通从而证道悟道,达到新的生命境界。
当代大学生从成长过程到现实处境都处于一个自我意识缺失的内外交困状态,另加之多年来社会层面上许多不良之气的盛行,这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在诸多反面都急需完善,老子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对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现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一、虚心实腹,崇本息末
《老子》第三章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大学生的心智基本已成熟,具备了相当的个人能力,其中包括对自我的认知与重塑。在大学这个大环境中,人员组成复杂,大学生最终本质还是学生,这个身份不可更改。大学生在上大学前, 经历了无数次考试,历过无数艰辛,最后通过残酷的“高考”选拔出来,高中老师,家长都这样说:辛苦三年, 考上大学就轻松自由了,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就真的“解放自我”了吗?近年来, 高校学生学习风气日益衰退,学风日下,大学生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复来,大学生成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主力军“网红”,直播首秀早已屡见不鲜,当然这也离不开社会的诸多因素,有些大学生成天无所事事,不出宿舍,“一台电脑,一 桶泡面,一杯水”“三个一”成为其一天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不上课,也不参加各项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成天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以至于到最后不能顺利毕业,未拿到两证,这是多么荒谬。而今教育部发文,“让大学生忙起来”,要推进本科课程改革,为本科生科学“增负”,让学生们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虚心实腹,多花心思去学知识,长见识,增常识。不要“舍本而逐末”,“大学生”归根到底身份是学生,“学“是专业, “学习“是本职。 千万不能本末倒置,在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年纪选择荒废青春,很可悲。正确分析因社会发展太快而催生的过多的欲望,进行扬弃, 甩掉不当欲望带来的负面影响,脚踏实地,抓好“本分”工作!
二、培养实践性能力,善于“舍弃”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建立更宏大开阔的视角,“善于扬弃”,高处看世界。注重培养自己的个人实践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求知善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源于书本理论,又脱离书本理论的思维束傅,达到实践层面的自我深层理解与体悟,不做“书呆子”。知行合一,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求知””“ 臨阵磨刀百分利”错误思想严重,考试之前 “背一背”平时不看书,不翻书,不做笔记,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上课都不带书,只带一机。“一机在手, 世界全有”的消极思想占据主导。求真知,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体语知识,才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效果也势必事半功倍。当代大学生由于从小在竞争的环境中长大,学生都很在意在各种学习和活动中能够比他人强,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到锱铢必计的程度,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败得失。《老子》第二十三章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生活学习中的各种纷争不存在永恒的意义,最终都会被时间洗刷的一滴也不剩,一时的得失,不用过分介意。我们不能做“得芝麻而丢西瓜”的事情。《老子》第二十三章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有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对于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也不要过分地去计较,只有不居功, 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自我价值。有时的确需要我们跳出身居的内部环境,跳开感性具体的事物中来,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去看。从高处起点,大处起眼,让心灵愉悦充实。
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敦育, 自我重塑,重建三观及实现人生价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虚心实腹,崇本息末。研读经典,懂得取舍,加强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必须辩证地看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困难。人生道路中的困难、挫析在所难免,必须正视,懂得“舍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将个人精力投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以更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助力自己的人生,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主义建没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强(注).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王中原.老子政治智慧的现代价值[J].求索,2010 (4)
作者简介:姜万(1997年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