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其所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理论,对幼儿教育意义重大。幼儿园的区域是小小社会的缩影,有效的区域活动能使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知识经验和技能储备。在区域活动中,将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有效渗透,对教师规划区域、创设环境以及投放材料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行知思想;区域活动;启示
一、创设区域环境生活化
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幼儿园区域是小社会,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年龄小,熟悉的生活化环境更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来设置区域
对幼儿来说,家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接触最多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小班上学期,我们将活动室打造成了一个“米奇妙妙屋”。活动室被分隔成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几大区。孩子们走进活动室,就如同来到温馨的家。他们在客厅聊天,在厨房像妈妈那样“烹饪”佳肴,在餐厅喂宝宝吃饭,在卧室哄娃娃睡觉,焦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身心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幼儿在“家”这个小小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区域活动,能够形成良好的幼幼互动,激发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欲望,使活动区域成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根据班级现有的活动空间,固定和灵活相结合设置区域
幼儿由于年龄小,不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坚持性不够。这时教师就要适时鼓励引导,让幼儿参与不同的区角游戏。教师在进行区域布置时,既要考虑到区域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区域的互通性,利用玩具柜合理分隔,便于孩子随时自由地出入。如“芭比小屋”与“美味餐厅”是两个相邻的区角,中间用摆放餐具与厨具的矮柜相隔,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入到餐厅或娃娃家里进行活动。设置活动区域时,教师在活动室靠墙的矮柜中放置活动所需的材料,在开展活动时把它拉出来就成为一个区角。
二、投放区域材料适宜化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空间,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专注力、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能有效引发幼儿的探究求知欲望,提升幼儿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对材料投放有明确的目标,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
(一)材料投放生活化
我们在区域活动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区域里投放了许多色彩鲜艳、逼真的仿真玩具,但幼儿玩一段时间后就不愿玩了,而一些低结构、半成品的生活化材料,如炊厨具、茶艺类、插花类、服装类,孩子们往往玩得不亦乐乎。如在大班,教师在服装区投放了模特陈列衣架、剪刀、量尺、各类废布料、环保布袋,给孩子们创设出一个真实的服装加工场景。孩子们来到这个区域,自然地成为服装设计师,剪的剪,画的画,每次都能设计出与以往不一样风格或造型的服装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增强了自信心和创造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投放多玩化
探索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丰富有趣、一物多玩的玩具总是能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在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在班级开辟一个材料收集区,面向全班收集大量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玩法,看谁用同种材料开发出不同玩法,激起了不断探索的欲望。如中班孩子用石头在美工区制作出美丽的石头画,在娃娃家里石头变成了小石锅,在构建区变成了石头墙,而在运动区变成了一条石头路。
(三)材料投放层次化
区域活动是幼儿富有个性的游戏活动。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即使是同一年齡阶段的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投放层次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如在构建区里,教师会投放积木、纸杯、纸牌、铁罐、木块等搭建材料,还有小树、玩偶、汽车一些辅助材料。能力较弱的孩子选择积木、铁罐等易拼搭的物品搭建;能力稍强的幼儿会在搭建好后放上小树、玩偶作为装饰;而能力强的幼儿会用纸杯、纸牌、木块等组合搭建。
三、建立区域规则有序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区域活动虽然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是有效的区域活动必须建立在有序的规则上,才能使之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一)幼儿参与,共同制订
由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往往会因为区角的选择、材料的分配、角色的扮演引起纷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孩子制定规则。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标识更能为幼儿所理解与接受。通过的规则由孩子们亲手绘制,标记图简单易懂,更能让幼儿变被动遵守为主动遵守。
(二)及时提醒,不断内化
当规则制定出来后,“小声说话”“材料归位”“音乐响起请结束活动”等规则标识被贴在区域的显著位置。教师在区域活动前及时提醒,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及时表扬,不断内化幼儿行为,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小小作坊”等热门区域,由值日生优先选区,限制进区人数,既可以培养幼儿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又树立了榜样。
(三)分段提出,养成习惯
良好的规则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阶段提出相应的要求。如进行“麦当劳”活动时,第一步要求“店员”将薯条、汉堡等各类“食物”摆放整齐,第二步要求“店员”将“食物”分类摆放在货柜里,第三步要求“店员”按“顾客”的要求加工“食物”。这种分段养成的方式,使幼儿更乐于接受和自觉遵守,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提供区域指导适宜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即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应教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幼儿以独立或小组的活动方式进行区域活动,教师不再处于集体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应以引导、支持、观察、倾听的身份适时参与活动,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一)明确定位,适时关注
区域活动为幼儿所喜爱,是因为他们在活动中能自主选择和谁玩,怎么玩,玩什么。基于此,教师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为幼儿提供空间,适时关注幼儿活动,当幼儿遇到困难活动难以深入时,同伴之间产生纠纷时,活动过程缺少材料甚至出现破坏性行为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才能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如在“柳州美食吧”中,“顾客”来点“干捞螺蛳粉”,可是“收银员”说没有了,因为“厨师”没有制作这道美食。当询问“厨师”时,“厨师”又说是因为后厨人员没有备料。参与此区域活动的孩子们顿时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顾客”说:“还是‘柳州美食吧’呢,连柳州最有特色的螺蛳粉都没有,太差劲了,我来当厨师肯定做得出来。”“厨师”说:“看你们备料不齐,可不能怪我!”“后厨”人员说:“做厨师的应该先检查一下要做什么美食,列个清单给我才好备料呀。”这时教师作为“市场管理者”,参与孩子们的讨论,并提出建议:在活动前,餐吧人员检查一下菜品是否齐全,备料是否充足。孩子们在教师的提醒下又想出办法:活动结束时列个清单,食材用了多少,还有多少库存,以方便下次活动使用。
(二)面向全体,注重差异
教师对于幼儿在成长中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其中一个部分,社会、家庭等因素对幼儿的成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教师在区域活動中的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因人施教,只有在观察中了解幼儿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的指导方法,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孩子们在扎染坊中做扎染,对能力强的孩子,鼓励他们用重复折叠、多方位扎染的方法制作成图案更复杂美观的作品;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手法和工艺要求相对简单。不同的指导策略让孩子们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重视过程,发挥实效
有效的区域活动离不开良好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同伴间的资源,让幼儿在相互合作和交流中互相影响,共同提高。如在玩“我说你演”的游戏中,大家都想在台前扮演角色而不愿在幕后说台词,怎么办呢?孩子们只好互相商量,采用轮流扮演或是让说台词的幼儿也站到台前来的方式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和相互协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媒介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加深入地研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并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区域活动中,仍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关键词】行知思想;区域活动;启示
一、创设区域环境生活化
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幼儿园区域是小社会,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年龄小,熟悉的生活化环境更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来设置区域
对幼儿来说,家是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接触最多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如小班上学期,我们将活动室打造成了一个“米奇妙妙屋”。活动室被分隔成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几大区。孩子们走进活动室,就如同来到温馨的家。他们在客厅聊天,在厨房像妈妈那样“烹饪”佳肴,在餐厅喂宝宝吃饭,在卧室哄娃娃睡觉,焦虑的情绪得到了释放,身心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幼儿在“家”这个小小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区域活动,能够形成良好的幼幼互动,激发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欲望,使活动区域成为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根据班级现有的活动空间,固定和灵活相结合设置区域
幼儿由于年龄小,不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坚持性不够。这时教师就要适时鼓励引导,让幼儿参与不同的区角游戏。教师在进行区域布置时,既要考虑到区域的独立性,又要考虑区域的互通性,利用玩具柜合理分隔,便于孩子随时自由地出入。如“芭比小屋”与“美味餐厅”是两个相邻的区角,中间用摆放餐具与厨具的矮柜相隔,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入到餐厅或娃娃家里进行活动。设置活动区域时,教师在活动室靠墙的矮柜中放置活动所需的材料,在开展活动时把它拉出来就成为一个区角。
二、投放区域材料适宜化
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嘴、双手、时间、空间,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的专注力、持久性与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能有效引发幼儿的探究求知欲望,提升幼儿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对材料投放有明确的目标,让材料与幼儿积极“对话”。
(一)材料投放生活化
我们在区域活动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区域里投放了许多色彩鲜艳、逼真的仿真玩具,但幼儿玩一段时间后就不愿玩了,而一些低结构、半成品的生活化材料,如炊厨具、茶艺类、插花类、服装类,孩子们往往玩得不亦乐乎。如在大班,教师在服装区投放了模特陈列衣架、剪刀、量尺、各类废布料、环保布袋,给孩子们创设出一个真实的服装加工场景。孩子们来到这个区域,自然地成为服装设计师,剪的剪,画的画,每次都能设计出与以往不一样风格或造型的服装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增强了自信心和创造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投放多玩化
探索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丰富有趣、一物多玩的玩具总是能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在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教师在班级开辟一个材料收集区,面向全班收集大量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玩法,看谁用同种材料开发出不同玩法,激起了不断探索的欲望。如中班孩子用石头在美工区制作出美丽的石头画,在娃娃家里石头变成了小石锅,在构建区变成了石头墙,而在运动区变成了一条石头路。
(三)材料投放层次化
区域活动是幼儿富有个性的游戏活动。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即使是同一年齡阶段的幼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投放层次不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如在构建区里,教师会投放积木、纸杯、纸牌、铁罐、木块等搭建材料,还有小树、玩偶、汽车一些辅助材料。能力较弱的孩子选择积木、铁罐等易拼搭的物品搭建;能力稍强的幼儿会在搭建好后放上小树、玩偶作为装饰;而能力强的幼儿会用纸杯、纸牌、木块等组合搭建。
三、建立区域规则有序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好比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区域活动虽然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是有效的区域活动必须建立在有序的规则上,才能使之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一)幼儿参与,共同制订
由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他们往往会因为区角的选择、材料的分配、角色的扮演引起纷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孩子制定规则。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标识更能为幼儿所理解与接受。通过的规则由孩子们亲手绘制,标记图简单易懂,更能让幼儿变被动遵守为主动遵守。
(二)及时提醒,不断内化
当规则制定出来后,“小声说话”“材料归位”“音乐响起请结束活动”等规则标识被贴在区域的显著位置。教师在区域活动前及时提醒,在区域活动结束后及时表扬,不断内化幼儿行为,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在“小小作坊”等热门区域,由值日生优先选区,限制进区人数,既可以培养幼儿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又树立了榜样。
(三)分段提出,养成习惯
良好的规则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阶段提出相应的要求。如进行“麦当劳”活动时,第一步要求“店员”将薯条、汉堡等各类“食物”摆放整齐,第二步要求“店员”将“食物”分类摆放在货柜里,第三步要求“店员”按“顾客”的要求加工“食物”。这种分段养成的方式,使幼儿更乐于接受和自觉遵守,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提供区域指导适宜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即教师在幼儿活动中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应教孩子学会主动学习。幼儿以独立或小组的活动方式进行区域活动,教师不再处于集体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应以引导、支持、观察、倾听的身份适时参与活动,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一)明确定位,适时关注
区域活动为幼儿所喜爱,是因为他们在活动中能自主选择和谁玩,怎么玩,玩什么。基于此,教师要明确自身定位,充分为幼儿提供空间,适时关注幼儿活动,当幼儿遇到困难活动难以深入时,同伴之间产生纠纷时,活动过程缺少材料甚至出现破坏性行为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才能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如在“柳州美食吧”中,“顾客”来点“干捞螺蛳粉”,可是“收银员”说没有了,因为“厨师”没有制作这道美食。当询问“厨师”时,“厨师”又说是因为后厨人员没有备料。参与此区域活动的孩子们顿时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顾客”说:“还是‘柳州美食吧’呢,连柳州最有特色的螺蛳粉都没有,太差劲了,我来当厨师肯定做得出来。”“厨师”说:“看你们备料不齐,可不能怪我!”“后厨”人员说:“做厨师的应该先检查一下要做什么美食,列个清单给我才好备料呀。”这时教师作为“市场管理者”,参与孩子们的讨论,并提出建议:在活动前,餐吧人员检查一下菜品是否齐全,备料是否充足。孩子们在教师的提醒下又想出办法:活动结束时列个清单,食材用了多少,还有多少库存,以方便下次活动使用。
(二)面向全体,注重差异
教师对于幼儿在成长中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其中一个部分,社会、家庭等因素对幼儿的成长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教师在区域活動中的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因人施教,只有在观察中了解幼儿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个体提出不同的指导方法,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孩子们在扎染坊中做扎染,对能力强的孩子,鼓励他们用重复折叠、多方位扎染的方法制作成图案更复杂美观的作品;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手法和工艺要求相对简单。不同的指导策略让孩子们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自信心和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重视过程,发挥实效
有效的区域活动离不开良好的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创设和谐、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同伴间的资源,让幼儿在相互合作和交流中互相影响,共同提高。如在玩“我说你演”的游戏中,大家都想在台前扮演角色而不愿在幕后说台词,怎么办呢?孩子们只好互相商量,采用轮流扮演或是让说台词的幼儿也站到台前来的方式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合作和相互协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媒介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更加深入地研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并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区域活动中,仍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